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方剂

合集下载

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

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

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下面小编准备了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希望对您有帮助!补气血中药中医方剂方1大枣10~15个,粳米100克。

加水,二者一起煮粥。

本方补气血,健脾胃,对于胃虚食少,脾虚便溏,气血不足,以及血小板减少、贫血、慢性肝炎、营养不良有较好效果。

方2粳米100克,新鲜牛奶半磅。

先以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牛奶再煮为粥。

本方补虚损,润五脏,益老人;适用于中老年人体虚衰弱,气血亏损,病后虚羸、口干作渴,以及反胃噎膈,大便燥结等症。

方3取约3斤重母鸡1只,粳米100克。

将母鸡剖洗干净,浓煎取汁,以原汁鸡汤分次同粳米煮粥,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微火煮到粥稠即可。

本方滋养五脏、补益气血。

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羸瘦,气血亏损所引起的一切衰弱病症。

方4牛肉1千克,食盐适量,黄酒250毫升。

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去除血污和浮沫,继续小火煎煮半小时,调入黄酒和食盐,煮至肉烂汁稠时即可停火,待冷佐餐食用。

本方补脾胃,益气血,适于虚弱、消瘦、少食、乏力、精神倦怠者食用。

方5童子鸡1只,黄酒、生姜、食盐、葱白各适量。

将鸡宰杀,去除内脏和鸡毛,洗净切块,在汽锅内放入鸡块,并放葱、姜、黄酒、食盐等佐料,不加水,利用汽锅生成的蒸馏水,制得“鸡露”。

佐餐,饮露食肉。

本方益气、补精、肥健,凡体弱、产后、病后、老年消瘦者均可酌情选用。

方6松子仁50克,蜂蜜25克,胡桃肉50克。

松子仁、胡桃肉捣成碎末,与蜂蜜拌匀,上火煮沸遂停火,待冷装瓶备用。

本方润肺益肾、补中肥健,适用于身体瘦弱者长期服用。

方7太子参15克,山药、白术各10克、生黄芪15克,麦冬、黄芪各10克,黄精、鸡血藤各15克。

水煎服,每周服1剂。

本方益气补血,主治形体消瘦,肤色无泽,精神不振。

方8黑大豆100克,猪油适量。

黑大豆如作酱法,取黄捣末,调入猪油熬炼成膏。

每次1匙,开水冲服,每日2次。

四物汤是补血养血经典方

四物汤是补血养血经典方

四物汤是补血养血经典方四物汤最早见于晚唐蔺道人着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东汉名医张仲景又进行了改进,变成了《金匮要略》中的名胶艾四物汤——后来被尊为补血调经之主方,专门用来治疗妇科血症,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

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四味中药组成,其中又以当归、熟地为主药。

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与当归配伍后,可使当归的主要成分阿魏酸含量增加,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增强,能对付女性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

四物汤何以能成为妇科补血调经的经典方呢?中医认为,四物汤主要调理肝血,而女性血虚,应该注重调肝,因为肝和血密切相关: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就像一个人体“血库”一样,当人体因为疾病或者生理活动需血量增加时,肝脏就把贮藏的血液排出来,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

如果肝脏有病,藏血的功能失常,就等于“血库”枯竭了一样,根本不能满足人体的各项功能,比如,不能滋养眼睛,则两目昏花、干涩、夜盲;不能充盈血海,则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若是肝失疏泄,就像“血库”漏水一样,则藏血不固,易引起出血病变,如衄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等。

“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药方,被称为妇人病的圣药,具有补血、行血、活血的功效,由当归、熟地黄、川芎及芍药组成。

女性在月经周期后,总会面色发黄,因此补血、调经、养颜变成了女性的三件大事。

每次月经后补“四物汤”,能使面色红润,滋润皮肤。

1、四物汤不但能帮助人体活血化瘀、排除血块,还可以减轻月经期间的疼痛感,改善贫血状况,让手脚不易冰冷。

2、四物汤还是美容圣品,因为它有助于气血顺畅,所以常喝四物汤能让你脸色红润、肌肤更光滑,看起来年轻好几岁!3、四物汤既能补血养血,又能活血调经的常用方剂,血虚者可用来补血,血瘀者可用来活血。

4、四物汤可帮助活血化瘀、排除血块,并减轻腹胀腹痛,使经血排出顺畅。

5、四物汤可减少月经来潮时的贫血、头晕目眩及经血不出的状况。

常用补气中药方剂都有些什么

常用补气中药方剂都有些什么

常用补气中药方剂都有些什么俗话说,十个女人九个虚,女性气虚是件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能不在意,气虚也是会带来危害的。

