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河道清淤中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河道清淤中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摘要:近年来,城市河道污染严重,导致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大大超过当地环境背景值,成为河流水质二次污染的“源”和“汇”。
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防止底泥二次污染已成为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就此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河道清淤;底泥重金属;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1概况重金属元素与河道底泥结合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的恶劣影响。
因此,对河道底泥污染情况进行试验研究和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究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情况,本文以某河道区域为例,对此展开了分析。
某河湖水域占据区域面积的四分之一,且在示范区三地中水域面积最大,现有河道2600多条,湖泊320多个。
然而,区域河湖碎片化程度较高,物理连通性不足,纲目欠合理,集约化、组团化的高效河湖生态功能没有凸显[1]。
一方面,改善河道联通状况,恢复河道生态流量,放大重点河湖清水、蓄水、行洪等生态功能,彻底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实现等量河湖产品供给的最优生态效能;另一方面,水岸同步、高效优化区域空间,一体贯通、提升岸线景观品质,为一体化发展赋予新的空间和动能。
由于吴江区存在较多大型工厂及垃圾废物处理站,因此,及时清理区域内河道污染底泥,对提升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河道清淤中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2.1样品采集与室内检测本次研究选取某河道段进行研究,试验段全长4000m,对该试验段选取41个测试点进行河道底泥取样,每个测试点间距100m。
河道底泥取样按照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中相关标准进行操作,将试样妥善保存后送回实验室进行试验研究。
针对某河道底泥试样展开重金属污染情况,遵照CJ/T221—200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检验方法》等相关标准,对Hg、Cd、As、Pb、Cu、Zn、Cr和Ni共计8种重金属元素成分及其含量展开了检测,其中,Hg和As元素采用原子荧光法检测,Cd、Pb、Cu、Zn、Cr和Ni元素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进行检测。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

论文分类号 X524 单位代码10183 密级内部研究生学号 4990094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Study on Analysis and Distribution Orderliness ofPollutants in Sediments of Guanting Reservoir作者姓名:陈云清专业:分析化学导师姓名:张凤君教授及职称:论文起止年月:2000年11月至 2002年4月提要本文是在完成《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项目课题三《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完成的。
随着官厅水库上游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水库库区内源污染的诊断及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官厅水库周边的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被较好地控制后,水库库区沉积在底泥中的污染就成为影响库区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官厅水库库区底泥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和毒性的研究成为本论文的重点。
通过对官厅水库表层底泥样和柱状底泥样的采集和分析,综合运用SEM/AVS和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中重金属的毒性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
通过此课题的完成,最终达到对官厅水库库区重金属的污染分布有清楚的了解,为后续子课题的完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确保在整个项目完成后,底泥中污染物不会对库区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完全恢复官厅水库作为北京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功能。
目录第一章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官厅水库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河流底泥重金属(铜、锌、镉)的污染现状分析及评价.doc

2012届分类号:X522单位代码:10452本科专业职业生涯设计--绿水长流、江山如画姓名刘如学号200810830124年级2008专业环境工程系(院)资源环境学院指导教师邱继彩2012年4 月25 日目录题目:绿水长流、江山如画—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一部分职业生涯设计 (1)绿水长流、江山如画 (1)1 毕业后找工作 (1)2 环境工程专业概述及培养方向 (1)2.1 专业概述 (1)2.2 专业要求 (1)3 社会就业基本状况 (2)3.3 就业前景 (2)4 个人能力分析 (3)4.1 个人性格分析 (3)4.2 专业知识背景 (4)5 工作计划 (4)6 结语 (4)第二部分技能展示(毕业论文) (6)摘要 (6)ABSTRACT (7)引言 (8)1 临沂市祊河河流概况 (8)2 实验部分 (8)2.1 监测点布设即河流监测断面布设 (8)2.2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9)2.3 实验方法及样品的预处理 (10)2.4 实验试剂及仪器的简介 (10)2.5 铜、锌、镉测定的实验结果 (11)3 环境影响评价部分 (11)3.1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1)3.2 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3.3 污染等级划分标准 (14)3.4 结果和分析 (14)4 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8)谢辞 (19)第一部分职业生涯设计绿水长流、江山如画1 毕业后找工作我是一个当代本科生,是家里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自认为性格外向、开朗、活泼,业余时间喜爱交友、听音乐、外出散步、聊天还有上网。
