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史共31页文档
新中国公路发展史

新中国公路发展史?
答:新中国公路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当时,为了巩固国防、开发边疆和发展经济,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干线公路,如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等,公路建设开始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然而,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公路基础仍然很差,公路等级低、质量差,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开始探索高速公路的建设。
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实现了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此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加,公路等级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我国政府还大力推动农村公路建设,提高了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达度。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公路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同时,我国政府还积极推动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等新型交通方式的发展,提高了公路运输的效率和环保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绩。
公路总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大幅增加,公路网密度和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政府还加强了对公路建设和管理的监管力度,确保了公路建设和使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新中国公路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和奋斗的历史。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汽车发展史(ppt 31页)

中国汽车发展史
一、旧中国的汽车
1901年,一个叫李恩思的匈牙利人将两辆美国 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从香港运到上海,从此 中国开始出现汽车。
我国现在保存最早的汽车——存放在颐和园的 慈禧太后的座驾,被人冠以
“中国第一车”的美名。这是袁 世凯1902年从香港购买赠给 慈禧的厚礼。(一万两白银 )
谢谢!
由德国工程师卡尔·奔 驰于1886年1月29日申 请专利,11月2 日批准。 专利号为37435,专利 名为气态发动机车。即 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辆三 轮汽车"奔驰1号"。
贝尔塔·林格尔(卡尔·奔驰的妻子)
“奔驰1号”获得专利后,由于车 常抛锚,受到不少冷嘲热讽,发 明者本人也不愿在公开场合驾驶 它上街。
1928年,张学良在辽宁成立了民用工业制造 处,试制汽车。中国当时没有生产汽车的经 验,聘请了美国人为总工程师。1929年3月, 民生工厂引进了一辆美国“瑞雷号”汽车进 行装配,并以该车为样板,1931年试制成功 了一辆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它开辟 了中国人试制汽车的先河。
可惜第二辆汽车还没制造出来,“九一八” 事件爆发,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
新中国的第 一辆红旗轿 车
中国第一辆 检阅车
1969年 为了解决大型工程急需矿用自卸车,以及 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问题,全国掀起了制造重 型自卸车的热潮。1969年,第一辆上海SH380 试制成功,这是以上海货车制造厂为主、全国 169家工厂大协作的成果。
三、国际合作
1980年
丰田在北京设立首家汽车维修服务中心。 同年10月,丰田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
汽车发展史
主讲目录
汽车简史介绍 汽车工业史上的三次变革 汽车之最 中国汽车发展史
交通监控设施

第28页/共32页
③紧急电话、电视监控
监控系统中音频、视频采集这两大系统介于通讯与采集、联机与脱机的中间范畴。 ●紧急电话 形式上与常规电话相同,但在监控系统中是应付意外事件重要采集设施,属被动采集。 ●电视监控 交通信息通常要实时上传相关控制中心,但相当地域也采用脱机方式。 该两大系统的音、像信息一般不作计算机处理,而是直接由现场人员观察、判断,并适当采取措施。
第14页/共32页
通道控制是一定区域内带状路网的交通控制体系。包括了主线控制、匝道控制功能,并通过设置一定的路径诱导系统、可变情报板等设备,达到区域重要局部实时监控的目的。①集散公路 一种道路体系,与高速公路平行且相距不远的干线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高等级道路。②控制的意义 存在集散道路的区域一般是交通的要害区域,不论是干线、集散公路、还是匝道,任何路段的交通堵塞都会波路网的交通畅通。
安装于道路沿线提供交通信息发送、诱导、控制、指挥等指令的设备。①信息提供系统的作用 ●向使用者提供信息 ●向使用者提供建议、指令 ●向管理、求救部门提供信息 ●向社会提供信息 信息提供系统是将控制中心的指令传输到道路沿线的载体,主要由有线、无线信息传输网络构成。 如:交通电台、交通诱导牌、可变交通标志等
4、通道控制(区域局部控制)
第15页/共32页
即智能运输系统(ITS),是针对更大范围公路网、城市路网的交通区域控制系统。 综合控制是面域的管理与控制,也是未来交通控制的必然趋势。其实施的目标就是谋求整个路网交通运行的最佳效果。 根据区域的具体交通状况,综合控制系统可能包含上述四类交通控制的全部内容。
第18页/共32页
③信息实时收集
包括交通数据、当地气象环境、报警求援、上级指令系统设备状态等音、图、文各类信息。④信息的分析处理 交通运行状态、局部方案决策、系统硬软件运行状态、统计分析、存储、打印等。
高速铁路行车组织概述PPT实用课件(共36页)

