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汇编

合集下载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一、名词解释:1.SPF动物:指特殊病原体自由动物,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饲养的动物,没有特定病原体感染的证据。

2.病死率:指某种疾病在一定人群中致死的比例。

3.隔离:指将患病或疑似患病的动物单独隔离,以防止病原体传播。

4.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动物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等。

5.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6.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指某些传染病在一年中的某个季节或几个季节中更容易流行。

7.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指某些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周期性流行的现象。

8.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环节。

9.传染源:指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如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0.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胎盘、卵和分娩过程传播。

11.单纯感染:指动物只感染一种病原体的感染。

12.地方流行性:指在一定地区或动物群中,疫病流行范围较小并具有局限性传播的特性。

13.发病率:指某种疾病在一定人群中发生的比例。

14.封锁:指在发生法定一类传染病时,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以及安全地区健康动物的误入,而对疫区或其动物群进行隔离、扑杀、消毒等措施。

15.感染: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反应的过程。

16.混合感染: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17.获得性免疫:指动物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和接种某种疫病的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

18.继发性感染:指当动物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后,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另一种或几种新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19.检疫:指对病畜和可疑感染的动物进行管理,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蔓延。

20.紧急接种:指某些传染病发生后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该病的流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应急性免疫接种。

21.局部感染:指病原体局限在机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程度的病变。

兽医传染病

兽医传染病

1传染: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2家畜传染病: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和终止条件,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它是兽医科学各专业必修的重要预防兽医学科之一3传染病:凡是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4传染源:凡是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除体外的动物机体5自然疫源性疾病:指一种传染性疾病及其病原体在不依附人类的情况下,可以在自然界生长繁殖且在特定情况下使人畜发病6自然疫源地:指自然疫源性疾病所存在的地区,是一种特殊的疫源地7疫源地: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地区8SPF畜群:指一个畜群中不患有某些特定的病原体和寄生虫病,畜群呈明显的健康状态9免疫接种:给动物接种免疫原活免疫血清,使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特异免疫力,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一种手段,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畜禽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10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传染病的流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应急性的免疫接种11.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到临近地区某些传染病经常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的给健康畜群进行的免疫接种12.检疫:就是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免疫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13.消毒: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由传染源排出体外的病原体14.终末消毒:在病畜转移、痊愈或死亡而接触隔离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后,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15.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另一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16.继发感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病原体先后在同一动物体内发生传染,即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体,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后造成另一种或几种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病原体的感染17.单纯感染:又称单一感染,是由一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18.混合传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病原体在同一动物体内引起的感染19.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20.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传播21.易感动物:指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有感受性的动物22.内源性传染:某些条件性病原体呈非致病状态,寄生于健康动物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表现病原性,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动物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活化、毒力增强、大量繁殖,引起机体发病23.外源性传染:病原体从动物体侵入机体,引起的传染过程24.全身传染:如果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弱,而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病原体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并引起全身感染25.局部传染: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强,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的病变26.恶性传染: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的传染27.良性传染:不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的传染28.顿挫性传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相似,但特征性症状尚未表现出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者29.一过性传染:(消散性传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尚未表现出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者30.典型传染:在传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典型临床症状者31.非典型传染:在传染过程中,表现的症状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者32.直接接触传染: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舐咬等发生传染病的传播方式33.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34.显性传染:表现出该病特有的明显的临床症状的传染过程35.隐性传染:在感染后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传染36.地方流行性:动物发病的数量较多,但传播的范围不广,常局限于一定的地区37.大流行性:指动物发病的数量很大,传播范围很广,可传播到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38.流行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多的病例,它没有一个病例的绝对数量界限,它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39.季节性:指某些传染病在每年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增高的现象40.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出现周期的上升或下降,过一定时间间隔可以看到同一种传染病再度发生的现象41.散发:动物发病数量不多,并且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只有个别的零星的散在发生4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到最早的临床症状出现为止的时期43.前驱期:潜伏期之后,至传染病的主要症状出现之前这段时期,此期主要呈现一般主要症状44.可疑病畜群: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患病动物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明显接触的动物45.带菌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下的动物46.爆发:指传染病在一个局部地区或一定畜群范围内在短期内(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它是一个不太确切的名词,大致可作为流行性的同义词47.防疫措施:以控制、消灭已进发生的传染病为目的。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1.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感染源直接或间接传给宿主,通过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引起的疾病。

