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有哪些

合集下载

中医如何根据症状辨证施治口腔黏膜疾病

中医如何根据症状辨证施治口腔黏膜疾病

中医如何根据症状辨证施治口腔黏膜疾病口腔黏膜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病症,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中医在治疗口腔黏膜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强调根据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认为,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症状包括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唇炎等。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中医如何对这些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中医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心火上炎型、胃火炽盛型、肝郁气滞型、阴虚火旺型等。

心火上炎型口腔溃疡,患者多伴有心烦、失眠、舌尖红等症状。

治疗上应以清心泻火为主,常用导赤散加减。

其中生地、木通、竹叶等药材可清心火、利小便,使心火从小便而出。

胃火炽盛型口腔溃疡,常表现为口臭、口渴、大便干结等。

治疗则需清胃泻火,玉女煎是常用方剂。

方中石膏、知母清胃热,熟地、麦冬滋肾阴,牛膝导热下行。

肝郁气滞型口腔溃疡,患者往往情绪不佳,胸胁胀满。

此时应以疏肝理气为治法,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香附等药物能疏解肝气,调理气机。

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多伴有口干咽燥、手脚心热等症状。

治疗宜滋阴降火,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黄柏可清虚热,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

口腔扁平苔藓在中医看来,多与肝郁化火、湿热内蕴、阴虚血燥等有关。

肝郁化火型患者,常情绪急躁,口腔黏膜出现网状、树枝状斑纹,伴有口苦咽干。

治疗应以清肝泻火为主,丹栀逍遥散加减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湿热内蕴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常有口中黏腻、舌苔黄腻等表现。

清热利湿是主要治法,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血燥型,则以口腔黏膜干燥、脱屑为主,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治疗需滋阴润燥、养血活血,常用一贯煎合四物汤加减。

口腔白斑在中医辨证中,主要有脾肾阳虚型、气血瘀滞型等。

脾肾阳虚型口腔白斑,患者常面色苍白、畏寒肢冷。

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合右归丸加减。

气血瘀滞型口腔白斑,黏膜白斑色暗,局部刺痛。

口腔溃疡中医辨证论治

口腔溃疡中医辨证论治

口腔溃疡中医辨证论治本平台为您提供【黄帝内经导读班】VIP免费试听一节,开课时间:9月10日晚20点,助教素问微信:152****4778邀请加入听课群,暗号:【试听】口腔溃疡的全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上有其特点,首先是部位在口腔粘膜上,并有四大特点:“红、黄、凹、痛”。

生口腔溃疡时溃疡的周围会红肿,但溃疡本身一般是黄色的,形状是凹进的,通常比较疼痛。

从中医的角度上讲,口腔属脾胃所主,其表面发生病变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积热:此型最为多见,约占口腔溃疡患者的70%以上。

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方药:山栀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大黄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黄连10克,竹叶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胃阳虚:此型较少见,多见于中老年人或体质虚弱的幼儿,症见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

方药: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药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胃虚弱型:多见于女性患者,症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补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方药:炙黄芪30克,红参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口腔溃疡的发生多与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内分泌变化、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缺乏微量元素等有关。

此外,梅毒也会引起口腔溃疡。

一些属于自身免疫性方面的疾病,也会出现口腔溃疡。

如红斑狼疮,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口腔溃疡。

经常出现口腔溃疡的患者,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到医院查清病因,对症治疗。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优选篇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优选篇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优选篇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1① 脾胃积热症状:数目多而密集的浅溃疡,周边充血,中心区表面有淡黄色假膜,灼疼明显。

面红热,口渴口臭,唇红干燥,尿黄便干,舌质红、舌苔黄或厚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通腑。

方药:清胃散加减。

生石膏15g,黄连10g ,黄芩10g,栀子3g,当归12g,生地10g,寸冬10g,赤芍10g,牛膝10g。

若便秘加大黄、芒硝;红肿者加二花、公英。

② 心火上炎症状:口舌生疮,溃疡面积小而数目多,多位天舌尖和舌前部或舌侧缘,溃疡周边充血明显,灼痛剧烈;口热口渴,急躁心烦,夜寐不安,小便短赤涩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方药:导赤散合泻心汤加减。

