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雌性鱼类都没有性别_哪些鱼类会改变性别
鱼类的性别决定

鱼类的性别决定性别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而对于鱼类来说,性别决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生物学问题。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多样且复杂,涉及到遗传、环境和生殖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鱼类性别决定的各种机制,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意义进行分析。
1. 遗传性别决定在大部分鱼类中,性别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这种遗传性别决定主要通过性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来实现。
在一些物种中,雄性和雌性鱼类的染色体组成不同,如在某些鱼类中,XX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而XY染色体的个体为雄性。
这类似于人类的性染色体决定方式,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例如,有些鱼类中,XY的个体变成雌性,而XX的个体变成雄性。
除了性染色体外,有些鱼类的性别决定也与其他染色体或基因相关。
例如,一些物种中,存在着多种染色体型,不同染色体型之间的个体性别表现出差异。
此外,还有一些物种中,个体的性别决定与其基因型有关。
这种情况下,同一性染色体组合的个体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别。
2. 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对鱼类性别决定起着重要作用。
某些鱼类的性别决定可以受到温度、光照周期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热带鱼类中,温度对性别决定起着重要作用。
高温会导致个体发展为雌性,而低温则会促使个体发展为雄性。
类似地,光照周期也可以影响某些鱼类的性别决定。
这些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激素水平和发育过程来实现性别决定。
在一些鱼类中,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的性别。
例如,在七星刀鱼中,雌性个体在高温下产卵,而低温则会促使雄性个体发育。
这种性别决定形式的存在使得鱼类的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 性别决定的生殖生物学意义鱼类的性别决定对于其繁殖和适应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不同性别的鱼类在不同的繁殖策略和生殖行为上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鱼类中的雄性个体会进行颜色变化或其他形式的繁殖行为来吸引雌性个体。
此外,一些鱼类还表现出性别的变态现象,即个体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男性特征,而在另一阶段则具有女性特征。
鱼类的性别

二、雌雄差异
1、第一性征——直接与生殖活动本身有 关的特征:
如鳉科鱼类雄鱼的生殖足、鰕虎鱼类雄鱼的 臀突、鳑鮍鱼类雌鱼的产卵管;另外真鲷、鳜鱼 和非洲鲫鱼等可以从生殖孔区别雌雄,雌鱼在肛
门后有生殖孔和泌尿孔共三个孔,而雄鱼只有肛
门、泻殖孔两个孔。
2、第二性征——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 系的性征
•大小差别:如康吉鳗的雌鱼可达90余斤,而雄 鱼最大不超过3斤,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上。
裂尻鱼在体长<25cm时,全部是雄性个体,体色为银白 色;而当体长>30cm时,则转变为雌体,体色呈暗黄色
3、社会或行为因素引起性转变:
Fishelson发现当从 长鳍花鮨雌性群体中移 走一只雄性个体,则会随机地有一条雌鱼发生 性转变,Robertson(1972)及后来的很多学 者都都在不同鱼类中发现了相同现象。
种间杂交
关于罗非鱼的种间杂交产生全雄鱼的机制, Chen(1969)提出罗非鱼中存在ZW♀-ZZ♂和 XX♀-XY♂的性别遗传机制,罗非鱼种间杂交获 得全雄鱼,实际上是性别遗传两大类型之间杂交 的结果。 Dan于1972年也提出同样的理论:如果两种 罗非鱼杂交亲本,雌雄鱼都是同型配子(ZZ♂XX♀)就能产生100%的雄性后代。这种理论所推 测的后代应100%是雄性,但实际上雄性一般只有 95%左右。一种解释认为罗非鱼的性别决定除性 染色体外,也与常染色体有关;另一种解释认为 是引进的罗非鱼不纯而产生的。 种间杂交也可能产生中性不育鱼,尤其是属 间杂交
1、性转变现象的发现
2、性转变的原因
3、性转变的进化
性转变现象的发现
1926年 Essenberg首先发现并描述了剑尾 鱼的性转变。 随后木下好治等(1934~1939)对黄鳍鲷、 扁棘鲷、平鲷等雄性先熟的性转变鱼类进行了 研究。 到目前,约有14个科的一些种类被发现具有 从雌到雄,有8个科的鱼类具有由雄到雌的性转 变现象。