那么气虚怎么办?中医是如何看待气虚的,中医有什么好的补气方法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补气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补气的中药方四君子汤“四君子汤”由人参(后人将其换成了党参,更适合日常饮用)、茯苓、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

虽只有简单的四味药,君臣佐使的搭配却令人叫绝。

不亏是补气第一方(补血第一方是四物汤)。

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和人参,以增强人参的益气健脾之功,为臣;佐茯苓渗湿健脾,苓术合用,促进健脾除湿和运化之力的增强;使甘草,甘温,能调诸药,让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效果。

因四味药材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燥热,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

所以用“四君子”来命名。

【功用】益气健脾、补益脾胃之气。

也是补气基础方。

【主治】脾胃气虚之症。

面色白,不爱动也不爱说话,说话声小,气短,疲劳乏力,没精神,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虚弱。

以及体质虚弱、低血压、贫血、慢性胃炎等。

四君子汤标准配方: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此方人参还可以换成党参,甘草可以换成炙甘草。

八珍汤八珍汤全方八药,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

使用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党参(或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制成,有补气之功效。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八珍汤标准配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白芍8克、川芎5克【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补血第一方:四物汤

补血第一方:四物汤

补血第一方:四物汤
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
【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
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
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
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当归补血汤方剂配方

当归补血汤方剂配方

当归补血汤方剂配方当归补血汤【方剂名】当归补血汤,元·《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一两(30克)、当归二钱(6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水煎服。

现临床常用饮片作汤剂煎服。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劳倦内伤,元气虚弱,肌热面赤,烦偈欲饮,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疮疡久溃不愈,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又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痹证、产后便秘、视网膜炎、血尿、咳喘等病症。

1.肾性贫血:在皮下给予rHu EPO 2 000U基础上配合当归补血汤口服(A组)治疗肾性贫血32例,与皮下给予rHu EPO3000 U(B组)治疗18例对照,疗程8周。

结果:两组治疗后Hb.HCT.RBC.PLT水平均明显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组SBP、DBP上升程度明显小于B组;A组CRE.BUN 有所下降,而B组则有所上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第2期)2.劝能性子宫出血:在性激素和人工周期法基础上配合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48例(试验组),与性激素和人工周期法治疗48例对照。

疗程7日。

结果:试验组痊愈18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2.5%。

(《中国处方药》2014年第11期)3.糖尿病肾病:Meta系统评价当归补血汤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

纳入文献5篇,包括356例。

结论: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在进行同等常规治疗的条件下,辨证使用当归补血汤可以减少患者的空腹血糖(FBS)、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并提高治愈率等的变化情况。

(《时珍国医国药》2014年第10期)4.肝纤维化:在西药常规护肝治疗同时配合当归补血汤治疗肝纤维化患者58例(研究组),与单纯西药常规护肝治疗58例对照。

疗程3个月。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LN、IVC和PCⅢ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降低,A/G升高。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干地黄酒洒蒸(熟地黄已有成品;干地黄,即生地黄晒,用12克)各等分二、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同煎如前法。

或血脏虚冷,崩漏,去血过多,亦加胶、艾煎(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三、歌括1.四物汤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2.圣愈汤东垣方中有圣愈,四物汤内加参芪;气虚血弱均能补,经期量多总能医。

3.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内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四、功用补血调血。

五、主治冲任虚损。

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

血瘕块硬,时发疼痛。

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六、方解本方是补血调经的主方,它是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中的芎归胶艾汤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

对诸种血虚证,均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若冲脉虚损,则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推迟。

再加下焦寒滞,则小腹作痛。

若脾虚而不摄血,肾虚而冲任不固,则崩中漏下等证亦可相继发生。

又或肝寒血滞,血行不畅而瘀停,可兼现块硬结,少腹、脐周作痛。

本方以当归补血、活血;熟地补血为主;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

故全方尽属血分药。

但组合得体,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构成治血要剂。

若血寒,经期腰腹疼痛,可酌加炮姜、桂枝、吴萸、枳壳、香附、桑寄生、续断温寒,理气,行血,止痛。

若妊娠胎漏,可加阿胶、酒炒艾叶、炙甘草变为“芎归胶艾汤。

若血瘀不行,可加丹参、桃仁、红花而逐瘀行血。

若血虚而有郁热,可加黄芩、丹皮;若气虚而不摄血,可加潞党参、黄芪、白术。

总之,本方随证加减,可统治诸种血证。

七、附方及方论1.圣愈汤(《医宗金鉴》):熟地七钱五分(20克)、白芍酒拌,七钱五分(15克)、川芎七钱五分(8克)、人参七钱五分(一般用潞党参20克)、当归酒洗,五钱(15克)、黄芪五钱,炙(18克)、水煎服。

