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
艾灸除湿最妙!寒湿一去百病消!

艾灸除湿最妙!寒湿一去百病消!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一切疾病产生的主要根源,也是外在的邪气,怎么对付这些邪气呢?艾灸不愧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艾灸除湿作用特别好,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意思是说:“点燃艾绒的火如同阳光一样,可以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
服用艾叶的话,药效主要作用在足三阴经-肝脾肾,帮助人体排出寒湿气,把象秋天一样肃杀的寒气变成春天一样温暖的祥和之气。
如果用艾叶做灸疗,热力可以穿透经络,治疗多种疾病,让久病的人恢复健康。
老年人小肚子元气不足,怕冷疼痛的,也可以用熟艾放在肚兜里面,效果很好。
脚冷而且老出汗的人,也可以把艾叶放在袜子里面。
”体内湿气情况自测1.起床时:感觉疲劳,头昏,打不起精神来,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小腿发酸、发沉;2.如厕时:清晨方便后,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平时用手纸一两张纸就够了,突然有一天用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说明身体有湿邪了。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
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3.洗漱时: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4.刷牙时:刷牙时恶不恶心。
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5.体态虚胖关节不适: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却明显增加。
其实湿气重的人是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的,还会出现虚胖甚至下肢水肿、腿肚发沉的问题。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运气的概念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
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
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
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
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
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
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
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
故曰:“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气易览》)。
由此可见,欲研究五运六气,必须首先弄清楚天干地支的道理。
二、干支甲子干支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之类,统称甲子。
干支甲子,是中国古代计算年、月、日、时的次序以及推算五运六气变化的代表符号。
运气学说的主要推算法则均离不开天干地支。
所以说:“文气始于甲干,地气始于子支者,乃圣人究乎阴阳重轻之用也。
著名以彰其德,立号以表其事。
由是甲子相合,然后成其纪。
远可步于岁,而统六十年;近可推于日,而明十二时。
岁运之盈虚,气令之早晏,万物生死,将今验古,咸得而知之”(《运气论奥谚解》)。
(一)天干地支1.天干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于的简称,又称“十于”。
“干”有个之意,如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云:“干,犹个也。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寒邪为病,治疗用药的原则是辛热散寒。寒在表者,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寒 邪直中于里者,宜温中散寒。寒邪伤及阳气,还应注意回阳救逆。
暑邪主要由外感受,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伤人,常易耗气伤津,故在清解 暑热的同时,须顾护津气,用西洋参、麦冬等甘寒益气养阴之品。暑易夹湿,如 兼见身热不解、困倦疲乏等症,宜合用芳香化湿之品,否则暑热难解。
外湿致病当分清湿在卫表还是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并注意配伍宣 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往往兼夹风邪,注意配合使用祛风胜 湿药。且湿无定体,每因与寒、热相合而异性。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温燥重在辛凉,适当加用沙参、梨皮等养阴生津药;凉 燥重在辛散透表,不宜多用甘寒养阴药。
外感六淫之火多为火毒相并,充斥三焦,治宜泻火解毒,兼清三焦之火,配合通 腑泄热药,则可导热下行。火毒之邪传变迅速,易于内闭心包,入血动血,故当 密切注意病情演变转化,及时使用清心凉血开窍药物。
内燥治以养阴生津为主,但有肺胃、肝肾之分,阴虚火炎者,适当配合清热泻火 之品。
内火,当区分虚实,结合不同脏腑用药。心肝之火多属实,心火宜用黄连、栀子 清心泻火,肝火宜用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肺肾之火多属虚,宜用滋肾润肺、 养阴清火法。
第二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是指脏腑在发生病理变化时反映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各个脏腑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故表现的病证也多种多样。根据各个脏腑不同 的生理病理辨析病证,就是脏腑辨证。临床的辨证方法虽然很多,且各有特点, 但要辨明病证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都必须落实到脏腑上。因此,脏腑辨 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目 录
第一节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第二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辨治概要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中医水湿是什么意思

