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优秀教学设计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优秀教学设计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优秀教学设计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演讲稿的特点,体会言简意赅、慷慨激昂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

2、用演讲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奥林匹克精神,感受奥林匹克复兴人们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演讲稿的特点,体会言简意赅、慷慨激昂的语言。

教学难点

用演讲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五个环分别代表着五大洲, 奥运五环是一个整体,亚洲是黄色的,非洲是黑色的,欧洲是蓝色的,美洲是红色的,大洋洲是绿色的。五环代表着世界五大洲,五色代表的是世界五大洲不同肤色的人民,五环连在一起代表着五大洲的人们能够友好相处。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二、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

人,1896年至1925年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是奥林匹克会徽、奥林匹克会旗设计者。他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一生著有《1870年后的法国史》《教育制度的改革》《英国教育学》《运动的指导原理》《运动心理之理想》《体育颂》等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他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期间发表的《体育颂》,并因此而获得该届奥运会金质奖章。

三、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刘汉全、邹丽等译。有改动。本文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顾拜旦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世界体育事业,他所弘扬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94年6月16日,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隆重开幕。到会代表79人,他们代表着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法国驻比利时大使德·库尔舍被选为会议主席,顾拜旦主持大会开幕式,在有2000人参加的开幕式上,法国著名古希腊文化专家切奥多尔·莱拉赫发表了演说,巴黎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为大会演唱了阿波罗颂歌,唤起了与会者对古奥运会的神往。

四、字词学习

1、读准字音

姊.妹(zǐ)嵌.入(qiàn)襁褓

..(qiǎng bǎo)歧.途(q

枷锁

..(zhuō liè)麦穗.(suì)奠.定(diàn)..(jiā suǒ)拙劣

沉甸甸

..(diàn)塑.造(sù)无可指摘.(zhāi)携.手并进(xié)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语

无可指摘:没有什么可批评指责的。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五、整体感知

1、

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竞技精神,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带来美感和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① )简要回顾奥林匹克主义五年的发展历史。

第二部分(②-⑤ )阐释奥林匹克精神的特点和复兴奥运会的宗旨。

第三部分(⑥-⑧ )展示奥林匹克的发展理念和精神内涵。

第四部分(⑨、⑩)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

六、赏析语言

1.“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顾拜旦因何如是说?

顾拜旦对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背景、目前任务有相当深刻的理解,所以能高

2.“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

怎样的情景。”欣赏该语句的表达效果。

作者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所以能够用形象化的优美的

3.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

比喻,预祝比赛成功。坚定的信念,昂扬的语调,热烈赞颂的语气。

4.愿钟爱勇敢者的幸运之神,厚待刚刚决定申办第7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幸运之神”“厚待”,得体、巧妙的口语表达,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七、讨论探究

阅读全文,你认为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实质:奥林匹克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把提高人的体质、才智和意志结合为一平衡的整体,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使人们在奋斗中寻求乐趣的生活方式。

影响: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八、

如何理解

作者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激情澎湃的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

九、布置作业

(观看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获得冠军的视频)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突破重围,终于夺得冠军,试着写一写你此刻的心情是如何的,200字左右。

十、教学板书

人教版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金色的草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9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多媒体课件 等。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设悬导入新课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介绍自己所

知道的关于蒲公英的知识。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蒲公英,请学生们欣赏。 3、师:小小的蒲公英每天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细心观察这种平凡植物的小孩,看看他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多媒体展示蒲公英,可以使学生感受蒲公英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对于像“收拢”、“徐徐”等词语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来理解;对于“一步不落”、“一不留神”“一本正经” 等词语可以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于“天擦黑”、“数不清”等词语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理解词义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深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6《金色的草地》公开课教学预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6《金色的草地》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6课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草地的神奇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留心生活,观察时注意事物的变化。 2.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场景,感受草地带来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激情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这片金色的草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复习课文导入,唤醒孩子们对课文的记忆,帮助孩子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观察变化,寻找原因 (一)发现草地变化 1.出示活动单 2.谁找到了描写草地变化的句子?谁来说一说? (1)找草地颜色变化的词语,读出这种神奇。(指名读)

