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人们对草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铁皮石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铁皮石斛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一种,它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尤其在抗肿瘤作用方面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本文将对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多年来,铁皮石斛被广泛应用于支持性治疗与中药注射液中。
研究发现,铁皮石斛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实验数据表明,铁皮石斛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此外,铁皮石斛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的发展。
2.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机制铁皮石斛具有多种成分,其中包括多糖、生物碱、黄酮等。
这些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2.1 多糖的作用机制铁皮石斛中的多糖能够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多糖能够调节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如NF-κB、MAPK等,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多糖还能够促进抗肿瘤细胞的凋亡,并抑制肿瘤干细胞的生成。
2.2 生物碱的作用机制铁皮石斛中的生物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生物碱能够阻断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此外,生物碱还能够调节细胞周期的进程,使癌细胞停留在G0/G1期,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继续生长。
2.3 黄酮的作用机制铁皮石斛中的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它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此外,黄酮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破坏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3. 铁皮石斛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铁皮石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许多研究表明,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铁皮石斛能够有效地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外,铁皮石斛还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增强其抗肿瘤的疗效。
4. 结语综上所述,铁皮石斛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已经得到初步的解析。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讨铁皮石斛的抗肿瘤机制,并进一步优化其临床应用。
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抑 制前列腺 癌的肺 转 移 ; 调控 能力 下 降可 能 与肺 其
癌 、 腺 癌 、 列腺 癌 , 癌及胰 腺癌等 的转移 有关 : 乳 前 肝 K I 的 生 物 作 用 可 能 与 p 3基 因 密 切 相 关 ,5 A1 5 p 3能
胞粘 附 的作 用 :( )R D还 可阻 断血 管 内皮细胞 表 3 G 面 a0 v3整合 素 与 E M 的联 系 , 血管 内皮 细 胞 调 C 促 亡 , 而抑 制血 管 生 成 和肿 瘤 转 移 灶 形成 。( )含 从 4 R D的合 成 多肽 能抑 制 骨 肉瘤 ( a. ) G So2 细胞 对 血 小 板 的聚集 , 降低 癌细胞凝 集性 以抗 肿瘤转 移 , 并可 通 过抑 制使 肿瘤 细胞在微 血管 中 的运 行速度减 缓 的因 素 , 少瘤 细胞 被捕获形 成转移 灶 的机会 。 减
维普资讯
i睦颁面外科 杂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 I
20 年第 1 鲞 塑 塑 02 2
5
抑制肿 瘤 转移 的研 究进 展
TH E RES EAR CH PRO GRE S F SO TUM OR ETA STA S S S PPRESSI N M I U O
的 血 小 板 ;2 ( )启 动 白 细 胞 可 逆 性 粘 附 激 活 的 血 小 板 或 损 伤 的 内皮 细 胞 . 成 微 小 血 栓 阻 塞 血 管 腔 产 形
寻 找肿瘤转移 潜 力的生物 标记 同样 具有 重要意 义 。用遗 传标记 和杂合性 缺失 ( O 分析方 法 对正 L H)
与 E M 主 要 成 分 纤 维 粘 连 蛋 白结 合 , 到 抑 制 癌 细 C 起
对 骨 肉瘤 细胞 转 移 还 能 起 促 进 作 用 1 , 来 n 2 ]看 J m3 在肿瘤转 移过程 中的作 用有待 进一步揭 示 。
扶正固本类药物抗肿瘤转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转 移是一个 极其 复杂 的多基 因调 控 和多 步骤 发展 过程 ,并涉及 到肿瘤 细胞 、机 体 、靶组 织 的相 互
正 固本 法抑 制肿瘤转 移 的重要性 。
2 扶正 固本 类药物 抗肿瘤 及转移 的研究 《 问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云 “ 病 必 求 于 本 ” 素 治 。 《 医宗必 读 ・ 为 后 天 之本 论 》 日 “ 为 医者 ,必 责 脾 善
五加等 均能促 进某些 干细胞 分 化 为特 定 的成熟 的体 细
的外 因 ,而 肿 瘤 毒 邪 对 机 体 正 气 的耗 散 致 使 正 气 亏 虚 、正不 抑 邪 是 肿 瘤 转 移 发 生 的 内 因 。正 气 的强 或 弱 ,是决定 肿瘤转 移 的重要 因素 ,也 决定 着 癌瘤 转移 与否 、转移 方式 和速度 。同时 ,提示 在 治疗 中运 用扶
正 气旺盛 ,气血充盈 ,卫外 密 固 ,人 体 的 内脏 功 能正 常 ,病邪难 于侵入 ,疾病无 以发生 ,正 如 《 问 ・ 素 刺 法论 》云 :“ 正气 存 内 ,邪不 可 干 。 《 问 ・评热 病 ” 素 论 》云 :“ 之所凑 ,其气必 虚 。 邪 ”
12 机体 正虚 促使 肿 瘤病 情 加 重 发 生 转移 :中 医学 .