补气补血的中医方剂

补气补血的中医方剂

补气补血的中医方剂有哪些?一、归参山药猪腰《百一选方》【原料】当归10克,党参10克,山药10克,猪腰500克,酱油、醋、姜丝、蒜末、香油适量。

【制法】将猪腰切开,剔去筋膜、肾盂,洗净,当归、党参、山药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清炖至猪腰熟透,捞出猪腰,冷却后,切成薄片,放在盘子里。

拌入酱油、醋、姜丝、蒜末、香油即可。

【服法】可佐餐食用。

【功效】养血,益气,补肾。

【应用】气血亏损兼肾虚的心悸、气短、腰膝酸痛、失眠等症。

二、当归羊肉汤《济生方》【原料】当归15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羊肉500克,葱、姜、料酒、味精各适量。

【制法】羊肉洗净,当归、黄芪、党参装入纱布袋内,扎好口,与葱、姜、盐、料酒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

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煨炖,直至羊肉熟烂即成。

食用时可酌加味精。

【服法】吃肉和汤。

可早晚各食一次。

【功效】养血补虚。

【应用】血虚及病后、产后体弱,脘腹冷痛,血虚宫冷崩漏及各种贫血。

【注意事项】外感发热、咽喉肿痛、牙痛者不宜食用。

忌用铜器,忌食南瓜。

三、糯米阿胶粥《食医心鉴》【原料】阿胶30克,糯米60克,红糖少许。

【制法】先用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两三沸即可。

【服法】晨起空腹食用。

【功效】养血补虚,止血安胎。

【应用】用于血虚引起的妇女月经过少,胎动不安及虚劳咳嗽,久咳咯血,或吐血、衄血、大便出血。

【注意事项】本粥应间断服用,连续服食易致胸满气闷。

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者不宜食用。

四、龙眼酸枣仁粥《食物与治病》【原料】龙眼肉10克,炒枣仁10克,芡实12克。

【制法】炒枣仁捣碎,用纱布袋装。

芡实加水500毫升,煮半小时后加入龙眼肉和炒枣仁,再煮半小时。

取出枣仁,加适量白糖,滤出汁液。

【服法】不拘时间,随时饮用,并吃龙眼肉及芡实。

【功效】养血安神,益肾固精。

【应用】凡因心阴血虚、虚火内扰不能下济肾阴,出现心悸、怔忡、神倦、遗精等症者,皆可服用。

补血补铁中药方剂都有什么

补血补铁中药方剂都有什么

补血补铁中药方剂都有什么贫血,中医称为血虚,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

引起血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先天不足,二是后天失养。

后天失养主要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补血补铁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补血补铁的中药方1.熟地30g,水煎服,每天一次,连服5~7天。

有补气血、滋肾水、益神明的作用。

《本草纲目》讲:“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崩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2.当归20g,水煎服,每天一次,连服5~7天。

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因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活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

3.首乌18g,水煎服,每天一次,连服5~7天。

有补肝肾、益精血、涩精止遗的作用,为滋补良药。

4.阿胶32g,烊化服,每天一次,连服5~7天。

有补血滋阴、止血安胎的作用,为“养血润燥,养肺除热要剂。

”久服可轻身益气。

5.鸡血藤30g,水煎服,每天一次,连服5~7天。

有补血活血、祛淤生新、舒筋脉、去风湿的作用。

对体虚血少,血不养筋而经络不舒之症最为相宜,尤以老人妇女更为合适。

补血补铁喝什么汤好牛肉西红柿汤材料:新鲜西红柿和一斤牛腩、少许八角、花椒、葱和姜、蒜。

做法:1.先把牛腩和西红柿切成核桃大的块备用;干净的牛腩不用焯水,用少许油煸炒八角、花椒出香味之后捞出,放入姜、蒜片和牛腩翻炒到牛腩表面稍干时加料酒;再翻炒数下添入开水,放入锅中炖一个半小时。

