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3-1《地球表面的地形》优秀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

课题
3.1 地球表面的地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科学概念:1、识别五种基本陆地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2、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是高低起伏、 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描述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基本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高原、平原、盆地、高山、丘陵、 海洋。
的卡纸上 立体图中
(2)小 组 将 卡 纸 贴 找出颜色
在地图相应的位置 深浅所表
上 达的信
6.学生回答:西高东 息。
低,西部大多数是高
地形图,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请出我们的模型中国立体地 原、山地、盆地,东
形地图,请你们认真观察,用手触摸,找到指定的的地形种 部多是平原与丘陵
类,把地形的详细名称,比如,高原:青藏高原,就把青藏高
盆地。
做铺垫
3.1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
(多种多样 高低不平)
陆地
海洋
高原
板书设计
海
拔
较
高
,
地 面 开 阔 或 有 丘 陵 起 伏
平原
低 平 而 宽 广
,
山地
峰 峦 高 耸 地 势 崎 岖
,
丘陵
海 拔 不 高 山 顶 浑 圆 , 起 伏 小
,
,
盆地
周 围 有 山 地 高 原 环 绕 中 间 地 势 较 低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的起始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 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如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平原对农业的适宜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地形图,并分析图中的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

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能够初步认识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这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
2、认识海拔,能够通过地图找到某个区域的海拔。
3、通过读图、画图的过程总结归纳出常见地形的特征。
4、能够通过探索地形特征的活动,对地形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能够产生更多关于地形的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地形的特点教学难点:认识高原与平原的区别、丘陵与山地的区别教学准备:课件、立体地形图、实验报告单、激光笔教学过程:一、利用谷歌地球组织学生在大范围内认识地形,建立地形概念。
活动一:利用了谷歌地球组织学生观察全球地形。
师生讨论: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活动二:进一步利用谷歌地球的浏览功能。
随着视角的改变,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随着距离地球越来越近,可以观察到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什么是地形?学生已经知道的地形有哪些?指出本课研究的主要目标陆地地形中五种最常见的地形。
教师板书: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二、利用立体地形图组织学生认识五种陆地地形特点。
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立体地形图,小组通过讨论总结出三种地形的特点并用简图画出来,贴到展示板上。
活动二:师生观察各组研究的结果,总结五种地形的特点每组介绍自己画的地形特点图,师生讨论总结出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
重点讨论高原与平原的不同和盆地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丘陵与山地的不同活动一:出示四张包含丘陵和山地的图片,组织学生区分和讨论这四张图片,分别是什么地形?活动二:组织学生阅读丘陵和山地的地形特点,思考讨论:还需要搜集什么信息才能判断出图片上的地形?通过讨论引出“海拔”的概念。
活动三:组织学生通过地形图认识什么是“海拔”,并通过地形图,搜集图片区域有关“海拔”的信息,填写记录表。
然后根据海拔判断图片地形。
活动四:组织学生再次研讨丘陵和山地的特点。
四、学以致用。
活动:利用谷歌地球观察平凉地形,以及各个区域海拔。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精品教案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发学生对地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地形的特征,并能够进行描述。
3.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规划等。
4.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形的观察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小学科学3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1. 引言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对我们认识地球的结构和变化、探索自然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2. 学情分析本节课适用于小学教学,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认知特点,我们选择了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3.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 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2) 掌握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特征;(2) 理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
5.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地球表面不同地形的图片;(2) 世界地图:用于学生观察和标注地球的地形;(3) 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4) 学生实验用具:放大镜、放大器、实验笔记本。
6.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全球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
询问学生是否认识地图上的山脉、平原等地形,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形是如何形成的。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特征,并讲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地形的影响。
重点强调以下内容:(1) 山脉:由地壳板块的抬升和构造挤压形成;(2) 高原:由地壳板块上升形成,具有平坦的地形;(3) 平原:由河流泛滥和沉积形成,地势较平坦;(4) 丘陵:由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地势较平缓;(5) 盆地:地壳下陷形成,形成湖泊等自然景观。
【实验展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我们将用模拟地壳板块的砂堆,并利用扬声器震动地壳板块,展示地震、火山和地壳抬升等效果。
地球表面的地形详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知道地形指的是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
地形包括高原、山脉、盆地、平原、丘陵等。
2、让学生借助工具、利用感官等方法感知地形,能用简单语言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通地模拟实验,加深对地形的认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3、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的改变,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1、知道平原、丘陵、高原、盆地的特点。
2、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教具准备:分组材料:沙盘、摸布、记录表、中国地形图、不同颜色的粉笔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带你们去认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好吗?同学们看看这个人是谁啊?这就是传说中的超人啊!同学们想不想像他一样飞向天空呢?好的,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去飞翔,在飞翔之前老师要求同学们记住你们看到的东西,能做到吗?请各位同学坐稳了,那我们出发吧!2、播放太空中的地球地形图视频。
师提问:地球表面什么样的呢?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山脉,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问题)3、总结: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有各种形状,我们把地球表面的形态称作“地形”。