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鱼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在其生命早期就需要决定其性别。
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不同,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更加灵活,可能受到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类分子生物学中的性别决定机制。
一、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发现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鱼类的性别是由哪些基因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理解非常有限。
直到1972年,日本科学家Yasuo Nagahama和他的团队才首次发现了鲤鱼的性别决定基因。
这个基因被命名为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是一个决定雄性性别的关键基因。
从此以后,人们开始运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不同种类的鱼类中探索其性别决定机制。
通过对不同种类鱼类基因组的比较分析,人们发现鱼类性别决定基因形式多样,包括性染色体、单倍体基因、多倍体基因等。
二、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形式1. 性染色体性别决定许多鱼类的性别决定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类似,是由XY或ZW性染色体控制的。
在这种情况下,X或Z染色体是性别决定基因,从而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例如,牛鱼的性别决定与人类的性别决定非常类似,都是由XY性染色体控制。
雌鱼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鱼则有一个X和一个Y染色体。
2. 单倍体基因性别决定在一些鱼类中,性别决定基因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这类基因被称为性候选基因。
据统计,大多数这种鱼类的性别决定都与单倍体基因有关。
例如,日本鳞甲鲤就是一种由单倍体基因决定性别的鱼类。
日本鳞甲鲤的性别决定基因被命名为dmrt1,它能够控制个体的性别,并且还能控制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
3. 多倍体性别决定在鲈鱼等一些鱼类中,其性别决定机制被认为与多倍体基因有关。
这种性别决定形式在鱼类中比较罕见,但是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能够解释鱼类性别决定中的一些奇异现象。
例如,鲈鱼的性别决定是由多倍体基因 cyp19a1b 控制的。
“cyp19a1b”基因编码酵素 aromatase,能够将雄性鱼体内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1. 鱼类的性别大多数硬骨鱼类,一生或者只具有精巢,或者只具有卵巢(雌雄异体)。
但对于某些鱼类来说,体内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雌雄同体)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且有的种类还能自体受精。
目前发现的雌雄同体鱼类约有400种,根据其生活史中卵巢和精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进展情况,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①雄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androus hermaproditism)在生活史中由雄性转为雌性。
在性腺的发育过程中,早期卵巢的发育受到抑制,而精巢发育较快,低龄鱼表现为雄性,只能排精,不能产卵。
随着年龄增大,精巢逐渐萎缩,卵巢逐渐发育成熟,表现为雌鱼。
鲷科(Sparidae)鱼类中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黄鳍鲷(Sparus latus)、金头鲷(Sparus auratus)等属于这一类型。
②雌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ogynous hermaphroditism)与第一种相反,生活史中由雌性转为雄性。
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
随着年龄的增大,卵巢萎缩吸收,精巢发育成熟。
在海水鱼类中有石斑鱼类中的Epinephelus aeneus、巨石斑鱼(Epinephalus tauvina)、灰石斑鱼(Epinephalus guttatus)等;淡水鱼类中有黄鳝(Monopterus albus)等。
