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视知觉 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是阿恩海姆的代表作之一,为我们揭示了艺术与视知觉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阿恩海姆分析了视知觉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视知觉规律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
在这本书中,阿恩海姆强调了视知觉在艺术中的核心地位。
他认为,视觉感知是人们理解艺术和感知世界的基础。
通过视知觉,我们能够捕捉到艺术作品中的形状、色彩、线条和空间等元素,并对其进行感知和解读。
同时,视知觉也能够帮助我们感知和表达运动、节奏和动态等元素,这些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分析视知觉与艺术的关系时,阿恩海姆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
例如,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并不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具有情感和表现力的元素。
通过对形式的感知和理解,我们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此外,阿恩海姆还强调了艺术作品中的节奏和动态等元素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除了分析视知觉与艺术的关系,这本书还介绍了许多艺术家如何运用视知觉规律来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例如,梵高通过独特的线条和色彩运用,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毕加索则通过独特的立体主义手法,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探索了新的艺术形式。
这些例子让我们了解到艺术家如何运用视知觉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具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了解视知觉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家如何运用视知觉规律来创作出独特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的魅力。
这本书也让我们认识到视觉感知是人类与世界之间最基本的联系之一,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大全(4篇)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大全(4篇)第一篇: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大全(4篇)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大全(4篇)【篇一:读《艺术与视知觉》有感】最近一直在读《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刚开始接触,自己很难理解。
因为里边讲了太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书中就对一个问题分析性、针对性很强,介于自己现在的理解能力,一时很难深入看下去。
但是它里边谈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就尝试慢慢的看下去。
最后自己觉得还是感受颇深。
接下来我就对本书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下看法。
在书中引言中,作者鲁道夫阿思海姆就谈到: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
当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很有感触,我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通过眼睛传达到大脑,然后经过大脑的思考,心灵上的有感而发,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相结合而达到最终的美的效果。
所有的这些视知觉都包含着一种思维,而这种思维中又存在着一种直觉。
当我们在发现美、创造美的时候是这种直觉给了很大的灵感。
当然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在知觉与视觉上的感悟也存在差异,最后导致对于美的认识、对于美的感悟也是有不同之处的。
书中一共讲了十章: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表现。
每一章都对本章的主题展开了很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有的通过实验来证明;有的列举建筑、绘画、雕塑等来分析;有的则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作对比。
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围绕一个主题在进行讨论,研究它的问题合理性、存在的价值性、给人们造成的怎样的视知觉等等。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作者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在里边,用心去思考问题,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东西。
也是我今后要好好去学习努力改造的地方。
下面我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平衡,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影响平衡的因素:重力、方向、顶与底、左与右等等,还有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实用版】
目录
1.艺术与视知觉的关系
2.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
3.视知觉的理论基础
4.艺术创作与视知觉的实践应用
5.读书笔记总结
正文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密切相关,视知觉是人类对于视觉信息的接收、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视觉信息,其创作和欣赏过程均离不开视知觉。
本文将从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视知觉的理论基础、艺术创作与视知觉的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包括形状、线条、色彩、质感和空间。
这些元素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艺术家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其次,视知觉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格式塔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等。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优先于部分,视觉心理学则关注人类视觉系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
