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化学血液生化
血液生化 pdf

血液生化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血液的生物化学指标,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情况。
血液生化检查通常包括以下项目:
1.血糖(血糖水平):血糖检查用于评估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其他代谢紊乱的风险。
2.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的健康状况,并评估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肝脏疾病的风险。
3.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尿酸等):肾功能检查用于评估肾脏的过滤功能,了解肾脏疾病或尿酸代谢紊乱的风险。
4.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检查可评估血液中脂类的水平,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5.电解质(钠、钾、氯等):电解质检查可评估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情况,了解肾脏功能及身体水平的健康状况。
6.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炎症标志物可以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对于急性感染或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血液生化检查的结果可以提供医生和患者的参考,帮助判断个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
然而,血液生化结果需要综合分析临床病史、体检结果和其他检查指标,才能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请咨询医生以获取更详细的建议和指导。
第11章血液生化(生物化学)

注: “+”,“-” 分别表示该途 径有或无 *晚幼红细胞 为“-”
目录
(一)糖代谢 1. 糖酵解和2, 3-二磷酸甘油酸(2, 3-BPG)旁路
2. 磷酸戊糖途径, 主要功能是产生NADPH+H+
目录
葡萄糖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1, 3-BPG
3-磷酸甘 油酸激酶
目录
血液中的电解质则大部分为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无 机盐
正离子有:Na+、K+、Ca2+、Mg2+; 负离子有:Cl-、HCO3-、HPO42-和SO42-; 血浆中Na+、Cl-的含量最多;细胞内则含K+、HPO42最多。 体液的电中性是由于各种体液内的正、负离子荷电总 量相等 在血浆中,Na+是维持血浆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在红细胞中,K+是维持细胞内液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 子。 血浆中Na+、K+、Ca2+保持适当比例,维持着神经肌肉 的正常兴奋性。
因CO2形成的H2CO3,解离后使H+浓度增高,故CO2对O2饱和度 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H+浓度的改变而实现的。 CO2和Hb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时,也能解离出H+以影响Hb 对O2的亲和力。
2GSH
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
H2O2
6-磷酸 葡萄糖酸
NADP++H+
GSSG
2H2O
目录
(二)脂 代 谢
成熟红细胞不能从头合成脂肪酸,通过主动 参入和被动交换不断的与血浆进行脂质交换, 维持其正常的脂类组成、结构和功能。
目录
血液生化,生物化学习题与答案

第十七章血液生化一、A型题1.成年病人因失血致意识模糊、血压测不到,估计失血量()P.318A.>800mLB.>1000mLC.>1200mLD.>1400mLE.>1600mL2.在血浆蛋白电泳中,移动最慢的是()P.319A.白蛋白B.β球蛋白C.γ球蛋白D.α1球蛋白E.α2球蛋白3.以醋酸纤维薄膜做支持物进行血清蛋白电泳的缓冲液常用pH值为()P.319A.4.6B.5.6C.6.6D.7.6E.8.64.可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血清学检查是()P.319A.白蛋白B.胆红素C.碱性磷酸酶D.丙氨酸转氨酶E.γ-谷氨酰转肽酶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P.319A.血糖为80~120g/100mLB.NPN为50mg/100mL全血C.血浆蛋白总量为6~8g/100mLD.血浆总胆固醇为350mg/100mLE.血浆总胆红素为100mg/100mL6.血浆蛋白中含量最高的是()P.319A.白蛋白B.β球蛋白C.γ球蛋白D.αl球蛋白E.α2球蛋白7.静脉注射后能促使组织液水分向毛细血管内转移的是()。
