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ppt)

合集下载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03
中药材与方剂
中药材分类与特点
中药材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材的特点:天然、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储存与保管方法
中药方剂组成与功效
中药方剂的组成:介绍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包括主药、辅药、佐药 等,以及各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功效:详细阐述中药方剂的功效,包括治疗作用、调理 作用、预防作用等,以及不同方剂之间的功效差异。
中医药的 适应症和 禁忌症
中医药的 常用药物 和治疗方 法
中医药的 养生保健 作用
中医药误区澄清与辨析
误区一:中医药只适用于慢性病 误区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可以随意使用 误区三:中医药治疗见效慢,不如西医效果好 误区四:中医药治疗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常识答疑解惑 中医药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的应用与价 值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结 合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的现 代化研究与应用
国际化发展: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培 育中医药产业集 群,推动中医药 的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发展:制 定和完善中医药 标准体系,推动 中医药的标准化 发展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达 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 的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 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舒筋活 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通过拔罐器具 吸附在皮肤表面,产生负 压刺激,达到舒筋活血、 祛风散寒的目的
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产 生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温经 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桂枝汤:用于 治疗感冒、发 热、头痛等病 症,主要成分 有桂枝、芍药、

中医药基础知识PPT

中医药基础知识PPT

方剂组成
方剂是由多种草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协同作用, 能够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使用方法
草药和方剂的使用方法包括煎煮、口服、外敷等, 需根据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使用方式。
针灸和拔罐的操作方法与作用机制
操作方法
针灸:选择适当的穴位,使用无菌针进行刺入,深度和角度根据具体情 况而定。拔罐:在选定的部位上扣上罐子,通过负压吸附皮肤,留罐一 定时间。
中医药基础知 识PPT
汇报人:XXX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概述
02
中医药基础知识详解
03
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和应用
04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目 录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 概述
中医药的定义和起源
中医药概述
中医药是指中国传统的医药, 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起源追溯
中医药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 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 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临床实践,不断创新 和发展中医药,提高其诊疗水平和应用范 围。
传承传统医术
创新发展
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 状与趋势
国内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中国的地位日益重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保 健。
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 始引进和应用中医药。
发展趋势
应对策略
应加强中医药基础 研究、人才培养和 国际交流,提升中 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和竞争力。
谢谢
汇报人:XXX
作用机制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拔 罐:通过负压和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疼痛和 疲劳。
03
中医药的独特疗 效和应用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乳癖乳痈:中医治疗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方剂为逍遥散、柴胡疏 肝散等。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痛经
产后缺乳
崩漏
子宫肌瘤
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感冒: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针灸、草药等 咳嗽: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穴位按摩等 哮喘: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腹泻: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三因 制宜
应用范围:预防、 保健、康复等领 域
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升降浮沉:药物的性质与作用关系 归经: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向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泻下药:攻下、润下、 逐水、利尿
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 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 息风止痉
04 中医药行业未来发展
中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中医药行业发展。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中医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国际市场拓展:中医药在海外市场逐渐得到认可,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行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
温里药:温中散寒、补 火助阳、散寒止痛
寒痰、清化热痰、止咳 平喘
解表药:辛温解表、辛 凉解表、祛风湿
清热药:清热解毒、清 热凉血、清热燥湿、清
虚热
祛风湿药:祛风寒湿、 祛风湿热、强筋骨
安神药:重镇安神、养 心安神
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 活血调经、活血疗伤、
破血消癥
中药煎服方法与注意事项
发展方向:推进中西医结合、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药基础知识PPT

中医药基础知识PPT

脏腑理论
五脏
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内部的五个重要器官,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 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心主血脉,与小肠相表里;肝主疏泄,与胆相表 里等。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人体内部的六个腑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 消化和排泄。例如,胃主受纳,与脾相表里;小肠主化物,与心相表里等。
经络理论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经脉和络 脉组成的网络系统。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它们相互连 接,贯穿于全身各个部位。
穴位
经络系统上有很多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防治疾病。例 如,合谷穴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足三里穴具有 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等。
缓解疼痛、治疗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项
推拿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手法,操作时应轻柔、 渗透,避免过度用力或使用暴力

拔罐疗法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拔罐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感冒、 咳嗽、哮喘、腰痛等,尤其对于肌肉 劳损、神经痛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拔罐后应避免受凉,以免影响治疗效 果。对于体质虚弱、皮肤过敏等患者 ,应谨慎使用拔罐疗法。
用量
中药的用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儿童用药量较成人少,孕妇 和老人用药量也需谨慎控制。同时,一些有毒或药性强烈的中药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中毒或不良反 应的发生。
04
针灸推拿基础知识
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人体穴位,刺激经络, 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疗法
03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采集