(2)这么神奇的变化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 (3)请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按顺序说说草地的变化 (二)寻找变化原因 1.草地真的会变颜色么?那是什么原因呢? (1)播放视频,观察。 (2)师生合作演一演,理解想象的魅力。 (3)读出生动有趣。 2.初步理解分号的作用。 3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4.蒲公英的变化过程你能不能小组合作说说看呢?出示: 5.总结小作者找到草地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通过观察蒲公英花朵如何张开、合拢,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作的奥秘,为小练笔打下基础。】 三、想象场景,感受快乐 1.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找看,哪些场景让你觉得有趣呢? 2.读出快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要求中年级段孩子能在阅读时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的情意。孩子们通过对关键调的理解感悟,更容易与课文中小伙伴产生情感共鸣。】 四、引导课后观察,迁移仿写 1.通过前段时间的观察,收集整理,你们都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指名两个孩子用一俩句话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的前后变化。 2.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些种神奇的植物——出示实物:含羞草,多肉植物。 照片出示含羞草一天里变化的过程,观察。 3.模仿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这些神奇的变化写一写吧。出示: 4.展示精彩片段。 5.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指出:“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回忆自己收集的资料,理清植物变化的过程,再交流分享,让习作水到渠成。】

动物面具教案1

《动物面具》教案 泰兴市新街小学蒋兆平 年级班级:三年级 教科书:苏教版美术教材第五册 教学课时:1课时 执教者:泰兴市新街小学蒋兆平 教材分析: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动物朋友无处不在。从童话故事中的动物主人公,到游戏中扮演的动物角色;从生活中最亲近的小动物,到生活用品上动物的图案造型,动物是儿童最喜欢表现的对象。学生通过前几课对动物朋友的认识,在本课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的面部具体特征,利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对动物的面部进行造型设计、装饰制作。生动有趣的动物面具更是儿童的宠物,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和表现。《动物面具》是一节以观察、表现、造型为主的美术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创作、表演、赏析和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合理利用手头材料,制作动物面具,表现出动物的面部特征,融入童心稚趣。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动物的头部特征,利用绘制面具的方式进行造型表现。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剪、挖、贴、画、拼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有趣的动物面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动眼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增进对动物的了解,进一步培养人和动物的亲近感。在综合活动中给学生大胆表现的机会。 教学重点:不同动物的面部特征的表现;面具形象的设计,大小、比例合适。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有趣的面具。 课前准备: 教师:彩色卡纸、动物面具、课件等。 学生:剪刀、胶水、卡纸、毛线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 2、游戏的名字叫“听一听,猜一猜”。(课件)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我们的世界里,动物朋友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听一听这些声音是哪些动物发出的? (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听声音(课件)学生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3)是羊的叫声,原来这一声羊的叫声是懒羊羊发出的。懒羊羊来了,什么动物也会来呢?当然是灰太狼了。无论是灰太狼,还是懒羊羊,他们的形象多可爱呀?这些形象都是漫画家设计出来的,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设计动物的面具好吗?(板书:动物面具) 3、介绍面具的历史 面具又称假面;在民间则称脸壳、脸子或鬼脸。 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与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之中。远古时代,人们若遇到天灾,便认为是鬼怪在兴风作浪,为了把恶魔赶走,他们戴上面目狰狞的面具,

黄山奇石优秀教案公开课

. . . . . 【教材分析】 《奇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祖国风景的文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对祖国风光的热爱之情。本文位于改组文章的中间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通过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奇石的样子,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奇石风景图,,有利于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和语言学习。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认读拼音能力,并且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结合本文教学实际,由于本文讲述的风景区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为学生理解奇石造成了一定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容。 【教学目标】 1. 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个生字。 黄山奇石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 对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完整版)《金色的草地》教案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生独立识字13个。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第四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2、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见过草地吧,都是什么色的?有一位同学看到的却是一片金色的草地,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金色的草地。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检查生字: ⑴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检查生字。 2、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跟着课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看看这片金色的草地。(出示课件)2、指名读,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文中的小朋友有什么感受?3、大家是怎么赞美这片草地的,注意这句话后面的标点符号是(叹号)。 4、看来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片草地,请大家齐读。学习第四自然: 1、指名读: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颜色:板书: 绿、金、绿⑴这个发现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你来读一读。 ⑵你注意了颜色的变化跟什么有关? ⑶按时间的顺序说说草地颜色的变化? 2、我还有什么新发现? 形状:板书(合拢、张开。) ⑴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你来读一读。 ⑵瓣到底是怎么动的,你想亲眼去看一看吗? 出示课件,音乐渐起,教师范读:“原来,傍晚时蒲公英的花瓣都合拢了。蒲公英的花瓣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6《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分组讨论交流。 我的发现: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 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 美丽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植物,课文里的小朋友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花朵与草地颜色的秘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透过一棵小小的蒲公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板书设计 发现 早晨中午傍晚 绿金绿 合张合 喜爱 教学反思 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通过阅读,学生对课前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让学生去留心大自然中的事物,练习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动物面具教案1