生地10g,竹叶6g,黄芩12g,黄连12g,滑石9g,木通10g,栀子12g,丹皮10g,赤芍10g,甘草20g。

尿赤加白茅根、大小蓟;烦躁口渴加麦冬、玄参③ 肝郁气滞症状:口舌生疮,多位天舌缘,溃疡数目少。

复发与情绪及月经有关,经前复发,经后渐愈,月经失调,量过多或过少,__有块,小腹胀疼。

胸肋胀闷,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经前__胀痛。

舌尖红或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舒肝理气,调理冲任。

方药:丹枝逍遥散加减。

柴胡6g,龙胆草9g,栀子9g,香附6g,枳壳6g,赤白芍各10g,川芎20g,当归10g,菊花10g,益母草10g,生地10g,甘草20g。

若前不见古人情严重可形成气滞血瘀,可用桃红四物汤或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0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

④脾虚湿困症状:溃疡数目少,面积大而深,久治难愈合,口淡乏味,口粘不渴,头晕头重,胃脘满闷,食欲不振,便溏腹泻,体弱乏力,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数。

治法:益气健脾,芳香化湿。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参11g,白术15g,茯苓15g,苍术10g,薏仁20g,半夏6g,厚朴6g,泽泻10g,佩兰10g,砂仁10g,桂枝10g,木香10g,炙甘草20g。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口腔溃疡是常见的口腔疾病,容易复发,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只要患了口腔溃疡,就会疼痛难忍、吃不下、睡不下,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

其实口腔溃疡不仅要治疗,日常也要注意饮食的平衡,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的水果,可以减少口腔溃疡复发的机会。

中医把口腔溃疡分为5中类型,对口腔溃疡使用辨证治疗的方法。

1、外感时毒型口疮
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

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

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方药:银花18克,连翘15克,藿香12克,木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枳壳10克,葛根15克,白术10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包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脾胃积热型
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方药:山栀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大黄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黄连10克,竹叶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

3、脾肾阳虚型
症见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

方药: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药 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4、脾胃虚弱型。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要辨证用药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要辨证用药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要辨证用药作者:张晓明来源:《现代养生》2009年第11期治疗复发性口疮的口腔溃疡,辨别虚证还是实证非常重要,这是中成药或食疗方选用的基础。

中医对复发性口疮早就有记载,许多医书中都提到它,称之口糜、口疳。

中医认为,口糜、口疳与心、肝、胆、脾、胃、肺、肾等都有关。

当这些脏腑的功能发生紊乱时,就可能出现口腔溃疡。

所以,治疗口腔溃疡要从调整脏腑功能入手,辨证论治。

一般地说,口疮新发属实证,久发属虚证。

当然,要做到正确地分辨虚证和实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如果对此感到困难的话,可以参考以下症状特征。

实证:口腔溃疡色红而痛,数量多,边缘肿,表面可覆黄色分泌物。

口臭,牙龈红,舌燥唇干,尿少,大便秘结,口渴热,心烦不安,胃闷胀满。

虚证:口腔溃疡色淡而疼痛略轻,数量少,病程长且反复无常,口腔溃疡边缘肿胀不明显,但边界线清爽,溃疡表面很少有分泌物。

口淡无味,口腔干燥而时时要喝水,牙龈淡红,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而不成型,心慌不安,食少而胃腹胀满,乏力气短,头昏脑胀,双目无神,面色灰白。

治疗上,实证要清和泻,即清热泻火;虚证要补和健,即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滋阴降火。

清热泻火的中药有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竹叶、石膏、知母、金银花、菊花、两面针、蒲黄、龙胆草、蒲公英、夏枯草、生草、苦胆草、板蓝根、冬凌草等。

