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勇莉治疗痛经经验一则

合集下载

经期痛经,三穴一灸,任取一穴均有特效

经期痛经,三穴一灸,任取一穴均有特效

经期痛经,三穴一灸,任取一穴均有特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中医爱好者大家好,我是中医界一粒沙,我接触中医针灸已有8个年头了,我跟其他医者同行有一点不同的是,我不用任何药物包括西药。

我只用自己的正骨(正骨是为了改变人体力线让身体平衡,身体平衡了疼痛自消)其次就是用自己的针灸技术来打通穴位,让穴位工作起开让愈堵的地方疏通起开,我个人感觉经络就像一个流水线,只有一个岗位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流线。

女性经期痛经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这种疼痛严重影响到人的症状生活,而现在很多病都开始年轻化,很多少女们从第一次接触经期就遇到了痛经的症状,痛经症状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

疼痛常呈痉挛性。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其实在调理痛经时西药是没有什么特效方法的,都是需要一个过程来缓解疼痛,而中医调理痛经简直是易如反掌,并且也有很多穴位都可以调理痛经,基本上都是10分钟左右都可以缓解非常多,笔者曾经在中医院实习的时候看到很多痛经的患者,而在用穴位调理的时候患者完全两个状态,此乃患者之福分,也是笔者第一次见到穴位的神奇之处。

笔者临床上面经常运用的三个穴位,三阴交穴、十七椎穴、门金穴,艾灸关元穴即可,轻者任取两穴即可,重症的患者三穴并用,如果还是疼痛,松解下腹直肌即可,没事的时候多艾灸一下关元穴。

十七椎穴位于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在很多中医古书中均有记载十七椎调理痛经特效,一直传承至现在,可见此穴的神奇之处。

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也是女性圣穴,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

此穴位于内踝上三寸的地方。

门金穴:此穴位于奇穴,按照传统经络此穴位于我们的胃经上面,而笔者遇到痛经的患者基本上都会用上此穴位,并且屡建奇功。

此穴位:当第二、三跖骨叉口处下五分处是门金上穴(与陷谷穴差五分),门金上穴向下一寸为门金下穴。

妇圣汤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妇圣汤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梗阻 2 , l 4例 男 6例 , 8例 。年龄 1 女 3~ 7 2岁 , 均 4 平 3岁 。 手 术 类 型 : 尾 穿 孔 阑 弥漫性腹膜炎行 阑尾切 除术 8例 , 小肠切 除术 2例 , 宫全切 术 6例 , 子 胃十二 指肠
治疗方法 : 我院采用 以下保守治疗方 法: ①持续有效 的 胃肠减压 。胃肠管 内多 留侧孔 , 防止阻塞 。②完全 胃肠外 营养 支


以当归 、 益母 草 、 官桂 、 附为 主 , 香 有活血 行气解 郁 散 结 之功 , 佐之 延 胡 、 木香 、 郁
金、 山楂核有止痛处 长之 效 , 以牛膝 、I 又 川 断舒筋 和络 以治腰腿酸软 , 以肉豆蔻之 辅 健 胃温 中 , 而又参入沙参苦参 者以解诸药
痛经是“ 闪经而痛 ” 故痛经 的发 生 , , 是致 痛病因 与月经期或其前后 , 机体 内气 血剧烈变化这一特殊 的内环境相结合 , 导 致气 血运行不畅 , 不通则 痛” 不 荣则 “ 或“ 痛” 。临床 常见 的 病 因 病 机 有 : 滞 血 气 瘀, 寒凝胞 咔 , I 湿热下注 , 气血虚弱和肝 肾 不足等 。 痛经辨证 辨 虚实 , 以实证 为多 见 。 可根据痛经发 生 的时 间、 的性 质 、 痛 部位 以及痛的程度 , 结合 月 经 的期 、 、 、 量 色 质
痛例数 1 。 例 实验组服药后症状大 多改善 , 总有效
d i1 . 9 9j i n 10 —64 . 00 o:0 3 6 /.s . 07 s 1x 2 1
O .0 1 14
痛 经的治疗 原则 , 以调理 冲任气血 为 主。根据不 同的 证 型 , 活 运用 疏 肝 理 灵 气, 活血化瘀 , 经散 寒 , 温 清热 除湿 , 补 调 气 血 , 肾养 肝 等法 , 滋 并要 掌握 “ 因经 而 痛” 这一时 问特点 , 以经前周 至来经 1~2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痛经是指在月经来临或者月经期间出现的腹部或者腰骶疼痛。