动物面具教案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动物面具》教案 泰兴市新街小学蒋兆平 年级班级:三年级 教科书:苏教版美术教材第五册 教学课时:1课时 执教者:泰兴市新街小学蒋兆平 教材分析: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动物朋友无处不在。从童话故事中的动物主人公,到游戏中扮演的动物角色;从生活中最亲近的小动物,到生活用品上动物的图案造型,动物是儿童最喜欢表现的对象。学生通过前几课对动物朋友的认识,在本课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的面部具体特征,利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对动物的面部进行造型设计、装饰制作。生动有趣的动物面具更是儿童的宠物,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和表现。《动物面具》是一节以观察、表现、造型为主的美术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创作、表演、赏析和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合理利用手头材料,制作动物面具,表现出动物的面部特征,融入童心稚趣。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动物的头部特征,利用绘制面具的方式进行造型表现。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剪、挖、贴、画、拼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有趣的动物面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动眼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增进对动物的了解,进一步培养人和动物的亲近感。在综合活动中给学生大胆表现的机会。 教学重点:不同动物的面部特征的表现;面具形象的设计,大小、比例合适。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有趣的面具。 课前准备: 教师:彩色卡纸、动物面具、课件等。 学生:剪刀、胶水、卡纸、毛线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 2、游戏的名字叫“听一听,猜一猜”。(课件)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我们的世界里,动物朋友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听一听这些声音是哪些动物发出的 (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听声音(课件)学生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3)是羊的叫声,原来这一声羊的叫声是懒羊羊发出的。懒羊羊来了,什么动物也会来呢?当然是灰太狼了。无论是灰太狼,还是懒羊羊,他们的形象多可爱呀?这些形象都是漫画家设计出来的,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设计动物的面具好吗?(板书:动物面具)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黄山奇石 1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运用学生讲、读、画、表演等各种方式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观感受。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观看有关的风光片,认识黄山,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学生喜欢黄山。同时本课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更有利于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领略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 3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中真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有趣。 难点: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教学过程 第二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黄山奇石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去过黄山吗?黄山之美,堪称中国名山之最。兼得泰山之雄伟,庐山之飞瀑,衡山之烟云,峨眉之清凉,因而又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乃黄山“四绝”。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欣赏一下黄山的四绝之一,板书:黄山奇石。请齐读一遍课题。 2此时,.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想法,谁愿意说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黄山的奇石,看看它奇在哪里?活动2【讲授】黄山奇石 二、初读课文,感“奇” 1.词语过关。(开火车) 2.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这些奇石,把具体介绍的石名圈出来,读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3.你们觉得黄山石的名字取得怎么样?它们有什么特点? 4.生齐读这些石名。 三、细品课文,探“奇” 1.(1)课文介绍了很多奇石,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仙桃石。(展示图片“仙桃石”)哪块石头像仙桃? (2)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生读课文部分)课文这几句话写得怎么样?大家互相说说。(小组交流)2.第二块奇石“猴子观海”是什么样子?自己读读这个自然段,说一说你觉得哪儿有趣?随学生发言指导体会奇石的有趣: (1)体会“一动不动”: 【1】学生自己先说 【2】教师引导:对比平时猴子好动的特点,想象说说为什么会一动不动?(观云海)小石猴看着这翻滚的云海,都看得出神了,会想什么呢? 教师导语:通过“一动不动”这个词就把小猴认真观云海的的神态和样子写出来。这样的词语真神奇啊。 (2)体会表示样子的句子。(两只胳膊抱着腿) 【1】生说自己觉得有趣的词语,说感受。 【2】对比句子:情景设置:老师也看着奇石写了一句话,你们感觉哪句更有意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_1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Golden grass teaching desig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金色的草地》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二个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的故事。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并在这种快乐中无意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使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

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个性化阅读”为核心。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熟读精思、切己体察、潜心品评、多元解读,甚至在修改文本等“读书”活动中,与文本对话,与他人交流。通过引导学生“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疑惑,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共通有无、互相启迪。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大家一定见过草地吧,你见过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