这些理论为艺术家提供了关于观众如何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宝贵信息。
在艺术创作中,视知觉的实践应用表现为艺术家如何运用视知觉原理来创作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例如,艺术家通过对形状、线条、色彩等元素的合理运用,使得作品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从而达到表现作品主题和情感的目的。
同时,艺术家还需要考虑观众的视知觉习惯,以便使
作品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总之,艺术与视知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和运用视知觉原理,以便创作出具有表现力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艺术与视知觉第九章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第九章读后感
摘要:
1.引言:简要介绍《艺术与视知觉》第九章的内容和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
2.主体:分析第九章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如视觉艺术与视觉心理关系、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等;
3.读后感:谈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艺术与视知觉的认识和理解;
4.结论:总结文章要点,强调艺术与视知觉的重要性,以及阅读此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正文:
【引言】
《艺术与视知觉》第九章继续探讨了艺术与视觉心理之间的关系。
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心理学规律,阐述了视觉艺术的各种原理。
虽然理论性强,但读来仍感到收获颇丰。
【主体】
在第九章中,作者强调了视觉艺术并非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表达。
视觉具有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以及知觉的动力特性等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使得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媒介在艺术作品中呈现。
【读后感】
在阅读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我对艺术与视知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虽然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但在努力理解的过程中,我对视觉艺术的认识逐渐清晰。
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共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艺术创作和欣赏有了全新的理解。
【结论】
总之,《艺术与视知觉》第九章为我们揭示了艺术与视觉心理之间的奥秘。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阅读此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与视知觉的重要性。
艺术与视知觉照明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照明读书笔记艺术与视知觉照明这本书是著名艺术家斯特恩贝格在1980年出版的,在书中他探讨了艺术与视知觉照明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读书笔记:1. 艺术的核心在于观者的视觉体验。
斯特恩贝格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作者的创意和技巧的结合,更是观者通过视知觉照明获得的体验。
因此,艺术家应该充分考虑观者的视觉感受,并在作品中灵活运用照明效果来引导观者的注意力。
2. 照明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斯特恩贝格强调了照明在艺术中的重要性。
他指出,照明可以改变物体的外观和氛围,增强观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灯光强度、方向和颜色,创造出各种独特的照明效果,从而影响观者的视觉体验。
3. 照明与艺术创作的联系密切。
斯特恩贝格认为,照明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环节。
艺术家需要充分理解照明的原理和技巧,以及不同光线对物体的影响,才能够运用照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 艺术家和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照明艺术。
斯特恩贝格强调了学习和不断探索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应该不断学习照明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尝试和创新,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照明技巧。
5. 观者的个体差异需要被考虑。
斯特恩贝格指出,每个观者对光线和照明效果的感受可能不同。
艺术家需要考虑观者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创造出适合不同观者的照明效果,使每个观者都能够获得愉悦和有意义的观赏体验。
综上所述,斯特恩贝格在《艺术与视知觉照明》这本书中强调了艺术与视知觉照明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照明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因素,艺术家应该充分理解和运用照明技巧来增加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观者的体验。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照明艺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照明技巧。
艺术与视知觉

2
5阴影
3
6从中觉察不到 光线作用的画
4
7光线的象征性
5
8光线在现代艺 术中的作用
1形状和色彩 2对色彩的反应
3冷与暖 4色彩的表现性
5对色彩的喜好 6对和谐的追求
7构成等级的诸要素 8色彩混合的“句法”
10相互完结
9互补色
11马蒂斯与艾 尔·格雷柯
1时间与顺序 2舞蹈与戏剧的构图
2捕捉事物的本质
3知觉概念 4什么是形状?
01
5 “以往 经验”的作 用
02
6对形状的 观看
03
7简化
04
8造成简化 的条件
06
10有关简 化的试验
05
9物理简化
01
11 “整平” 与“尖锐”
02
12一种生 理学理论
03
13为什么 眼睛能看清 真相?