其传播方式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

2.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2.1 细菌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其大小一般在0.3-2微米之间,可以引起多种传染病,如炭疽病、布鲁氏菌病等。

2.2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微生物颗粒,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常见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狂犬病、禽流感等。

2.3 真菌真菌是一类异养的生物,可以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常见的动物传染病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皮癣菌等。

2.4 寄生虫寄生虫是指依靠宿主的体内或体外进行寄生的生物。

常见的动物传染病寄生虫包括犬绦虫、人类血吸虫等。

3.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分为多种方式,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等。

3.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粉尘、气溶胶等传播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空气传播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禽流感、猪流感等。

3.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通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分解物中的飞沫传播病原微生物给他人。

常见的飞沫传播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犬瘟热、猫传染性腹膜炎等。

3.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感染源而传播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接触传播的动物传染病包括布鲁氏菌病、狂犬病等。

3.4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等方式将病原微生物传给后代。

常见的垂直传播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猫瘟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

4.防控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4.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指通过给动物注射疫苗,刺激其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增加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4.2 隔离和检疫隔离和检疫是指对疑似病例或受疫区影响的动物进行隔离,以阻断传染源。

4.3 卫生消毒卫生消毒是指对动物生活环境和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以杀灭病原微生物。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或传染。

2、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3、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这时前一种感染叫原发感染,后一种叫继发感染。

4、假定健康动物:除患病动物,可疑感染动物以外,疫区内其他易感动物成为~~。

5、可疑感染动物: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患病动物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明显的接触,如同群、同圈、同槽、同牧,使用共同的水源、用具等,这类动物可能处在潜伏期,并有排菌(毒)的危险。

6、羊黑疫: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传染性坏死性肝炎,B型诺维梭菌绵羊山羊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

特征,肝实质的坏死病灶。

7、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8、大头瘟:鸭瘟,即鸭感染鸭瘟病毒后,临床上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

9、紧急接种:是指在发生传染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10.珍珠病:牛发生结核病时,其胸膜和腹膜发生密集半透明的白色或灰白色坚硬结核结节,形似珍珠,称为“珍珠病”。

11.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

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

12.免疫程序:是指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13.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又称朊病毒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发性、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疫性疾病,以潜伏期长、共济失调、震颤、感觉过敏、痴呆、行为反常,病程缓慢,但最终均死亡为特征。

兽医传染病学试题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学试题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学试题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学试题--名词解释传染病
潜伏期
散发性
无特定病原畜群
传染源
垂直传播
地方流行性
可疑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流行性
假定健康动物
感染
传播媒介
大流行性
疫病
显性感染
疫点
自然疫源地
疫病预防
隐性感染
疫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
疫病控制
典型感染
受威胁区
疫源地
疫病的消灭
非典型感染
死亡率
检疫
虫媒传染病
混合感染
病死率
产地检疫
接触性传染病
继发感染
感染率
预防接种
外来病
长程感染
季节性
免疫程序
消毒
病程
周期性
免疫带
口岸检疫
PCR
隔离
紧急接种
多价苗
终末消毒
封锁
多联苗
特异性疗法免疫失败。

兽医传染病复习资料

兽医传染病复习资料

总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持续性感染、长程感染、顿挫型感染。

潜伏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垂直传播、生物性传播、直接传播、间接传播、传播媒介、传染病、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源地、疫区、疫点、散发性、流行性。

