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

合集下载

高中一年级历史课程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高中一年级历史课程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高中一年级历史课程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封建制度的时期,这种社会结构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每个人。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全面阐述这一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经济结构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形式。

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通过耕种土地来维持生计。

封建领主通过领地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农民则要向领主支付一定的租税和劳动。

2. 封建领地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被封建领主称之为领地,领地的土地权益归属于封建领主,而农民在领地上耕种获得收成。

这种制度确保了领主拥有土地的控制权,同时也给予了农民相对稳定的生活条件。

3. 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中,手工业和城市经济逐渐兴起。

手工业工坊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城市从封建领地脱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城市中的手工业者通过生产和贸易积累财富,城市也因此蓬勃发展。

二、政治结构1. 封建体系和封建等级封建体系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核心政治结构。

国王作为各个领主的首领,领主则掌控着自己的领地。

封建等级制度则是基于领地的层级划分,国王、诸侯、骑士和农民等组成了严格的封建阶级。

2. 亲属制度与诸侯关系封建社会中,亲属关系作为政治和社会关系的核心,也是维持封建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通过联姻和互相支持,不同的领主建立起广泛的亲属关系,形成复杂的政治联盟。

3. 封建领主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封建领主是封建体系中的核心角色,他们控制着一定领地的经济资源和政治权力。

他们组织自己的军队,对领地内的农民实行军事统治,并参与国王的政治决策。

三、社会结构1. 封建领主与农民的关系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和农民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关系。

封建领主通过领地给予农民土地使用权,并要求他们支付租税和劳动。

农民依附于领主,为领主提供劳动力和财富。

2. 教会的影响力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督教教会通过信仰和宗教仪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历史

中世纪欧洲历史

中世纪欧洲历史中世纪欧洲历史是一个充满传说和冒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封建制度的兴起、黑死病的流行以及十字军东征等重要事件。

这些事件塑造了中世纪欧洲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世纪欧洲的三个关键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宗教改革和意大利文艺复兴。

1. 封建制度的形成在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开始分裂为许多小的领主国家。

这些领主国家由一位称为领主的贵族统治,人民则作为农奴受其支配。

领主拥有土地和资源,而农奴则被束缚在这片土地上。

这种农奴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核心。

领主在封建制度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农奴则没有任何权力。

然而,封建制度的形成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初是在9世纪的卡洛林帝国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时期,费奈尔玛尔、富尔逊和图尔特列底等著名的领主崛起,并建立了自己的小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国家渐渐扩大,形成了更大的王国和帝国。

2.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中世纪欧洲的另一个重要事件。

在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占据着统治地位。

然而,许多人开始对天主教堂的腐败和教义的扭曲产生怀疑。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马丁·路德是一位德国修道士和神学家。

他批评了天主教堂的种种问题,并公开质疑教会的教义。

他的90条论纲是宗教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路德的思想得到了欧洲各地人民的支持,他的创始人宗教中的信徒被称为路德宗。

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的宗教分裂。

新的宗教派系涌现出来,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和英国圣公会等。

这些派系与天主教之间发生了许多争斗和战争。

3. 意大利文艺复兴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复兴运动。

这个时期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意大利的艺术家和学者开始重新评估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的城市国家中最为盛行,如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

这些城市成为艺术和学术的中心,吸引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和学者,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达·彼得罗。

高中历史中世纪欧洲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中世纪欧洲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中世纪欧洲知识点整理一、中世纪欧洲的时间范围中世纪欧洲通常指从公元 5 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5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

这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对后来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政治方面1、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政治的主要特征。

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骑士等,以换取他们的军事服务和忠诚。

这种层层分封的体系形成了金字塔状的等级结构,从国王到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再到骑士。

每个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一定的权力,包括司法、征税等。

2、教会的影响力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教会不仅在精神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还参与政治事务。

教皇的权威有时甚至超过了国王,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并通过宗教裁判所等机构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城市自治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些城市逐渐兴起。

城市居民通过斗争,从封建领主手中争取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这些自治城市成为了欧洲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中心。

三、经济方面1、庄园经济在农村,庄园是主要的经济单位。

庄园内的农民通常分为自由农和农奴,他们耕种领主的土地,并向领主缴纳地租和提供劳役。

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生产的产品主要满足自身需求。

2、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兴起,商业和手工业逐渐繁荣。

商人组成行会,保护自己的利益。

贸易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3、货币经济的出现货币的使用逐渐增多,取代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文化方面1、基督教文化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

