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相列传
司马迁《史记·傅靳蒯成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傅靳蒯成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傅靳蒯成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出自《史记》,该篇是秦楚之际随从汉高祖刘邦起事的三位近卫侍从官员傅宽、靳歙和周緤的合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傅靳蒯成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阳陵侯傅宽,以魏五大夫骑将从,为舍人,起横阳。
从攻安阳、杠里,击赵贲军於开封,及击杨熊曲遇、阳武,斩首十二级,赐爵卿。
从至霸上。
沛公立为汉王,汉王赐宽封号共德君。
从入汉中,迁为右骑将。
从定三秦,赐食邑雕阴。
从击项籍,待怀,赐爵通德侯。
从击项冠、周兰、龙且,所将卒斩骑将一人敖下,益食邑。
属淮阴,击破齐历下军,击田解。
属相国参,残博,益食邑。
因定齐地,剖符世世勿绝,封为阳陵侯,二千六百户,除前所食。
为齐右丞相,备齐。
五岁为齐相国。
四月,击陈豨,属太尉勃,以相国代丞相哙击豨。
一月,徙为代相国,将屯。
二岁,为代丞相,将屯。
孝惠五年卒,谥为景侯。
子顷侯精立,二十四年卒。
子共侯则立,十二年卒。
子侯偃立,三十一年,坐与淮南王谋反,死,国除。
信武侯靳歙,以中涓从,起宛朐。
攻济阳。
破李由军。
击秦军亳南、开封东北,斩骑千人将一人,首五十七级,捕虏七十三人,赐爵封号临平君。
又战蓝田北,斩车司马二人,骑长一人,首二十八级,捕虏五十七人。
至霸上。
沛公立为汉王,赐歙爵建武侯,迁为骑都尉。
从定三秦。
别西击章平军於陇西,破之,定陇西六县,所将卒斩车司马、候各四人,骑长十二人。
从东击楚,至彭城。
汉军败还,保雍丘,去击反者王武等。
略梁地,别将击邢说军菑南,破之,身得说都尉二人,司马、候十二人,降吏卒四千一百八十人。
破楚军荥阳东。
三年,赐食邑四千二百户。
别之河内,击赵将贲郝军朝歌,破之,所将卒得骑将二人,车马二百五十匹。
从攻安阳以东,至棘蒲,下七县。
别攻破赵军,得其将司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
从攻下邯郸。
别下平阳,身斩守相,所将卒斩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鄴。
第六讲 逸周书·克殷解

《汲冢周书》 汲冢周书》
共十卷七十一篇,是旧本《 共十卷七十一篇,是旧本《逸 周书》 汲冢周书》 周书》与《汲冢周书》相结合的 产物。其中缺十一篇, 产物。其中缺十一篇,实际只有 六十篇(包括《周书序》 六十篇(包括《周书序》一篇在 ),每篇篇名上都有 每篇篇名上都有“ 内),每篇篇名上都有“解”字, 是晋孔晁注释此书时加上的。 是晋孔晁注释此书时加上的。
图书目录的重要作用
探究学术源流 考辨书籍真伪 鉴别版本优劣 核实典籍聚散
古籍分類
六分—— 劉歆《七略》六藝略、诗赋 略、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 。 四分——西晉荀勖《中經新簿》甲乙丙 丁(經、子、史、詩賦圖贊) 唐 魏徵《隋書·經籍志》,經史子集 。
經部 (10類) :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 ,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訓詁、字書、韻書)。 史部 (15類) :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 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 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 子部 (13類) :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 ,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數學、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 、陰陽五行、雜技術),藝術類(書畫、琴譜、篆刻、雜技),譜錄類( 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雜事、 異聞、瑣語),釋家類,道家類。 集部(5類):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類 (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
目录书对古籍著录应包括的内容
随着书籍结构的发展演变, 随着书籍结构的发展演变, 目录的含义有所改变, 目录的含义有所改变,通常 指书名、篇目、提要三项。 指书名、篇目、提要三项。 而对一种古籍的著录内容, 而对一种古籍的著录内容, 则要求包括书名、作者、 则要求包括书名、作者、篇 卷、版本、存佚、真伪等项。 版本、存佚、真伪等项。
《史记·张丞相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张丞相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史记·张丞相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张丞相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周昌者,沛人也。
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
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
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
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
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
常从击破项籍。
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①等皆卑下之。
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计即止。
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
居顷之,赵尧侍高祖。
高祖独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威夫人与吕后有郤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
”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