前面提到的非处方药,凡是配方中有这些中药的,都可以用于属实证的口腔溃疡。

例如,板蓝根冲剂、冬凌草片、蒲公英片、金栀洁龈含漱液、香菊含漱液、口洁含漱液、复方两面针含漱液、复方草珊瑚含片、西瓜霜等。

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滋阴降火的中药包括黄芪、党参、白术、白芍、麦冬、玄参、石斛、山药、莲肉、米仁、百合、当归等。

前面提到的非处方药中,玄麦甘桔胶囊、石斛夜光丸、金果含片、玄麦甘桔含片、金果饮等都可以用于虚证型的口腔溃疡。

此外,还可以到中药房买黄芪、党参、红枣、山药、莲肉、薏苡仁、百合等煎汤喝,或者买含有黄芪、党参、红枣、山药、莲肉、米仁、百合等成分的中成药,如参芪丸、保和丸等服用。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oralulcer,RO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具有疼痛性、复发性、自限性等特征,一般人群的患病率可高达20%。

ROU可能与局部创伤、压力、饮食、药物、激素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有关,主要致病原因仍在研究当中。

口腔溃疡,《黄帝内经》首称“口疮”历代医著中又称为“口疳”“口舌生疮”“口糜”“口破”,古代医家对口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众多,大致从火热致病、寒邪致病、脾气凝滞、肾虚气虚、上盛下虚等方面讨论。

一、辨证论治,全身治疗1.心火上炎型证候特征有:溃疡以舌为主,灼热疼痛,表面多黄白分泌物,可伴有心烦,尿短赤或有灼热感,舌尖红赤,苔黄,脉滑数。

宜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方用导赤散合泻心汤,黄连阿胶汤,三才封髓丹(去人参,加桔梗、防风、连翘)。

2.脾胃伏火型溃疡以两颊及唇为主,疮面覆黄苔,灼热疼痛,口渴不欲饮,伴有口臭,口干口苦,舌苔厚腻,脘痞胸闷,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宜清热泻火、凉血通便,可用清胃散、凉隔散、玉女煎、竹叶石膏汤。

3.肝经郁热型多见于女性患者,口疮位于舌侧边缘,常随情绪的波动或月经周期而复发和加重,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口酸,舌苔黄,脉弦数。

宜清肝泻火、理气凉血,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等。

4.阴虚火旺型溃疡色鲜红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疼痛昼轻夜重,伴咽干口燥,手足心热,伴有腰膝疼痛,遗精盗汗,舌红少苔。

宜滋阴清热,可用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知柏地黄丸、三才封髓丹加玄参。

5.气血两虚型表现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色淡红,神疲乏力,劳累易诱发,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手足畏寒怕冷,腹部冷痛,服凉药反加重,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弱。

宜气血双补,可用补中益气汤、参芪健脾汤、八珍参汤加减等。

二、局部用药,内外联治常用中成药有冰硼散、锡类散、、双黄连粉、养阴生肌散;草珊瑚、青黛涂抹溃疡面;吴茱萸、丁香、细辛醋调外敷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中医如何调治口腔溃疡

中医如何调治口腔溃疡

中医如何调治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常见类型有“心脾实热”“阴虚火旺”以及“脾胃虚寒”三种。

中医辨证治疗属“心脾实热”者,常见口腔溃疡数目多,疼痛剧烈,且口腔内见到红赤充血,水肿,患者会有烦躁睡不安稳、口干、排便秘结、面红出油等症状。

这些人适合用黄连解毒丸、甘露消毒丹等药物,但不宜长期使用,口疮缓解即需停用。

“阴虚火旺”者常见于习惯熬夜,或月经前,或更年期族群阴液亏损型,口腔溃疡数目较少,疼痛感较缓,溃疡周边黏膜也较淡红,常合并心烦,口渴,舌苔干燥,腰膝酸软,治疗可用知柏地黄丸,滋养肝肾之阴。