这些鱼类第一次性成熟时都是雌鱼,产过卵以后才逐渐变为雄鱼。
有些自然性转换的鱼类,并不同时具有雌雄两性生殖腺,隆头鱼科中的盔鱼(Coris julis)是先表现为雌性功能,然后才转换为雄性功能的雄鱼,但没有观察到它同时有卵巢和精巢。
盔鱼的性转换特点是雌性生殖细胞完全为雄性生殖细胞所代替。
在性转换开始时,先是卵母细胞的萎缩,然后才出现精原细胞。
精原细胞是由分布在卵巢壁上的原生殖细胞分化出来的。
盔鱼的性细胞转换是在卵巢内部发生。
自然性逆转早期阶段的赤点石斑鱼性腺组织学切片埋植AI后赤点石斑鱼性腺组织结构的变化鱼类同时具有雌雄性腺,但并不同时成熟,不同的年龄表现为不同的性别,即在生活史中性别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性转换,也有人称为“性逆转”、“性位移”或“性邻接”。
初中生物趣味小知识 知识延伸 鱼类的性别素材 新人教版

鱼类的性别生活在各种水域的约24000种鱼类,除了少数种类外,都有雌雄两种性别之分。
雌雄两种生殖细胞结合发育而成的下一代,由于具备了两个亲体的遗传性,因而才具有更大的生活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
雌雄异形鱼类不像有些动物那样,一眼就能辨出雌雄。
但对某些种类,只要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利用某些外部形态特征来辨明其性别的。
1.体长大多数种类的同龄鱼,雌体一般要比雄体大一些。
这种差异,是由于雄鱼成熟较早和寿命稍短的缘故,它可保证种群有较高的繁殖力。
这种差别在有些种类并不十分明显,比如鲤鱼、鲫鱼,雄鱼仅比雌鱼小若干厘米。
而有的种类则相差很大,非常明显。
凤鲚(俗称凤尾鱼)是我国人民非常喜欢吃的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型鱼类,雌鱼一般体长约16cm,雄鱼仅长10cm。
渔民用来张捕的刺网,其网眼的大小是以能捕获雌鱼来确定的。
大口鱼类中的奇棘鱼,雌鱼体长可达27cm,雄鱼只有4cm。
箭鱼素有游泳冠军之称。
在北半球所捕获的箭鱼,60kg以下的几乎全是雄鱼,雌鱼则全在100kg 以上。
康吉鳗两性间的差异更为明显。
雌鱼可达45kg,而雄鱼不足1.5kg。
体重相差30倍。
鱼类中两性间体长差异最大的也许要属角鮟鱇了。
雌鮟鱇体长1.5m左右,而寄生在它身上的雄鮟鱇,体长仅是雌鮟鱇的1/10,甚至1%。
以致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把它们当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鱼类。
与此相反,也有些种类,如黄颡鱼、棒花鱼、鳕鱼、罗非鱼等,却是雄鱼大于雌鱼。
这种现象仅出现于雄性有保护后代任务的种类中。
2.头形有些种类,可从头部的形状及其头部器官的形状和位置,来辨别雌雄。
海洋中以飞鱼为食的鲯鳅,雌鱼头部的形状并没有什么特别,但雄鱼头部背方却突起的很高,从侧面看最前部直上直下,像个方头。
以泥中的有机物和底栖生物为食的甲鲶.雌雄不仅在吻和口的形状上不同,而且生在头部的刚毛的数目和形状也不同。
雄鱼的数目多、粗长而且多肉。
某些比目鱼两性的差异表现在两眼的间距上。
其中的鲆鱼、鳒鱼,雄性两眼间的距离.要比雌性宽得多。
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

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鲅鱼是一种常见的海洋鱼类,它们属于蓝鳍金枪鱼科、鲭鳍亚科,是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
鲅鱼作为典型的洄游鱼类,其繁殖生殖特性备受关注,其中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深入探讨鲅鱼的性别决定与遗传机制的相关信息和研究进展。
一、鲅鱼的生殖特性和性别决定机制1. 鲅鱼的生殖特性鲅鱼具有明显的一夏性洄游特征,它们在繁殖季节会集中进行洄游,选择适合的海域进行产卵。
雌性鲅鱼一次可以释放大量的卵子,雄性鱼则会释放大量的精子,通过受精来完成繁殖过程。
2. 鲅鱼的性别决定机制鲅鱼的性别决定机制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有关鲅鱼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遗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
(1)遗传性别决定:许多现有的证据表明,鲅鱼的性别受到基因的调控。
在鲅鱼的性染色体系统中,存在X和Y性染色体。
雌性鲅鱼具有两个X染色体(XX),而雄性鲅鱼则具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XY)。
这种性染色体系统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系统相似。
(2)环境性别决定:除了遗传性别决定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对鲅鱼的性别产生影响。
温度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鲅鱼的性别比例可能发生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温度有助于女性的发育,而较低的温度则更有利于雄性的发育。