”高祖曰:“然。
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
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独昌可。
”高祖曰:“善。
”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
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太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稳中有降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
202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文详细解析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 泽劫(胁迫)留侯,强(竭力)要(要挟)曰:“为我画计 (筹谋计策)。”留侯曰:“顾(只是,不过)上有不能致 (招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如果确实)能无爱(吝 惜)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写信),卑辞(言辞谦恭)安 车(准备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 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 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 因(接续,然后)使辩士(辩才出众之士)固(坚决)请 (聘请),宜来。上知(了解)此四人贤,则一助(帮助) 也。”汉十二年,上从(跟随)击破布军归,疾(病情)益 (更加)甚(严重),愈(更加)欲易(更换)太子。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商山四皓, 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 (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 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 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孟贲怒,而童子修礼( )尽敬( ),孟贲不忍犯( )也。秦之 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 ( )兵强,威( )无不胜。却军( )还众( ),不犯( ) 魏境者,贤( )干木之操,高( )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 ) 欲废太子,吕后患( )之,子房教(之)以敬( )迎四皓而厚礼 ( )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 )四皓,以消( )高 帝之议,犹( )魏文式( )段干木之闾,却( )强秦之兵也。
材料三: 论者( )或( )曰:“魏文式( )段干木之闾( ),秦兵为 ( )之不至( ),非法度之功( ),虽( )全( )国有益, 非所贵( )也。”夫法度之功者,谓( )何等( )也?养三军之 士( ),明( )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 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 )非不锐( ),士众( )之力非 不劲( )也,然而至于( )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 度,其何益( )哉?使( )童子变( )孟贲[bēn]之意②,孟贲 怒之,童子操( )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 )也。
史记-周本纪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兒时,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
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
”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
不窋卒,子鞠立。
鞠卒,子公刘立。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
皇仆卒,子差弗立。
差弗卒,子毁隃立。
毁隃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子高圉立。
高圉卒,子亚圉立。
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
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
民皆怒,欲战。
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
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
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
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作五官有司。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史记张丞相列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周昌者,沛人也。
秦时为泗水卒史。
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
从入关,破秦。
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
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封周昌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
昌尝燕时①入奏事,高祖方拥戚姬,昌还走。
高祖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
赵尧侍高祖。
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
”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
”高祖曰:“然。
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日:“周昌。
