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_苑捷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_苑捷

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_苑捷

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苑捷[摘要]本文从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行业划分、政策取向以及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和行业报告等多方面对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现状做了概述。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政策经济发展国外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包括了对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和功能的分析,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战略的探讨,也有对文化产业的个案研究、区域研究、行业研究、比较研究和人文理论研究,等等。

与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

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继建立了完备的决策和研究机构,拥有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及其相关的网站,一些私人团体、基金会和公司也纷纷参与了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许多城市、大学及其下属的院系和科研院所还相继设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

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专家学者们纷纷以报刊、专著、网络、会议、决策机构和统计机构发表的年度报告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展开热烈的讨论。

下面我仅就手中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对国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一、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行业范畴的划分在国际上,文化产业的概念至今还未得到十分严格和统一的界定,各国官方和学者也都认同这一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并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着这一概念。

因此,文化产业有时也被称作或引申为/文化工业0(cultural industry)、/大众文化0、/通俗文化0、/创意产业0(creative industries)、/媒体文化0、/内容产业0(content industries)、/版权产业0(copyright industries),等等。

这些或宽泛或狭义的称谓充分反映了文化产业概念本身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也提醒我们必须从发展的意义上理解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畴。

在历史上,/文化产业0概念的提出起源于对/大众文化0的争议。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研究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研究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研究引言:二十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特别是在西方文化生产领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了各种理论框架和观点。

本文将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生产理论的研究进行探讨,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观点和学派,并分析其对文化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马克斯·韦伯与文化生产的理性化马克斯·韦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对文化生产的理性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过程趋向于按照计划和理性的方式进行,而不再是传统社会那种基于信仰和习俗的方式。

他将这种转变归功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

韦伯主张,理性化的文化生产能够提高效率和生产力,但也随之带来了规模化和标准化的问题。

他的观点为后来的文化产业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新威权主义与文化工业化在二十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出现了一股新威权主义的浪潮,对文化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威权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操控社会的重要手段,政府和大企业通过掌控文化产业来塑造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大规模的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起来。

大型媒体公司和跨国文化产业巨头垄断了文化产品的制作和分发,使得文化变成了商品,而非表达个体和群体精神的媒介。

三、象征学与文化符号的解读在文化生产的理论研究中,象征学的观点得到了广泛关注。

象征学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并通过符号的使用和解读来传达意义和价值。

因此,文化生产的关键在于理解和分析文化符号的运作方式。

象征学家们通过对广告、电影、艺术品等文化产品进行深入的符号学解读,揭示出这些产品所传递的深层次意义和符号逻辑。

象征学的观点为后来的文化研究和语境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后结构主义与民众文化在二十世纪末,后结构主义兴起并成为文化生产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

后结构主义认为,主流的文化生产方式过于垄断和专制,而忽略了民众文化和群众创造的力量。

概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

概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

概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品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2)从作家到作品: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文艺理论研究重点从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注重研究作家的创作天才、生平背景、心理活动对作品的影响等问题,转移到单纯聚焦作品文本文字语言的语义和结构等形式方面。

②这完全割裂了作者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完全割裂了读者的阅读接受对作品的阐释塑造与再创造作用。

③但这一转移却前所未有的对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了语言结构等形式上的分析,尤其是符号学研究和叙事学研究等新角度使文学文本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细致与深入程度。

④这一转移的主要代表流派是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这一线索脉络。

(3)从作品到读者:
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开始对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问题进行关注讨论,认为读者的阅读是填补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在这一具体化过程中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再塑造。

②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解释学和接受理论,文学理论的研究重点完全从作品转移到读者上来。

③这一转移直至解构主义文论达到了顶峰。

(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次转移不只是研究对象或重点的偶然转移,而且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根本性变化。

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对前一种研究思路和格局的总体性扬弃,从而引发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全局性变革。

(5)这两次转移既体现了整个文学活动中“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三个主要环节的逻辑顺序,也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不仅仅是传统文化领域的延伸,更是一种融合了创意、艺术和商业元素的新型产业。

因此,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对于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理论需要从其起源和定义入手。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尔首次提出了“信息社会”概念,并将其与“创造性行业”联系起来。

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英国学者贝尔曼提出了“创意产业”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具有原创性、知识密集度高、与艺术和设计相关并具有市场潜力”的行业。

这些早期理论为后来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现代学者对于文化产业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其中,法国学者德鲁克尔提出了“文化工业”概念,强调了文化产业与工业化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市场机制。