对细 胞免疫有 良好 的调节作 用[ ] 7。
2 2 促 进 细 胞 分 化 成 熟 ,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生 长 :多 种 .
现代 医学认为 ,由于 机体 的正 气 对肿 瘤有 较 强 的 抑制 能力 ,加 之外科 的手 术切 除肿 瘤在 一定 意 义上 就 是驱 除病邪 ,一 定 意 义上 也 有 利 于 机体 正 气 的恢 复 ,
比值 及 L AK 细胞 、N 细 胞 活 性 ,说 明 参麦 注射 液 K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0年第24期广东化工第47卷总第434期 · 61 ·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芮莹,陆云飞,覃昊,徐庆,韦京辰*(桂林医学院药学院,广西桂林541199)[摘要]中药是我国的巨大财富,具有药效广泛、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药在肿瘤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机制众多,目前对中药多靶点之间相互联系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研究进程缓慢。
本文整理归纳了近几年国内外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中药的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机制[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24-0061-02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tumo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ui Ying, Lu Yunfei, Qin Hao, Xu Qing, Wei Jingchen*(Pharmaceutical College,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541199, 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great asset of our country.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ensive efficacy and low side effect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TCM is playing a role in tumor treatment. However, due to the complex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numerous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TC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relation and influence among multiple targets of TCM is not deep enough, so the research progress is slow.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on anti-tumor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CM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is reviews provides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TCM.Keywords: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anti-tumor;mechanism of action恶性肿瘤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抗体药物以其高度的特异性和靶向性,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极大地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状况。
本文旨在概述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发展历程、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肿瘤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抗体药物作为生物制剂的一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抗肿瘤抗体药物被研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些抗体药物通过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触发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抗体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在作用机制方面,抗肿瘤抗体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增殖;二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和转移;三是通过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提高治疗效果。
抗体药物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如化疗、放疗等,形成联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方面,抗肿瘤抗体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这些抗体药物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延长了生存期。
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抗原被发现,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靶点。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抗体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且可能存在免疫原性等问题。
不同肿瘤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对抗体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抗体药物的个性化治疗,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以期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1. 肿瘤治疗的挑战与抗体药物的重要性肿瘤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且对于某些类型的肿瘤效果不佳。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进展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进展李劲(中国药房杂志社,重庆市 400042)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肿瘤转移则是癌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
