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1.工人阶级等于无产阶级的来源: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平民2.无产阶级的优点:组织纪律行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3.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两大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5.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6.袁世凯采取血腥的手段屠杀义和团团民7.文化侵略的目的: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8.外国教会在中国办的较早外文期刊《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后改名为《字林西报》9.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是广学会,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持,广学会发行的刊物《万国公报》10.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11.边疆危机的目的:为了在进一步侵略或瓜分中国的争夺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12.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中华名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13.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远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14.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15.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写了《四洲志》16.魏源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17.严复写了《救亡决论》翻译了《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膦,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
蚕食鲸吞,也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
提出振兴中华。
19.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由洪仁玕统筹的《资政新篇》20.《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思想文化方面、建设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21.《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22.洋务远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中央有奕 、文祥,地方的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23.洋务远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4.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25.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三个问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除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26.谭嗣同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开始的年代: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2、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几次主要侵华战争和条约。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4、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5、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概略了解:只有一个资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6、中国近代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7、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分配,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绝对平均分配方案;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8、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及其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
民族主义提出反帝要求,民权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三民主义核心:创立民国9、辛亥革命主要历史意义:推翻5000年封建专制10、清朝统治结束的年代和标志性意义:1912,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结束11、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人物:陈独秀(《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胡适;鲁迅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政治基础:1924-1927;新三民主义13、八七会议的意义:枪杆子里出政权;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1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的意义:开辟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革命道路15、抗日战争中的几次大捷: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16、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蒋介石集团政策的转变:“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17、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四大国:英美中苏19、1946年初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争论的焦点: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20、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发起的全国性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辽沈,淮海(歼灭和改编敌军人数最多),平津2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195622、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整理

-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过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七章: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 解放战争(1946-1949):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1949):背景、过程、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整理
章节/主题
重点内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鸦片战争(1840-1842):背景、过程、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大片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背景、过程、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背景、过程、影响(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事变、《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洋务运动(1861-1895):背景、目的、内容(自强、求富)、影响(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第三章:辛亥革命
-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影响: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改革开放的决策与启动- 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与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新时代的背景与特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本方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与展望
第四章过程、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背景、过程、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专升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参考一、单选题1.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外国侵略者是A.日本侵略军B.俄国侵略军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3.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4.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师夷长技以制夷D.振兴中华6.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A.安庆战役B.长沙战役C.北伐失利D.天京事变7.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A.湖北枪炮厂B.马尾船政局C.江南制造总局D.天津机器局8.武昌起义前夕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A.广东B.湖南C.湖北D.四川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总统选举法》C.《钦定宪法大纲》D.《中华民国约法》10.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A.《阿Q正传》B.《狂人日记》C.《药》D.《祝福》1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间,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A.经济技术落后B.社会制度腐败C.思想文化保守D.军队指挥失误12.不含有割地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件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3.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系侵华战争D.第一次鸦片战争14.“振兴中华”的口号的提出者是A.孙中山B.周思来C.鲁迅D.梁启超15.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A.林则徐B.魏源C.李鸿章D.康有为16.被称为“中国不败而败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17.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事件是A.《北京条约》的签订B.《中法新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德国强占胶州湾18.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的A.组织路线问题B.思想路线问题C.政治路线问题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问题19.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会议是A.共产党一大B.国民党一大C.共产党三大D.国民党二大20.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A.秋收起义B.上海工人武装起义C.南昌起义D.武昌起义二、多选题1.关于租借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B.1898年,沙俄强租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C.1898年,英国强租山东的威海卫及香港对岸的新界D.1899年,法国强租广东的广州湾及其附近海面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形式为A.扶植收买代理人B.租借港湾C.迫使中国举借外债D.划分势力范围3.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包括A.清代“康雍乾盛世”B.汉代“文景之治”C.唐代“开元盛世”D.唐代“贞观之治”4.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B.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C.摧毁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D.灌输民义思想5.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国家除了俄、日、英、法、美外,还有A.奥地利B.意大利C.荷兰D.德国6.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是A.农民B.破产的手工业者C.城市贫民D.中小地主7.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A.林则徐、魏源B.王韬、薛福成C.马建忠、郑观应D.李鸿章、曾国藩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5 ACCAB6-10 DBDAB11-15 BDDAA16-20 CDBBC二、多选题1 ABCD2 BD3 ABCD4 ABC5 ABD6 ABC7 BC。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论述】1、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地、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3、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4、由于五口通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买办形式,东南沿海城市繁荣起来,中国的无产阶级诞生了。
5、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6、思想文化上,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文化是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传统文化到近代文化发展的转变。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经验教训是什么?【论述】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清王朝在中国二百六十多年历史,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得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4、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1、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3、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4、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的政党也是松散的,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三、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盛转衰。
3、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4、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达衰的主要表现。
答:(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腐败严重,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2)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不断增多。
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度,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只言片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茫然,不堪一击;(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1、1842年,中英间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为通商口岸。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焚毁了有“万园之园”美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1894年11月,日军制造的连续4天大屠杀,造成30万中国居民死亡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4、1900年,俄国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5、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天津。
6、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陆路商埠是伊犁和喀什噶尔。
7、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单项选择1、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得较早的外文期刊是(C)。
《万国公报》B、《民报》C、《字林西报》D、《新民丛报》2、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虎门销烟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D)。
A、林则徐B、魏源C、康有为D、孙中山(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中英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此后,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勾结、扶植封建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除了帝国主义割占的地区和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
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_(选择题)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反对民族资本主义.—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依旧占优势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在哪方面开始的().交通业.金融业.农业.工业.在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建国方案是要().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科学、进步.独立、富强.民主、科学.自由、民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是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中共四大.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共杭州西湖会议的召开.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中国国民党“二大”的召开.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赞扬十月革命的是() .陈独秀.毛泽东.李达.李大钊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年月建立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所代表的阶级是().工人阶级.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湘鄂西.左右江.鄂豫皖.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在().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开始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议会斗争.经济斗争.武装斗争.文化斗争.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根本的原因是().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创建了新型的人民军队.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革命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局部抗日战争开始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全国性抗战开始于().华北事变.皖南事变.七七事变.西安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阳明堡大捷.中国共产党在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斗争到底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团结合作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没收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减租减息.日本制定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以图将来”的侵略方针,表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是() .让东北三省独立出去,建立新的国家.实现东三省自治.更好地帮助东三省发展.侵占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路线的最大区别在于().要不要抗日.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抗日.依靠哪些力量抗日.采取哪种方法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七七事变的爆发.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发《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红军改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中共五大.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整风运动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提出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的会议是().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执政党建没问题的是().中共七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山东解放区.东北解放区.西北解放区.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指().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群众路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全国人民集中力量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中不包括().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年底到年,党和政府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建国之初,新中国同苏联订立的中苏同盟条约是().《中苏北京条约》.《中苏莫斯科条约》.《中苏军事协议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是()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重大事件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的赎买政策是().“四马分肥” .定股定息.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国家资本主义.我国在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利用、限制、改造.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鼓励、支持、扶助.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辩证统一.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 .和平赎买.国家资本主义.利用、限制、改造.互助合作.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委托加工.计划订货.全行业公私合营.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解决敌我矛盾.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年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八字方针是()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巩固、改革、提高.调整、改革、充实、提高.毛泽东系统论述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论十大关系》.《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消极影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完全弄清楚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新时期的标志是().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标志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任务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年邓小平所作的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下列会议中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三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文件是()注:答案确实是,但原书上写的,用哪个大家自己斟酌好了,感谢热心的同学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