2.取出炖好的牛腩倒在炒锅里,放入西红柿块,小火慢炖15分钟收汁,用水淀粉勾芡后撒葱花即可。

功效:牛肉中含铁最多,补气血,是调脾胃上好的食物,且热量也不高。

西红柿的作用在于补充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还含有可以抗衰老防癌的番茄红素。

还有就是香菜,香菜属热性,可用来助汗排湿。

羊肉鹌鹑汤材料:鹌鹑1只,羊肉200克,小麦仁50克,生姜、料酒、食盐各适量。

做法:鹌鹑去毛及肠杂洗净,羊肉切小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医角度上来讲脾的生理特性是什么?(1)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

肾主藏精:肾藏有先天之精,为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是脏腑阴阳之根,故称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负责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源,运化水谷是指脾都饮食物得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作用;脾主升:为升清和升举两方面,升清指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从中焦上输于心肺及头面五官,通过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营养全身。

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在肾者,因其所藏之精气,禀受于父母,形成于出生之前。

在脾者,因其运化水谷精微,灌溉营养一身,而此功能只有在既生之后才能发挥,故称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主要理论根据。

说是“气血”,应包含“精”、“津液”等在内,“气血”也是一种简略称法。

但“精”与“津液”又可隐含于“血”之中,通常认为血的组成即是营气和津液,而血与精是相互化生的,故中医历来讲“精血同源”。

气血对于人体生命,是极端重要的。

一身上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一处不需要气血滋养。

脾胃从饮食中摄取的精微物质,化生血液,皆知血之源在脾胃。

气是从哪里生成的呢?人体后天之气的根本是宗气,产生于胸中,但也必需有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的参与。

宗气的产生,乃是脾运化转输于肺的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入的自然之清气,在胸中相结合而成。

由此生成的宗气中,又分出阴阳二等,出胸中后分行于脉之内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卫固为气,而营亦为气。

营气在脉中,与津液合而成血液。

关于元气与脾胃之气概念上的关系,有两种说法。

其一,元气来源于先天,藏于肾中,运行于后天,得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的滋养而能充足。

其二,认为脾胃之气即是元气。

表面看来,两种说法是有矛盾的。

实际上,这里正好把脾胃之气(略称胃气) 化生为元气的过程统一起来。

《素问》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又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脉象中的胃气,更显然是指元气了。

元气之根在于肾,肾被称为元气的先天之来源,而此处又称脾胃为元气后天之来源,那么先天之来源与后天之来源是什么关系呢?显然,元气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物质,它只属于生命个体,而不是从外界获得的。

当我们说,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元气(或滋养元气)时,不是说水谷精微已经是元气了。

水谷精微其实只提供产生元气的原材料,而元气的产生是在机体内被“加工”出来的。

如何“加工”呢?两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一是以肾为根本的先天之元气为基原,二是靠机体的气化功能为条件。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以水谷精微为原材料通过气化功能产生元气,实际就是对肾中所藏先天之元气的“复制”。

新产生出的元气,其本质特征甚至形态结构(如果元气有形态结构的话)都应和先天之元气完全一样。

从水谷精微化生元气,其实就是将摄入的营养物质“同化”为自身的生命物质,这是生命在时空中运动的必然方式。

因此,所谓先天之元气、后天之元气,只是从其来源上加以分别,而其“元气”自身应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可以在元气不足的时候可以通过药物和食物的调节来补元气。

脾胃不足百病丛生说:脾胃之病,固有虚实不同。

然实证多暂病,限于脾胃自病,而影响全身较少;虚证则多为久病,并必然影响全身,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究其理,是因脾胃一虚,则元气衰少,各脏腑组织皆失其养而百病丛生。

李东垣一部《脾胃论》,均从此。

立论脾胃不足元气亏乏而致百病丛生者,其病机大致有三。

其一,元气虚衰则卫外无力,外邪易于侵入;其二,元气不足,脏腑失养,功能减退;其三,元气虚衰则脾气不升,春夏之令不行,生机渐息。

①脾胃元气不足与外邪入侵:脾胃内伤,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

但此虽有外邪,必是“虚邪”;由于邪轻,其外证亦轻,与纯感外邪所致之外感病自是不同。

②元气不足与脏腑失养:脾胃为元气化生之本源,元气之衰旺,全赖脾胃之强弱。

若脾胃一病,元气即衰,五脏六腑皆失所养,而百病从生。

因此,同样是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其疾病表现却是千变万化的。

有表现于五脏者,有表现于六腑者,有表现于经络者,有表现于四肢百骸者,异常纷繁。

即如表现于五脏者,又有心、肝、脾、肺、肾之不同。

其在脾者,固不待言,而在心、肝、肺、肾者,可称之为“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

其中“肺之脾胃虚”一词,《脾胃论》中已明确提出。

在《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中李东垣直接言明:“脾胃虚,则肺最受病”。

是因肺为脾之子,母虚及子则肺亦虚,而成脾肺气虚之证。

故凡治肺虚者,若不补脾胃是未得其本。

李东垣于此证创制“升阳益胃汤”,冀脾胃健旺,阳气上升而得温养于肺,以除洒淅恶寒等肺症。

其余心、肝、肾三脏,李东垣虽未明言“心之脾胃虚”等词,而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已通过引用《内经》“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薄之”的原文,进行了详细阐述。