检疫、产地检疫、口岸检疫、PCR、隔离、封锁、特异性疗法、消毒、终末消毒、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生物消毒法、免疫接种、紧急接种、免疫程序、多联苗、多价苗、免疫失败、药物残留、疫病预防、疫病防制、疫病的消灭或净化、动物疫病、动物防疫、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变态反应、变态原、免疫监测、药物预防二、简答与问答题1.家畜传染病的危害性2.在动物传染病防制方面我国与以达国家间的主要差距有哪些?原因是什么?3.我国畜禽传染病发生的现状?4.传染病区分于非传染病的特征有那些5.传染病的典型发病过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大致可分为那四个阶段?6.潜伏期在防制传染病的实际工件中有何意义和用途?7.如何切断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3个环节?试举出切断每个环节两种以上的措施8.降低动物易感性的措施有哪些?9.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0.同一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有较大的变动范围,其原因是什么?11.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去避免上述问题?12.影响家畜易感性高低的主要因素13.导致动物群体易感性升高的因素14.导致群体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15.动物疫病的周期性是如何形成的?16.什么是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毒性和细菌性疫病各举例5个。

17.如何消灭疫源地?其消灭条件是什么;18.什么是传染病的散发流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形式的流行?19.什么是疫病流行过程的季节性,为什么会有此现象20.什么是动物传染病的周期性,为什么会有此现象?21.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22.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23.动物疫病平时的预防措施包括那几个方面24.发现动物疫情时的扑灭措施包括那几个方面。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或传染。

2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3传染源(reseruoir):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4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5易感性(susceptibility):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易感性。

6易感动物:有易感性的动物叫易感动物。

7疫源地(the focus space):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包括传染源、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

8自然疫源地: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9疫点: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10疫区(epidemic of infectious disease):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11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需要人或家畜能完成世代更替的传染病。

12散发性(sporadic):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出现,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13流行性(epidemic):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体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它没有绝对的数量界限,而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14地方流行性:(endemic):在一定地区和动物群体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15大流行(pandemic):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16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或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1、传染病传染病是指通过感染源传播给感染者的疾病。

传染病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途径传播。

1.1 病原体病原体是导致传染病的病菌、寄生虫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1.2 感染源感染源是指患有传染病的个体、动物或环境物体,可以传播病原体给别人。

1.3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传染病的病原体通过接触、呼吸、进食等方式传播给另一个个体。

1.4 感染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后,在宿主体内繁殖和生存,导致宿主发生病变。

1.5 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体内,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时间段。

1.6 传播阻断传播阻断是指通过各种措施,阻止传染病从感染源传播给其他个体。

2、兽医传染病分类2.1 性传染病性传染病是由引起的传染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等。

2.2 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如布鲁氏菌病、炭疽病等。

2.3 真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白色念珠菌感染、皮肤霉菌病等。

2.4 寄生虫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2.5 其他传染病其他传染病是指由其他未归类的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如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等。

3、兽医传染病防控措施3.1 病原体检测病原体检测是通过分离和鉴定感染动物体内的病原体,以确定感染病的病原体类型。

3.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通过给动物注射疫苗,使其产生免疫力以预防传染病。

3.3 隔离与治疗隔离与治疗是对感染动物进行隔离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避免传播给其他健康动物。

3.4 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通过定期清洁、消毒和通风等措施,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传播。

3.5 追踪调查追踪调查是对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找出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旨在加强对动物传染病的防控管理。

2、《动物疫病防治条例》动物疫病防治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构制定的,用于规范和指导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16、间接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也可称为接触性传染病,多数传染病均属于接触性传染病。

17、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18、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9、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20、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些疫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价(主要是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造成流行,并且借此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这些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注意: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有: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流行性乙脑炎、黄热病、口蹄疫、鹦鹉热、Q热、鼠型斑疹伤寒、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菌病、李氏杆菌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2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包括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所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所在的地区。

22、疫区: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23、疫点: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有时也将某个比较孤立的畜牧场或自然村称为疫点。