某种程度上说,防止肿瘤转移即能控制肿瘤所致的死亡。
虽然国内外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的时间、人力、物力投入较多,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抗肿瘤转移药物上市。
相关研究领域尚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鉴于近期在国内有抗肿瘤转移的中药申报临床研究,本文拟结合近年来肿瘤转移研究的进展,对国内抗肿瘤转移的研究情况作一简介,供同行参考。
1 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现状肿瘤侵袭与转移是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见于肿瘤发展的中后阶段。
肿瘤侵袭也称为肿瘤直接扩散(direct spread)[1,2]。
瘤细胞不连续性播散,并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过程为转移(metastasis)[3,4]。
上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大致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灶脱离;降解基底膜,向外浸润、迁移并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随着血流到达并停留于远处的血管壁;穿过血管侵入细胞外基质,最后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形成转移灶[7]这样一个过程〔2〕。
关于肿瘤转移机制,分别有“种子和土壤”学说、“机械和解剖”学说、“过滤”学说等〔3〕,但均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此过程分别受“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相关基因”的调控,并且转移过程与各种细胞因子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4〕。
由于转移过程的复杂性,肿瘤转移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未真正阐述清楚。
肿瘤转移过程牵涉到细胞脱落、浸润、迁移运行、着床、新生血管生成等〔5〕,理论上讲,只要能够阻止上述一个或多个过程,就能抑制肿瘤转移。
目前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也是针对肿瘤转移的各个环节,寻找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受试物。
研究较多的有抑制癌细胞粘附、抑制蛋白水解酶对基底膜降解、抑制癌细胞运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血管内凝聚以及抗信息传递的制剂等〔6〕。
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1. 中药筛选方法:通过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收集中药对肿瘤转移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的药物,并进行初步筛选。
2. 细胞培养:采用人肺癌细胞株A549作为实验细胞,细胞培养于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并在37℃、5% CO2微量环境下培养。
3. 药物处理:选择具有潜在抗肿瘤转移作用的中药浓缩液,按照一定的浓度梯度进行处理。
4.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采用MTT法或细胞计数法,测定不同浓度的中药浓缩液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
5. 细胞迁移实验:采用Transwell孔板,将不同浓度的中药浓缩液处理后的细胞悬液加入上室,下室加入培养基,并进行培养。
经过一定时间后,计算细胞迁移距离来评估中药对肿瘤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二、实验设计1. 分组设计:将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中药处理组和阳性对照组三组,中药处理组按一定浓度梯度划分。
2. 数据重复性:每组实验设置3-5个平行样本,数据重复3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3. 对照组选择:阴性对照组采用无中药处理的细胞培养液,阳性对照组采用常用抗肿瘤转移药物。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MTT法或细胞计数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细胞迁移距离:测量细胞迁移距离,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使用方差分析进行相关分析。
3. 数据分析:对于显著性差异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学意义水平设为P<0.05。
对于不同中药浓度的处理组,采用曲线拟合方法进行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计算。
四、创新和发展1. 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将已有研究成果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个层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鉴定中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靶点及其机制。
肿瘤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肿瘤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肿瘤学是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治疗等方面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肿瘤学领域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介绍肿瘤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1. 微环境与肿瘤发生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生化物质和细胞外基质等环境因素。
最新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和血管新生等因素与肿瘤的恶化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肿瘤治疗策略。