高速铁路改变中国
1、高铁改变着中国铁路
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速铁路的标杆,2011年6月30日开通,第一年共发送旅客 5260万人次,日均14.41万人次,最高超过20万人次。京沪高铁开通运营第一年, 表现超出预期,现金流转正,成为最早盈利的高铁。沪宁高铁、沪杭高铁数据 同样强劲,沪宁高铁日均开行动车组106对,日均发送旅客17.8万人次,最高日 29万人次。沪杭城际铁路开通以来,日均开行动车组78对,日均发送旅客7.8万 人次,最高日9.6万人次。2012年的数据显示,已有四条高铁线路基本达到收支 平衡,分别是:京津城际、沪宁高铁、京沪高铁和沪杭城际。
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
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 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2011 年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北 京到上海最快只需4时48分, 实现千里京沪一日还。
沪杭高速铁路项目
最高时速:500公里 全长:199公里 技术:磁悬浮 预期耗资:32.2亿美元 预计完成时间:2014年
高速铁路客运的特点
旅行时间短 安全性和舒适度高 准时性好 能源消耗低 占用土地少 综合造价低 运输能力高 环境保护效果好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
中国铁路与公路运输事故对比:
能耗及环保指标对比:
30 25 20 15 10
5 0
铁路
小汽车 卡车 航运 能源消耗 污染指标
空运
高速铁路客运的特点
高速铁路客运的特点
高速铁路改变中国
2、高铁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四纵”快速客运专线
北京—上海(京沪高速铁路) 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香港 (京港高速铁路) 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 杭州—宁波—福州—深圳。
“四横”快速客运专线
徐州—郑州—兰州 杭州—南昌—长沙—昆明 青岛—石家庄—太原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 成都(沪汉蓉高速铁路)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课件PPT92页

重点导读
路基边坡养护工作中,除了传统的养护技术外,还推荐引 用了种植香根草、液压喷播、客土喷播、岩质坡面喷混植 生技术以及采用预应力锚索钢筋混凝土框格梁加固防护等 新技术。对软土地区路基处治引用了现浇水泥混凝土薄壁 筒桩、粉体喷射搅拌桩、复合载体夯扩桩等技术。
第20页,共92页。
第31页,共92页。
(二)内容做了归并,删减了路面养护的操作性要求
路面养护的分类取消了“改善土路面”一节,因为此类无 铺装层的路面在我国已基本上没有了。各种路面修复工程 与新建路面工程的要求基本上一致,所以在相关路面修复 只强调了要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沥青路面 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 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等要求。
提出了转至要求,保证了养护技术与相应规范的一致性,也大大 节省了叙述的内容。
第22页,共92页。
第四章 路面
老规范8节167条,新规范5节42条。
第23页,共92页。
重点导读:
本章规定了各种结构类型路面如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 路面、砌块路面、砂石路面等的养护基本要求。
路面养护的基本要求是:保持路面平整、整洁,发现病害 及时修复,加强对路面技术状况的调查,并按部颁现行《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的要求进行评定, 并根据评定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养护措施。
第14页,共92页。
第二章 术语
是新增的一章,主要对一些常见的用词进行了 规范性的阐述和界定。
第15页,共92页。
第三章 路基
老规范共有9节73条,新规范8节31条,内容上做了大量的 删减。
第16页,共92页。
重点导读
本章阐述了公路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从路肩、边坡、 排水、防护支挡工程、透水路堤、路基病害以及特殊地 区路基等各方面提出要求。
高铁中国的骄傲1.pptx