与此同时,美国学者哈维提出了“文化产业”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创造、生产、传播和销售具有创造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这些理论为后来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具体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理论时,学者们往往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其中之一是从供给侧角度考察。

这一角度强调了创意和创新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的重要性。

在这个视角下,学者们探讨了如何培育良好的创意环境、如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以及如何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品和设计产品的认可度等问题。

另一个重要角度是从需求侧出发进行分析。

需求侧研究关注消费者对于不同类型文化产品以及其消费行为模式等问题。

在这个视角下,学者们研究了文化产品市场的细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特点等,为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理论支持。

除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研究,学者们还关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学者们研究了创新对于文化产品生产和市场推广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和建议。

最新 中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精品

最新 中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精品

中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一、西方产业发展概况(一)基础理论研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理论中指出,文化产业的最终产品就是迎合大众消费需要的各类产品,也就是大众文化(非同今天所指“大众文化”)。

按照机械化流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同其他普通商品一样进行流通和消费,同一性代替了异质性,产业化的文化成为了不可感知的同质文化。

在被同质化过程中,作为文化商品的文化多样性和内涵丰富性荡然无存,同一性降低了思想深度,泯灭了个性,限制了文化的自由和批判精神,由此沦为国家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哀叹这同一逻辑,坚持对“文化工业”进行猛烈的价值批判,试图唤回传统时代文化艺术的精英文化,而非当代遍存各个领域的大众文化。

在美国著名家斯科特?拉什看来,20世纪中期,在上层建筑的统治领域,文化以强调符号表征和意识形态(representation)的形式较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文化产品较少见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是经济商品。

这种情形从1945年一直持续到1975年。

然而到了2005年,以信息、旅游、体育和建筑等为代表形式的文化产品随处可见。

拉什认为“文化产品不再是稀有物品,而是横行天下。

文化无处不在,它仿佛从上层建筑中渗透出来,又渗入并掌控了经济基础,开始对经济运行和日常生活体验两者进行统治”。

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复制技术使“艺术品从少数人垄断和欣赏中解放出来,为多数人所共享,给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不同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批判态度,而是给出了理性判断。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开创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先锋,其开辟作用是“难以绕过的理论高峰”。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原始的资本积累是文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多数文化产品生产者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因而,一味迎合消费者需要就成了文化工业不加改造无需创意的流水线生产。

这样,缺乏自由创造的文化产品就在现代机器化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上就被格式化为同一性商品。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作者:王安琪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08期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及其特点、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国内外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展望。

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西方文化产业理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演进:从批判到宽容西方文化产业理论诞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文化工业理论。

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章篇幅对“文化工业”理论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文化工业丧失了艺术本质,消解了人的个性,限制了文化的批判精神,成为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对文化工业持肯定态度,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复制技术使“艺术品从少数人垄断和欣赏中解放出来,为大多数人所共享,给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了艺术的大众化。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内部观点相左,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持续的大众文化论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阿多诺的批判性态度占据上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本雅明的观点成为中心。

法兰克福学派开创了文化产业研究的先河,对文化产业理论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难以绕过的理论高峰”。

即使在大众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球发展壮大的今天,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仍具重要现实意义。

其提出的许多大众文化问题,如人的物欲享受与意义世界的对立,不但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还越发严重。

继法兰克福学派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是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路线,一是文化产业应用理论路线。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发端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对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被业界称为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姆斯、斯图尔特·豪尔、托尼·本尼特、约翰·费斯克等。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1. 介绍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机制、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领域。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相关部门部门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主要内容和未来发展方向。

2. 文化产业概述2.1 文化产业定义在介绍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文化产业。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是指以创造、生产、传播和传承人类创造性表达为主要内容,并以经济价值为目标,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经济效益的活动。

2.2 文化产业分类根据其活动性质和特征,我们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以下几类:表演艺术类、视觉艺术类、设计艺术类、出版传媒类等。

每个类别都有其特定的生态系统和市场规模。

3.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概述3.1 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包括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支持和文化创意等因素。

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进步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支持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文化创意则是推动文化产品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核心。

3.2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理论时,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模式。

其中,传统模式主要依靠相关部门投入和资源配置;市场模式则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混合模式则是将相关部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区域性、全球性等不同尺度下的发展模式。

4. 文化产品供给理论研究4.1 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在研究文化产品供给理论时,学者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供给主体,包括个体创作者、企事业单位等;二是供给方式,包括直接生产与间接生产两种方式。

不同主体和不同方式的供给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4.2 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优化为了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建议。

