《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宣贯材料共51页文档
城市慢行系统设计说明

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为了创造“新北京交通体系”,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打造北京新形象,北京海融达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慢行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
地理位置示意图海淀区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西起西六环,东至温泉地区界,南起海淀区界,北至温北路。
本次设计所包含道路为温北路、双坡路、显龙山路(杨家庄路)、御风路、叠风路、簸箕水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路和白家疃东路,共计9条道路,全长约9.37km。
具体项目情况表序号道路名称起点终点长度道路等级1 温北路温泉路黑龙潭路3800m 主干路2 双坡路温泉路温北路650m 次干路3 显龙山路(杨家庄路)双坡路叠风路15号院东侧1600m 支路4 御风路双坡路白家疃西路530m 支路5 叠风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东路720m 支路6 簸箕水路温泉路御风路210m 支路7 白家疃西路温泉路显龙山路430m 支路8 白家疃路温泉路温北路750m 支路9 白家疃东路温泉路杨家庄路680m 支路二、设计依据及相关规范(1) 设计依据1、北京市交管局设施处《2018年海淀大修及慢行道路交通组织变化审查会议纪要》;2、海淀交通支队《2018年道路大修慢行系统建设会议纪要》;3、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京海淀发改(审)【2018】112号。
(2)相关规范1、现况1:2000地形图;2、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2016.05);3、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J12549-2014);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6、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7、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9、《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11/T 493.1-2007);(DB 11/T 493.2-2007)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11、现行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等。
北京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调查与设计【精选文档】

北京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调查与设计【精选文档】(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使用,可编辑推荐下载)北京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调查及设计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刘子鹤张天昊刘钟毓指导教师韩竹【摘要】本课题基于城市居民自行车交通出行意愿的问卷调查,针对不同性质用地及典型自行车系统中的交通设施设置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慢行交通流组织方法,以正确处理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的通行关系,设计了自行车交通系统化优化方案,实现自行车交通系统本身的协调以及与快行系统之间的衔接与融合。
本课题提出的规范存车区域范围地面标线,人行道外侧的存车区增加自行车存放架,可高效使用停车空间;提出了引导市民转变出行观念,以激发市民选择慢行交通的积极性。
【关键词】自行车安全城市交通系统自行车交通系统【前言】我们中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因为选用自行车交通,具有行驶灵活,几乎不受道路拥堵的影响,准时性高,存车方便省地等特征。
在道路拥堵的城市,对于中短距离出行来说,没有一种交通方式比自行车交通更快、更准时。
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有利于身体健康,减少疾病,节能环保、节约用地且效率高。
自行车出行方式是典型的“零排放”绿色出行,在倡导“低碳交通”的现代社会无疑是应该受到保护和重视的。
但我们每天出家门时,家长总是千嘱咐万叮咛,肯定要说的一句话:“别往机动车路上骑!”然而,北京的交通系统,有许多路段根本没有自行车道。
路上因为常常与机动车行驶在一起,真危险呀!从2021年寒假开始,我们自发成立了课题组,在学校和家附近、上学和放学路上展开了自行车专用车道的调查。
【正文】1.研究过程1.1 调查自行车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之前,自行车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承担了城市绝大部分的客流量,当时我国的自行车系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随着小汽车使用的剧增长,城市交通开始过分重视机动化发展,自行车交通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各类问题,制约了城市综合客运交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宣贯材料22-1

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贯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交通发展纲要》确定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发展原则和策略;
3.编制依据
主要专业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规范》GBJ232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CJ/T236-2006
单向运能大于每小时8000人
刷卡 自由换乘
1.研究背景-快速公交在中国的发展
杭州2006年4月,开通总长28公里的东西 向快速公交B1线。 全线专用道 高峰车头时距约为2分钟
车道采用简单分隔措施
1.研究背景-快速公交在中国的发展
厦门市BRT
轨道交通过渡形式
全线高架专有路权
最快、最贵
1.研究背景-快速公交在中国的发展
广州市BRT
2010年2月,开通总长22.5公 里BRT走廊 全线双四专用道。走廊42条 线 单向每小时25000人 高峰客流800000人次 26座车站 公交运营机制改革 --线路由7家运营公司管理
2.意义与指导思想 意义:
,或公交车载客量达每小时3000人以上。
客流条件 2. 全天时段设置专用道:高峰小时单向公交车流量达75辆以上 ,或12小时内400辆以上,或高峰时间单向公交车载客比道路同 断面所有其他车辆人数多50%。
《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编制思路与技术要点