►不同区段的试验是非常严格、严密、 科学、一丝不苟的,是从理论到实践 再反复试验、应用,再试验、再应用 的数十次的多反复过程。
第31页/共51页
三、高速外交的重大意义
3-1 高速铁路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
高速铁路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不 是任何国家都可以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我国 高速铁路的建成与通车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敬 仰和认可,纷纷要求我国进行技术咨询帮助 和设计施工建设的有17个国家之多。
第二条欧亚大陆架之路是从东北黑龙 江满洲里出境,经西伯利亚等地区和国家 到德国的高速铁路,它和中国至俄罗斯莫 斯科的常规铁路方向基本一致。这条铁路 对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东部国土意义重 大,对我国资源的引入也起到积极作用, 可以发展东北增加一个出入口,对我国的 均衡发展很有好处。
第43页/共51页
3-2三条国际高速铁路的国内外意义
我国在大规模建设高铁之前,世 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方面的成 功经验,而我国解决了长距离,多 网络的高铁建设难题。
第34页/共51页
3-1高速铁路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
我国可以帮助建设,但必须应用我国 的技术标准,施工运营管理技术,并采用 我国生产的高速机车和车辆,包括应用我 国轨距1435mm也要统一起来进行设计、 施工、制造。这三条能显示出我国高速铁 路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和强大的建设能力 ,是目前任何国家所不能实现的。
第21页/共51页
既有线时速200公里等级提速
第22页/共51页
►我国修建速度之快是世界少有的, 如一条2500km左右长的高速铁 路,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可以建 成通车,建设速度是在确保安 全和质量前提下建成的。美国 资深联邦参议员、参院外委会 主席约翰·克里在考察京津铁路 后,对我国高速铁路取得的巨 大成就表示赞赏,他强调:美 国建设高速铁路需要中国帮助, 第23页/共51页 并希望我国尽快提供高速铁路
交通安全设施

二、护栏的种类
1、按护栏构造形式分类
●半刚性护栏 ●刚性护栏 ●柔性护栏
2、按护栏设置位置分类
●路侧护栏 ●中央分隔带护栏 ●桥梁护栏 ●过渡段护栏 ●端部护栏 ●防撞垫
就护栏结构形式而言,半刚性护栏具有刚柔 两方面的特性,是公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
护栏设置位置不同,其构造、 强度有差异,但仍可归于上述三类。
2、事故严重度
事故严重度是对交通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事故严重度用指数SI表示。
①理论计算公式:
S I P (S i/A ) P Ij/S i W Ij
ij
P(Si / A) ——事故A发生在碰撞条件i下的概率;
PIj /Si——在碰撞条件i下伤亡严重度j的概率; WIj ——伤亡严重度j的加权系数。
.12页/共34页
(5)护栏防护条件和原理
※ 护栏设置的合理性
车辆撞上护栏的危险程度低于直接撞上
(或坠落)被隔离物的危险程度。
※ 护栏碰撞原理
碰撞后车辆、护栏之间产 生弹塑性变形、相对运动的摩
视频链接一
擦、惯性力方向改变,达到释
视频链接二
放碰撞能量,引导车辆和乘员 脱离或减少危险。
视频链接三
.13页/共34页
1.减少交通事故频率,减轻事故的危害; 2.减少、消除交通系统中各种纵、横向干扰; 3.提高道路管理、服务水平; 4.提供道路各类视线诱导, 改善行车环境和道路景观。
.2页/共34页
二、现状和发展
在近20年期间,我国交通土建有了飞速 发展,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三,高速公路 高居世界第二,但道路设施建设十分落后, 远跟不上交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交通发达国家,对安全 设施的研究、开发、应用非常重视,不断提 出新观念、新产品。 未来发展主流:
新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

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制约和影响44110325 许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通过40多年的不断改造与建设。
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运输设施与装备成倍增加,交通运输势力明显增强;技术状况显著改善,运营指标、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综合运输网体系,并向相互协调的方向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主要呈现一下三个趋势:(1)高速化:交通运输日益向高速发展,以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来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例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超音速飞机的发展。
(2)大型化:运输工具的装载量扩大,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效益提高。
(3)专业化:指某一交通运输工具或设施,专门从事某一种或几种货物的运输。
发展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包装和仓储费用,便于机械化装卸作业,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下面从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业的制约和影响分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经济结构的演变影响交通运输结构的演变交通运输作为一个产业部门,为需求的满足而存在,在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而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1952 年时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1:21:28,,到2005 年时调整为37:32:31。
可以看出以农、林、渔、牧业构成的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以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及建筑业构成的第二产业,和以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等诸多行业和领域构成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不断提升。
这种比例调整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加工业、深加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提高,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例大幅上升。
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意味着产品结构或货物结构的变化,短、小、轻、薄、高附加值的货物种类在货物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相应地,长、大、笨、重、低附加值的货物在货物总量中的比重相对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