2. 免疫疗法的突破免疫疗法是利用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最近几年,免疫疗法在肿瘤学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抗CTLA-4和PD-1的抗体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个体化免疫疗法和CAR-T细胞疗法等也成为研究热点。
3. 基因组学和肿瘤精准医学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而肿瘤精准医学是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信息来个体化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
最新研究表明,基因组学在肿瘤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对肿瘤基因组的分析,可以发现患者的突变信息,从而选择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个体化治疗在某些肿瘤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为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
4. 组织工程学和人工智能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工程学是一门利用细胞、生物材料和工程技术等手段来重建和修复组织的学科,而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一种技术。
最新研究表明,组织工程学和人工智能在肿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组织工程学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构建肿瘤模型,来研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机制。
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分析和挖掘肿瘤数据,提高肿瘤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成果。
微环境的研究、免疫疗法的突破、基因组学和肿瘤精准医学的应用以及组织工程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为肿瘤的治疗和预防带来新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肿瘤转移是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在新的部位由于血管生成而继续生长,从而形成与原发瘤相同类型肿瘤的过程。
主要经淋巴管、血道转移,它的出现往往标志着预后不良,大多数的癌症患者死亡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1]。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大体归纳如下:即机体内原发部位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内部的骨架发生重排、变形,从而脱落侵入细胞外基质(ECM ),酶解ECM 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释放的血管生成因子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生成新的血管,瘤细胞在血管构建的“骨架”上增殖,形成一个新的癌巢,再脱离出循环系统,在机体某个点定居下来,并逐渐增殖成长为一个新的肿瘤瘤块的一系列过程。
如果肿瘤细胞反复转移,后果则相当的严重。
这是目前肿瘤难治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研究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转移的机制,从而筛选、开发出新的能促进机体抗肿瘤转移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药理实验方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一般以大鼠、裸鼠为常用动物模型。
将目标瘤细胞如SGC-7901 胃癌细胞株、S180肝癌细胞株等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箱条件为37 C, 5%CO2进行细胞培养,0.1%胰酶消化传代后制备细胞悬液,之后将细胞悬液以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的方式,将肿瘤移植入动物体内。
黄挺[2]等人采用皮
下接种W256 癌肉瘤的方法建立了Wistar 大鼠的肝癌转移模型;魏锦来[3]通过腋下接种SGC-7901 细胞悬液的方式建立了裸鼠的胃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
此外还有尾静脉注射、裸鼠脑部右尾状核注射人肿瘤组织制备的细胞悬液等方式接种。
现阶段裸鼠的应用对于肿瘤方面的研究更有意义,因为裸鼠体表无毛,其先天性缺乏T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别的实验动物,更容易进行异种肿瘤的移植。
而大鼠由于价格相对便宜而应用较为广泛。
此外也可用C57BL/6 小鼠等动物建立动物模型。
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造模,以免细菌等微生物产生污染。
2. 观察转移情况
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建立以后,需对动物进行分组实验研究。
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组、阳性药对照组等。
薛晓红等人在进行乳宁冲剂及其拆方对裸鼠移植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时[4],将裸鼠分为6组,每组8 只,7 周后处死裸鼠,取出原发部位肿瘤和肺,分别称重、检测原发部位肿瘤体积和肺部肿瘤转移情况。
观察转移情况的方法是:将
组织块固定于含有甲醛的固定液中24 小时,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表面灰白色结节的数目,即可求出各组平均转移数和转移抑制率。
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通常是淋巴结、肺部、肝脏甚至脑部,通常需要重点观察这些部位,另外由于肿瘤转移会通过血管,因此还需检查血液的转移情况。
一般要在动物建立肿瘤模型的7-10 周后才可处死动物观察转移情况,时间过短可能还不能发生转移,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动物的死亡。
3. MMP、VEGF 的检测
MMP是一种参与肿瘤转移的内源性蛋白酶,其全名是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 roteinases,MMP),主要分为MMP-2 MMP-等成分。
人体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甚至一部分肿瘤细胞都会分泌出这种酶,其在纤溶酶等外源性酶的作用下,被激活从而酶解细胞外基质(ECM ,使肿瘤细胞越过由EC构成的天然屏障,进入循环系统,MM的含量增加能导致肿瘤转移的侵袭性更强。