中医水湿是什么意思文章目录*一、中医水湿是什么意思1. 中医水湿是什么意思2. 水湿重有什么症状3. 水湿重有什么危害*二、水湿重如何调理*三、水湿重吃什么好中医水湿是什么意思1、中医水湿是什么意思“风寒暑湿燥火”被中医称为“六淫”。
湿就属于六淫之一,同时也是比较难以祛除搞定的一种。
而湿又分为内湿和外湿。
外湿顾名思义是指外感湿邪。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长时间接触潮湿环境,而被湿气入侵所导致,内湿则指的是体内本来正常的水液不能正常的运化,由于积聚,储留,导致了具有湿性特点的疾病。
也可以理解为人体新陈代谢速率变慢,导致体内的水分不能被正常的排出。
多由饮食不节,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导致火气伤中,耗伤脾阴;或积郁忧思,内伤劳倦等,使虚火妄动,消烁阴液,暗伤精血,从而损及脾阴;或因肾水亏乏,不能滋脾而脾阴不足。
此外,湿、火、燥等邪气久羁中州,或长期妄服刚燥辛烈之品等,亦可导致脾阴亏损。
2、水湿重有什么症状 2.1、“油光满面”湿气侵犯人体时,人的头发、脸蛋等都会出现反应,人体会变得爱出汗,头发会变得油腻,脸蛋也很爱出油,如果不加以清洁,就显得特别“油光满面”,影响脸部整体的美观效果。
2.2、大便黏腻健康人排出的大便一般呈软硬适中的条形形状,如果你的大便没有形状,而且性质黏黏腻腻的,粘在厕所怎么冲都冲不走,就说明你体内湿气真的太重了。
体内有湿气的人,一般脾胃功能较弱,常会有消化不良、食欲差等表现。
2.3、精神不佳看看你自己的精神状态,如果你老是打不起精神,而且白天工作不上心,晚上怎么睡觉都不够,那么也可能是湿气重了。
不仅如此,湿气重的人还经常会伴有脸色暗沉、眼睛浮肿、黑眼圈严重等症状,给人的感觉似乎老了十几岁。
3、水湿重有什么危害 3.1、伤害关节湿气进入关节,与“寒”相遇,会形成寒湿,是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
3.2、带下病体内湿气过重,容易导致脾虚,使得湿气下注,使得女性出现白带多,白带有异味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炎症。
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

一、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
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
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
外风指外感风邪,伤风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寒、分为外寒、内寒。
外寒主要指外界寒冷的气候.受寒邪后可出现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
呼吸道感染常与外寒有关。
内寒常发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暑是热的另一名词,主要表现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不省人事,多发于暑夏.由于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现“暑湿”,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暑邪所致。
四、湿:也分内湿、外湿。
外湿指长期涉水、淋雨、或环境潮湿而致病,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内湿主要表现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下等.湿症口多不渴,摄苔滑腻.
五、燥;(外燥、内燥)外燥指干燥的气候,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
内燥指由于消耗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枯等。
六、火:与热同属一气,热之极为火。
分内火、对火,外火(实火)多属风、寒、暑、燥等邪侵入体后转化而成,多有壮热、面红耳赤、渴喜冷饮、心烦、舌苔黄燥、脉数而有力等。
内火(虚火)因内部疾病和情志引起。
如临床上表现为潮热盗汗,舌干红无苔,脉细数。
一文读懂风邪湿邪

一文读懂风邪湿邪小编有话说:整理完老师的讲座,小编再次感慨,当初给小编讲课的老师怎么不这么讲呢,不然,小编现在可能也是一位中医师了呢!老师们细致的讲解、生动的例子,绝对可以用接地气儿形容,就算是一个毫无中医经验的人也能听得懂、学得会(此文根据语音整理而成)。
小编强烈建议,直接把文章下拉至最后,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吧!不信,你看!六气、六淫是什么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就是平时讲的春天多风、夏天暑热、秋天燥、冬天寒。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从名称上来讲,六淫跟六气很像,但实际并非如此。
《黄帝内经》这样形容:六淫包括六气太过或者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者气候急骤变化。
六气太过:比如广州一年之中最热的应该38摄氏度左右,假如某一年突然热到42摄氏度,这就叫作六气太过。
超出了当地人对它的适应能力,就容易发病。
六气不及:比如夏天本来热的,假如某一天夏天突然不热了,变得比较凉爽。
对一般人来讲可能这种情况下不会致病,但阳虚的病人,本来冬天很难受,希望夏天热一点,把它亏损的阳气补一下。
但夏天突然不热了,阳气补不回来,所以也可能发病。
但这种发病一般不重,也不会急。
非其时而有其气:比如秋天一般干燥,一般的人习惯到了秋天身体已经做好了应付干燥的准备,但突然某一年秋天很潮湿。
这种情况下也超出了身体的预料,也容易发病。
气候急骤变化:假如广州的冬天白天出太阳,可能会热到二十二三摄氏度,但一到晚上,太阳一下山了,可能只有五六摄氏度,一天之中温差可以很大。
上面这些气候种类,超出人的生理适应能力,才会发病。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不发病。
对自然环境适应不强的人,容易发病。
所以本质上来讲,六淫就是气候变化导致发病。
以上是按照《黄帝内经》的原文来表达的。
按照这个定义,六淫有一点像气候性病因,就是气候反常了,人体适应不了。
实际上六淫一直在发展,它的概念和定义一直在外延。
所以现在六淫的定义或者是内涵,已经超出了《黄帝内经》的定义。
关于湿气重的幽默回答