痛经是女性朋友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况。

痛经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女性朋友的正常生活,还会对工作和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痛经的治疗,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传统中医中,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丰富,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本文将结合导师治疗痛经的临证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对广大患者有所帮助。

导师在治疗痛经时非常重视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因此对于痛经的治疗也是因人而异。

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导师会从“气、血、虚、实”四个方面进行辨证。

对于月经前痛经,如果患者属于气滞血瘀者,导师会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治疗方法;而对于气虚血瘀者,导师则会采用益气养血、化瘀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导师能够更准确地找到痛经的病因,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导师在治疗痛经时注重发散寒湿。

在中医理论中,寒湿是引起痛经的常见原因之一。

对于寒湿凝滞所致的痛经,导师会采用发散寒湿、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可以选用附子、干姜、细辛等温性药物,通过发散寒湿、温经散寒的作用,来缓解痛经的症状。

导师还会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者一些温补的建议,比如可以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多穿衣保暖等,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寒湿,缓解痛经的症状。

导师在治疗痛经时还注重调理情绪。

中医认为,情绪不畅会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导致痛经的发生。

在治疗痛经时,导师会通过调理情绪,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可以采用一些舒缓情绪的方法,比如可以推荐患者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比如散步、听音乐等,以缓解压力,舒缓情绪。

导师还会给予一些建议,比如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气功或者瑜伽的练习,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缓解痛经的症状。

导师在治疗痛经时注重饮食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饮食与痛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导师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调理方案。

对于寒凝型的痛经患者,可以建议患者少食凉性食物,多食温热食物,比如姜、桂皮、肉类等,以温暖身体,缓解痛经的症状。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上需要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但是,传统中医治疗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导师治疗痛经的临证经验。

一、对症下药中医治疗痛经的关键在于辩证,因为不同的原因导致的痛经表现不同,治疗也要因症施药。

例如,经期前疼痛,经期不调多见于肝气郁结型,应以舒肝解郁为治疗原则;量少色淡经期顺而不畅多见于气滞血瘀型,应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

因此,在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舌脉条件,对症下药。

二、灸法疗法以热疗法为主,常常使用小柴胡汤配合温针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

采用持续温灸,“穴与穴之间处于温度不断上升和下降的状态,能够更好地调节女性的经期。

”例如,在治疗大经穴时,使用温艾灸的方法,可起到活血祛风、缓解疼痛的作用。

三、配合饮食治疗中医治疗不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而且饮食疗法也可以起到补益元气、调节身体的作用。

例如,在治疗气滞瘀阻型痛经时,可以摄入具有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龟肉等,而在治疗肝郁气滞型痛经时,可以摄入具有舒肝解郁的食物,如柠檬、苦瓜等。

四、针灸治疗中医体系中的针灸疗法应用广泛,在治疗痛经方面,也可以采用针灸疗法。

例如,在治疗腰骶疼痛时,可以使用腧穴刺激疗法。

在治疗周期性痛经时,常常会使用经脉穴位的针刺疗法,以疏通经气,舒肝散郁,调节血气。

总之,在治疗痛经方面,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即对症下药,配合饮食治疗、针灸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在实际治疗中,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舌脉条件,灵活使用中医常用药;应该注意辨别病因,找出针对性治疗方法。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也是让许多女性备受困扰的问题。

痛经不但会影响到女性的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而许多女性在面对痛经时往往会选择用药来缓解疼痛,但久而久之会产生药物依赖,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

针对痛经问题,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一个更加健康、有效的选择。

一、辨证施治在治疗痛经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寒湿瘀滞,气血不畅所致,具体可以分为肝气郁结型、瘀血阻络型、寒湿凝滞型等。

因此在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的脉象、舌苔、痛经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进行仔细辨证,找出病因病机,以便针对性地施以治疗。

