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
中西方文化对比下,餐桌礼仪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各不相同。
下面就来具体对比。
一、餐桌礼仪行为规范中西餐桌礼仪在行为规范上的差异比较显著。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食物主要是以碗和筷子进行摆放和取食,而西方文化通常使用刀叉等器具,因此,在使用餐器时,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就有所不同。
其中表现出的最大差异在于取食方式。
1、舀饭。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舀饭时要掂起碗和吃筷,一个筷子固定住饭碗,另一个筷子舀出饭来,而在西餐中很少这么做。
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刀叉来切割食物,然后从盘子中翻起食物,送到口中。
2、使用器具。
在中国文化中,筷子的使用是有一定技巧的。
例如说,泡馍要用手搓成小坨,夹起来时要用两只筷子“夹住”它。
而在西餐中,人们会使用刀叉、勺子等更为常用的餐馆工具,以帮助他们获取食物。
二、餐桌礼仪礼节习惯除了行为规范的差异之外,中西餐桌礼仪在礼节习惯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1、用餐时间。
在中国的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用餐时间是晚上。
晚餐往往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由于工作关系,中午也可能会参加商务宴会。
而在西方文化中,午餐和晚餐的时间都相对固定。
在工作日的中午,人们快餐或者简单解决饮食问题,而在晚餐时则会享受美食与美酒的盛宴。
2、口味趣味。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讲究自然、养生健康,饮食有着多种养生之道和口味选择。
例如说,中国人很重视养生和保健之道,经常将不同的膳食组合作为养生,如养生汤、保健粥等。
而在西餐中,口味以酸、辣、咸、甜四种感官味道为主要体验,许多喜欢吃各种辣椒、葡萄酒、海鲜食品。
总之,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体现在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上,也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本质差异性的影响所导致。
无论是中式餐桌礼仪还是西式餐桌礼仪,都是要讲求文明、规范的。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餐桌礼仪习俗,也是促进各种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首先,用餐姿势方面,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用餐时一般会坐得较直,并将刀、叉等餐具握在手中。
吃饭时不会将肘部放在桌子上,也不会把汤碗端起来喝。
而在中国,吃饭时一般坐得有些弓背,并将筷子握在手中。
吃饭时常常会将肘部放在桌上,而且也习惯将汤碗端起来喝。
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饮食习惯的不同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就座和服务方面,中西方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就座顺序一般是男性先后女性,而在中国则普遍遵循长幼有序。
在西方,服务员会为客人提供全程的服务,包括为客人倒酒、给客人夹菜等。
而在中国,一般并不会为客人倒酒,客人之间会相互倒酒。
服务员会在旁边待命,当客人需要时才提供帮助。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社交方式和就座习惯的不同。
再次,用餐顺序方面,中西方餐桌礼仪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一般按照餐点的主次依次上桌,先上前菜、然后是主菜,最后是甜点。
而在中国,则一般先上主食,然后是凉菜、热菜和甜点。
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对饭菜搭配的习惯和味觉偏好的差异。
此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吃饭时还有搭配酒水的传统,而在西方,一般是在餐前或餐后喝酒。
最后,礼仪用具方面,中西方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同样显著。
在西方,主要使用刀、叉和匙作为餐具。
用刀叉时,人们习惯以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人们通常将筷子握在右手中。
此外,中国传统的餐具中,还包括蚌壳汤匙,用来喝汤的。
总而言之,中西餐桌礼仪中存在很多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不同的饮食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交方式等方面。
我们需要对这些差异保持尊重和理解,以便更好地融入对方的文化和习俗,并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餐桌礼仪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规范和习惯,而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餐桌礼仪也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从餐桌礼仪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用餐时间和顺序: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间相对较早且时间较短,午餐和晚餐之间有较大的时间间隔。
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会更加重视用餐的时间,餐桌上食物的进出也与西方文化不同。
在中国,通常会一道一道地上菜,而在西方国家,通常会所有的菜品一次性上齐。
2.刀叉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用来辅助进食的工具,刀用于切割食物,叉用于将食物送入口中。
刀和叉都是右手使用的,左手放在餐桌上。
而在东方文化中,餐桌上通常只有叉子和勺子,刀在做菜时使用,用餐时通常不会使用刀。
3.嘴部和手部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在用餐时,通常会直接用嘴来吃食物,用手拿食物是不礼貌的。
而在东方文化中,用手拿食物是被接受的,尤其是中国人常常会使用筷子来进食。
4.饮品的选择和顺序: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会在用餐之前享用一杯酒或清酒,而东方文化中,酒水的选择和饮用方式就不太一样了。
在中国,白酒是一种重要的饮品,人们通常在用餐时会互相劝酒,喝酒时要举杯敬酒,表达亲近和敬意。
5.面部表情和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可以面带微笑,交流时也更加直接。
在东方文化中,用餐时通常保持比较庄重的面部表情,交谈时更加注重礼节。
6.残羹剩饭和桌上礼仪: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通常不会把剩下的食物带回家,而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把剩下的食物带回家是被接受的,甚至被视为节约和珍惜食物的表现。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在餐桌礼仪上有许多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效率和个人的空间,因此用餐时间相对较短,嘴部和手部的使用也更加注重卫生。
而东方文化注重社会关系和礼节,因此用餐时间相对较长,人们用手拿食物是被接受的,交流时也更加注重礼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习惯的差异,也丰富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一、用餐姿势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用餐姿势有较大的不同。
在中国,用餐时通常习惯于坐在餐桌前,脚踏在地上,身体保持直立。
同时,双手应该放在桌上,但不需要使用刀叉等餐具。
这种姿势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传统的绅士风度。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的姿势较为随意,人们可以斜靠在椅背上,或者将手放在大腿上,坐姿相对比较放松。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体的独立,这种用餐姿势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餐具使用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餐具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使用筷子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人会用筷子夹取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中。