P.319A.白蛋白B.丙种球蛋白C.5%葡萄糖溶液D.20%葡萄糖溶液E.1.5%氯化钠溶液8.下列蛋白质中,肝脏合成最多的是()P.319A.白蛋白B.α球蛋白C.β球蛋白D.凝血酶原E.纤维蛋白原9.只在肝内合成、合成减少时全身会出现水肿的是()P.319A.VLDLB.白蛋白C.胆汁酸D.凝血酶原E.纤维蛋白原10.肝硬化患者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P.320A.免疫力下降B.维生素K缺乏C.血小板生成减少D.抗凝血酶灭活延缓E.凝血因子合成减少11.肝素的抗凝机制是()P.320A.去除钙离子B.激活抗凝血酶ⅢC.抑制血小板聚集D.抑制凝血酶原激酶E.增强纤溶酶的活性12.使纤维蛋白降解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因素是()P.320A.激活素B.凝血酶C.纤溶酶D.凝血因子ⅥE.纤维蛋白单体13.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P.320A.激活凝血酶B.对抗血液凝固C.抑制血小板激活D.抑制纤维蛋白溶解E.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14.全血非蛋白氮的正常值范围是()P.321A.6.5~8.0%B.30~40mg%C.80~120mg%D.110~200mg%E.14.3~25.0mmol/L15.关于全血非蛋白氮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P.321A.非蛋白氮以尿素最多B.尿液是非蛋白氮的主要排泄途径C.非蛋白氮中的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D.非蛋白氮的成分均是体内含氮物质的代谢废物E.肝功能损害时,全血非蛋白氮中危害最大的是氨16.血非蛋白氮主要是()P.321A.肌酐B.尿素C.尿酸D.氨基酸E.胆红素17.红细胞内有两条对其生存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代谢途径,其一是无氧酵解,其二是()P.321A.DNA合成B.RNA合成C.蛋白质合成D.三羧酸循环E.磷酸戊糖途径18.关于2,3-二磷酸甘油酸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P.322A.在红细胞内含量高B.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C.能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D.是由1,3-二磷酸甘油酸异构生成的E.经水解脱去磷酸后生成3-磷酸甘油酸19.供应红细胞能量的主要代谢途径是()P.322A.糖异生B.无氧酵解C.糖有氧氧化D.磷酸戊糖途径E.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20.成熟红细胞利用葡萄糖的主要代谢途径是()P.322A.糖原分解B.无氧酵解C.三羧酸循环D.糖有氧氧化E.磷酸戊糖途径21.红细胞内,能产生调节血红蛋白携氧能力物质的代谢途径是()P.322A.糖异生B.无氧酵解C.糖有氧氧化D.磷酸戊糖途径E.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22.能够调节血红蛋白携氧能力的代谢物来自()P.322A.呼吸链B.三羧酸循环C.磷酸戊糖途径D.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E.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反应23.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的主要功能是()P.322A.维持渗透压B.是一种缓冲剂C.调节无氧酵解D.作为主要阴离子与阳离子平衡E.调节血红蛋白氧合力,促进氧的释放24.细胞内外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P.322A.膜上钙泵作用B.膜上钠泵作用C.Na+易化扩散的结果D.静息时膜K+通透性高E.兴奋时膜Na+通透性高25.血红素的合成原料是()P.322A.草酰辅酶A、丙氨酸、Fe2+B.乙酰辅酶A、甘氨酸、Fe2+C.乙酰辅酶A、甘氨酸、Fe3+D.丙氨酰辅酶A、组氨酸、Fe2+E.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Fe2+26.血红蛋白的基本合成原料是()P.322A.铁和叶酸B.铁和蛋白质C.钴和维生素B12D.蛋白质和内因子E.维生素B12和内因子27.血红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是()P.323A.血红素合成酶B.尿卟啉原Ⅰ合成酶C.尿卟啉原Ⅲ合成酶D.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E.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28.关于血红蛋白合成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P.323A.与珠蛋白合成无关B.只在红细胞内合成C.以甘氨酸、天冬氨酸为原料D.受肾分泌的红细胞生成素调节E.