9 黄山奇石优秀教案

9 黄山奇石 1.认识“闻、名”等16个生字,会写“南、部”等9个字,会写“黄山、南部”等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段。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难点 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闻、名”16个生字。可以结合语境来识字。 (1)随文识字:“闻、名、景、区、省、部、秀、尤、其”这些生字都在第1自然段出现,可以借助课文语境来随文识字,集中认读。 (2)词串识记:“巨”字可以组词识记。如“巨人、巨大”等等。 (3)看图识字:课文中许多奇石的名字含有“仙”字,如“仙桃石”“仙人指路”“仙女弹琴”等,集中认读这些奇石的名字,结合课前收集的奇石图片,了解“仙”的意思。 (4)组块识记:“位、仙”“部、形、状”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教学时可以把左右结构的字组块识记,书写时注意有的左窄右宽,有的左宽右窄。 2.阅读理解 本课的朗读重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阅读,要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如“仙桃石”,要想象它奇特的外形——桃子,再想象它来源之奇——石桃太大,只能从天上飞来。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让黄山奇石栩栩如生,生动有趣。教学时,还要指导学生读好轻声词,如“望着翻滚的云海”中的“着、的”要读得轻而短。指导学生读好重音,如“‘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中的“更、有趣”要重读,强调“有趣”,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 3.表达运用 仿照课文根据图片中石头的形状展开想象,用上“像”说一说,写一写。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累词语,用上本课的好词,如“陡峭”“秀丽神奇”等。 4.实践操作 班级举行“我是小导游”活动,学生制作黄山奇石名片,介绍喜欢的黄山奇石。也可以用上课后第三题的词语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 1.预习提纲 (1)收集“黄山四绝”的资料,特别是“奇石”的图片,了解黄山的相关信息。 (2)初读课文,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出序号。(3)再读课文,借助课文插图,猜想:课文写了哪些奇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闻、名”等9个生字,正确书写“南、部、些”3个生字。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看课文插图等方法,理解并积累“秀丽神奇、中外闻名”等词语。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优选稿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 计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2.《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和方法: 1.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播放课件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 3.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初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大家喜欢郊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郊游!那在你的心目中,草地是什么样子的 2、那大家见过金色的草地吗那老师今天就带大家去看一看那金色的草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板书课题:金色的草地 3、播放视频,要求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那两件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想亲自在那金色的草地上走一走吗,那可不能两手空空呀!那我们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句就返回过去多读几遍。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合作学习,你指我认,互读互查生字掌握情况。 2、生字宝宝都藏到这些词语中去了,还认识他们吗?赶紧先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3、讲解两个多音字:朝假 三、感知课文,探究草地之谜。

16金色的草地 教学设计

16.《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会认“蒲、英”等7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1个生字;摘抄描写草地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课前搜集: 自制的课件、有关蒲公英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谜语导入。 师:喜欢猜谜语吗?嘘!听好了,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降落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扎根基。对,谜底就是蒲公英。(出示词语:蒲公英)咱们再来读一读。 介绍蒲公英, 你们看到过蒲公英吗?你来说一说? 瞧,这就是蒲公英,(出示:蒲公英的图片)这上面白白的,一根一根的就是蒲公英的绒毛,(出示词卡片:绒毛),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个“绒”字可不简单,在写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抽生交流)认真看老师写这个字。请同学们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一个。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呀,这绒毛里带着的白白的,是蒲公英的种子,每当春天来临,蒲公英就会开出一朵一朵黄色的小花。你瞧,这朵蒲公英花就已经展开了自己金色的——(出示:花瓣)!一起读两次。这个“瓣”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几个字很像,你来接着说,你利用他们的偏旁进行区分,真聪明。 这金色的花瓣簇拥在一起,不但美丽,而且把整片草地都染成金色的了。 (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一自然段:蒲(pú)公英(yīng)盛开 第二自然段:玩耍(shuǎ)一本正经绒毛哈欠(hāqiàn)引人注目 第三自然段:钓(diào)鱼花瓣合拢(lǒng)手掌(zhǎng) 第四自然段:有趣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教师重点点拨: 会认字 提示:英:不要只读下面,应读“yīng”; 耍:声母是sh,不是s; 拢:读“lǒng”,不读“lóng”,不要只读右边; 钓:不要读成“sháo”,应读“diào”。 点拨:结合身体部位学习“哈”。 会写字 观察生字结构: (1)“蒲、英、察”都属于“上小下大”。 (2)“盛”书写的时候是“上大下小”。 (3)“哈、钓、睡”都属于“左窄右宽”。 (4)“趣”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走的最后一笔捺要长一些。 教师重点指导、示范:趣、睡。 2.理解词语:"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