喜欢看励志文学、经典小说,也喜欢看科普类的杂志或图书。
平时与人友好相处,同学感情基础较好。
喜欢创新的东西,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投入,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没有成大器的气质和个性。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我希望找份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在工作中完善自己,在生活中展现自己,未来几年就业门槛越来越高,我觉得应该抓住机遇,找一份适合自己,而且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工作,弥补自己在学生生涯中的不足,减少短板效应带来的弊端。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河流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河流底泥污染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河流底泥污染对于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生动物的生存情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河流底泥污染进行调查,以制定适当的措施来消除污染。
本文将提出一份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以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污染问题。
一、调查目标本项调查的目标是确定目标河流的底泥污染状况,并对污染物进行初步的识别,为后续的河流治理工作提供数据和参考依据。
二、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包括目标河流右、左、上、下游水域的底泥样品采集。
三、调查内容(1)选择调查点位根据目标河流的流域特性及其水质监测结果、环境监测站的分布、附近的人口密度和工业布局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点位。
(2)底泥采集在选择的调查点位周围半径100m范围内建立底泥采集站,采用方形样品器对底泥进行采集,每个采样器采集30个钻孔样品,深度为底泥下层约3mm的表层,每个钻孔样品之间距离至少保持50cm。
将采集到的底泥样品放入密闭的采样袋中,进行标识记录。
(3)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底泥样品送往专业的水质实验室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物质。
四、调查方法(1)调查前应查看环境监测站的历史数据、了解该流域的污染物来源和分布情况,以便判断采样点的位置。
(2)采集底泥样品时,采用方形样品器或者土壤钻,利用采样器在底泥表层钻孔采集样品。
采样器长度要足以达到底泥表面下3毫米左右。
(3)通过现场和实验室测试,确定底泥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
五、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室分析,确认底泥中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
根据污染物种类和含量,以及采样点的位置和其附近污染源的分布情况,进行污染物来源的初步分析,制定消除污染的建议措施和方案。
六、调查结论通过河流底泥污染调查,得出底泥的污染状况和具体的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物来源的情况,为后续的河流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参考依据。
试论江河泥沙灾害的生态环境评估

第7卷第3期1999年6月 环境科学进展ADVANCES IN ENV IRONMENT AL SCIEN CE Vo l.7,No.3Jun., 1999试论江河泥沙灾害的生态环境评估X殷兴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摘 要本文描述了江河泥沙灾害的过程、特征及成因。
认为江河泥沙灾害属于非突发性的灾害,亦即生态环境灾害。
它具有孕育、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分析了江河泥沙灾害不同于传统灾害的基本原因。
根据环境资源价值的新经济观念,江河泥沙灾害生态环境评估的实质是环境的生态价值评估。
而评估的范围是灾害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任何时间和空间的子系统。
关键词:江河泥沙灾害 过程及特征 成因及属性 生态环境评估一、绪 言虞立红[1]对90年代以前国内外自然灾害研究概况作了详细评述。
中国科协在1990年和1992年两次召开的“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上,共征集论文704篇,涉及18类灾种,但这些论文无一篇是直接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评估有关的论文。
作者还查阅了1992年以后的其他资料,在灾害分类中,没有把泥沙灾害单独列为一个灾种。
从地理学和生态环境观点看,江河泥沙最重要的来源当属水土流失[2]。
在我国,尤以黄河和长江最为严重,而黄河更甚于长江,年输沙量分别为世界九大河流的第一和第四位。
在自然界外应力驱动下,江河泥沙通常伴随突发性洪涝灾害而产生次生灾害并加重洪涝灾害灾情的发展。
江河泥沙灾害生态环境评估是现代灾害基础理论研究之一。
本文目的是对江河泥沙灾害的过程、特征、成因进行概括分析以判断其属性,在此基础上,对江河泥沙灾害生态环境评估的实质和范围进行初步探讨,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正确思路。
二、江河泥沙灾害的过程、特征、成因及其属性1.江河泥沙灾害形成过程[3-5]江河泥沙主要受上中游气象(如干旱、降雨)和下垫面(如地理地貌和植被)的自然及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59890200)和水利部联合资助项目人为活动因素的综合影响。
河湖健康评价指南