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课题)4、同学们现在我们下了飞船来到了地球,让我们仔细地去看看地球的表面地形吧!,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一课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讲到的方法加以归类:查资料、借助工具、建立模型等)(设计说明:附以问题:“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一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和本单元探究将要采取的探究方法,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二、新知探究(一)借助视频,认识地球表面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山脉,还有什么地形呢?(学生举手回答)师板书学生的答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精选4篇)《地球表面的地形》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点重: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小组讨论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灯片,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本节课主要是选用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中的“学习环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学习环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1、探索阶段:通过让学生欣赏世界各地的旅游照片,集中到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2、名词引介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中国立体地形图,对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建立感性的认识,同时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技能;3、概念应用阶段:教师创设问题“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都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迁移使用地形图的技能和有关地形的概念,探究全球陆地地形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多种地形成因的兴趣。
4.结合我校“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科研主题,将补充第 4 个环节:评价,师生互评将贯穿于整个课堂。
同时,此课以两种教学理念为指导。
1、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理论为指导,关注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征;2、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寻找出迷思概念,运用观察和阅读资料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科学概念。
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 1 课,是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存在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球的表面高低不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多种地形的成因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本单元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图片交流我们看到过的地形,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第三部分是启发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成因。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的地形特点,学会使用简单地形图并自主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概况,激发学生尝试推测和探究形成多种多样地形地貌的成因的热情。
学情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属于地球与宇宙的知识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简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将引发
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 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了解什么是 地形以及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了 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学会一些认识地形的方法,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最熟悉的并非是旅游所见的地貌,而是自己的家乡的“地形” ,但这种地形名称是什
么、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
即使,学生平时听到过或看到过“高原、山 地、平原、丘陵、裂谷系、盆地”等地形的名词,而对于这些地形的名称和实际的地理意义无 法作—对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湖泊、峡谷等多种多样 的
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
1. 初步学习观察地形图的方法
2. 能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并与实景图像相对照,形成对地形的初步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研究地形及其变化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不同的地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地形图,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难点:区分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特点。
五上《地球表面及其 变化》单元教学设计 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3D中国地形图、3D世界地形图各一张、记号笔、纸条10张。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磁铁、3D中国地形图、三D世界地形图、橡胶篮球、班级记录大表、纸条。
【教学过程】
一、现象迁移,聚焦主题(预设 2 分钟)
[ 材料准备:橡胶篮球。
]
1. [ 出示一个橡胶篮球] 提问: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提问:近距离看看, 你看到的这个
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师小结:我们远看去是似乎光滑,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2. [PPT2 出示蔚蓝色地球] 提问:你看到什么?你认为它的表面是怎样的?
(预设:①很多海水;②凹凸不平的;……)
3. 引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球的表面。
(板书课题:地球表面)
二、由远及近,产生需求(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3D世界地形图。
]
1. [ 出示世界地形图] 提问:刚刚我们远远地看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现在我们就通过它带我们走进看看地球的表面到底是怎样的。
你可以看一看,摸一摸。
2. 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
3. 简要交流:地球表面是怎样的?
(预设:①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很少;
②陆地都漂在海洋上。
(PPT3出示海水抽干的地球表面图片)
③陆地上是凹凸不平的……)
4. [PPT4-9 出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图片] 小结:地球表面是有起伏的,人们
用“地形”来描述它的起伏状况。
地球表面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
(添加
课题:的地形)
5. 判断家乡的地形,产生认知需求
(1)[PPT10出示家乡主要景点照片]提问:请你看一看,这个地方属于哪种地形?(预设:
平原、丘陵、盆地……)
(2)提问:不同的人对我们这里的地形有不同的看法,你觉得你在判断地形的时候有哪些困难?
(3)讲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让我们站得高一些,看得广一些,更准确地认识这个地方的地形。
三、细析凹凸,认识地形(预设25 分钟)
[材料准备:3D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记号笔、纸条10张。
]
1. 初看中国地形图,明确家乡的地形及特点,学会看地形图的方法
(1)[出示PPT11讲述:请在地形图中找到家乡的位置,思考这块区域有什么特点?属于哪种地形?
[PPT11 继续出示高度表]讲述: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
同学们在观察地形图的时候,可以利用高度表来帮助你判断、描述高度。
(2)学生观察。
(3)小结交流。
(说明:教师在班级大表上板书地形名称,在纸条上写地形特点,并贴在大表中相应地形表格中。
)
2. 讲述:[手指板书表格]除了** 地形(说明:** 指的是前面一个环节研究的家乡地形),[出示PPT12]其他地形在我们国家地形图上能找到吗?这些地形又有什么特点?除了我们家乡有** 地形,还有其他地方也是这种地形吗?
讲述:请你把找到的地形的名称和它的特点写在纸条上,写关键词,写好就贴到黑板上。
如果你有一些其他有趣的发现,也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黑板上。
3. 学生观察地形图,并记录,将记录纸贴在黑板上。
(约用15分钟)
4. 交流汇报。
( 1 )交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及特点
(说明:一位学生说,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对每种地形特点进行补充小结。
)
(2)[PPT13出示青藏高原和平原实景图]提问:这两张图片,哪张是高原,哪张是平原,你是怎么判断的?
(3)[出示PPT14]提问: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区别?
(4)提问:通过观察地形图,你发现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延伸,铺垫下文( 3 分钟)
1. [PPT15 出示九寨沟图片]提问:你能判断这里的地形吗?还需要哪些条件?
2. [出示PPT16讲述: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形,在后面的科学课中,我们将继续开展研究。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海洋多,陆地少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
低
【作业设计】
1. 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
A. 山地
B. 平原
C.丘陵
D.高原
E.盆地
2. 暑假期间,小华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他们来到的地方的地形具有“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平均海拔1000米”的特点,小华的旅游景点可能是()。
A.四川
B. 九寨沟
C.内蒙古大草原
D.华北平原
3. 下列关于地形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球表面陆地多、海洋少
B. 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
C. 我国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多山地高原、西部多平原
参考答案:
1.略
2.C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