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哪些内容体现了京派小说的特点

合集下载

边城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边城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边城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边城小说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

本文将从文学风格和特点两个方面对边城小说进行论述。

一、文学风格1. 优美细腻的描写边城小说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风格而著称。

在小说中,沈从文用精心选择的词汇和情感饱满的语言,塑造了生动细腻的人物形象和别具一格的环境描写。

他巧妙地运用意象和隐喻,使读者沉浸于小说的世界中,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2. 纯净的语言表达边城小说的语言表达简洁纯净,没有繁复的修饰,却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沈从文善于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他的文字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深沉的情感表达边城小说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小说中的角色常常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饱满而深沉,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变幻。

二、特点1. 红与黑的主题边城小说的主题是红与黑,红代表爱情、热情和生命力,黑则代表武装斗争和抗争。

通过描写女主人公陈忆恋与男主人公张爱玲之间的纠葛,小说探讨了爱情与生活、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之间的关系,并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2. 反传统观念的女性形象边城小说创造了一系列反传统观念的女性形象,如陈忆念和张爱玲。

她们勇敢、坚强,不甘被束缚于传统的道德观念,追求自由和爱情。

这种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引发了对女性地位和传统观念的深思。

3. 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反思边城小说通过描写张爱玲和陈忆念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反思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关系。

小说表达了对农村青年一代命运困境的关注,探讨了农村社会变革的难题以及个人在历史漩涡中的动态。

总结:边城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出彩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优美细腻的描写、纯净的语言表达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享受到文学的审美和思想的启迪。

通过红与黑的主题、反传统观念的女性形象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反思,边城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关注。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特的一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心思、情感、视角,为现代小说世界带来独特的模样和魅力:营造了充满健康、人性美的“乡村世界”——“湘西世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让小说显出独有的美的感染力。

他的代表作《边城》成为讴歌人性美的典范,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情感特点、主题特点和文体特点。

一、特殊的审美情趣沈从文创作的思想情感特点是: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品格,形成对乡村和人性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

少年时期开始,他一方面目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过早地熟悉了社会这本大书。

另一方面,家乡的自然风物深深吸引着他,他与童年的玩伴流连忘返于家乡的山水之间。

生活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有着这样的特殊经历,沈从文形成了追求美好人性、善良德性的品格。

这种品格又自然形成他对乡村和人性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曾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1]正因为这样的认识与反思,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同情和关注。

这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于是,“乡村世界”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要“世界”,“人性美”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旋律。

二、讴歌极致的人性美沈从文创作的主题特点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讴歌家乡与极致的人性美,营造出健康、优美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边城》论文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小 梗 概 说 第一章: 小说的开篇介绍了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和爷爷,还有他们的一条黄 狗。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环境,过着平凡的日子。 第二章: 第二章介绍了故事的地点――茶峒,并以白河为导引,引出城内居民们的 生活。同时也描写了驻扎在城里的军人们的生活。以及这个小镇的和谐 和它所体现的商业气息。那里的人们也是很淳朴的。 第三章: 描写了当地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有趣的事引起了从小在山里长大的翠翠 的兴趣。 第四章: 爷爷带翠翠看龙舟,自己却因为要掌舵而中途离开,且没有去接翠翠。单 纯的翠翠心里便有了很多奇怪的想法,也第一次接触到了别人,体验到 了山外的生活。 第五章: 两年以后,爷爷和翠翠一起过了一个中秋节。因为鸭子想起了过去的时 光。 第六章: 翠翠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开始接触到了外界的事情。但这些事和她小时 候的生活却完全不同,发觉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像山里人一样朴实 的。 第七章: 翠翠慢慢的长大了,成了当地一个漂亮的女孩,和她母亲一般。爷爷开始 为翠翠的长大而感到担心,不想让翠翠和她妈妈一样也离开自己。 第八章: 节日就快要结束了,却令翠翠久久不能忘怀。爷爷开始让翠翠掌舵。翠翠 开始注意和她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见各种各样的都记在心里,互相比 较。 第九章: 顺顺家的老二说要翠翠和爷爷去他们家看船。翠翠并不认识这个人,只
1
觉得他挺好。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边说翠翠会被大鱼吃掉的 人。爷爷告诉翠翠那人也觉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看船,顺顺家的老大在众人面前夸奖翠翠。离开后 爷爷告诉翠翠老二赞她长得美,翠翠羞得直说爷爷喝醉了。
第十一章: 顺顺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欢上了翠翠,派人来说媒。翠翠知道后脸红到 了脖子根。爷爷看到这样的翠翠不禁有点感伤,想起了翠翠的妈妈。
第十九章: 人们都在说顺顺家老大竟然淹死在水里,这又触痛了爷爷。爷爷身体不 好,心里却惦记着要到城里去。后来爷爷得知二老坐船下了桃园,心里很 不高兴。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边城》用浪漫包裹现实,以饱含诗意的语言和散漫而自然的结构为主体,用模糊飘滑的象征、活泼生动的口语、方言以及反复叙事的技巧交织成一片清幽、渺远的气氛。