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目次前言 (I)一、总体要求 (1)(一)总则 (1)(二)基本规定 (2)(三)工作流程 (3)二、评价指标体系 (5)(一)评价指标 (5)(二)指标评价方法与赋分标准 (8)三、河湖健康调查监测 (32)(一)监测范围与监测点位 (32)(二)指标获取方法与计算频次 (39)四、评价 (48)(一)评价赋分 (48)(二)评价分类标准 (52)(三)河湖健康综合评价 (53)五、河湖健康评价报告编制 (54)(一)河湖健康评价报告内容 (54)(二)河湖健康评价专题图 (56)(三)河湖健康评价报告附表 (56)附件:1.参考点确定方法 (57)2.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 (58)3.河湖健康评价公众调查样表 (61)4.河湖健康评价赋分表 (62)5.河湖“四乱”问题认定及严重程度分类表 (66)前言河湖健康评价是河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检验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的重要手段。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要求,指导各地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工作,推动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水利部河湖管理司组织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本指南。
本指南充分征求了各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河长制办公室、水利(水务)厅(局)的意见,并通过了专家审查。
本指南结合我国的国情、水情和河湖管理实际,基于河湖健康概念从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生态系统抗扰动弹性、社会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建立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从“盆”、“水”、生物、社会服务功能等4个准则层对河湖健康状态进行评价,有助于快速辨识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帮助公众了解河湖真实健康状况,为各级河长湖长及相关主管部门履行河湖管理保护职责提供参考。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河湖健康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结合本地河湖自然地理、社会环境和服务功能等差异性特征,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工作。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解读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任务来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项主要完成人:周怀东郝红王雨春吴培任吴世良获奖等级:应用二等内容简介: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 906 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对底泥样品的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
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
在高质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
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的等级评价。
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
同时,本项目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 :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的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的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次工作的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的 906 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底泥质量评价报告模板

底泥质量评价报告模板一、背景底泥是河流、湖泊、沿海等自然水体的重要底部沉积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底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自然水体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保障水生态环境和人员健康,需要对底泥质量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二、评价指标底泥质量评价的指标包括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两大类。
物理指标主要包括颗粒度、密度、含水率、孔隙度等;化学指标主要包括有机质、重金属、营养物质等。
1. 颗粒度颗粒度是指底泥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情况。
底泥颗粒度大小的变化会对水体流态有影响,同时也会对水体中物质的转化和储存产生重要影响。
底泥颗粒度评价包括粒径分布、中值、偏度等指标。
在底泥质量评价中,颗粒度分布的规律对于底泥质量的评价和水深的选择非常重要。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底泥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底泥中微生物的分布和生长,对水体生态环境和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主要指标包括总有机碳、水解性有机碳、总有机氮等。
3. 重金属重金属是一种化学污染物质,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
底泥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包括工业废水、城市垃圾带来的重金属离子和沉积在底泥中的微小颗粒。
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铅、汞、铬、铜等。
4. 其他指标底泥的评价指标还包括营养物质和其他化学成分,如硫酸盐、氨氮、总磷、总氮等。
三、底泥质量评价方法底泥质量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指标和目的有所不同。
根据评价的目标和侧重点,底泥质量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1.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方法是以底泥质量评价的总体状况为判断依据,通常采用颜色、香味和质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这种方式可以对底泥质量进行初步的判断,但准确度较低。
2.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方法是以具体的指标参数参加判断,采用实验室测试或野外采样测试方式进行。