对于肝气郁结型的痛经,常表现为月经前情绪低落,胁痛、头痛、乳房胀痛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木香、乌药、川芎等祛风理气药物;对于瘀血阻络型的痛经,常表现为经期疼痛并且痛经的部位不定,甚至有血块、月经颜色紫暗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当归、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药物;对于寒湿凝滞型的痛经,常表现为经痛较重,伴有寒凝肢体、腰腹冷痛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益母草、独活、艾叶等祛寒散寒药物。

二、取穴施治在治疗痛经时,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选取适当的穴位,可以达到活血化瘀、祛风理气、温经散寒的效果,从而缓解疼痛,调整月经周期。

在临床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取穴施治的经验,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穴位:1. 关元穴:位于脐中,是治疗痛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通过刺激关元穴可以活血化瘀、调理月经,缓解痛经症状。

2. 子宫穴:位于腹部,髂前上棘下1.5寸,刺激该穴位可以调理子宫功能,缓解痛经。

3. 神阙穴:位于腹部,脐下4寸,刺激该穴位可以舒肝理气,缓解情绪低落、乳房胀痛等症状。

4. 三阴交穴:位于脚内侧缘,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刺激该穴位可以温经散寒,缓解痛经。

三、草药配方除针灸疗法外,中药煎剂也是治疗痛经的重要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类型的痛经,总结出了一些常用的中药配方,包括:1. 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气郁结型痛经,配方为柴胡、白芍、川芎、当归等中药,具有疏肝理气、调畅经络的功效。

孙勇莉治疗痛经经验一则

孙勇莉治疗痛经经验一则

孙勇莉治疗痛经经验一则【摘要】介绍孙勇莉主任医师治疗痛经的经验。

孙勇莉主任认为应辨证和辨病结合治疗痛经,可以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物。

采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四法同用,自拟“痛经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

孙勇莉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为上海市中医学会妇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运用中医理论基础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疾病,在月经病、绝经前后诸症、带下病等病的治疗上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孙勇莉主任认为在现代中医的临床工作中,大量的辨证与辨病是交织在一起的。

因为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可以揭示疾病症候的本质,辨病可以揭示疾病症候的本质,辨病可以提高辨证的准确率,提高治疗水平。

痛经的治疗,运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结合辨病,在“痛”的共性中找到个性,在个性中归纳共性,然后制定治疗方案,灵活用药,对提高疗效很有帮助。

辨证辨病结合治疗:各种痛经,虽然同时表现为经期腹痛,但病因确大不相同,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也表现不同。

因此,辨证和辨病结合治疗痛经,可以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灵活运用药物。

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痛经常用的方法,但怎样根据药性,结合病情,灵活运用这些药物至关重要。

孙勇莉主任认为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在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中,按药物功能分:有行气化瘀药如广郁金、莪术;活血化瘀药如益母草、桃仁;止血化瘀药如三七粉、蒲黄;凉血化瘀药如牡丹皮、赤芍;温经化瘀药如五灵脂、延胡索等等。

按药效程度分:有活血化瘀药如丹参、泽兰;活血破瘀药如水蛭、地鳖虫等。

孙勇莉主任认为: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

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为疼痛。

更当审其凝滞作胀痛之故,或因虚、因实、因寒、因热而分治之。

而临床常见痛经以气血凝滞为主,故采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四法同用,组成“痛经方”治疗痛经。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8篇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8篇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8篇篇1一、引言痛经是女性常见的一种病症,多数患者在经期出现周期性腹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总结导师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为同道提供参考。

二、导师治疗痛经的基本理念导师认为痛经的根源在于气血不和,治疗痛经的关键在于调和气血,兼顾肝肾。

在诊断上,导师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如疼痛部位、疼痛性质、伴随症状等,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三、导师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1. 药物治疗导师常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对于实证痛经,导师多选用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药物;对于虚证痛经,导师则选用补益肝肾、养血调经的药物。

同时,导师还注重药物的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针灸治疗导师认为针灸治疗痛经具有显著效果。

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疼痛。

在治疗过程中,导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3. 饮食调理导师强调饮食调理在痛经治疗中的重要性。