16-动物面具-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根据非洲出土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石器等遗物判断,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地球上已出现了人类。可以说,人类的祖先是从非洲走出来的。面具在非洲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在南非的史前岩画中,就发现有佩戴面具跳舞的妇女形象。(课件——图片) (1)非洲面具: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尤其是很多常见的动物形象如羚羊、大鸟、牛头等,被很多部族视为神灵偶像或是力量、权力、才智的象征而雕刻在各式各样的面具上。有的部族视大鸟形象先祖的精神象征,具有神秘和超能的力量。有的部族面具常取动物身上最强有力的部分——双角来造型。他们相信佩戴这样的面具在激情的鼓乐声中夸张模仿该动物的表演,就会获得相应的神力。因此,非洲的面具往往作为调和人与自然的媒介。(课件——图片) (2)美洲面具:则更多地成为狂欢节装束的组成部分。 (3)亚洲面具:已然在戏曲艺术中编订成律,是不可或缺的幕间道具。 (4)大洋洲面具:则承载着先人灵魂的化身,是阴阳两界会面的重要手段。 设计意图:课前教师收集了大量精美民间面具的图片,并加以整理、归类,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并将复杂的内容概括、简单化,便于学生在短时间里容易理解。学生通过精美的图片欣赏,自我发现、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分析动物面具的造型、色彩、表情等,了解动物面具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印象。 3. 博览面具(二) 师述:这些都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多么丰富啊!同学们,古代的人们把面具当作除魔消灾的工具,现在的人们会在哪些场合佩戴面具呢? 生:化妆舞会、庆祝活动、电影…… 师:现代面具是人们除旧迎新、欢歌劲舞、交流情感不可缺少的装饰。从原始宗教仪式,到各种化妆舞会和狂欢的节日,人们在各种活动中也喜欢戴面具呢!请看—— (课件——生活中的各种动物面具) 设计意图:在欣赏的过程中穿插适当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猜谜的环节中,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了解动物面具的种类、用途等常识;师生一起模仿面具表情的互动环节,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更加深学生对动物面具表情的印象,学生在大量图片的信息中,领略了动物面具文化的多元化,充分体验到动物面具的艺术感染力,拓展了艺术视野,感受到世界面具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9、黄山奇石优秀教案

9、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会写“南、部”等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能用“像”说写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制作字词卡片。(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学法指导: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引: 1、读一读:借助拼音把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正确的读3遍以上并试着口头组词、再将课文正确拼读3遍以上。 2、圈一圈:圈出会认字、会写字,并用横线勾出文中新的词语,拼读3遍。课时目标: 1、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会写“南、部、些、巨、位”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受黄山石的有趣、千奇百怪。 一、观看图片,揭示“奇” 1、(课件出示)(出示介绍黄山风景录图片。)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黄山奇石》(点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黄山奇石) 题目中你觉得哪个字要读重音?(奇)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石》。 二.小组合作,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金色的草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金色的草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 猜谜语 小朋友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则谜语,想不想猜一猜? 小小花儿爬篱笆,张开嘴巴不说话,红紫白蓝样样有,个个都像小喇叭。(牵牛花) 胖娃娃,滑手脚,红尖嘴儿一身毛,齐天大圣最爱它。(桃子)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荷花)身体长又长,开花黄又黄,脸蛋儿像太阳,籽儿香又香。(向日葵) 你坐得最认真,这个谜语奖给你答。你的小手举得最直,请你答。 恭喜你,你答对了,201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真不愧是猜谜大王。 二、导入课题 (过渡)刚才大家猜谜语功夫很高,那就再奖一个谜语给大家,嘘!听好了,看看谁的小耳朵最灵!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降落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扎根基。(蒲公英) 1.介绍蒲公英 这是什么啊?大家一起说。(蒲公英)是的,小朋友,你们看到过蒲公英吗?你来说一说?