这种方法准确度较高,但成本较高。
四、底泥质量评价报告底泥质量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采样点位报告中需要明确底泥采样的位置和采样方式,包括采样点位、采样方法、人员和时间等相关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主要完成人:周怀东郝红王雨春吴培任吴世良获奖等级:应用二等内容简介: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对底泥样品的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
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
在高质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
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的等级评价。
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
同时,本项目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的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的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次工作的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的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采样断面覆盖了全国主要水系,约占全国1073个大型集中式水源地的85%。
底泥样品分析测试,使用先进仪器,按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方法进行。
严格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有效保证了数据质量。
通过对高质量数据的系统分析和评价,本次工作对全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和营养组分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我国底泥质量状况和水环境安全研究方面获得了新知识的积累。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普遍较环境背景更为富集,底泥重金属含量超环境背景值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
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单因子否决)结果显示,全国906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有732个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背景值,占全部断面的80%。
•尽管水系底泥通常具有重金属富集的特性,但从本次调查获得的底泥重金属绝对含量来看,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含量普遍接近生态风险阈值,特别是镉等毒性危害严重的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因此,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质量总体上可能处于具有潜在危险的“亚健康”状态。
•全国906个监测断面中,底泥重金属超背景最普遍的元素是总铅,共有420个断面超背景,占监测总断面的46.4%。
参评7项重金属“超背景率”顺序为:总铅(46.4%)>总镉(43.4%)>总汞(40.8%)>总锌(33.8%)>总铜(21.6%)>总铬(11.9%)>总砷(9.6%)。
•调查评价结果(单因子否决)显示,全部断面中有329个断面底泥至少一项重金属指标超过最低毒性阈值(《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xx),占全部断面的36.3%,表明我国水环境安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
•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最突出的是镉污染,906个断面中有276个超标,约为总断面的27%;其次是汞、铜、锌和砷,超标率分别约为10.5%、7.2%、6.7和5.8%;铅污染最轻,超标率仅为1%。
•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超标(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情况和分布格局的基本趋势与历史只资料相同,如底泥汞超标问题仍然集中在松花江、海滦河等水系。
本次也揭示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新问题,如东南地区和珠江区的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变得突出。
•镉污染成为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问题,其中东南诸河和珠江区最为严重,东南诸河区和珠江区底泥镉超标率分别为60%57%,上述地区水系底泥的总镉含量也远高于我国水系底泥总镉的平均水平。
东南诸河和珠江区的底泥重金属污染是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需要重视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南诸河区和珠江区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为严峻,除镉外,上述两水系还存在底泥汞、铜、锌等重金属的污染情况。
•全国省级行政区中,底质监测断面重金属综合评价全部超背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宁夏、青海、甘肃、上海、山西、天津和北京(样本较少)。
从单项重金属超背景情况看,除汞污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外,其它重金属污染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东北三省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天津等省市主要为铜、镉、铬、铅超背景,江西、广东、上海、江苏和福建等省区主要为锌、铅、砷超背景;西北地区的青海、宁夏、xx和陕西等省区主要为铜、铬、铅超背景;云南和广西主要为镉和汞超背景。
•全国水系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平均“超标率”为36%,各省区中底泥重金属超标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浙江、福建、广东、湖南、云南、江西、贵州、广西、江苏、辽宁和河北等11省区,其中浙江、福建、广东超标情况最为严重。
•全国所评的871个泥监测断面中,总有机碳底含量小于2.60%的一级断面占评价断面总数的69.1%,含量在2.60~3.90%之间的二级断面占15.7%,含量在3.90~5.20%之间的三级断面占5.2%,含量大于5.20%的四级断面占10.0%。