24、散发性: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25、流行性:所谓发生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它没有一个病例的绝对数界限,而仅仅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中畜群发生规模比较小的家畜传染病的流行,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爆发:某一传染病在一定范围内,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的病例。

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26、传播方式: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表现的形式。

27、接触性传染病:既能以间接接触又能以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称为接触性传染病
28、烈性传染病:通常是指天花、鼠疫、霍乱等来势凶猛、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性疾病。

29:法定传染病:是由国际或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一旦发现或怀疑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给相应级别兽医当局的疾病,国家卫生组织将其分为A、B类,我国将其分为三类。

30:外来病:指国类尚未证实存在或已消灭而在国外存在或流行、从别国输入的疫病。

31:地方病: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某病仅在一些地区中长期存在或流行,而在其他地区基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现象。

32:新生传染病:是指新确定的和先前未知的、可引起局部或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
33:虫媒传染病:是指其病原体主要靠吸血昆虫在动物间来传播的传染病
26、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27、产地检疫:是动物生产地区的检疫,做好这些地区的检疫是直接控制动物使用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包括:集市检疫、畜禽收购检疫。

28、口岸检疫: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信誉,保障我国农牧业安全生产,既不能允许国外动物疫病传入,也不允许将国内动物疫病传到国外。

包括:进出境检、疫旅客携带动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过境检疫。

29、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30、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就是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地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往来,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

31、特异性疗法: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或全血)、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因为这些制品只对某种特定的传染病有疗效,而对其他种病无效,故成为特异性疗法。

32、消毒:是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不同的方法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蔓延。

它一般不包括对非病原微生物及芽孢、孢子的杀灭。

33、终末消毒:在病畜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34、物理消毒法:用阳光、紫外线、干燥和高温(火焰灼烧、熏蒸消毒、蒸汽消毒)等方法杀灭病原体。

35、化学消毒法:用化学药品溶液进行消毒。

36、生物消毒法:主要用于污染的粪便、垃圾等的无害化处理。

37、免疫接种:将制备好的抗原物质(如疫苗、菌苗、类毒素等)接种到动物体内,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称为免疫接种。

38、紧急接种:当传染病发生时,为迅速控制和终止疾病的流行。

使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禽尽快建立起特异性保护所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39、免疫程序:是指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制定的接种计划。

40、多价苗:是指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制成的疫苗。

如:巴氏杆菌多价苗、大肠杆菌多价苗等。

41、多联苗: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

一次免疫可达到预防几种疾病的目的。

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新城疫-减蛋综合症(EDS-76)-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苗等。

42、免疫失败:是指经某病疫苗接种的畜禽群,在该疫苗有效免疫期内,仍发生该疫病;或在预定时间内经检测免疫力达不到预期水平,即预示着有发生该疫病的可能。

43、药物残留:又称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物质和药物杂质。

44、PCR(聚合酶连反应)技术:又称体外基因扩增技术。

就是根据已知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核酸序列,设计合成与其5‘端同源、3‘端互补的2条引物。

PCR用于传染病的诊断主要是检测病原,做早期诊断和传染源的鉴定。

它不仅可以检出活的病原体,而且还可以检出已灭活的病原体,只要病原体的核酸未降解。

45、假定健康动物:除了患病动物和可疑感染动物两类动物之外,疫区其他易感动物都属于假定健康动物。

46:受威胁区:疫区周围地区为受威胁区,其范围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疫区周围的山川、河流、草场、交通等具体情况而定。

47:、微生态制剂:又称非致病活菌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

也就是说,一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都称为“微生态制剂”。

48、
49、禁用药物:国家绝对禁止的药物,只有氯霉素、呋喃唑酮(痢特灵)和甲硝唑。

50、限用药物:限定使用的抗菌药物,有二甲硝咪唑、洛硝咪唑、四环素、泰乐菌素、杆菌肽、磺胺类、喹乙醇
51、生物芯片:又称DNA杂交探针技术与半导体工业技术相结合的结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