瞧,这就是蒲公英,这上面白白的,一根一根的就是蒲公英的绒毛,(出示词卡片,读),这个绒字可不简单,在写的时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认真看老师写这个字。请小朋友们拿起笔,在生字本中写一个。(写的时候要提醒,你的写字姿势最棒!)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放下笔。让我们再和它打声招呼——读绒毛。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呀,这绒毛里带着的白白的,是蒲公英的种子,每当春天来临,蒲公英就会开出一朵一朵黄色的小花。你瞧,这朵蒲公英花就已经展开了自己金色的——花瓣(读词语)! 花开过后,蒲公英才结出一个个毛茸茸的绒球。 2.质疑解疑 a.今天,我们要去看一片有趣的蒲公英,走进那金色的草地。(板书:金色的草地),一起读课题。 b.这金色的草地可美了,谁再来美美地读。,读到这里,爱思考的小朋友脑海里会有什么问题呢? 这金色的草地在哪里呢?为什么这草地是金色的? 请你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吧,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出示第一自然段, 回答问题,要求说完整。 金色的草地在我们乡下的窗前。 请你用因为,所以这片草地是金色的。 (你引用了这段话中的一句话,这方法挺不错。你把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说得更清楚了。)

(幼教美术教案)大班绘画活动有趣的动物面具

大班绘画活动有趣的动物面具 幼教美术教案 大班绘画活动:有趣的动物面具 设计意图:动物和孩子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在孩子童话般的思维中,动物永远是他们的伙伴。主题《有趣的动物》给予孩子一个与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本次活动内容是制作动物狂欢会面具。根据《纲要》精神,结合主题意图及幼儿年龄特点,以兴趣为导向,我制订了三个原则:一是给予孩子宽松、自主的空间,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和自由表现。二是突出创造”这一核心能力。材料的投放上以各种废旧材料为主,充分启发幼儿想象、创造,隐含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制作技能及方法上不拘一格,鼓励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和创新。三是努力帮助幼儿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师生有效地互动中以启发、肯定为基础,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并鼓励他们自由表征,大胆表现童真与童趣。在这三个原则的指导下,使本次活动成为孩子们一次投入的、快乐的创造活动、并给孩子们带来成功的体验。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制作动物面具的兴趣,体验参与化妆舞会的快乐。 2通过欣赏,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力。 3?引导幼儿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用多种装饰方法,借助各种材料制作动物面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了解各种小动物的脸部基本特。 2?物质准备:(1)范例面具,现成的卡通面具,录音机及动物狂欢节”音乐磁带、课件、教杆。(2)白板、胶带、纸盘、废旧物品(皱纹纸毛发、毛线、彩纸、亮片、钮扣、鸡毛等)。 3?重点分析:启发幼儿运用多种装饰方法借助废旧材料制作动物面具。 难点分析:引导幼儿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创造性表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利用玩具面具,引起兴趣小朋友,咱们来玩个变变变”游戏好不好?咕噜咕噜变,变个小鸟飞呀飞;咕噜咕噜变,变个玩具是什么?它们怎么玩?奥,戴在脸上的就叫面具。你知道这些面具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2?利用课件了解面具:其实面具是一种民间艺术,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很久很久。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许许多多色彩鲜艳、夸张有趣的面具,在庆祝自己节日尤其是万圣节、圣诞节的时候为了营造狂欢的气氛,人们就戴上面具办起了化妆舞会。神秘夸张的面具、热情奔放的舞蹈把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你们看, 这些带着面具跳舞的人们快不快乐?那你们想不想参加这样热闹的化妆舞会?那咱们就来作动物面具,扮演小动物,开一个化妆舞会,你们说好不好?”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黄冈市青年老师优秀比赛课) 【教学设想】 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文章的主旨往往包孕其中。抓住“题眼”研读课文,可以起到举纲目张、辐射全篇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黄山奇石》是人教版第三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秀丽神奇的黄山风景画,“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留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尝试从课题中的“奇”字切入,在解题中知“奇”,在初读中找“奇”,在品读中悟“奇”,在想象中赞“奇”,紧扣“奇”字,辐射全篇。 【教学过程】一、在解题中知“奇” 1、板书“黄山”,问:“你知道黄山吗?” (师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黄山资料) 2、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老师范读,听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知道黄山的地理位置,理解“闻名中外、尤其、秀丽神奇”等词语的意思。 3、听了这么多介绍,你觉得黄山怎么样?(神奇,美丽,了不起,为它自豪。)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第1自然段。