然而,尚需进一步研究来揭示温度对鲅鱼性别决定的具体机制。
二、鲅鱼的遗传机制1. 性染色体遗传遗传研究表明,鲅鱼的性别遗传与其性染色体有关。
X和Y染色体的存在使得性别遗传呈现X-linked透明遗传方式。
雌性鲅鱼仅通过母系遗传,雄性则通过父母遗传。
这意味着,雌性鲅鱼的后代一定是雌性,而雄性鲅鱼的后代既有雌性又有雄性。
2. 基因调控在鲅鱼的性别决定过程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目前已经鉴定到了一些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
例如,在鲅鱼的X染色体上发现了SRY (Sex-determining Region Y)基因的同源基因SRY-like,它与雄性决定因子的功能相似。
海洋生物的性别与繁殖方式

海洋生物的性别与繁殖方式海洋生物的性别与繁殖方式是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的海洋生物物种在性别的分配和繁殖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性别和繁殖方式两个方面对海洋生物进行探讨。
一、性别分化在海洋生物中,有些物种具有明显的两性分化,即雌性和雄性之间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海洋鱼类常常通过外部形态特征来判断雌性和雄性,如体型大小、色彩和鳞片形态等。
而有些无脊椎动物,如海葵和海藻等,也存在着雌性和雄性个体之间在结构上的差异。
然而,并非所有的海洋生物都表现出明显的两性分化。
一些无性生殖的生物,如珊瑚和某些海绵动物,只有一种性别的个体。
这些生物通过无性繁殖,即通过体内或体外的产生孢子、体芽或碎片等方式进行繁殖。
二、繁殖方式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个体通过配子的形式进行繁殖。
在海洋生物中,有性繁殖是最常见的繁殖方式之一。
无论是哺乳动物、鱼类、鸟类还是节肢动物,有性繁殖都是它们繁衍后代的主要方式。
在有性繁殖过程中,雌性和雄性个体通过配子的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的个体。
其优势在于能够增加遗传的多样性,提高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个体通过不需要配子参与的方式进行繁殖。
在海洋生物中,无性繁殖的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最常见的是分裂繁殖,即一个个体分裂为两个或更多的个体,并且每个个体都能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例如,一些海洋动物,如水母和海星,就能够通过分裂繁殖来扩大自身的种群数量。
此外,无性繁殖还包括孤雌繁殖和萌芽繁殖等。
孤雌繁殖是指某些物种中没有雄性个体,雌性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受精或异居受精的方式进行繁殖。
而萌芽繁殖是指某些物种中个体能够通过体外的芽或细胞分离出新的个体。
三、生态意义海洋生物的性别和繁殖方式对于物种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性别分化,个体之间能够进行有性繁殖,增加遗传的多样性,提高物种的适应能力。
而无性繁殖则能够迅速扩大个体数量,适应环境的变化。
有趣的雌雄同体的鱼类

有趣的雌雄同体的鱼类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雌雄异体,目前发现约有300-400种,8目,34科鱼中存在雌雄同体现象。
如鲱鱼、鳕鱼、黄鲷、狭鳕和几种鮨鱼等。
鱼类有三种雌雄同体现象,第一种是精巢、卵巢同步发育,如一些鮨鱼;第二种是雌性先熟,转为雄性,如黄鳝、剑尾鱼;第三种是雄性先熟,转为雌性,如金鲷、黄鳍鲷。
在脊椎动物中,仅在鱼类中有这种罕见的现象。
除了自体受精的海鲈外,雌雄同体鱼类的交配方式,就像蚯蚓那样,受精作用需要两个个体才能完成,现对其进行介绍。
一、鳝鱼鳝鱼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
亦称黄鳝、罗鳝、蛇鱼、长鱼(苏北一带)。
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
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
黄鳝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黄鳝也是鱼,但它的鳃不发达,而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
它既无胸鳍,又无腹鳍,就是背鳍和臀鳍也退化得仅留下一点点皮折,鳞片消失得肉眼都难看见。
在浅水中能竖直身体的前半部分,用口到水面呼吸,把空气储存于口腔及喉部,所以显得喉部肿大。
可是全身能分泌出非常油滑的黏液,一不小心,它就能从你手中溜之大吉。
鳝鱼没有特殊的攻击本领,也无强有力的防御武器,唯一的技能是“三十六计,逃为上计”。
黄鳝的性别常常使人产生疑问。
小黄鳝体内都是卵子,而大黄鳝体内都是鱼白。