同时,使用叉子、勺子等西方餐具的情况并不多见。
而在西方社会,使用刀叉等餐具是必不可少的。
在用餐过程中,使用刀子切割食物,用叉子将食物送入口中。
西方人注重洁净、整齐和讲究服务,使用餐具的方式体现了他们注重的价值观。
三、交流方式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交流方式也呈现出差异。
在中国,用餐时,人们会不时地互道“请慢用”、“好吃吗”等礼貌性的问候。
此外,家庭聚餐时经常以围炉形式进行,家人间可以互相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过程中通常会保持较为安静。
人们会专注于食物的品味,较少言谈。
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们对食物的敬重,以及对用餐环境的重视。
四、就座次序在中国的宴会上,座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尤其在正式的场合中更是如此。
主宾通常会被安排在宴会桌的中央位置,表示尊崇。
其他的客人则会根据年龄和地位来确定座位。
且与主人相对坐,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在西方文化中,座次的安排较为随意,没有太多的限制和规定。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座位,不需要拘束和担心座位的问题。
这种形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平等和自由。
总结起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和就座次序等方面。
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餐桌文化礼仪是一种体现不同文化间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悠久的餐桌文化,但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餐桌文化礼仪存在许多差异。
下面将从餐桌布置、服饰礼仪、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
首先,餐桌布置方面,西方文化通常强调简洁和个人独立性,餐桌通常铺有精美的桌布和摆放精致的餐具,以展示主人的品味和自己的个性。
而中方文化注重团圆和集体意识,餐桌常常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桌子,周围摆放着圆形或矩形的小桌子。
在一些宴会上,餐桌上还会摆放花草和文玩等装饰品,以彰显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品质养育。
其次,服饰礼仪方面,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形象和品味,所以在正式的场合,人们会着正式的西装和礼服。
而中方文化注重尊重和庄重,正式场合穿传统的中山装或旗袍。
再次,用餐方式方面,西方文化中多数采用“刀叉”来进行用餐,餐前使用餐巾擦净口水和手指;主食通常在盘中,每个人使用自己的餐具,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用餐。
中方文化中多数采用“筷子”来进行用餐,大家围坐一桌,共同分食中央的菜肴,因此要注意间接用筷子夹取食物,而不是直接使用手。
在用餐期间,人们也会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如一起为他人夹食、敬酒以及提供贴心的服务等。
最后,餐具使用方面,西方文化中流行使用刀叉等餐具,以及一些辅助餐具如餐巾、小盘等。
餐桌上通常摆放刀、叉和勺子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餐具,并且根据菜肴的种类使用不同的餐具。
而中方文化中一般使用筷子进行用餐,餐桌上通常摆放一把公筷,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筷子夹取菜肴。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存在很多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独立性,使用刀叉进行用餐,并注重餐桌布置和服饰礼仪。
中方文化则强调团体意识,使用筷子进行用餐,并注重团圆和庄重的餐桌布置和服饰礼仪。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的差异,也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待饮食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1、历史起源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
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
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
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
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
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
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
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
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首先,中西方对于用餐时间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中国,用餐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家庭成员通常会一起坐下来享用。
晚餐时间可以很晚,乃至于晚上10点以后也不少见。
与此相反,在西方国家,用餐时间通常较早,晚餐通常在傍晚6点至8点之间。
其次,在用餐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餐一般使用筷子进食,而西餐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抓取食物,而西方人主要使用刀切割,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
此外,西方人也习惯用刀切菜,而中国人则喜欢将菜切成小块,方便用筷子夹取。
第三,对于餐桌礼仪的严谨程度也有差异。
在西方国家,有一套非常具体的用餐礼仪规定,比如使用餐具的方式,区分不同餐具的用途等。
而在中国,餐桌礼仪相对较为宽容,没有太多具体的规定,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和谐氛围。
此外,餐桌上的用餐秩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国家,每个人通常有自己的餐盘和餐具,而在中国,多个人共用一张转盘或共用一道菜,各自取菜。
中国人习惯将菜夹到自己的碟子里,然后吃,而西方人则将菜夹到嘴里。
此外,中国人也注重饮食的均衡,尽量将菜品搭配得丰富多样,西方人则往往一道菜一道菜地享用,不过西方人用餐时间较短,所以菜品往往相对单一在用餐时的礼仪规范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招待客人时通常会吃饱。
主人通常会为客人夹菜,客人也应该适时向主人致谢。
而在西方国家,用餐时间通常较短,主人通常只需提供餐食,客人负责自己夹取食物。
在西方国家,如果客人不再进食,这被视为表达满意的方式,而在中国则被视为不礼貌。
最后,对于餐后礼仪的看法也不同。
在中国,招待客人的一方通常会等客人离开后,拿起餐巾清理餐桌和碗盘,这是对客人离开的尊重。
而在西方国家,餐后通常由服务员完成清理。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待饮食和社交习俗的不同态度。
这些差异既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需了解并尊重各自的餐桌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1届会计与审计(4)班谢宇晴学号:2011030271024
摘要:文化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餐饮文化就是我们每个人接触这种不同的切入点之一。
东方与西方作为两个古老文化的存在体,自然而然的在餐饮之上也有其差异之处。
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研究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及两者间的差异作为比较,并发表个人观点关于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评价