4、补课题“奇石”,读课题,你觉得“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怎么样的石头? (奇形怪状的,少有的石头。) 5、指名读题,读出“奇”: (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欣赏课前收集到的黄山资料,同时,教师又巧妙地穿插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地走近了黄山,特别是感受到了黄山四绝之一“怪石”的奇特,激发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在初读中找“奇” 1、黄山的石头到底奇在哪?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块奇石呢?请你开打课本自由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线划出奇石的名字,在重点描写的奇石旁打上“★”。 2、学生自由读书,并动笔圈圈画画。 (从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交流: ⑴认读生字词。 ⑵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奇石?指名说: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金色的草地》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中“很早”“中午”“傍晚”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及描写草地、蒲公英在不同时间里不同样貌的词句,表明作者留心观察了解事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经过细致观察发现草地的色彩发生奇妙的变化,原来是因为蒲公英的花瓣有时张开,有时合拢。课后题直接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事物和场景;第二题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草地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第三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并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展现了兄弟俩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游戏情景,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草地的样子,感受草地给兄弟两带来的快乐。因为“我”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所以从平凡的大自然中,看到了有趣的变化,发现了变化的秘密。 学情分析: 学习了前一篇课文《搭船的鸟》,学生初步感受了留心观察的好处,学习了如何进行有序的观察,并能简要地记录观察所得,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效的基础。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继续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持续观察的方法,并能记录持续细致观察所得,尝试写一个观察片段,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另外学生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样子,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理解并说清草地变色的原因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生字,会写“乡下、窗前”等18个词语; 2.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文中人物的快乐,能紧扣关键词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3.能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尝试仿写一个片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交流,能紧扣关键词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难点: 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尝试仿写一个片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流程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6《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16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2个字,会写“窗前、蒲公英”等13个词语。 2.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3.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蒲公英的实物样品。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蒲公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观察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或一处场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补充课题,激趣导入 1.出示:“__________的草地”。提问: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草地?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预设:绿色、宽广、柔软、美丽…… 2.揭题:大家说得真好。但是,你们见过“金色”的草地吗?(补充板书:金色)看到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草地上有金色的东西吗? 3.导入: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金色的草地,去领略它的风采,感受它的神奇,探索它的奥秘吧! 操作指导文题即文章的眼睛。可利用补充问题并质疑的方式,将“金色的草地”设为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探索的欲望走进课文,学生兴趣高涨,利于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导入方式可以多样,也可以直奔主题提出问题:你见过的草地是什么样的?

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活动1初读课文,了解蒲公英 1.指名逐段读文,思考: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2.学生交流汇报:草地上有蒲公英,蒲公英的花瓣是金色的,花朵张开时,草地也就是金色的了。 3.出示蒲公英的图片或蒲公英的视频,引导学生介绍蒲公英的相关知识,教师适时补充: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个个白色的、毛茸茸的小球,实际上就是蒲公英的种子。 活动2汇报生字学习情况 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件出示词语: 蒲公英盛开玩耍叫喊打哈欠钓鱼而是观察合拢有趣喜爱 3.指名读词语,请小老师领读。 4.课件相机出示重点会认字,巩固识字成果。 (1)“蒲”读pú,用“加一加”的方法帮助记忆字形。 (2)出示“英”,指导学生理解字义并组词。 (3)指导学生区分“耍”与“要”、“钓”与“钩”、“欠”与“吹”、“拢”与“笼”。 (4)指导学生借助偏旁来识记“喊”字。 5.理解词语。 (1)“合拢”“打哈欠”等词语可以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2)“有趣”等词语可以放在语境中理解。 (3)有些词语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查词典来理解。 活动3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轮读。 蒲英盛耍喊欠钓而察拢趣喜 2.学生独立观察,了解生字的书写要领。 3.教师相机点拨,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蒲: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黄山奇石优秀教案(公开课)汇编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学习-----好资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祖国风景的文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对祖国风光的热爱之情。 本文位于改组文章的中间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通过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黄山奇石的样子,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奇石风景图,,有利于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和语言学 习。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认读拼音能力,并且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结合本文教学实际,由于本文讲述的黄山风景区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为学生理解黄山奇石造成了一定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 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 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黄山的视频介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黄山奇石的照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生趣,初始黄山 视频展示 1. 教师播放有关黄山介绍的视频。(其中有黄山奇石) 2. 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感受。 一.激趣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