(.B in e e lMu ip lE gn ei ein ad R sac ntue e ig 10 8 ,C i ;2 C eg La iY 1 e i G nr nc a n ier g D s n eerh Istt,B in 02 hn jg a i n g i j 0 a . hn i J e n ( e ig n ier g Dei o, t. B rn 0 0 3 C ia .e ig Ta sot inR sac e t , e ig 10 7. B in )E gnei s n C . Ld, e i 10 4 , hn ;3 in rnp r t eer C ne B in 0 0 3 j n g g B j ao h r j
8
城市交通 第9 第 5 2 1 年 9 卷 期 0 1 月
专题导读
An I r d c i n t pe i lT pis nt o u to o S ca o c
在全球低碳 经济发展和 国家节能减排 的新形势下 ,特别是 面对城市交通拥堵 的严峻形势 ,绿色出行和低 碳交通 日益受到全社会 的强烈关注。如何建立 以高品质的公共交通 为骨干 、步行和 自行车交通 为补 充的城市绿 色交通体 系,促进城市紧凑 、高效 、可持续发展已成 为城市与交通规划、建设及 管理所 面临的关键课题。营造 良好的步行和 自行车交通空间与环境 ,对引导居民选择绿色交通出行 ,减少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 ,构建与城市
消亡。
中国大多数城市在机动车道路设施方面都有较为详细 的统计数据 ,并且近年来致力于为预测 、模拟城市 机动车交通量的产生和分布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然而 ,针对 同样在城市中穿梭的行人 、骑车者及其使用的城 市公共空间质量情况 ,一般缺 乏数据统计和实证分析 。《 基于 P P 调研方法的步行和 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评 LS
人行天桥及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计规程

北京市地方标准DB编号:DB xx/XXX-2010备案号:Jxxxxx-2010人行天桥及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unobstructed pedestrianoverpass and underpass2010—0x—01发布 2010—0x—01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人行天桥及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unobstructed pedestrianoverpass and underpass编号:DB**/***-2010备案号:J*****—2010主编部门: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施行日期:2010年x月1日2010•北京前言本规程依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批准文号】,由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组织,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编制。
本规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的补充,所涉及的有关无障碍设计内容与以上规范不一致之处,均以本规程为准。
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北京地区大量工程实例。
在遵循我国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参考香港及其他地区的设计资料,经反复讨论修改形成。
本规程共分4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要求;4.无障碍设施设计。
本规程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解释。
为使本规程更好适应北京市无障碍城市发展建设需要,请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编:100082)并抄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19号建邦商务会馆三层,邮编:100045),以便修订时参考。
北京 导视系统导则

北京导视系统导则一、导视系统的定义与作用导视系统是指为了方便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快速找到目标位置而设计的一种视觉导引系统。
它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清晰的信息传递和直观的导引标识,帮助用户准确、高效地达到目的地。
在大型城市如北京,导视系统尤为重要,它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还提升了市民和游客的使用体验,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导视系统设计原则清晰性:导视系统的设计应简洁明了,避免信息过载和视觉混乱。
标识文字应简洁明了,色彩应对比鲜明,以确保信息的快速传达和理解。
一致性:导视系统内的各种标识和信息应保持一致性,包括颜色、字体、图标等方面的统一,以减少用户的认知负荷,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
鲁棒性:导视系统应具备一定的鲁棒性和适应性,能够应对不同的气候条件、使用频率和人流量的变化,保持长期稳定和可靠性。
三、北京市导视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北京市的导视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并在不断优化和扩展中。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视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未来,北京市导视系统的发展趋势包括:网络化:将导视系统与城市其他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升导视系统的整体效能和服务质量。
可持续发展:在导视系统的设计和运营中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广绿色材料和技术,促进城市导视系统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用户体验:不断优化导视系统的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使导视系统成为市民和游客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北京市导视系统设计案例分析以北京市某大型公共交通枢纽为例,该地区通过引入先进的导视系统,显著提升了用户的出行体验和城市形象。
具体设计方案包括:空间规划:根据站点功能和客流特点,合理划分空间,确定导视系统的布局和覆盖范围,确保每个用户能够便捷地找到所需信息。
标识设计:采用统一的标识设计风格,包括字体、颜色和图标,使用户在不同位置和场景下都能迅速辨识和理解信息。
非机动车泊位施划的工作方案及技术导则