教堂建筑宏伟壮丽,宗教艺术如绘画、雕塑等得到了广泛发展。

宗教音乐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的兴起12 世纪左右,欧洲开始出现大学。

这些大学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培养了许多学者和思想家。

3、文学作品中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骑士文学、英雄史诗等。

其中,骑士文学描绘了骑士的冒险和爱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

欧洲的中世纪文明和历史

欧洲的中世纪文明和历史

欧洲的中世纪文明和历史欧洲的中世纪是指从5世纪到15世纪的时期,这个时期在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

在这个时期里,欧洲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也有许多战争和动荡。

中世纪文明和历史影响至今,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

1. 地图和地理环境欧洲的中世纪文明和历史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

欧洲大陆从南向北非常长,所以地理上有一个明显的环境分界线。

南欧的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繁荣发展了许多文化和艺术。

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是在南欧兴起的。

而北欧气候寒冷,适合畜牧,因此它们的文化是农业文化而不是商业文化。

此外,欧洲有许多重要的水流线,如多瑙河、波罗的海和英伦三岛等,多河流的存在推动了贸易、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2. 文化和艺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非常繁荣。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书法艺术有了独特的发展,从最初的象形字到现在的字母表演变,欧洲的书法体系也越来越丰富。

此外,西班牙有著名的“阿拉贡岩画”,通常在岩石壁上绘制,描绘了狩猎和生活的场景。

在音乐方面,中世纪的教堂音乐是独特、神圣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圣母颂和经文歌。

此外,连接欧洲和亚洲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东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很多新的元素。

3. 宗教和政治欧洲中世纪时期宗教信仰非常普遍:大多数人皈依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

天主教是那个时期欧洲最强大的机构,它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支持、文化背景和社交支持。

组成天主教会的人群是非常复杂的,由修道士、神父、主教和教皇等构成,他们基本都是全天候候工,同时也执行了社会福利等许多重要职能。

在政治方面,欧洲在中世纪时期也经历了很多动荡和战乱。

国家的领导人通常是国王或者皇帝,他们领导了一个中央政府和一支军队,这些组织是维持国家秩序和进行战争的关键。

但是,中世纪通常被认为是比较分散的政治时期,许多小城镇和城堡统治地区都是独立的,这也导致了一些矛盾和冲突。

4. 社会和经济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也受到了文化、艺术和政治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欧洲的经济发展进入了繁荣期,商业和贸易愈加发达。

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中的地位如何?

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中的地位如何?

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中的地位如何?一、中世纪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性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之间的历史时期,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表现得极为重要,它是罗马帝国的瓦解与古代文明退化的过渡时期,上演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于欧洲甚至世界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首先,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表现为它是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时期。

欧洲的基督教教会圣座在中世纪相对于政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教皇的权威可与国王相媲美,甚至有时更超越国王的权力。

教会也建立了各种修道院与修道会,对于欧洲社会的文化、教育、慈善事业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世纪的经济发展与农业革命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还表现为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中世纪,农业的技术与生产力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出现了耕地的三场革命,分别是农耕制度的变革、农业工具的改进与扩展、农业农艺的进步。

这些革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从而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三、中世纪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还体现为它是文化与科学繁荣的时期。

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与科学成就。

例如,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与作品,如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圆桌骑士传》等。

在科学方面,中世纪也见证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与发明家的出现,他们的研究与创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如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等。

四、中世纪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还表现为它是政治与社会制度重构的时期。

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巩固,欧洲社会逐渐从古代的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稳定,但也给社会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剥削与不平等。

在政治方面,中世纪见证了许多国家的建立与瓦解,在世袭制与君主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现代国家的雏形。

五、中世纪的影响与意义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还表现为它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欧洲的文化低谷

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欧洲的文化低谷

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欧洲的文化低谷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欧洲的文化低谷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初的欧洲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被普遍看作是欧洲历史中一个文化低谷的时代,被称为“黑暗时代”。

在这段时间内,欧洲社会遭遇着诸多灾难和挑战,其中包括战争、经济衰退和文化倒退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世纪欧洲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其文化发展的低谷。

1. 社会动荡与战争中世纪欧洲经历了许多战争和社会动荡。

封建体制的建立导致了诸侯间频繁的领土争夺和内战。

这些战争不仅带来了人员和资源的巨大损失,也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不确定性使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2. 经济衰退与城市化陷入停滞在中世纪早期,欧洲的城市化进程曾经有所发展,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文化活动也相对较为兴盛。

然而,随着中世纪的进行,欧洲逐渐陷入了经济衰退。

农业生产减少、商业停滞和人口减少等诸多因素导致了经济的停滞。

城市化进程受阻,城市文化也随之衰退。

3. 文化不再是主流关注焦点在中世纪,宗教在欧洲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会的权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世俗文化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教会的审查和限制导致了思想和文化的压抑。

人们对于艺术、科学和哲学的研究减少,文化的创造力受到了限制,因此文化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陷入低谷。