[5] 此外它还会与血管生成因子(VEGF结合诱导血管的生成,VEG是由肿瘤细胞或巨噬细胞分泌的,其能促进内皮细胞分裂、毛细血管出芽、促进蛋白酶的生成、刺激内皮细胞游走,最终导致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
[6]血管生成构成了肿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肿瘤转移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7]研究抗肿瘤药物是否能抑制MMP 、VEGF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肿瘤转移作用。
一般采用免疫组化法(SP-ABC)检
测蛋白表达水平。
鲁荤⑹等人所采用的SP方法是: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接种于6 孔培养板,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一定浓度的药物后培养一段时间, 再用PB酰涤、乙醇固定;之后使用抗蛋白抗体进行SP染色;最后在显微镜下计算阳性细胞和阴性细胞的数目,比较出阳性染色和阴性染色。
魏锦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MMP-9、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蛋白质含量,发现药物组的瘤块MMP-9 VEGF的表达水平较低,蛋白质含量下降,即药物下调了MMP-9 VEGF的表达,有一定的抗肿瘤转移作用。
Arresten 一种新近发现的强效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其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显著强于内皮素,很有希望被研制成新一代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龙淼云等人9]通过在结肠癌细胞LoVO
中导入arresten基因,并将其接种至裸鼠,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观察arresten 对肿瘤转移的作用。
研究发现导入arresten 基因的LoVo细胞形成的转移瘤的微血管密度(MVD 与肿瘤重量均显著低于未转染arresten 基因的LoVc细胞。
且转移瘤内的结节数和肿瘤细胞的转移率明显低于未导入arresten 基因的LoVoo提示arresten 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进而抑制转移肿瘤的生长。
4. 血清、腹水、转移瘤内癌胚抗原(CEA)的含量测定
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存在于胚胎和大部分原发和转移性结肠癌、乳腺癌
等瘤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糖蛋白,具有粘附作用,可能对细胞的分化和肿瘤转移有促进作用。
其在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大量存在,更有利于肿瘤的转移。
CEA 表达的高低可以作为癌症是否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10]。
孙华君[11]等人在建立了裸鼠肝转移瘤模型4 周后处死裸鼠,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裸鼠血清、腹水、转移瘤内CEA的含量。
研究得知三氧化二砷药物组CE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三氧化二砷是已用于临床的抗癌药物。
由于其作用,使机体内癌胚抗原表达降低,抑制了肿瘤的转移。
5. 微血管密度(MVD)和MLD(微淋巴管密度)的测定
抗血管生成是目前研究抗肿瘤转移机制的最主要的一个部分。
研究表明, 实体肿瘤生长至1mm以上时即需要新生血管形成,如果不能超过这个体积,肿瘤细胞就会停止生长, 处于休眠状态。
肿瘤细胞不发生转移需要达到以下条件:瘤体维持在2〜3 mn3,细胞数在1 x 107个以内;且肿瘤在原位保持不变的时间长达数月或数年[12,13]。
在没有新生血管生成的条件下,肿瘤侵袭转移的血行通道不存在, 肿瘤细胞就无法通过血道转移。
血管生成
为肿瘤转移到新的靶点,生成新的癌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检测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MLD的水平,是研究抗肿瘤转移机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方法:取淋巴部位的组织、血液、肿瘤组织进行切片后,先用低倍镜找到微血管和淋巴管的密集区,再调到200倍视野进行计数,计数3个视野再求平均值即分别求得。
赵士彭[14]等人在研究塞来昔布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时所采用的MV计数
的方法类似于前者,但在高倍镜下“热点”处观察棕色的单个细胞和细胞丛, 以此作为1
个血管,是以5个高倍视野(400倍)血管的均数表示平均微血管密度(MVD)的。
抗肿瘤药物能下调MV和ML的水平,有助于肿瘤转移的抑制。
6. 动物移植瘤(转移灶瘤)内E-cadherin 、CD-24、CD-34、CD-44、CD-54 的蛋
白含量测定
肿瘤转移的整个过程离不开肿瘤细胞的粘附作用。
机体原发部位的瘤细胞只有在脱落、粘附到细胞基底膜上后,才能酶解MMP进行肿瘤转移的下一阶段
的过程。
粘附离不开粘附分子的参与。
E-cadherin 是肿瘤细胞间粘附分子[15],它能使细胞间结合紧密,阻止瘤细胞的脱落,威脉宁等药16能通过上调E-cadherin 的蛋白表达,发挥抗肿瘤转移作用。
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动物移植瘤(转移灶瘤)内E-cadherin、
的蛋白含量,即经过提取肿瘤组织的总蛋白、核蛋白、测定蛋白含量、凝胶电泳、转印蛋白质后,用抗E-cadherin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发光底物显迹后观察之,含有抗肿瘤药物的实验组E-cadherin的含量应该高于对照组。
CD-24[17]、CD-34、CD-44、CD-54 同样是机体细胞的粘附分子[18,19],参与肿瘤转移。
检测方法同上。
7. 转移瘤内细胞数量的检测通过检测转移瘤内肿瘤细胞的数目,可以评价抗肿瘤药物的效果好坏。
由于肿瘤通常是通过淋巴和血道转移。
因此淋巴组织和血液通常是检测的主要目标。
另外还有肝脏、脾胃、肺部组织也是重点检查对象。
采用MTT 法检测转移瘤内细胞的数量。
MTT 法是根据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的MTT (噻唑蓝‘Thiazolyl blue)还原为蓝紫色结晶的原理发展而来的检测瘤细胞数量最为通用的方法。
琥珀酸脱氢酶只存在于活细胞线粒体中,而死细胞则不含有。
因此活细胞数量越多的,MTT 的蓝紫色结晶就越多。
大体方法是:在对肿瘤组织的细胞进行传代后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接种在96 孔板中培养,分设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加入的药物浓度以梯度增减,细胞培养后加入MTT 继续培养,一般为4h,之后弃去上清液,加入二甲基亚砜,使MTT蓝紫色结晶溶解形成溶液,
通过酶标仪测得溶液的光密度值,即可换算出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