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独昌可。
”高祖曰:“善。
”于是徙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
于是太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昌既征,太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
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
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注释:①燕时:闲暇休息之时。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昌还走还:转身B.微君,太子几废微:如果不是C.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万岁:对君王的敬称D.……素所敬惮乃可素:向来,一向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谁为大王为此计者C.上欣然而笑吾尝终日而思矣D.周昌因谢病不朝见因人之力而敝之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昌虽口吃,但为人耿直,敢于直谏,终使高祖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史记·周本纪第四》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史记·周本纪第四》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提示】周的祖先仍然是兴起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只是历史文献关于它的记载具有更重的神化色彩。
周经历的时期很长,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一是武王以前的兴国时期。
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公季等先公先王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业绩对后世影响很大,特点是积善累德,笃于仁义,而由西伯总其成。
二是武王灭殷立国以后的西周时期。
周以德胜殷,但成康以后王道微缺,转折的事件是祭公谋父谏穆王应该“耀德不观兵”,可知在客观上武力、刑罚的作用逐渐突出,以至于厉王好利,侈傲止谤,共和行政以后宣王料民,经历幽王荒淫,国势大为削弱。
三是平王东迁以后史称东周,先为春秋时期。
总的特点是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晋、秦、楚相继称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武力的作用已胜于德。
四是元王以后的东周相当于战国时期。
随着齐田常杀简公,三晋灭智伯事件的前后出现,已,经是“九鼎震”的状况,秦国获得了发展。
在最后形成东西周分治后,虽有纵横家从中周旋,但最终灭亡于秦已是势在必然。
《周本纪》系统地整理出周的历史。
综观周的发展,在《史记》本纪所揭示的天下大势中,以其明显体现出从德到力的转变,而具有重要意义。
周后稷[1],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2],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3],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4],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5];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6],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7]。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8]。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9],麻、菽美。
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10],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11]。
”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12]。
《史记注解》之周本纪12

《史记注解》之周本纪12成王在丰,使周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
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作《召诰》、《洛诰》。
成王即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骨。
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
即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成王即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成王居住在丰邑,让人传令给召公让他再次修建洛邑,顺从欲望的遗旨;周公进行多次的占卜,查看,确定地址后开始营建宗庙,将九鼎放置其中;说这是天下的中心,从四方进贡的道路是一样长的。
作《召诰》、《洛诰》;成王将殷部落的百姓迁移到这儿,周公对他们宣传了成王的命令,作《多士》、《无佚》。
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向东讨伐淮河地区的夷族,打败了他们,他他们的部落首领迁移到了薄姑。
成王从奄地回来,居住在宗周,作了《多方》,罢免了殷部落的统治,消灭了淮河部落的夷族,回到了丰邑,作了《周官》。
发扬礼乐制度,百姓的行为习惯于是发生了改正,人民能够和睦相处,赞颂成王的声音越来越多,成王平定了东夷之后,息慎部落前来祝贺,成王赐给他荣伯的爵位,作了《贿息慎之命》。
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
成王即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
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
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
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成王将要逝世,担心太子钊不能够承担重任,于是命令召公、毕公率领其他部落的首领一起辅助太子继位。