全过程仅受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的调节29.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P.323A.肝B.脾C.肾D.骨髓E.血液二、X型题1.白蛋白的生理功能是()P.319A.维持胶体渗透压B.结合运输某些物质C.具有某些酶的作用D.缓冲作用和免疫作用E.通过信号转导调节代谢2.血浆蛋白的功能有()P.320A.催化作用B.免疫作用C.运输作用D.维持血浆正常pHE.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3.下列叙述中,符合红细胞物质代谢特点的有()P.321A.可分解酮体B.可从头合成脂肪酸C.可进行脂肪酸β氧化D.葡萄糖可经磷酸戊糖途径代谢E.葡萄糖可经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代谢4.红细胞的代谢途径包括()P.321A.无氧酵解B.三羧酸循环C.氧化磷酸化D.磷酸戊糖途径E.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三、判断题1.()凝血因子都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多数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入血。
生物化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学原理和化学知识相结合的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例如精确、高灵敏度、快速、可靠、经济等。
在医学领域中,生物化学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
本文将就生物化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物化学技术在血液检测中的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是血液检测。
血液检测是临床医学的一项重要检测手段,可以通过检测血液成分、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等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
在血液检测中,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生化分析等。
ELISA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蛋白质、抗体、激素等生物分子,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等。
ELISA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可以对大量样本进行批处理,还可进行半定量和定量检测。
放射免疫测定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它可以用于检测极微量的生物分子,如胆固醇、葡萄糖、肿瘤标志物等。
生化分析手段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含量较低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酶、代谢产物等。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修改生物体的DNA序列,改变其遗传信息,以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或基因产物的过程。
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两方面。
基因检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个体的DNA序列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携带的基因型和氨基酸序列等信息。
基因检测可用于诊断遗传性疾病、预测患病风险、确定药物反应等。
基因治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疾病。
通过改变细胞或组织的表达谱,或者替换或修复缺陷的基因,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可用于治疗癌症、遗传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
三、生物化学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在药物研发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
药物研发的目的是寻找具有特定药效的化合物,并确定其药效、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等性质。
《生物化学》第十四章

凝血酶
Ⅵ(Ⅴa) Ⅶa Ⅷa Ⅸa Ⅹa
血浆凝血活素前质
肝脏?网状内皮系统?
Ⅺa
接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前激肽释放酶 高分子量激肽原
网状内皮系统? 肝脏? 肝脏
Ⅻa ⅩⅢa 激肽释放酶 缓激肽