建议患者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温热、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四、导师治疗痛经的典型案例为更直观地展示导师治疗痛经的经验,本文选取一例典型病例进行介绍。

患者为25岁女性,痛经史5年,每次经期腹痛难忍,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症状。

导师根据患者的症状,诊断为肝肾不足、气血瘀滞所致的痛经。

采用中药方剂配合针灸治疗,同时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调理。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其他不适症状也有所改善。

五、经验与教训1. 强调辨证施治:导师认为,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2. 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与饮食调理相结合:导师指出,治疗痛经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饮食调理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注重与患者沟通:导师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4. 关注治疗效果的评估与调整:导师强调,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女子痛经3年,孕4产2,诊断为子宫腺肌病,中医这样治愈!

女子痛经3年,孕4产2,诊断为子宫腺肌病,中医这样治愈!

女子痛经3年,孕4产2,诊断为子宫腺肌病,中医这样治
愈!
宋某,女,41岁,教师,2014年4月16日就诊,主诉痛经3年,孕4产2,月经周期正常,持续5天,月经来潮当天出现严重腹痛,持续4天,痛时恶心汗出,影响工作和生活。

盆腔B超检查:子宫体大,后壁回声不均,有多个无回声反射,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某医院建议手术切除子宫,患者不愿手术,转诊中医。

诊时本次月经刚结束,已无疼痛,尚感纳呆乏味,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舌质略黯边见紫斑,苔薄白,脉沉细。

此为瘀血客于胞宫,脉络受阻,经血不能畅通所致,随处自拟止痛饮7剂,处方:当归30g,白芍30g,丹参30g,生山楂30g,生蒲黄10g,炒灵脂10g,香附15g,川楝子10g,威灵仙15g,防己15g,炒枳壳10g,甘草6g,水煎服。

于月经来潮前1~3日开始服药,连服7剂。

6月5日二诊:服药后五月份经期腹痛明显减轻,未用西药止痛剂。

本次月经快要来临,诊见患者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舌质略黯,舌边瘀斑变淡,脉沉细数。

原方继进7剂,服药时间同前。

6月18日三诊,本次经期小腹尚有隐痛、憋胀,余无不适,继用此方治疗2个月,经期腹痛完全消失,病愈。

按:子宫腺肌病比较常见,多发于经产妇女,乃因分娩、刮宫或手术,子宫内膜移植于子宫肌层所致。

止痛饮为治疗痛经、冠心病心绞痛以及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痛方剂,方中当归、丹参、蒲黄、灵脂、山楂、活血化瘀通络;香附、川楝子、枳壳理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灵仙、防己祛湿止痛,此方用于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服药时间必须在经前1~3天,否则疗效会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勇莉治疗痛经经验一则
发表时间:2016-06-27T13:31:59.3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作者:赵征昊孙勇莉
[导读] 介绍孙勇莉主任医师治疗痛经的经验。

上海市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072
【摘要】介绍孙勇莉主任医师治疗痛经的经验。

孙勇莉主任认为应辨证和辨病结合治疗痛经,可以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物。

采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四法同用,自拟“痛经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

孙勇莉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为上海市中医学会妇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运用中医理论基础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疾病,在月经病、绝经前后诸症、带下病等病的治疗上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孙勇莉主任认为在现代中医的临床工作中,大量的辨证与辨病是交织在一起的。

因为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可以揭示疾病症候的本质,辨病可以揭示疾病症候的本质,辨病可以提高辨证的准确率,提高治疗水平。

痛经的治疗,运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结合辨病,在“痛”的共性中找到个性,在个性中归纳共性,然后制定治疗方案,灵活用药,对提高疗效很有帮助。

辨证辨病结合治疗:各种痛经,虽然同时表现为经期腹痛,但病因确大不相同,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也表现不同。

因此,辨证和辨病结合治疗痛经,可以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灵活运用药物。

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痛经常用的方法,但怎样根据药性,结合病情,灵活运用这些药物至关重要。

