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计算机发展情况1
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

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是由CPU、内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三大核心部分组成,CPU(中央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它的内部结构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
内部存储器又称内存,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
中央处理器执行程序时,从内存中存取程序和数据。
输入设备是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信息的设备,是计算机与用户或其他设备通信的桥梁。
输出设备是人与计算机交互的一种部件,用于数据的输出,它把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这些硬件系统的技术同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起发展并得到了巨大的变化。
1.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历程1.1 CPU的发展从1971年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以来AMD、Cyrix ,intel 等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显著的改善了CPU的各种性能。
进入新世纪以来,CPU进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1Ghz大关被轻松突破了,在市场分布方面,仍然是Intel跟AMD公司在两雄争霸,它们分别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III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处理器,从生产技术来说,最初的8088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过了2810万个晶体管;CPU的运行速度,以MIPS(百万个指令每秒)为单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腾时已超过了1000MIPS,,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64位微处理器。
(1)4位微型计算机;用4位字长的微处理器作CPU,其数据总线宽度为4位,一个字节数据要分两次来传送或处理。
4位机的指令系统简单、运算功能单一,主要用于袖珍或台式计算器、家电、娱乐产品和简单的过程控制,是微型机的低级阶段。
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国家教育和科研网(CERNET) CERNET于1994年10月投入使用,是一个全国范围的教育科研 互联网。
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中国金桥网(ChinaGBN) 中国金桥网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Internet商业服务的二大互联 网络之一(另一个是ChinaNET)。
2.第二阶段:形成阶段(以通信子网为中 心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 通过通信线路互连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网络。将分布在不同 地点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成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2.第二阶段:形成阶段(以通信子网为中 心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1.第一阶段:诞生阶段(计算 机——-终端)
当时计算机的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设置在专用机房,相对而言, 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较为便宜,为了共享计算机强大的资源,将 多台具有通信功能而无外理能力的设备与计算机相连。该台计算 机称为主机,在专用的机房放置;与其相连的设备称为终端,终 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 放置在各个需要使用计算机的工作环境中,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 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000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
4. 第四阶段:高速网络技术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由于局域网技术发 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 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 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5.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从计算机网络应用来看,网络应用系统将向பைடு நூலகம்深和更宽的方向发展。 首先,Internet信息服务将会得到更大发展。网上信息浏览、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等技 术将进一步提高速度、容量及信息的安全性。其次,远程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 远程购物等应用将逐步从实验室走出,不再只是幻想。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将成 为网络发展的热点话题。 网络的发展也是一个经济上的冲击。数据网络使个人化的远程通信成为可能,并改变 了商业通信的模式。一个完整的用于发展网络技术、网络产品和网络服务的新兴工业 已经形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性和重要性已经导致在不同岗位上对具有更多网络知识 的人才的大量需求。企业需要雇员规划、获取、安装、操作、管理那些构成计算机网 络和Internet的软硬件系统。另外,计算机编程已不再局限于个人计算机,而要求程序 员设计并实现能与其他计算机上的程序通信的应用软件。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开篇语:从1953年1⽉我国成⽴第⼀个电⼦计算机科研⼩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员已⾛过了近五⼗年艰苦奋⽃、开拓进取的历程。
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主研制到改⾰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向国防建设、为两弹⼀星做贡献到⾯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个⼜⼀个永载史册的⾥程碑。
⼀、华罗庚和我国第⼀个计算机科研⼩组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
早在1947~1948年,华⽼在美国普林斯顿⾼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交往甚密。
华⽼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
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台存储程序的通⽤电⼦数字计算机,冯让华⽼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
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计算机的研制⼯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学电机系物⾊了闵乃⼤、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了中国第⼀个电⼦计算机科研⼩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的电⼦计算机。
1956年春,由⽑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列为四⼤紧急措施之⼀。
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