其中,加强版权保护、提高文化产业从业者素质、完善市场监管等是保障文化产品质量和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精彩摘录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是一本重要的教材,它涵盖了当代西方各种文艺理论流 派的缘起、特征、方法、发展等,不仅简明实用,而且理论性和逻辑性极强。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本书中的一些精彩摘录。
书中的导论部分为我们提供了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总体概述。这里我们将重 点介绍其中的两大主潮、两次转移和两个转向。
两大主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主流可以概括为两大主潮,即形式主义和后现 代主义。形式主义强调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自律性,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形式 而不是内容;而后现代主义则主张取消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否定艺术作 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两次转移: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转移。第一 次是从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移,即从强调作者意图到强调读者接受和理解 的转变;第二次是从文本中心向文化中心的转移,即从作品本身到作品所反映 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转变。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从早期的形式主义,到后来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再到现在的后 现代主义、后殖民理论等,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艺术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 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这本书还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化的看法会有 多么的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被视为重要价值,这 反映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强调个体创造力和多元文化的表达。而在东方文 化中,集体主义和传统价值观更为重要,这使得东方文艺理论更加强调社会责 任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内容摘要
作者还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评价体系应 该是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体系,应该以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基础,同时也要考虑 到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这种评价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当代西方文艺作品。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这本书的内容摘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全面、深入 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和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苑捷[摘要]本文从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行业划分、政策取向以及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和行业报告等多方面对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现状做了概述。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政策经济发展国外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包括了对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和功能的分析,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战略的探讨,也有对文化产业的个案研究、区域研究、行业研究、比较研究和人文理论研究,等等。

与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

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继建立了完备的决策和研究机构,拥有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及其相关的网站,一些私人团体、基金会和公司也纷纷参与了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许多城市、大学及其下属的院系和科研院所还相继设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

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专家学者们纷纷以报刊、专著、网络、会议、决策机构和统计机构发表的年度报告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展开热烈的讨论。

下面我仅就手中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对国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一、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行业范畴的划分在国际上,文化产业的概念至今还未得到十分严格和统一的界定,各国官方和学者也都认同这一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并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着这一概念。

因此,文化产业有时也被称作或引申为/文化工业0(cultural industry)、/大众文化0、/通俗文化0、/创意产业0(creative industries)、/媒体文化0、/内容产业0(content industries)、/版权产业0(copyright industries),等等。

这些或宽泛或狭义的称谓充分反映了文化产业概念本身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也提醒我们必须从发展的意义上理解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畴。

在历史上,/文化产业0概念的提出起源于对/大众文化0的争议。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他们于1947年出版的5启蒙的辩证法6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0的概念,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

由于他们是在单数的意义上使用/产业0 (industry)一词,因此中文也常译为/文化工业0,以区别于复数的/产业0(ind ustries)。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使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识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具。

¹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立场不同,同属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就对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持乐观态度,承认大众文化的积极价值和历史意义。

对此,芬兰教育部文化事务顾问汉娜尔#考维恩(Hannele Koivunen)女士对此作了完整的回顾。

她指出:/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首先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个词。

,,紧接着本雅明看出了艺术和技术的进步为民主和解放提供了机会。

根据他的观点,艺术品的复制可以把艺术从宗教仪式的古老传统中解放出来。

这两种观点)))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产业的消极定义和本雅明强调自由的定义)))引发了战后对大众文化的争论。

1965年,马克拉伯(Machlup)基于他对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认识,提出了-知识工业.这一概念。

随后,德国诗人和随笔作家汉斯#马格涅斯#恩泽斯伯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在1968年写作了5意识工业6一书。

这之后,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正式提出了-信息工业.的概念。

早在20世纪60年代,赫伯特#席勒(Herbert I.Schiller)和阿芒德#马特拉特(Armand Mattelart)就已表明将革新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的利益和进步中去具有何等的重要性。

欧洲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使用了-文化产业.的复数形式。

欧委会还使用了另一个词:-内容产业.。

0º考维恩女士的描述使我们比较清晰地了解了文化产业概念发展的整个过程。

正如她向我们展示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应运而生,信息产业、媒体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概念相继登场,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不再/把它当成一件-好事.或-坏事.,而是把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某些根本性变化联系起来看待,这些根本性变化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置之不理,也不能一味攻击0。

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开展和繁荣。

考维恩女士在描述这种变化时援引了提摩#坎泰尔(Timo Cantell)的论述:/80年代,当文化被视为整个社会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时,被阿多诺赋予否定性色彩的文化产业开始获得了新的、积极的含义。