成王逝世后,召公和毕公率领诸侯,在太子钊的带领下来到先王的宗庙进行祭祀,诉说着文王、武王能够创立王业的艰辛与不易,让他必须要追求节俭,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诚信来维持自己的品德,作《顾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专题论文:周相列传(周恩来传记)李妍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3班,重庆 400715学生姓名:李妍学号: 222011308011168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 2011级汉教3班2013年10月5日周相列传周相恩来者,乳名大鸾,别字伍豪,少山,后改恩来。
江浙淮安人也。
周相少时有大略,于塾中读书时,师曰‚立命‛,问诸生曰:‚读书何为?‛或曰明礼,或曰为官,或曰得财。
周相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异之,曰有志当效周生。
弱冠东渡扶桑,时逢五四,反国图他兴,组社曰觉悟。
后远赴西欧,组少年党。
民国一一年于西欧入我党,为少年党支书。
一三年奉诏还国,辅前朝蒋中正公于黄埔军校。
时与中正盟,剿军阀图大事,建功颇硕。
十六年,中正背盟杀我党众,公与朱德南昌举义军,任军师,战不利,南走,入我党内阁,领兵部尚书,初掌权。
二一年,武帝宁都被贬,公代之。
次年,德人李德弄权,王师败绩,乃长征。
军至遵义,公让贤,请武帝出,甘列其右,与武帝,张国焘组‛三人团‚共参军政,诸将皆赞。
二十四年,倭寇犯我,然中正谬‚攘外必先安内‛围困我师。
敌有学良虎城二将困中正于西安,逼蒋抗倭。
公任使者见中正,晓以民族大义,后入蜀与中正盟,功成乃归。
而学良虎城二将困于蜀地,终不再用。
史称‚西安事变‛。
三十四年,倭寇败走,公与武帝入蜀,苦辩数月,签《双十协定》,后率使团留于渝城金陵二地,为质。
三八年,我朝立,改元开国元年,定都燕京,拜为相。
新历五年,率团赴印尼,结东南诸国而制美夷,名震寰宇。
十七年,武帝行文革,公以民生计,尽忠守分,尽职尽忠;恶林彪,斗四党。
而尽施其能,顺守帝心。
十九年,军中重臣十余众聚怀仁堂慷慨力谏,多中时弊。
武帝雷霆,众臣皆贬,独公安。
次年,贺龙缢,公愧之,甚痛。
二十二年,林彪窜死漠北,满朝皆喜,独公泣。
二十六年,公知不久于天,招副相邓公至,谓之曰:吾不久矣,朝中大事,公能持否?答曰:能持。
公甚安。
次年元月,公薨,年七十有八,谥文正。
出殡时,民愈百万聚于十里长街而送之。
满朝皆悲,举国皆丧,民怨骤起。
已而武帝崩,朝中重臣溃江张王姚四党,重整朝纲。
太史公评曰:周相少有大志,至死不渝,是为坚;心系百姓,万民敬仰,是为仁;顾全大局,甘为人后,是为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忠。
文武兼修,行道中庸,集大儒于一生。
今我党不乏蛀虫仓鼠之辈,思及周相,岂不汗颜?参考文献[1] (英)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7-1[2] 力平.《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3] 《史记列传》[M].三秦出版社,2008—1—10[4] 维基百科 /wiki/(周恩来)[5]百度百科/view/1751.htm(周恩来)(由于是第一次尝试为自己喜欢的伟人写传记,在认真听完老师的史记专题课后。
结合了很多司马迁写人物的笔法和技巧,借鉴了很多历史人物传记后采用以史为经,以事为纬的方式,自己原创了这篇《周相列传.》笔法稚嫩,也许存在很多小纰漏,但态度绝对是很端正、很努力用心写的,望老师不惜赐教,多多批评指正。
)附;(因为自己创作了列传,对《史记》中人物传记有很大的兴趣,以下是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
列传: 索隐列传者,谓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从《史记》看人物传记的写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其中,以传记为主。
传记以人物为写作中心和单元,强调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进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物传记首创于《史记》,也成熟于《史记》。
鄙人不揣浅陋,从主题、结构、选材和语言四个方面,分析和探究了《史记》人物传记的写作技巧.一、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传记写作的灵魂。
没有主题的传记,如同没有统率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史记》的主题构思具有如下特点。
1、主题构思为历史发展服务。
地位和作用向来是司马迁是立传的标准,所以地位高的就立传,贡献大的就立传。
所以,事迹堆砌得描摹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主题构思的误区。
纵然地位和作用是立传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为传主服务是立传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
如邹阳,没有地位,在历史上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用大量的事实,说明谗言害人误国,能给历来统治者以教育。
所以,司马迁为了附录这封信,给他立了传;又如李斯,地位很高,贡献也很大,但是,这并不是司马迁构思的重点。
司马迁通过许多事实来揭示他自私阴暗的心理,说明这种心理能够沾小利,获得暂时成功,但最终却能够毁灭人,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
因此,客观正确的态度,先进的观点于人物事迹材料之中,司马迁在当时的背景下为统治阶级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为历史发展服务,这才是立传的根本目的,也是主题构思的根本目的。
检验传记的价值、衡量人物是否立传的唯一标准,司马迁用写作实践给予了回答。
即存史是手段,资政育人是目的。
只有这样,史志编纂才能从书斋里走出来,变得有血有肉、个性突出,才能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2、从人物的本质特点出发来构思主题。
人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着人物干什么、怎么干、成败与否。
他是理解人物的核心,也是主题构思的核心,是发掘人物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延伸点和归结点。
这就需要花大力气广泛搜集人物资料,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考察和研究工作,把握人物的本质特点。