(一)中国餐饮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二)西方餐饮文化
东方餐饮有其独特之处,而西方国家也因特有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因而也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下面我们来看看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独特的饮食科学
西方的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但它的核心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和科学技术管理。
在饮食思想上,由于西方哲学讲究实体与空虚的分离与对立,在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上形成了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注重明晰等特色,使得西方人在饮食科学上产生了独特的观念,即天人相分的生态观、合理均衡的营养观、个性突出的美使观,强调人的饮食选择只需要适合人作为独立个体的需要,按照人体各部分对营养素的需要来均衡、恰当地搭配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且通过对食物原料的烹饪加工,突显各种原料特有的美味,重在满足人的胜利需要。
2起伏的饮食历史
在西方国家,政治上长期分裂,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前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西方饮食烹饪历史呈现出板块式、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各主要国家的饮食烹饪在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极不平衡。
在古代,西方饮食发展中最杰出的是意大利菜。
意大利直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餐中历史最悠久的风味流派,也可以说是西餐的鼻祖。
并且凭借着自身古朴的风格成为古代西餐中当之无愧的领导者。
在近代,西方饮食发展中取得辉煌成就、举世瞩目的是法国菜。
它深受意大利烹饪的影响,但极大地吸收意大利烹饪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有别于意大利的法国特色,成为17世纪到19世纪西餐的绝对统治者。
在现代虽然意大利菜、法国菜仍然兴盛、繁荣,但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强烈震撼的却是英国菜和美国菜。
它们或多或少地受到意大利菜和法国菜的影响,但最终与当地的固有特点有机结合,并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使传统的烹饪方式、烹饪工具发生质的变化,拥有了自己的烹饪风格,因此成为了西方饮食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其中,美国菜更是在20世纪中叶时逐渐与意大利菜和法国菜抗衡而部分地成为西餐潮流的领导者,可以说是真正的新贵。
3众多的饮食品种
西方是一个多国家、多民族的区域,历史悠久。
从地域来看,由于自然条件、物产、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西方各国形成了众多的风味流派,其中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有意大利菜、法国菜、英国菜、美国菜等。
这些著名的风味大菜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历史、精湛的烹饪技艺,甚至还有种种优美动人的传说或典故。
而在各个国家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
地方风味菜,并且大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烹饪艺术风格。
(三)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
根据中国与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可以看出: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不同程度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这些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在饮食中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究各种营养成分的搭配,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至于色、香、味如何是次一等要求。
中国的五味烹调追求味美,营养方面不够注重,例如某些油炸食品会导致营养破坏。
2用餐方式及餐具的差异
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在餐桌上,中国人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
西方人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没有中国人热情,客人与主人间没那么客气,而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
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筷子与刀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3饮食结构不同
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
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
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
4餐饮礼仪的差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
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对中西文化的思考与总结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会有饮食观念上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
两者各有千秋,单说历史,西餐自然无法和中餐相比。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不必说。
但是很多历史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先进的,今天则可能是落后的。
比如就现在的生活节奏来讲中餐做起来远不如来个汉堡方便、快捷。
从卫生的角度看,中餐的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们的生活中既要有传统的中餐,也要有一些西式的食品。
文化差异就动与静,需要的不是个人或集体的评价,而是需要一个“零势面”。
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饮食只是单纯的“味”天下,而中国人却最终没有改,西方人也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饮食有何不足。
在西方一些哲学家观点认为,没有镜子是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然而,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没有找到一面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镜子。
西方饮食文化有何不足?很简单,从肉类煮八成熟就能看出,八成熟的肉类的确实含有比较多的营养,但是,从健康的角度看,他们缺少卫生的眼光,肉类的细菌没能得以杀除,在保证美味、营养的条件下还必须有健康。
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保证个人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传承文化。
饮食文化不是历史的,也不是现代的,它是从古代到现代在蒸煮实践中得到的。
饮食文化不是属于个人的,也不是属于某个集体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历史的累积物及文化的见证。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 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2] 何宏,中外饮食文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曦,中国饮食文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