8⽉,成⽴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法专业训练班,并⾸次派出⼀批科技⼈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台电⼦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本电⼦计算机原理讲义。
⼆、第⼀代电⼦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我国的计算机制造⼯业起步于五⼗年代中期。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②第一个给计算机写程序的人是( B )。(NOIP9) A) Alan Mathison Turing B) Ada Lovelace C) John von Neumann E) Edsger Wybe Dijkstr 1、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女儿Ada Lovelace(爱达).由于她在程 序设计上的开创性工作,Ada Lovelace被称为世界上”第一 位程序员”。“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 2、董铁宝 董铁宝是“中国第一个程序员”。董铁宝1945年赴美国 董铁宝 学习,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研究时,他参与了第一代电子 计算机伊利亚克机的设计、编程和使用。董铁宝于1956年回 到中国并任教于北京大学,成为王选(计算数学专业院士) 王选( 王选 计算数学专业院士) 的老师。董铁宝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自杀身亡。 D) John Mc-Carthy
我国的计算机发展情况
我国从1956年开始计算机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196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诞生; 1964年我国研制成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19机; 1983年每秒运行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 1992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 1997年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我国较有名的微型计算机品牌有:“联想”、“长城”、“方正” 等;
①图灵 (Alan Turing) 是 ( B )。(NOIP9) A) 美国人 B) 英国人 C) 德国人
D) 匈牙利人
艾伦·麦席森 图灵 艾伦 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 麦席森 图灵( , 年 月 日 - 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 英国数学家 年 月 日),英国
计算机硬件产品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CE MAGAZINE PAGE 59计算机硬件产品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杨瑞焓【摘 要】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计算机硬件产品不断更新迭代。
本文从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发展情况入手,分析硬件的维护对策,最后总结出计算机硬件未来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硬件产品的未来将更加智能化、轻便化、高效化和可靠化,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关键字】计算机硬件;硬件维护;发展现状;未来发展作者简介:杨瑞焓,本科,长春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系统管理工程师。
计算机硬件产品作为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硬件产品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从最初的大型机,到个人电脑,再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计算机硬件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当前,计算机硬件产品市场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一方面,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大厂商纷纷推出各种新型号和新技术的产品,以求在市场上立足;另一方面,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人们对硬件性能的不断追求,也给计算机硬件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之一,主要由中央处理器(CPU)、内存(Memory)、硬盘(Hard Disk)、主板(Motherboard)、输入输出设备(Input/Output Devices)组成。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内存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主要组件,可以快速地存储和读取数据。
内存的种类包括DRAM、SRAM和FLASH等,其中DRAM是最常用的内存类型。
硬盘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主要设备,主要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和程序。
硬盘根据存储介质的不同分为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其中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较机械硬盘更快。
主板是计算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CPU、内存、硬盘和其他外部设备。
巨型计算机发展情况

我国巨型计算机系列发展情况简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水平、生产能力和应用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工业发展的程度,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尖端科学领域,巨型计算机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能生产巨型计算机的国家为: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中国等几个国家。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巨型计算机。
目前在国际上达到了先进水平,突破和掌握了更高量级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具备了研制更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能力,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突破。
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进行准备研制万亿次甚至更高速度的巨型计算机,届时精确描绘自然界某些复杂现象的瞬时图象将会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一代银河─Ⅰ巨型计算机1983年12月银河—Ⅰ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
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已跨入了国际计算机领域的先进行列,银河—Ⅰ巨型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达每秒钟1亿次。
它的研制成功证明了我国已具备了研制高性能、大规模并行巨型机的能力,是我国高技术领域取得的一次重大成果。
第二代银河—Ⅱ巨型计算机1992年11月19日银河—Ⅱ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
它的运行速度每秒钟达10亿次。
第三代银河—Ⅲ巨型计算机1997年6月19日银河—Ⅲ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
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银河—Ⅲ巨型计算机采用了目前国际最新的可扩展多功能处理机并行体系结构,成功设计了由硬件支持的全系统共享访存机制,实现了全局共享分布存储结构。