就像蒋京宁对“京派”概括的总体意象为“树荫”一样,《边城》宛如一块“浅蓝的水晶,有着圆润、婉转的形状”。

“诗意”的来源:1.语言层面:《边城》的诗意体现在人物对话的蕴藉、活泼以及气氛浓郁的景物描写、风俗描写上。

《边城》里的人物对话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表面上平白简单,但实际上作家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加工。

如老船夫回答孙女的问题。

“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小管子的人呀?”老船夫道,“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他们认为《边城》的不真实之一是沈从文没有给他的典型人物配上恰当而合乎身份的语言。

但事实是沈从文仅仅想建一个“希腊小庙”,把乡村生活看成高于城市生活的人生形式,“向原始文明淳厚朴实的乡村唱一支美的哀歌”。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老船夫的确说不出这样富有诗意的话,但作为小说,对现实描摹的逼真程度绝不是确定小说成就高低的唯一标准。

像《边城》这样代表山水风物、人性民情诗意化小说作为一种理想的乐土定有其独特的艺术取向。

2,叙述层面:《边城》的故事显出一种“不紧凑”的散文化倾向,这主要应从作家采用的“反复叙事”等叙述方式来探讨。

起伏很小,有时完全散文化了,没有高潮,没有戏剧性的场面”,这是八十年代《学术研究》对《边城》评述。

《边城》“不紧凑”的散文化倾向确实存在,这种倾向使读者不容易把握故事的总体脉络。

作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究竟纳入了多少非情节内容,还有就是作家对待时间、空间的态度,这具体牵涉到叙述中插叙、补叙、倒叙的采用以及是否对故事进行了时空交错的叙述技巧。

这两个方面都可能导致小说“散文化”。

小说的“散文化”是摆脱古典小说单纯叙事的有力方式。

“散文化”虽冲淡了小说的故事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内蕴,特别是抒情和心理描艺术特色: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所著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结构、语言和题材等方面,更体现出其独具的文学风格。

一、语言表现上的独特性《边城》采用了浓重的地方文化语言,以及大量的土语、方言和俚语,如“阝”(方言中的“山”)、“塇”(方言中的“井”)等,使小说浸透了满汉混杂、鱼龙混杂的边疆文化氛围,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的特点之一。

同时,其深入人心的描写,使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边疆地区人们的特有情感和生活方式,如青春期的梦幻、早婚、死亡、离别等,让人们对边疆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边城》的主题是爱情,但它并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探讨了人性中最深的、最无私的东西——爱情的悬念。

虽然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有些曲折、悲惨,但最终用“和合之道”完美地解开了罗裕生与祁连山之间的感情纠葛。

小说中的两个女主人公祁连山和田小娥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她们的形象既传达了情感,又传达了某种文化意义,使小说形成了深刻、广泛的人文内涵。

三、描写生活的真实性《边城》的描写中完美地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生活面貌,以地理、历史、政治和文化为绑定,叙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家庭亲情和道德伦常。

这让人们直接感受到了作者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和分析,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深切感情和人文本质。

四、表现良心的立场和态度《边城》全篇展现了作者的良心,以及对虐政下小人物人生的同情和慰藉。

其表现了作家生在边疆、长在边疆的文化精神,传达了作者对华夏民族本质的理解和洞悉。

作品结尾还回顾了历史,提出了对时代的反思和关注。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边城》集中体现了许多经典文学的艺术特征,如地方文化语言、多元化题材、真实人性描写和良心立场,凸显了它的深沉、广泛、真实和人文特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边城》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真切而真挚,细致而深刻。

以乡村女子平凡而质朴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人物内心世界中的种种情感和心理活动,赋予了小说极其深刻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厚度。

2. 基调抒情:《边城》的基调虽以淡泊为主,但抒情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感觉和情感表达。

小说语言优美细腻,配合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画面感和情感动人性。

3. 风格清新:《边城》的风格清新典雅,小说语言简洁,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气息和生活情趣。

同时充满了心灵的寻求和思索,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4. 手法巧妙:《边城》的叙事手法颇为巧妙,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回忆、借物指事等形式,深入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生命精神。

另外,导入梦境、变幻云影、窗外景象等现实与虚幻、唯美与现实的交织,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和想象性。

5. 文艺复兴意识:《边城》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它浓厚的文艺复兴意味上。

作者通过对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的重构,使其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获得了更深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中,也通过对文明的追求和反思,表现了一种不屈的人文精神,赋予了小说更为广阔的文化意义。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小说《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说《边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边城》赏析篇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出身于行伍之家。

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

二是表现湘西世界。

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

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

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

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

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

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

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情绪的体操。

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哪些内容体现了京派小说的特点?
答:"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而这种对峙体现在文学中,就形成了京派和海派两种文学团体。

京派和海派,在30年代分别活跃在京津和上海它们介于左翼和国民党文化之间,持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

京派和海派的对峙和冲突,是3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

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无意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蕴含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如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从而折射出了古老的农业中国,在向现代文明转换过程中的丰富景观。

(一)京派小说定义: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凌叔华、萧乾、李健吾、芦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化作家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二)京派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方面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三)文学观念:京派小说家们的文学观念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其次,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的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

(四)艺术特征:京派小说家创作的共同特点是:多带有乡土气息,具有来自乡野的质朴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风格,并由于对本土经验的眷恋和回归的渴望,其文体都具有一种抒情性。

如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