•全国所评的658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总磷含量小于730mg/kg 的一级断面占监测总数的60.0%;含量在730~1100mg/kg之间的二级断面占27.5%;在1100~1500mg/kg之间的三级断面占7.6%;大于1500mg/kg的四级污染断面占4.9%。
•全国所评的619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总氮含量小于1100mg/kg的一级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的68.3%;含量在1100~1600mg/kg之间的二级断面占15.0%;在1600~xxmg/kg 之间的三级断面占5.7%;大于xxmg/kg的四级断面占11.0%。
•总体上看,水系(水源地)底泥营养组分的含量水平处于相对清洁的状态,大约只有10%的断面底泥营养组分处于与水体重度富营养化相关的含量水平。
第二篇:关于常州市市区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常州市市区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商学院xx级国际经济与贸易0863510335施皓0863510421刘开佳0863510422宋海洋0863510423余家兴前言水作为生命之源,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生物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上每个地区能够生存多少生物,首先是由水源决定的,因为人的生活每人每天的最低用水量是50千克,较高用水量是500千克,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对水的需求量更是十分惊人。
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更为严峻的是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污染已经成为导致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因素。
本学期开设的水文化课程,让我们对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深深的了解到目前中国面对着巨大水危机的挑战。
结合当前我国总体水污染的情况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对常州市市区内的河流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清水工程”的治理效果,思考如何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对河流进行治理。
2.调查时间:xx.04.05调查地点:常州市市区调查对象:经过“清水工程”治理的主要河流的重点河段调查方法:主要采取水体采集,拍摄照片,随机采访等手段常州市位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带,水资源十分丰富,河流密集,仅流经市区的河道就有46条,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
而且常州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水污染的加剧,更为严峻的是常州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的工业城市。
重工业明显强于轻工业,去年,重工业贡献了该市产值增量的76.6%。
在重工业中,冶金、工程机械制造等部门十分强劲,而这些企业更容易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
鉴于此,常州市政府于xx年启动了一项历时三年的“清水工程”,对市区46条河道,断头浜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和改造,由常州市政府统一部署,环保,水利,建设等部门相互协作,该工程xx年已经通过验收。
据说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就我们所调查的情况,清水工程依然留有种种缺陷。
常州市水环境状况依然十分严峻。
2下面我们将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一阐述。
一、生活污水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清水工程的实施者曾直言不讳的提到“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一主要因素”,截止xx常州市人口加上外来人口近510万,庞大的人口基数造成大量的生活污水排放。
据官方统计,xx年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2%,但目前该数据并不只有绝对的真实性。
图1是我们在市区青山桥附近河段采集的照片,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河道旁居民小区的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据目测,排污口的间距大概为3~4米,也就是说在不足一千米的河道旁有将近300个这样的排污口。
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心。
二、工业排污的影响不容忽视上面已经说过常州市一个以重工业为支撑的工业城市,工业排污量非常大,由于条件限制,我们未对工业排污的状况进行取证。
但通过公开的资料,我们得知整个常州拥有超过六万家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容易造成污染的企业,而且它们大都分散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对工业污水的处理比较困难。
三、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大量的雨水及其他用水直接排到河道中,而雨水在冲刷地面时,同时会溶入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物等有害物质,使雨水本身成为一种有害物质。
图2同样为青河桥附近3的河段,道路上的雨水会被直接排入河流中,而这会对河流中的水质造成严重的破坏。
四、河道的水系功能减弱,河道的调节功能基本丧失从图3可以看到市区已经治理的河道大多采用传统河道工程技术,三面衬砌,改变了河道的原有自然地貌,河道周围的的地貌则被完全人工化。
而我们知道河流的自调功能与河流的长度、弯曲度、水中物种数都有很大的关系。
而人工化的河流完全失去了自调功能,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十分微小,失去了河流存在的最基本价值。
五、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恢复图4是我们从常州市重要的河流关河火车站附近河段采集的。
尽管已经没有刺鼻的臭味,但是整治后的水质并不乐观。
水面有大量的漂浮物(类似油渍的东西),水体呈暗灰色。
在这段两千多米的河道内水草和鱼类几近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