功能
形成凝胶
蛋白酶 辅因子 辅因子 辅因子 蛋白酶 辅因子 蛋白酶 蛋白酶
蛋白酶
- 19 -
第二节 血液凝固
四、凝血作用的调节
凝血过程是一个级联放大的瀑布效应,加之 正反馈作用,可把最初生成的酶活性极大增 强。但血凝可造成心肌梗死、脑血栓等严重 疾病。因此,机体内的凝血作用必须保持适 度。
- 20 -
第二节 血液凝固
四、凝血作用的调节
血浆及血管内皮等处存在着多种抗凝物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纤维蛋白(抗凝血酶 Ⅰ)有 强烈吸附凝血酶的作用。血浆中抗凝血蛋白(抗凝血酶 Ⅲ)能与具有蛋白酶作用的凝血因 子以 1∶1 分子比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封闭酶的活性中心。肝素能加速复合体的形成,使 抗凝血酶的活性提高数百倍。肝素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高分子酸性黏多糖, 是一种重要抗凝血物质,除上述作用外,它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集聚,从而影响血小 板磷脂的释放。肝素作为抗凝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内源性凝血的接触活化阶段
- 16 -
第二节 血液凝固
三、血液凝固的过程
(2)磷脂胶粒反应阶段
在 Ca2+ 的存在下,接触活化阶段产生的 Ⅺa 可使因子Ⅸ发生水解反应产生 Ⅸa。因子 Ⅸa 无酶活性,但可使因子Ⅹ的活化反应速度提 高 1 000 倍。Ⅹa 及凝血酶都有激活因子Ⅷ和Ⅴ 的作用。因子Ⅹa、Ⅴa 和 Ca2+ 结合在磷脂胶粒 上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磷脂胶粒是由血小板提 供的富含丝氨酸磷脂的脂蛋白,对凝血因子和 Ca2+ 有较强的亲和力,从因子 Ⅺ 的活化到凝血 酶原激活物的生成一系列反应均在磷脂胶粒上进 行,故称为磷脂胶粒反应阶段。
血液化学、肝生物化学

↗ O2
↘↗
↘↗
Hb ———→血红素 ——————→胆绿素 ————→胆红素
血红素加氧酶↘CO+Fe2+ 胆绿素还原酶
╰————— 线粒体————————╯ ╰———— 胞液 ———╯╯
2、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胆红素在血中以“胆红素-清蛋白”形式运输,因其 尚未经肝细胞转化结合,故称“未结合胆红素”;
胆固醇
结合胆汁酸 (合成0.4~0.6g/d 代谢池3~5g/d)
➢ 胆汁酸肠肝 循环的过程
➢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
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 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
39
(三)胆汁酸的功能 1.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立体构型——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
2.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
胆汁中胆汁酸、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正 常比值 10︰1
32
初级胆汁酸
OH
12
COOH
胆酸
3
7
HO
H
OH
OH
COOH
12
次级胆汁酸
3
7 脱氧胆酸
HO
H
初级胆汁酸
12
COOH
鹅脱氧胆酸
3
7
HO
H
OH
COOH
次级胆汁酸
12
3
7
HO
H
石胆酸
(二)胆汁酸的代谢 1. 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 ﹡原料:胆固醇
※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 限速酶:胆固醇7α-羟化酶
7
1、糖酵解和2,3-二磷酸甘油酸 --[2,3-B(D)PG]旁路
1)糖酵解是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 2)糖酵解途径存在侧支循环
血液的生物化学4h

止血与凝血
血小板能够快速到达受损部位并 发挥作用,促进血液从液态转变 为凝固态,止血和修复损伤。
调节体温
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激素等物质 能够调节体温,维持人体正常
温度范围。
02
血红蛋白与氧气运输
血红蛋白的结构
由四条肽链组成,呈 环形结构,每个肽链 都结合一个血红素辅 基。
血红蛋白的不同变体 (如珠蛋白和肌红蛋 白)在结构上略有差 异。
血红素辅基包含铁原 子,是血红蛋白运输 氧的关键部分。
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是可 逆的,受氧气分压的影响。
当血液流经肺部时,血红蛋白 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身体其他 部位。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受pH值 和2,3-二磷酸甘油酸的影响。
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的结合