4. 文化的保守和禁忌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持保守的态度对待新的思想和文化形式的出现。

宗教统治下的社会导致了思想的封闭和禁忌的形成,限制了文化的发展和多样性。

此外,学术界的保守和传统主义也使得学术成果的创新和推进变得相当困难。

这样一来,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停滞。

虽然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但是在这个时期仍然有一些较为显著的文化成就。

比如,拜占庭帝国的存在对于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中世纪后期,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欧洲的文化再次焕发出光芒。

尽管如此,无可否认的是,中世纪欧洲在思想、艺术和科学等方面遭遇了巨大的困境,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低谷。

欧洲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十九世纪下半个世纪,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

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暗,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这段欧洲历史。

一、封建与附庸采邑制度中世纪的典型社会制度,可以用以下一句话来概括:封君封臣以及农奴制度等形成的复杂系统。

总的而言,中世纪制度关系的主要特征为:分级分封——按照这一规律,封建就是对上级的经济臣服和军事效忠,与当时社会保护和被保护关系联系:在蛮族初入时期,辉煌的罗马帝国所建立起的公共系统也随之而亡,新制度也还没有构成,人们无法保障自己的人身权利:比如农民,他们会自主寻求保护,就此形成了依附委托制,以牺牲自由为代价,形成一种自愿的依附关系。

而封君封臣的基础,其实就是保护与被保护关系加上亲兵制。

亲兵制,这其中实际也包含了效忠的关系,既是保护关系也是安定手段。

这种封君封臣,不以牺牲自由为代价,依附关系从下层走到了上层,也不再以满足生存为目的,而是形成了一种固定等级的手段,封臣的大小与贵族的荣誉息息相关。

封君封臣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是封土。

最初封臣和封土并非一一对应。

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一开始是通过请封臣回家中宴请,或者赏赐封臣实物来表现;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这种报酬开始无法维持,封君所需的封臣人数上升,报酬方法也开始改变,以赐予人们相应的土地使其获得生存这一手段来维系双方之间关系,这一做法很快流行。

【史料及解析】欧洲中世纪

【史料及解析】欧洲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中世纪一般是指欧洲封建制时代。

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比较典型,所以这一名词主要适用于欧洲。

西欧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公元5~11世纪是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11~15世纪是封建制度的统治确立和鼎盛时期;16~18世纪是封建经济瓦解,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

一、欧洲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14、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进步14~15世纪,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

英国、尼德兰等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开始采用耕地的轮种制。

一般是二圃轮作制和三圃轮作制。

二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种作物,一部分休耕,逐年替换;三圃制是将耕地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播种冬季作物,一部分播种夏季作物,一部分休耕,每年轮换。

这种轮作法是保持耕地肥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原始农业耕作是一大进步。

铁犁耕作和施肥日益推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许多国家还大量垦荒,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农产品的产量也增加了。

在英国,1200~1249年,小麦、大麦、燕麦等四种谷物的种子与收获量的平均比例是1∶3.7;1250~1499年,增加到1∶4.7。

果园、菜圃和农产品加工等,也有新的进展。

随着欧洲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产品剩余的增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了,手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与手工业密切相关的动力技术的进步极为显著。

14世纪,以上击式水车为代表的新的动力设施的发明和改进,使水力的使用更为普遍。

上击式水车靠流水的降落冲击叶轮,这使得水车的使用不必局限于江河溪流之畔,只要用渠道引水,造成一定的落差,即可驱动叶轮,获得较大能量。

14世纪的德意志、意大利等逐渐在采矿业中利用水力鼓风、排水和提升矿石,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增加了采掘深度。

在冶金工业中,由于出现了由水力带动的鼓风机,使风量加大,炉温升高,就能在大熔炉中直接炼出熟铁和钢,并能熔化铁水,进行浇铸。

在金属加工业中,出现了用水力驱动的加工工具,如拔丝机、压延机等,以及重达1吨以上的水力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欧洲一、基督教的兴起1.基督教基本常识时间:公元一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耶稣主要信徒:贫苦的穷人教义:耶稣就是救世主,教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2.经典:《圣经》包含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乃基督教唯一的宝典,为信徒信仰和生活行为的准则。

3.教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富人加入教会,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愈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二、法兰克王国1.国家建立建立时间:481年建立者:克洛维。

关键措施:(1)克洛维饭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2)在征服罗马帝国的过程中,他没收了2/3的土地,并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

2.封君与封臣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1)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

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

(2)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

(3)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于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要是继续以前的关系。