在其个体发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转的特性,即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即体长在35厘米以下的个体的生殖腺全为卵巢);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体长在36~48厘米时,部分性逆转,雌雄个体几乎相等;成长至53厘米以上者则多为精巢。
当年幼鱼只能长到20厘米,2冬龄的雌鱼才达成熟期,体长至少为34厘米。
也就是说,黄鳝由雌变成了雄的,而且至死都为雄性,性别上不再发生变化。
生物学上把黄鳝这种由雌变雄的特殊生理现象,称之为性逆转。
黄鳝的性逆转,并非某一个体发生的变异,而是整个种族的发育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雌性鱼类都没有性别_哪些鱼类会改变性别
在脊椎动物中无性繁殖的物种很少,使得亚马逊(Poecilia formosa)成为最大的例外。
原产于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边境地区的小型鱼类不会产生任何雄性后代。
雌性通过雌核发育无性繁殖,使它们的女儿成为自己的克隆。
这种类型的繁殖也意味着他们需要精子来触发克隆过程。
所以亚马逊鼹鼠与密切相关的莫莉鱼配对以获得这种精子。
精子细胞甚至可以穿透卵细胞;然而,没有雄性的DNA被掺入莫莉的蛋中。
相反,鸡蛋完全破坏了雄性基因。
根据已有的理论,这个物种不应再存在。
它应该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灭绝,Manfred Schartl 解释说。
该生物化学家在维尔茨堡大学生物中心担任生理化学主席。
Schartl与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探讨了亚马逊莫利如何成功地生存下去。
为此,研究人员对鱼类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将其与相关物种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上。
与既定理论相矛盾
有两个主要原因反对无性繁殖长期存活的物种:在任何基因组中都会发生有害的变化。
在后代是纯克隆的生物中,这些缺陷会在几代人之间累积,直到没有更健康的个体,Schartl 解释道。
在卵子和精子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减少一半时,可以很容易地消除这种缺陷,这些卵子和精子细胞在受精期间分别从母体染色体和父体染色体的一半进行重组。
另一个论点反对一个物种的长期存活,其后代是其母亲的克隆:这些物种通常不能像其性生殖对象那样迅速适应环境变化,Schartl说。
因此,在几代人之间,他们应该处于进化的失败一方,这需要适者生存。
独特的遗传变异
为了回答为什么这个理论不适用于亚马逊molly的问题,科学家研究了他们的基因组以及两种相关的鱼类物种的性别。
主要见解是:我们发现亚马逊地区几乎没有遗传变异的证据,而是一种独特的遗传变异和正在进行的进化过程的明显迹象,Manfred Schartl说,并且他继续解释特别是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在P. formosa的基因组中表现出高水平的遗传变异性。
从这一点来看,该研究的作者得出结论,这种可变性与广泛的免疫反应相结合,这实际上促成了这样一个事实:亚马逊鼹鼠并不分享许多其他无性繁殖的物种的命运,即成为病原体的受害者。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比较相关鱼种P. formosa,P。
latipinna和P. mexicana的基因组表明差异很小。
所有这三个都携带25,220个蛋白质编码的基因。
令人惊讶的是,P. formosa的基因组还包含雌性鱼不需要的基因,例如精子发生的基因,雄性的发育或卵子和精子细胞的减数分裂。
没有主要的遗传损害不能通过P. formosa仅在几代之前发展的事实来解释。
从基因组内部看,这个物种可能在大约10万年前进化。
随着新一代每隔三到四个月出生一次,自从P. formosa 首次存在以来,这已经达到了大约500,000代,这比标准理论预测到灭绝的时间要长得多。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智人可以回顾的几代人。
然而,P。
formosa可能参与进化过程,但是,在天然发生的突变和竞争克隆的选择过程的范围内。
在这方面,无性繁殖甚至证明对亚马逊有益:没有维持两性的费用,鱼群可以更快
地生长并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所有已知的无性繁殖脊椎动物都是杂种- 两种P. latipinna和P. mexicana的标本是亚马逊molly的父母。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混合基因组是这些物种保持健康的驱动力。
然而,这需要杂交基因彼此相容- 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名为稀有形成假说的新理论来解释无性繁殖物种生存的机会,以取代旧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无性物种很少见,不是因为它们不如其他物种,而是因为杂交基因组的条件是如此特异,这对于生存和成功繁殖至关重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推荐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