关于湿气重的幽默回答你可能不需要减肥,但可能需要祛湿,或者某一个阶段你需要祛湿。
肥胖并不是人人都有,湿气却是人人都有。
现在的人,不是在祛湿,就是在祛湿的路上。
祛湿太火,所以很多人跟风祛湿,胡乱祛湿,结果湿气不但没有去掉,反而更多了。
记住一句话,祛湿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千万不要被风靡全国人人都在用的祛湿方法迷惑了双眼,只有适合你的祛湿方法才是王道。
湿气,是中医六淫之一,让我们生病的有六种外界因素,它们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湿气就是其中之一。
湿气,用最通俗地话来说,就是身体里面的水太多了,但是千万别把湿气等同于水,因为湿气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有形的就是多余的水,无形的是弥漫在身体各个部位的类似水蒸气一样的东西。
湿气最大的危害是什么?记住一句话,湿气是阳气的敌人,养生就是养阳气,湿气会阻碍阳气的运行、升发、流动,从而让我们全身的气血流动缓慢。
当你阳气不足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是不是身体湿气太多了,当你身体湿气太多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是不是阳气不足了。
湿气到底是什么鬼?湿气是一个非常狡猾的鬼,它从来不单独作战,常常与风邪狼狈为奸成为风湿,与寒邪勾结成为寒湿,与热邪抱团成为湿热。
湿邪是非常顽固的鬼,顽固到什么程度呢?就像油入了面,你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简直太难了。
所以对于湿邪,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对付湿邪我们要一定要打持久战。
湿气有三大特点一定要明白,第一大就是湿气容易下沉,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湿气属于阴邪,有水的性质,所以容易下沉,喜欢侵袭阴暗的部位,比如下肢,比如关节,比较脚趾等。
湿气第二大特点就是黏腻不爽,因为湿气是一种阻碍气血运行的邪气,所以会让身体各种不爽,比如头发不爽,油腻腻的,舌头不爽总觉得脏兮兮的,口腔不爽,总觉得黏糊糊的,脸上不爽,油乎乎的,大便不爽,特别粘马桶或者不成形,还有女人的白带不爽,总之身体出现不爽利的症状都是湿邪惹的祸。
湿气第三大特点就是非常重浊,湿气是一种浊物,是一种沉重的浊物,所以会让你感觉很沉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一、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
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
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
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
外风指外感风邪,伤风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寒、分为外寒、内寒。
外寒主要指外界寒冷的气候。
受寒邪后可出现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
呼吸道感染常与外寒有关。
内寒常发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暑是热的另一名词,主要表现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不省人事,多发于暑夏。
由于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现“暑湿”,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
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暑邪所致。
四、湿:也分内湿、外湿。
外湿指长期涉水、淋雨、或环境潮湿而致病,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
内湿主要表现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下等。
湿症口多不渴,摄苔滑腻。
五、燥;(外燥、内燥)外燥指干燥的气候,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
内燥指由于消耗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枯等。
六、火:与热同属一气,热之极为火。
分内火、对火,外火(实火)多属风、寒、暑、燥等邪侵入体后转化而成,多有壮热、面红耳赤、渴喜冷饮、心烦、舌苔黄燥、脉数而有力等。
内火(虚火)因内部疾病和情志引起。
如临床上表现为潮热盗汗,舌干红无苔,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