关于做好人行道非机动车泊位施划的工作方案为规范我市非机动车停放行为,合理利用城市道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方便市民出行,更好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133号)、《郑州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开展人行道非机动车泊位施划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一、总体思路在确保行人路权、维持城市市容市貌的前提下,倡导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方便出行,优化城市公用设施,积极做好非机动车辆泊位施划工作,打造安全、有序、便民的城市公用系统,促进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泊位,是用于停放城市非机动车辆的专属泊位(包括市民自有的自行车、电动车及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
本工作方案适用于中原区、金水区、二七区、管城区、惠济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经开区、高新区范围内,其他县、市参照执行。
二、工作原则按照“属地为主、依法依规、确保路权、多方共治、分步推进、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充分挖潜、疏堵结合”的原则,同时兼顾城市市容市貌,分步推进人行道非机动车泊位施划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新水平。
三、工作步骤1.全面摸底。
要严格按照《郑州市人行道非机动车泊位施划导则(试行)》(详见附件)的要求,深入一线、实地踏勘、细化排摸、认真调查,以需求为导向,真实全面掌握人行道非机动车泊位详情,科学制定施划方案。
同时开展已施划人行道非机动车泊位“回头看”工作,对于不符合设置要求的一律取消。
2.协同配合。
应及时会同交警等部门共同踏勘现场,对泊位设置的合法性、合理性共同进行讨论研究,制定施划方案及泊位清单,确保泊位施划有序推进和规范实施。
3.有序推进。
施划中既要考虑泊位的实际需求,也要兼顾城市整体市容市貌,对步行街、部分敏感区域和特殊道路严控或严禁施划;对城市主要大型住宅区周边以及道路条件具备的开阔人行道,做到应划尽划。
4.注重创新。
北京市慢行交通系统设计导则研究

北京市慢行交通系统设计导则研究吴海俊,李金山摘 要:城市道路设计中,多以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为核心,对慢行系统的设计不够重视,产生如人行道宽度不足、局部缺失、宽度设置不合理、过街设施数量不足等问题,致使慢行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不高,制约了城市道路的运行效率。
本文首先从宏观上提出了慢行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慢行特点提出了慢行系统微观设计体系组成,并以北京市为例,根据设计体系提出北京市慢行设计应考虑的重点,提出了行人交通系统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内容,并重点选取了行人交通系统设计中与传统规范不同之处进行了说明,最终以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北京市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关键词:慢行系统;设计;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1 前言慢行作为交通方式的一种,本身隐含着“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道路交通联系的重要纽带。
尤其在当前我国能源供应趋紧、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背景下,应提倡大力发展与改善慢行交通系统环境,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的良好衔接,使其发展走向系统化、舒适化和有序化。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多以满足机动车的行驶需求为核心,对慢行交通系统考虑不足,致使整个系统的服务水平不高。
这种局面不仅对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不利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立。
许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以车为本”的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的弊端,分别针对本国特点提出相应的“还路于人”改善措施[5][2]。
但从根本而言,只有在宏观规划层面注重发展优质的慢行交通网络,同时在微观设计层面上注重慢行系统设计质量,才能够真正将城市交通的“以车为本”的发展模式转换为“以人为本”。
2 慢行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慢行系统(“Pedestrian & Bicycle System”)是一种针对行人和骑车人的需求,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为基础,结合城市沿线土地利用以及服务设施,给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行人和骑车人提供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行人使用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一种交通模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