中医药基本知识ppt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ppt课件

证症状;金银花、菊花等治疗见效;说明金银花、菊花
药性是寒凉的 完整版课件
34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温热药-多数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 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寒凉药-多数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完整版课件
35
药性理论
五味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产生于商周 成熟于战国与秦汉
阴阳对立 阴阳依存 阴阳消长(量变) 阴阳转化(质变)
完整版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
15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景岳全书·传忠录》:设能明彻阴阳,则 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阐明组织结构 阐明生理活动 阐明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诊断 用于疾病治疗
完整版课件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 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 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 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 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 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 者为阳
3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药物的性能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人体产生的反 应归纳出来的 药物的四气,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感受风寒,可见“恶寒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 苔白”等寒证症状;紫苏或生姜煎汤服用后,发汗,上 述症状减轻或消失;说明紫苏、生姜药性是温热的
发生疔疮、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舌苔黄等热
毒归升五四
性经降味气

完整版课件
32

药性理论
四气
中医药基本知识
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 面的作用倾向
四气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02
中药的分类与命名
中药的分类方法
01
02
03
04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位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 叶类等。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 类等。
按自然属性分类
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中药的命名原则
根据产地命名:如川芎、广藿香 等。
01
根据药用部位命名:如葛根、桑 叶等。
中药的功效分类
清热药
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如石膏、 知母等。
祛风湿药
祛除风湿之邪,治疗风湿痹证。 如独活、威灵仙等。
01
解表药
发散表邪,治疗表证。如麻黄、 桂枝等。
02
03
泻下药
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 治疗便秘。如大黄、芒硝等。
04
常用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 药。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解表药
如麻黄、桂枝等,用于外感风 寒表证,常配伍杏仁、甘草等。
祛湿药
如茯苓、白术等,用于脾虚湿 盛证,常配伍党参、甘草等。
理气药
如陈皮、枳实等,用于气滞证, 常配伍木香、香附等。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官 窍等构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结构 的完整性和机能的统一性 。
形神一体观:形是指人体的形体结构和物质 基础;神是指生命活动的主宰。指形体与精 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社会环境影响情绪进而影响疾病防治。
二、辨证论治
(一)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一)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的基本概念
即疾病,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规律和病理 变化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的基本概念
对疾病某个阶段的病理概括,能揭示疾病病 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的基本概念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内脏与形体官窍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形体与神志病变相互影响。 局部的病理变化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
的盛衰有关。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诊断: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 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
防治: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 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温热条辨》,创立温病学 的湿热病因理论。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温热病 的三焦辨证理论。
近代与现代
整理前人的成果,中西汇通,重视以人为本、 治未病。编著的书籍有《中国医学大成》、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医学衷中参西录》 等。
地理环境与人体生理:“水土不服”。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瘿瘤与饮水、关节病与阴雨寒冷。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季节、地域不同用药有别。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背景、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对人体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环境、地位、经济条件对疾病影响。
社会环境和疾病防治的关系
绘图1000多幅 。
2.方剂学的发展
战国至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 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有方剂记载。其中某 些方剂至今仍在延用。
魏晋隋唐时期: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孙思邈 的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载方数千首, 前者首先使用“成药”一词。
宋金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载方三万余首 。
明清时期 :《普济方》收方增加至六万余首 。
小结
1.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 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 理论体系的形成。
2. 金元四大家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 朱震亨。
3. 《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 学专著。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 政府编篡发行的中成药药典。
中医药基础(ppt)
第一节 绪言
一、中医药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医药基础》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目

一、中医药学的发展简史
(一)中医学理论发展简史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二)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史
1.中药学的发展 2.方剂学的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 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 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 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
著。 《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
纲领和有效方剂。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东汉,众多医家收集整理 而成。 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 式》。
张从正:“攻邪派”,代表作《儒门事亲》。 李杲 :“补土派”,代表作《脾胃论》。 朱震亨 :“滋阴派”,代表作《格致余论》。
明清时期
明代张介宾、赵献可等创新对命门概念及其功 能的认识。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 说。
(二)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史
1中药学的发展 2方剂学的发展
1.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收集药物365种。 梁代 :陶弘景著 《本草经集注》,载药730
种。 南朝 :雷敩著 《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
制专书。 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新增药物
图谱 。 明代:李时珍 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内容 。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对生命的认识; 提出
“治未病”的观点 。
是中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石。
《难经》
成书于东汉,秦越人所作 。 理论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详细的论述 。
《伤寒杂病论》
选择题(单选)
1.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黄帝内经》 E.《伤寒杂病论》
2. 首先使用“成药”这一术语的是 A.《肘后备急方》 B.《备急千金要方》 C.《千金翼方》D.《五十二病方》 E.《新修本草》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养生:形神共养、形神共调 。
养形: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劳逸适度等。 养神:恬淡虚无 。 康复 :形神共治。 治形:躯体疾病引起精神病变当治形为先 。 治神:精神伤害引起躯体疾病当先治神。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气候与人体生理:脉象、汗液的变化。
晋·王叔和的《脉经》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 著。
晋·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医学第一部 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 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是中医学最早的百科全书。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 发展影响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