呼吸调节主要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来维持酸碱平衡,当体内酸性 物质增多时,呼吸加深加快,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血液中的酸度。
肾脏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尿液的酸碱度和排泄量来维持酸碱平衡,当体内 酸性物质增多时,肾脏会加强碳酸氢盐的排泄,同时减少酸性物质的排 泄,反之亦然。
05
血液中的其他重要物质
血脂
血液的生物化学4h
目录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红蛋白与氧气运输 • 血糖的代谢与调节 • 酸碱平衡与血液缓冲系统 • 血液中的其他重要物质
0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分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白细胞
主要负责免疫功能,包括吞噬 细菌、病毒和其他外来物质。
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 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参与多种生化 反应和代谢过程。
11.血液生化

•红细胞中,K+是维持细胞内液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Na+、K+、Ca2+保持比例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正离子有:Na+、K+、Ca2+、Mg2+ Fe2+等,
负离子有:Cl-、HCO3- 、 SO42-、 HPO42-
二、血浆蛋白质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和特性 血浆蛋白质的组成:
血浆中各种蛋白质的总称
6、铅中毒,铅抑制ALA脱水酶和铁螯合酶。
(三) 铁的来源
男性体内铁总量: 3~4g,女性偏低
Hb铁占60~70%
Mb铁占4%
体内储存铁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
铁代谢
铁的摄取与 排泄 铁的吸收 食物 红细胞释放
胃黏膜脱落、皮肤落屑、 泌尿道失铁等
胃肠道内,吸收率10% (酸性条件有利);主要在十 二指肠及空肠吸收。
按 功 能 分 类
6. 血浆蛋白(酶及)酶抑制剂 都是糖蛋白,功能是抑制血浆中的各种酶、补体成分等等, 对体内一些重要的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 7. 载体蛋白
①结合、运输 ②提供特异的微区环境 ③生理增溶剂的作用 ④具有解毒和帮助排泄的作用 ⑤对组织细胞摄取,被运输物质起调节作用
血浆中还存在一些未知功能的血浆蛋白质。
生 理 意 义:
2 3 4
5
(二) 2,3-BPG支路
在红细胞中: 变位酶的活性
>
磷酸酶的活性
红细胞内2,3-BPG浓度几乎与Hb相等
2,3-BPG功能: 和Hb相互作用影响Hb 对氧的 亲和力,调节Hb的带氧功能。
该支路的生理意义在于:
(1)ALA合成
线粒体内
ALA (2)卟胆原生成 2 AL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
5
48~84
Ⅻ Hageman因子
76 000 肝
30
48~52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320 000 骨髓
3~5天
前激肽释放酶
82 000
肝
40
30
肝
70~100
6.5天
功能 结构蛋白 蛋白酶原
辅助、启动因子 辅因子
3. 参与凝血与溶纤的蛋白
凝血酶原、纤溶酶原、凝血因子VII、VIII、XII、XI、IX、X等
4. 免疫防御蛋白 IgA、IgD、IgE、IgG、IgE,补体C1~9等
5. 蛋白酶抑制剂
1-抗胰蛋白酶、2-巨球蛋白、抗凝血酶III等
6. 激素
胰岛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7. 急性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2- 酸性糖蛋白
8
人类正常血浆蛋白
蛋白质
前清蛋白(运甲状腺素蛋白) 清蛋白 1-球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1-抗胰蛋白酶 -脂蛋白 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 运皮质激素蛋白 甲胎蛋白
2-球蛋白 2-巨球蛋白 铜蓝蛋白 结合珠蛋白
-球蛋白 运血红素蛋白 运铁蛋白
-脂蛋白 纤维蛋白原
-球蛋白 C-反应蛋白 IgA、D、E、G、M
10
正常血浆中清蛋白与球蛋白浓度的比值为1.5~2.5。
清蛋白与球蛋白浓度的比值下降(低白蛋白血症)的 原因: 1. 来源减少 营养不良,合成原料不足 合成能力降低,严重肝病肝功能不全的病人肝脏合成 清蛋白能力下降。 2. 去路增加 丢失过多:肾病、大面积烧伤 分解过多:甲亢、发热
11
二、血浆蛋白的功能:
种类: 尿素(urea)、尿酸(uric acid)、 肌酸
(creatine)、肌酐(creatinine)、氨基酸 、 氨 、多肽、胆红素(bilirubin)
测定NPN的临床意义: 反映肾功能。因为蛋白质、核酸分解代谢的终
产物,经血液运输至肾脏通过小便尿排出。
5
第一节 血浆蛋白
Plasma protein