04
14艺术中 的分离
06
16组合原 则
05
15什么是 “部分”
3如何才能看见运动? 4方向
1
5速度的展现
2
6频闪运动
3
7影片剪辑中的 诸问题
4
8运动力的展示
5
9复杂度的等级
11能动的身体形象
10将躯体作为表现 媒介
12机械性的动作和 复制性的动作
1不动之动 2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3能够创造“运动” 的式样
4由倾斜造成的动感
1
5由变形造成的 动感
2
6由频闪产生的 运动效果
3
15透明性
4
16互相对抗的 诸方面
5
17简化的式样
18原始艺术与儿童艺 术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共7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一)本书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
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
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着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
阿恩海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之一,他对艺术心理学、美学、美育、建筑及煤介等都做出了富有创见的贡献,是欧洲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其研究成果涉及20世纪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
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从构图、笔墨、色彩三个方面体现了艺术品中的形式美。
俗语中往往蕴含着真理,生活中人们看到一个美的事物时,常用“带劲”一词来形容,这里的“劲”我想就是阿恩海姆在其着作中不厌其烦阐述的“张力”吧。
按阿氏给的概念:“张力”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
,它是一种不动之动。
“任何物体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印象”.雕塑艺术从展示方式来看,是一种静态艺术,“它只宜选择那些具有概括性的瞬间的表情与形体运动”来传达情感,但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确实具有一种动感,能够寓动于静,破静为动,“由于形象本身就是死的、虚构的,如果在其中不能看到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他的僵死性就会成倍增加”.(达。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是一本探讨艺术与视知觉之间关系的书籍,作者是知名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雷格里。
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观众视觉感知的研究,作者深入探讨了艺术作品如何影响人的视知觉,以及人的视知觉如何影响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艺术和视知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艺术和视知觉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细的分析,阐述了艺术作品是如何利用视知觉的原理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的。
比如,作者通过对色彩、形状、线条等视觉元素的分析,揭示了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激发观众的视知觉,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审美上的享受。
这让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对人的视知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作者通过对人的视知觉机制的解析,揭示了人的视知觉是如何影响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的。
比如,作者通过对视网膜、视觉皮层等视知觉器官的解剖和功能的分析,揭示了人的视知觉是如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感知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审美上的享受。
这
让我对人的视知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视知觉,更加珍惜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艺术和视知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艺术作品和人的视知觉有了更加珍惜的态度。
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视知觉的深入探讨,我对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和视知觉的关系,也能够更加珍惜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之有关“平衡”小悟
第一次仔细阅读《艺》这一类的书籍,仔细阅读时总是反复斟酌试图正确的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后来慢慢的对书中某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知识产生了兴趣,并且引发了我很多的联想。
“感受只能是‘观看’或‘发现’的结果,而不是‘观看’或‘发现’赖以进行的工具”,在我开始观看后,我认为,它确实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籍。
我想大多数不太接触艺术的人都常常会认为画作是绝对静止的,认为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认为画框仅仅是增加美感,认为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突出物体的重要性等等,在还未阅读《艺》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好像从来都没有“视觉式样实际上是一个力场”的这种想法,原来一幅静止的画作中,哪怕是一个小正方形中也可以引申出复杂的“内部结构”,作者也正是通过描述这些“内部结构”中的力的活动来确定知觉对象的生命,来表现出画作的张力的。
于是从前认为的“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的认识便被推翻了。
在读了更多内容后发现不仅是这一点认识被推翻,还有很多诸如原来画框并不只是为了美观,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绘画之中的力的自由作用不受周围背景的干扰和束缚,又如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有时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由于“杠杆原理”,中心受力较小,作者故意增加中间物体的面积以增加其重力达到画面平衡的例子等等。
说到书中所提到的“杠杆原理”(即距离影响重力)不禁又想到,作画时所谓的“近实远虚”是不是也能由“杠杆原理”来解释呢?远处的物体重力大,所以对远处的物体忽略细节刻画,近处的物体强调细节刻画,以达到画作中力的平衡,给人协调之感。
书中提到影响艺术品“重力”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事物与观察者的颜色、作者偏爱、形状和方向、知识等等。
其中提到影响重力的“知识”时也涉
及了建筑设计。
书中写到“巨大的体积和‘细弱’的支持物之间的不一致性,造成了视觉方面的不一致性”“任何地方的建筑,只有在抛弃那些以旧的建筑的方法建成的砖石建筑式样的同时,又把那些较为优雅的骨架结构暴露在外,其风格也就算是干生了技术的进步。
也只有在这时,人们在观看这样的建筑时,才感到不那么刺眼”。
让我联想到欧美建筑中常常暴露在外的“优雅的骨架结构”所带给人的舒适之感,联想到自己生活在国内,早已适应了国内的建筑风格,从未仔细打量过中国的现代建筑。
当我读到“巨大的体积和‘细弱’的支持物之间的不一致性”时不自觉的与诸多中国式现代建筑相对应,近来更是将学校的图书馆好好的审视了一番。
现在我眼中的图书馆就像一个不规则的纸箱子,严严实实的被封闭起来却给人一种手指一挫即破的感觉。
是它确实是给人以这样的感觉,还是我受书中内容所蛊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