则必须重新分封。

□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无害,即不能加害封君的身体;安全,保证封君安全,不能疏忽于防卫,不能背弃责任;忠诚,尊敬、正直,不能在司法审判上做有害封君名誉的事情;服军役,身为封臣应该随时应召军事任务,其核心任务主要是防卫性的工作,一直应该维持到敌人退却;提供金钱,这一内容广泛,比如封君情况紧急时给予金钱支持(也就是赎金),封君儿女授骑士礼、出嫁的排场费用,以及封君出行时的费用。

劝告,提出种种意见,使封君作出最合理的判断,而且事无巨细得一一过问。

□封君对封臣的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影响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

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关系。

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三、法兰克王国的扩张1.背景: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位,四处征伐,进行扩张。

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2.加冕为帝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

加强与教会的结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查理曼以教会保护人的姿态,极力维护和提高罗马教会的权益。

他每征服一地都强化基督教势力,强迫他们皈依基督教,要求人民缴纳“什一税”同时还极力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

795 年教皇利奥三世以阴谋手段登上教皇宝座,遭到罗马一些大贵族的反对。

利奥派使者赴法兰克王国向查理曼求救,并把彼得大殿的钥匙和罗马城的旗帜呈献给查理,以示臣服与忠诚,得到查理的支持,从而保住了地位。

799年4月,利奥三世又被罗主马贵族废黜,只身逃离罗马。

800年,查理曼把利奥三世救出,并亲自送回罗马,扶其复位。

因此这一年圣诞节。

感恩图报的利奥三世为查理加冕,授予他“罗马人的皇帝”称号。

自此、法兰克王国运成为查理曼帝国。

3.查理曼帝国的分裂814年,查理曼去世。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个国家的雏形。

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隶属关系。

四、西欧庄园1.背景: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

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领主统治下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庄园的面积有大有小,大多以村庄为基础,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林地、荒地、池塘;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

大的庄园往往成为地方经济的中心。

小的领主可能只有一个庄园,而大贵族可以拥有十几个,甚至更多庄园。

2.庄园经济相互关系:(1)领主:“直领地”的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领主向佃户征收捐税。

可以要求佃户服劳役。

不能随意增加佃户的劳役量,要根据佃户份地多少按照惯例相对固定。

(2)佃户:佃户可以独立耕作份地维持生活。

可以在“公用地”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出席法庭。

为领主提供劳役,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三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每年的复活节,圣诞节,佃户还要向领主送鸡蛋、鸡一类的礼物。

佃户使用领主的磨坊、酿酒机、面包炉等都必须缴纳使用费。

向教会缴纳“什一税”。

(3)自由农民与农奴的区别: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保护。

农奴的女儿嫁到庄园以外的人家,要缴一笔称为“婚姻捐”的赔偿费。

农奴死亡,子女继承分份地要向领主交纳数额不菲的“继承捐”。

3.庄园法庭(1)工作人员: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它的管家。

开庭时间:不随时开庭,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

开庭地点:地点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2)法庭职能维护领主利益:佃户如果有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3)维护庄园公共秩序: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4)司法程序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和村法。

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

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的佃户,也会被罚款。

4.西欧庄园与东汉田庄邱汉生先生认为:东汉“田庄是一个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的单位,从吃的、穿的、生产工具、武器,以至疾病医药所需,都不必外求。

”西欧庄园与东汉田庄之异同:共同点:1、都是自给自足,园内产品齐全。

2、劳动者都需要对领主无偿承担许多责任。

不同点:1、西欧庄园领主与农奴一般没有血缘关系;东汉庄园大多聚族而居。

2、西欧庄园主在自己的庄园内有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东汉庄园主没有这么大的权利。

3、西欧庄园土地不能进行买卖;东汉田庄土地可以进行交易。

五、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

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还有,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1.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城市自治斗争西欧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

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常用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3.区别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到13世纪,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

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局限性: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领主管辖,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

4.大学的兴起(1)背景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人西欧。

(2)兴起12世纪,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3)发展12 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六、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1.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有农业比较发达的埃及、叙利亚,有许多大都市和国际贸易港口。

2.《罗马民法大全》组建人:查士丁尼一世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特点:继承罗马法,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和继承,有自己的创新。

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加入很多新的东西。

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3.拜占廷帝国的灭亡(1)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帝国大片领土。

(2)9世纪,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

(3)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4)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原因(1)长期征战,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2)遭受外族人侵(日耳曼人、阿拉伯人等)。

(3)十字军东征,洗劫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文化的历史及意义(1)将东方的文化传人西方(如中国的养蚕缫丝)。

(2)《罗马民法大全》将罗马法律系统化。

它对后代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3)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

君士坦丁堡等城市保存了大量的希腊锣马古籍.拜占庭学者将其翻译成拉丁文介绍到西方,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拜占廷帝国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2)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