6
一、血浆蛋白的组成 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固体成分,正常成人
血浆蛋白质的浓度为60~80g/L。
血浆蛋白种类繁多,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可将血 清蛋白质分成:清蛋白(albumin)、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 。
7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结果
左边接负极,右边 接正极。在pH8.6的 巴比妥缓冲液中, 蛋白质带负电荷, 向正极移动。结果 中各蛋白带已注明。 清蛋白染色最深, 泳动的距离最长,球蛋白的带最宽, 泳动的距离最短。
16
止血过程
17
(一)血液和组织中的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中 文 名 分子量 合成部位
血浆浓度(mg/L) 半寿期 (小时)
Ⅰ 纤维蛋白原 340 000
肝
2000~4000
90
Ⅱ 凝血酶原
72 000
肝
80~90
60
Ⅲ 组织因子
45 000 组织、内皮、单核细胞
0
Ⅳ
Ca2+
90~110
Ⅴ 易变因子
移出血液循环中的血红素 运输Fe3+ 运输脂类 参与凝血
10 参与急相反应 7000~15000 参与免疫反应
9
血浆蛋白的特点
① 除浆细胞合成-球蛋白外,其余绝大多数种类 的血浆蛋白都由肝细胞合成。
② 除了清蛋白外,其余的血浆蛋白几乎都是糖 蛋白。
③ 每种血浆蛋白有自己独特的半寿期。 ④ 某些血浆蛋白呈现遗传多态性
分子量 (kDa)
55 66
21 54 220 58 52 72
725 132 85
60 89 3000 340
110 150~950
血浆浓度(mg/L)
生物学作用
150~350 运输甲状腺素、视黄醇等 40000~50000 维持胶体渗透压、运输胆红素、脂肪酸
30~60 850~1850 28003870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维持血浆正常的pH 运输作用 免疫作用 营养作用 血浆中酶的催化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 凝血、抗凝血和纤溶作用
12
血浆蛋白的成分
1. 载体蛋白 前清蛋白、清蛋白、脂蛋白、运铁蛋白、视黄醇结 合蛋白、维生素D结合蛋白。
2. 酶
对氧磷脂酶-1、芳香脂酶、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胆碱 脂酶、铜蓝蛋白等
血清(serum)=全血-有形成分-纤维蛋白原
2
血管内的血液(血浆和细胞)
3
水
全血含水77%--81%
血
血浆含水93%--95%
液
气体
的 化
O2、CO2、N2
学
可溶性固体
成 分
蛋白质
非蛋白氮
糖
维生素
脂类
无机离子
4
血液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即血液 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
NPN(non-protein nitrogen) :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所含的氮量称之为非蛋白氮
(前加速因子) 330 000
肝
5.0~10
12~36
Ⅶ
稳定因子
50 000
肝
0.56~8
Ⅷ 抗血友病球蛋白330 000 肝、内皮细胞
0.2
12
Ⅸ 血浆凝血活酶成分
(Christmas成分) 57 000
肝
4
12
Ⅹ Stuart-Prower 因子 59 000
肝
6
48~72
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体160 000
13
第二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14
血液中存在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和纤溶 系统,它们共同作用,既防止了血液从 血管流失,又保持血液在血管内正常流 动。
15
一、血液凝固
血液从血管破损中流出,引起凝血因子活 化,流出的血液中发生级联酶促反应,催 化血液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血凝块,这个过 程称为血液凝固。 血凝块堵住血管的破损处,阻止血液继续 从血管内流失,称为止血。止血是一个非 常复杂的过程。
10~35 30~35 0.02(成人) 2000~4000(胎儿)
运输视黄醇 抑制丝氨酸蛋白酶 运输脂类 运输T3和T4的主要蛋白 运输糖皮质激素 成人肝癌时增高
1500~4000 抑制丝氨酸蛋白酶 200~400 运输铜离子,Fe2+氧化酶活性
1000~3000 结合血红蛋白
500~1200 2000~4000 2500~4400 2000~4000
第二十章 血液生物化学
Blood Biochemistry
1
血液是循环于心血管系统中的流动组织,具有黏滞 性。血液与淋巴液、组织间液一起组成细胞外 液,是体液的重要部分。
血液的组成 血浆(plasma)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常用血液样品:
全血=血浆+有形成分(加抗凝剂)
血浆=全血-有形成分(加抗凝剂,离心,取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