0»澳大利亚昆士兰技术大学创意产业研究和应用中心主任斯图亚特#坎宁安则更加简洁地将文化产业的概念运动史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30)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性观点,20世纪70)80年代重新用文化来界定已成型的商业产业,撒切尔时期城市重建等实用艺术的实践,以及后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艺术的应用。

他还反对英国政府把文化产业归结为创意产业的做法,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并对这两个概念作了区分。

他指出:/在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之间无疑具有关联性,但是我更愿意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归结为创意产业正在试图描绘出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即从被资助的-公共艺术.和广播时代的媒体转变为对创意的新的和更广泛的应用。

0/-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

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这是诸如-艺术.、-媒体.和-文化产业.等词汇所无法做到的。

0/创意产业就其本质来说可以认为是新经济的重要元素。

0¼除此之外,一些专家学者还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畴作了界定。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大众文化研究所执行主任贾斯廷#奥康纳(Justin O.connor)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于它们的文化价值。

0/它首先包括了我们称之为-传统的.文化产业)))广播、电视、出版、唱片、设计、建筑、新媒体)))和-传统艺术.)))视觉艺术、手工艺、剧院、音乐厅、音乐会、演出、博物馆和画廊。

0½英国著名媒体理论家尼古拉斯#加纳姆(Nicholas Garnham)在1983年把文化产业的概念囊括进了地方经济政策及计划。

根据他的定义: /文化产业指那些使用同类生产和组织模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的社会机构,这些机构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如报纸、期刊和书籍的出版部门、影像公司、音乐出版部门、商业性体育机构等等。

0¾澳大利亚麦觉里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前国际文化经济学会主席大卫#索斯比(David Throsby)在5经济与文化6一书中用一个同心圆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

按照索斯比的划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视觉艺术、工艺等创造性艺术处于这一同心圆的核心,并向外辐射;环绕这一核心的是那些既具有上述文化产业的特征同时也生产其他非文化性商品与服务的行业,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和书籍等;处于这一同心圆最外围的则是那些有时候具有文化内容的行业,包括建筑、广告、观光等。

¿芬兰学者芮佳莉娜#罗马在5以盎格鲁)萨克逊方式解读文化产业6一文中对索斯比从核心到周边的同心圆概念作了详细的解说。

À同样,世界各国官方和国际组织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行业的分类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日本,文化产业被统称为娱乐观光业。

而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英国布莱尔政府则把文化产业称作创意产业。

之所以用/创意0这个词代替/文化0,是为了强调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渗透和贡献。

基于这一理念,创意产业被定义为:/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

0在此概念之下,英国的创意产业包括了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广播、表演艺术、出版和软件等13个部门。

Á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法国仍然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它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传统文化事业中特别具有可大量复制性的产业0。

在澳大利亚,文化产业的概念被理解得十分宽泛。

澳大利亚文化部长委员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将澳大利亚的文化产业(包括娱乐业)划分为四大类:遗产类、艺术类、体育和健身娱乐类、其他文化娱乐类。

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文化产业委员会在为本州的文化产业规划未来时认为:/从流行艺术)))诸如主流电视剧、电影及音乐家)))到曲高和寡的各类艺术都包括在文化产业的范围内。

虽然不同种类的艺术创造具有不同层面的吸引力,但无以数计的联系及各类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在支持并加强着彼此的发展。

0该委员会还对它们所认同的文化产业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它包括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文学艺术、设计、手工艺制作、艺术教育、出版电影、影像艺术、艺术管理、绘画设计、节日庆典、博物馆、土著及当地的居民艺术及其手工制作、社区及年轻人的艺术作品。

该委员会同时认为,文化产业还包括上述行业的创作人员和艺术服务人员,也不排除新兴媒体的出现,但委员会把图书馆和建筑业排除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外,理由是这两个行业不计入艺术产业的审计部分。

Â加拿大遗产部在其职能框架中对加拿大的文化产业做了如下概述:文化产业包括以国家社会、经济及文化为主题的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杂志、音像等在内的印刷、生产、制作、广告及发行;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书店、文具用品商店等在内的服务,以后又在其中增加了信息网络、多媒体等内容。

l v 美国虽然没有对文化产业的官方界定,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就行业范围而言,美国的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了文化艺术业(含表演艺术、艺术博物馆)、影视业、图书业和音乐唱片业。

l w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

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其形式可以是货品或服务。

0并在1980年召开的蒙特利尔专家会议上对文化产业产生的条件进行了说明:/一般说来,文化产业形成的条件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再生产、储存或者分销,也就是说,规模庞大并且同时配合着基于经济考虑而非任何文化发展考虑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