例如项羽,他的本质特点就是‚自矜功伐‛,这就决定了他的勇武,好战,残暴和‚战无不克‛,也决定了他最终失败的命运。
只有把握了人物的本质特点,才能理顺人物自身发展的逻辑关系、才能通盘构思,发掘意义。
文章才真实准确深刻,撼动人心。
3、主题构思要丰富多样。
首先,人物题材要丰富多样。
《史记》为人物立传,有帝王、将相、贵族、官吏,有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有农民、商人、隐士、妇女、倡优、刺客、侠士以及医卜,星相等人,它涉及到上上下下各阶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各方面。
广泛的人物题材,决定了主题构思的多样性,进而也决定了《史记》的价值,即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
其次,同一类题材具有不同的主题构思。
比如春秋四君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信陵君,魏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他们都身居相位,都以养士著名,但主题构思却不同。
平原君与君主最亲(亲兄弟),能力又一般,所以他养士的目的,只是哗众取宠,虚有其表,士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便有了毛遂自荐的故事。
信陵君与君主是庶兄弟,能力较强,所以,君王对他不放心。
他有志难酬,不能为国效力,只能为朋友帮忙。
因此在四君子中,信陵君最讲义气,受到汉高祖及历来文人的推崇。
孟尝君与君王同族,血缘关系最疏,所以,他养士的目的,是为了保命保位。
因此,他创造了狡兔三窟的经典故事,士的作用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春申君与君王没有血缘关系,完全靠智慧和能力取信于君王,也靠士来打拼天下,但他用士不当,又优柔寡断,最后不能善终。
所以,这四篇传记,题材相同,但主题构思却不尽相同。
再次,同一篇传记也有不同的主题构思。
如荆轲传,主要是突出荆轲的勇敢和秦王朝的暴政。
同时,也反映了田光、樊勿期、高渐离等一批死士的高义,太子丹的头脑简单、急躁冒进,荆轲的准备不足、方法不当,秦王朝保卫制度的缺陷等,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4、善于引导和深化主题。
主要有以下写作技巧。
①善于把人物放在社会关系的矛盾斗争中深化主题。
人不是孤立的,传记写作切忌写成履历表式孤立的个人。
只有把人物放在社会关系的矛盾斗争中去构思去写作,人物的背景和动力,品质和性格,水平和能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如管仲,先写鲍叔的无私帮助,再写管仲的巨大贡献,说明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又如赵高,在攫取权利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很大的矛盾,即与宰相李斯、太子扶苏、大将军蒙毅,甚至皇帝秦二世等重量级人物的矛盾,赵高都能够采取阴谋诡计的办法,一一消除异己,突出了人物的阴险、狡诈、残忍,同时,也说明了阴谋诡计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阴谋诡计害人也最终害己。
②采用补叙,即补叙人物或事迹的办法突出主题。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有赵奢、赵括、李牧等武将的从传。
它说明,赵国有很多很杰出的人才,之所以有长平之灾,以至于杀身亡国,不是臣民的错,而是君王的错。
在于君王不会识人,用人。
这就给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育。
又如王剪传,重点写王剪攻打楚国。
写得一波三折,突出了人物的稳重与老辣。
消灭楚国后,人物形象已经完美了,人也得以善终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又写儿子、写孙子。
重点写孙子被俘。
它说明,象王剪这样杀伐过多的人,即使自己幸免于难,也会祸及子孙。
③采用感慨、评价、概况总结等办法点化主题。
如李斯、白起死前的感慨,如梦初醒;项羽死前的感慨,至死不渝。
在悲怆的艺术氛围中,深化了主题,具有憾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又如老子传,从孔老关系入手,通过老子评价孔子,孔子评价老子,在对比中突出了老子不同凡响的性格特点,反映了孔老学说的基本面貌。
又如范雎传。
在叙述人物事迹的过程中,用概况性的话语,即‚一饭之德必偿,睚此之怨必报‛,总结他的人生哲学,点化主题。
④如细节描写、排比、对比、渲染、重复、烘托等。
二、结构。
结构必须服务服从于主题构思的需要。
《史记》传有以下三种结构形式.1、概况介绍典型事迹型。
这是一种平稳的结构形式。
写作技巧不高,难度不大,在《史记》中运用较少。
它由二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概况说明,说明人物的背景,主要特点和基本面貌;第二部分典型叙事,叙述人物的典型事迹。
二部分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
如《鲁仲连传》,先用精简的文字,概括说明人物的爱好和情趣,即善计谋,持高义,不肯做官;接着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加以证明,二者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从而增强了文章表达的气势和力量。
又如《晏子传》,先概况介绍人物的生活作风,对待君王和社会政治的态度,然后,列举二个典型事例,分别说明晏子对待贤士和属下的态度,二者是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共同说明晏子会做官会做人。
2、原因(背景)结果型。
这是一种严密的结构形式。
它适合于记载某个人物某一次重大事件。
在方式方法上,要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写,即原因要写足,有呼之欲出的感觉;过程要写细,要善于细节描写;结果要不同凡响,能够突出代表人物一生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
《史记》中的《刺客传》都是采用这种结构。
如曹沫传,先写原因,即鲁庄公好力,而曹沫又有力,得到了鲁庄公的赏识和重要。
曹沐虽然多次打败仗,却没有免除将军职务,写出了人物的愧疚心理,即总想帮鲁庄公办点事。
接着写曹沫随鲁庄公与齐桓公会晤。
会晤时,曹沫突然用匕首劫持齐桓公,写事情的发生。
接着写事情的发展,高潮和结局。
即鲁庄公最终得到了多次打败仗所丢失的土地。
这个结局不同凡响,突出体现了曹沐知恩图报的心理,代表了曹沐一生中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