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的整体性能优异,系统软件高效,网络计算环境强大,可靠性设计独特,工程设计优良,运算速度为每秒钟130亿次,综合处理能力是银河—Ⅱ的10倍以上,而体积仅为银河—Ⅱ巨型机的六分之一。
每秒运算4000亿次预报一个月天气仅用15分钟我国研制出超级服务器北京2001年2月17日电:最高运算速度达每秒4032亿次、内存总量达168GB……经过辛勤努力,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近日成功研制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是继“曙光1000”和“曙光2000”之后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中的又一里程碑,是我国迄今性能最高的国产超级服务器。
第1章 计算机发展历史

1.1.1 古典计算机器时代
1. 算盘时代 • 计算尺和计算器
风靡18-19世纪的计算尺 威廉· 奥却德(William Oughtred) 及其发明的圆形计算尺
Casio 14-A 史上第一台商用小型电子计算器 1957年发明
一款普通的袖珍电子计算器
9
1.1.1 古典计算机器时代
2. 机械时代 • 契卡德计算机
29
主要成就
• • •
1.1.2 现代计算机时代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主要特点
• • • • •
逻辑元件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VLSI) 主存 ——LSI/VLSI半导体芯片 辅存 —— 磁盘、光盘 软件 ——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 应用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并进入以计算 机网络为特征的应用时代
31
1.1.2 现代计算机时代
电子计算机发展历史总结
起止年代 主要元件 主要 元件图例 速度 (次/秒) 5千~1万次 特点与应用领域 体积巨大,运算速度较低,耗电量大, 存储容量小;主要用来进行科学计算
第 1946年~20 一 世纪50年代 代 末
第 20世纪50年 二 代中~20世 代 纪60年代中 第 20世纪60年 三 代中~20世 代 纪70年代初 第 20世纪70年 四 代初~至今 代
6
1.1.1 古典计算机器时代
1. 算盘时代
算圣刘洪及其发明的 珠算盘。
珠算被称为我国“第五 大发明”,最早记录于 汉朝人徐岳撰写的《数 术记遗》一书里。
7
Hale Waihona Puke 1.1.1 古典计算机器时代
1. 算盘时代
John Napier(1550-1617) 约翰〃纳皮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摘要: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各行各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
同时,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需求的多样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逐步朝着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多种方向不断发展。
该文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特征,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得可持续性、快速、健康发展,进而给人们提供更多元的计算机技术服务。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发展情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有近73年的发展历史。
而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6年于美国问世。
此台计算机属于电子计算机,曾被命名为“埃尼阿克”。
这台计算机仅占地面积就达167m2,重量则高达30t。
从计算速度来看,这台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极为缓慢,且计算成本较高。
也正是由于以上缺陷,导致此台计算机的应用价值较低,未经多长时间,此台计算机就被市场淘汰了。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有不少的国家给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足够的重视。
且随着持续性研发,因特尔思维CUP处理器问世。
此类处理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得持续性发展。
受到科研技术限制,直到1982年,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方才问世。
相较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此台个人计算机的运行成本显著下降,且在应用领域方面,不仅可以被应用于军事研究与国家大型科研公司,也被逐步应用于日常生产与生活中。
直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呈现出两极化发展趋势。
一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军事以及国防科研上的应用力度再次加大;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再次加大,进而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发展至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且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技术力量。
同时,科技的进步,以及雄厚的物质基础,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持续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计算机发展情况
·我国从1956年开始计算机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196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诞生;
1964年我国研制成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19机;
·1983年每秒运行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
1992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
1997年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我国较有名的微型计算机品牌有:“联想”、“长城”、“方正”等;
微型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字长:知己算计能够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单位为位(BIT)
2、主频:指计算机主时钟在一秒钟内发出的脉冲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
算速度。
3、内存容量:是标志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强弱的一向技术指标。
单位为字节(BYTE)。
8BIT=1BYTE 1024B=1KB 1024KB=1MB
4、外存容量:一般指软盘、硬盘、光盘。
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能力,具有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控制能力;计算机的应用:
1、数值计算:弹道轨迹、天气预报、高能物理等等
2、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物资管理、电算化等
3、过程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卫星飞行方向控制
4、辅助工程:CAD、CAM、CAT、CAI 等
计算机硬件由五大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由运算器、控制器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运算器进行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系统;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主频和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