“脾胃虚寒”者常见于过食生冷,或大病过后脾胃运化失常,这类患者口腔溃疡会不断反复发作,伤口很难愈合,面色唇色呈现苍白,经常神疲倦怠,甚至四肢寒冷,这类患者就不适宜一味的降火治疗,反适用温补的四君子汤,酌加少许肉桂引火归元,或黄芪补气固表敛疮生肌,让伤口较快收口愈合。

口腔溃疡伤口可配合外治法调理,如可应用吴茱萸末敷贴双侧涌泉穴。

此外,食疗建议多摄取维生素A、B、C、E或微量元素锌、铁等。

“心脾实热”者,病灶外用可使用冰硼散,或用金银花、甘草煎汤当成漱口水,饮食宜清淡,作息规律。

而“阴虚火旺”型者,食疗宜用凉润甘蔗汁,或麦门冬、甘草水滋养身体阴液,以制约体内“虚火”。

整体而言,食疗方面注意维生素的均衡,以及食物的寒热性质,一般而言不仅要摄取维生素B群,更要广泛摄取维生素A、C、E或微量元素锌、铁等,适量食用当季的食材,如瓜果类、莲藕、甘蔗都可以轻松去火,养护阴液,让口疮不再反复发作。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经验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经验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经验
1中医辨证治疗口疮
口疮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根据中医说法,口疮主要是由于热毒郁结于口腔也就是脾胃火毒郁结聚滞,而致使支气管、粘膜等地方受损而发生口疮,因此要根据患者的辨证来给定治疗,以下就介绍一般的治疗方法:
1.1清热解毒
①芦荟含有多种有益的成分,可以帮助清除口腔内的毒素,清热解毒,可用于口疮的治疗。

②甘草也可以清热解毒,可以归脾降火,祛湿止痛,口疮患者可以食用或用于化药灌肠。

1.2健脾祛湿
③芫花、香附等多种草药可以用于健脾祛湿,以调理脾胃,调节肠胃功能,减少湿毒的积聚。

④甘草及白术精加清蒸痰汤也可以用于健脾祛湿,山荜汤可以用于去除口腔的湿热毒,调节口腔内气血的循环。

1.3补虚强身
⑤苍术、茯苓等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贫血,增强患者的体质,以促进痊愈。

⑥通关五谷粥可以补充患者的营养,增强患者的体质,加快口疮的痊愈。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口疮需要根据患者本身的病情辨证施治,清热解毒、健脾祛湿、补虚强身都是其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只有准确地进行辨证施治,才能更好地治疗口疮,以达到痊愈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有哪些
口腔溃疡是常见的口腔疾病,容易复发,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只要患了口腔溃疡,就会疼痛难忍、吃不下、睡不下,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

其实口腔溃疡不仅要治疗,日常也要注意饮食的平衡,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的水果,可以减少口腔溃疡复发的机会。

中医把口腔溃疡分为5中类型,对口腔溃疡使用辨证治疗的方法。

1、外感时毒型口疮
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

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

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方药:银花18克,连翘15克,藿香12克,木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枳壳10克,葛根15克,白术10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包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脾胃积热型
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方药:山栀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大黄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黄连10克,竹叶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

3、脾肾阳虚型
症见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

方药: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药 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4、脾胃虚弱型
症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 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5、血虚阴亏型
症见口舌溃烂多发生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治宜养血益阴,潜降虚火。

方药:当归20克,白芍20克,生地15克,淡竹叶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山栀10克,柴胡10克,麦冬10 克,五味子10克,玄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温馨提示:口腔溃疡中医治疗的过程主要是调理,治疗疗程时间比较长。

如果一般的口腔溃疡,可以服用一些常见的家庭用药,比如意可贴(醋酸地塞米松粘贴片)、口腔溃疡散、白云山口炎清颗粒、四环华素片、复方氯己定口腔溃疡膜(洗必泰口腔溃疡膜)等,快速治愈口腔溃疡。

另外口腔溃疡患者在日常也要注意多吃蔬菜水果,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多喝水,少吃辛辣食物。

原文链接:/kqky/2013/1129/148983.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