孙勇莉主任认为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在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中,按药物功能分:有行气化瘀药如广郁金、莪术;活血化瘀药如益母草、桃仁;止血化瘀药如三七粉、蒲黄;凉血化瘀药如牡丹皮、赤芍;温经化瘀药如五灵脂、延胡索等等。

按药效程度分:有活血化瘀药如丹参、泽兰;活血破瘀药如水蛭、地鳖虫等。

孙勇莉主任认为: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

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为疼痛。

更当审其凝滞作胀痛之故,或因虚、因实、因寒、因热而分治之。

而临床常见痛经以气血凝滞为主,故采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四法同用,组成“痛经方”治疗痛经。

方中丹参活血祛瘀止痛;当归补血调经止痛;炒白芍养血柔肝止痛;延胡索活血理气止痛;香附疏肝理气止痛;乌药温肾行气止痛;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经;紫苏梗行气宽中;丹皮凉血活血散瘀;生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生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全方活血行气,气血并调,调达冲任,痛经自除。

服药同时,辅以心理疏导可以提高疗效。

“痛经方”丹参9、当归9、炒白芍15、延胡索9、香附9、乌药9、川楝子15、桃仁9、紫苏梗9、红花6、丹皮9、生蒲黄10、五灵脂15、生甘草6。

医案一则:痛经,患者张某,女,19岁
主诉:痛经1年余。

患者初潮14岁,月经规律,周期天左右,7日左右干净。

近年来经行腹痛,经量偏多,有血块。

lmp6.20*7,经量多,色暗红,夹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经期第一,第二天疼痛明显,胃纳可,大便秘结,夜寐欠安。

舌质黯,脉弦滑。

证属气滞血瘀。

治疗理气化瘀,温经止痛。

处方:丹参9、生甘草6、当归9、炒白芍15、延胡索9、香附9、乌药9、川楝子15、桃仁9、紫苏梗9、红花6、丹皮9、生蒲黄10、五灵脂15、生大黄6 连服7贴。

二诊:lmp7.20*7,量中等,仍有腹痛,但较前好转,仍有血块。

舌脉同前。

宗原法续治。

连服7贴。

三诊:lmp8.21,未干净,量中等,疼痛时间较前缩短,大便正常。

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拟益气补血止痛。

处方:党参9、白术9、干姜3、生甘草6、陈皮9、枳壳9、延胡索9、当归9、白芍9、黄芪15、肉桂3、木香9 连服7贴。

四诊:量中等,疼痛明显缓解,舌脉同前。

守前法治之。

处方:黄芪15、肉桂3、当归9、川芎9、白芍9、茯苓9、砂仁3后下、熟地黄15、丹参9、香附9、党参9、白术9、生甘草6 连服7贴。

五诊:患者因事停诊2月,经行腹痛又作,但程度较就诊前为轻,形寒肢冷,胎白润,脉沉细。

治以温经暖宫,调血止痛。

处方:黄芪15、肉桂3、党参9、白术9、茯苓9、升麻5、柴胡6、吴茱萸3、当归9、赤芍9、白芍9、熟地黄15、丹参9、香附9、延胡索9、桃仁9、大枣15 连服14贴。

获效后,每逢经来前期复诊,随诊三月,后无复发。

按语:此案患者初诊时,症见经来量多,经前乳胀,色暗夹块。

舌质黯,脉弦滑。

证属气滞血瘀之型。

肝经循经少腹而上,肝气条达则血海通调。

然易因情志弗郁,冲任气血瘀滞,经血不能正常运行,而见经期少腹胀痛,经来色暗有块。

孙老师采用痛经方加减治疗血瘀之证。

方中,当归养血柔肝,调血止痛。

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生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木香理气行滞,另用生大黄,攻实通幽,兼可以活血化瘀,寓全方之中,诸药配伍,相得益彰,收效痛减。

后治疗期间患者形寒肢体,证属阳虚內寒,故此时宜温经暖宫,调血止痛。

方中除益气活血化瘀之药外,添加吴茱萸温经散寒,赤白芍缓急止痛,姜枣温中和胃,获效。

作者简介:
赵征昊、孙勇莉,邮编,200072,赵征昊(1983- )女,民族:汉族;籍贯:江苏江都;学位: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全科。

工作单位:上海市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