“至而不至”,此处理解为脾胃之气不足,元气虚衰。

脾胃元气一虚,心火即不生脾土,而变生阴火来乘土位;心火旺时肺金受邪,脾土复不能生养肺金;心火旺则肝木亦旺,肝木乘势而妄行来伐中土;肝木升发妄行,肾水借其势而反来侮土等等,种种变症,言难尽之。

故李东垣最后指出:“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③元气虚衰与脾气不升:在气机升降中,脾主升而胃主降。

升者,水谷之精气;降者,饮食之糟粕。

就元气化生而言,重在脾气之升。

历来倡论“脾宜升则健”,是说脾气上升,将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参与宗气的生成,而后方能营养周身。

李东垣脾胃学说中,也特别重视脾气的升,他认为“升”象征春夏生长之气,于生命是有利的,而“降”则如秋冬收藏之气,于生命是不利的。

他在《脾胃论》中多次引用《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原文,并解释说:“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

”为什么概言脾胃,而只赞升而不赞降?显然,他只是从水谷之精气方面来说的。

水谷之精气,在脾胃的共同作用下,从脾上升,而水谷之糟粕,自然经胃下行。

相反,如果没有胃之降浊,脾的升清也不能正常地进行。

脾胃之气的正常升降,其前提是元气不虚。

脾胃元气充足,则清升浊降。

而经脾气上升者,亦为元气。

因此,元气主激发、推动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故至为宝贵。

故元气一衰,脾胃即不能升发清气上行,继而元气更衰,各脏腑皆不得滋养,出现所谓“秋冬令行”的现象。

脾胃之气的上升,不但需要元气的充沛,还需要少阳胆气的鼓舞。

充沛的元气和正常胆气的升发,是脾胃之气上升的两个基本条件。

调理脾胃后天有为说:前已述及,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在肾为先天之本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

从因果关系上分析,先天之本是首要的条件。

如果没有先天的基础,后天的气化功能便不会发生,脾胃化生气血的功能也无法体现。

然而,先天既然禀受于父母,已生之后,即无更改。

比如人生为男,不可变女;人生为女,不可变男。

又如子女多肖父母形容,亦不可随意造作。

调理脾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对药物的转运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脾胃在人体是一个极重要的枢纽机关。

这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脾胃健旺,饮食能进,气血自生,百病自愈。

《内经》中反复指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即指此而言。

又《素问》对“五虚”的预后说:“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灵枢》中曾说平人绝谷七日即死,何况病人,必以饮食为愈病之本。

药物虽能调气血,而药物中并无气血;气血不生于药物,必生于水谷。

人体之所以能祛邪者,非药物之能,实水谷气血之功。

《素问》讨论“阴阳交”预后时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故临床上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病情,只要病人尚能饮食,总是易治;若久病体虚而饮食不入,当视为危重之患。

调理脾胃,乃是治病之首务。

二是脾胃升降自如,清浊自分,而气机乃调。

气机升降,无器不有。

肺之宣发肃降,肝之疏泄升发,升降互济,能调节周身气机。

心火自升,得肾水而降;肾水自降,得心火而升,水火既济,能平衡一身阴阳。

但这些升降,都是以中焦脾胃之升降为枢纽的。

脾气升清,上达于心肺,然后升已而降;胃气降浊,下行大肠与膀胱,然后降已而升。

故脾胃之升清降浊,乃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升降正常,则周身升降皆顺;脾胃升降一阻,则上下左右皆不通矣。

所以凡欲调理气机者,当先察脾胃升降如何。

若脾胃升降无差,但视病之所在调之即可;若兼脾胃升降不顺者,先调其脾胃气机,则众所不调,可因一拨中州,而皆应手而调。

三是脾胃调和,气血顺行,诸邪易去。

凡治实证,皆应祛邪。

邪之所出,一赖元气充足,祛邪有力;二赖气机调畅,邪有出路。

元气生于脾胃,前已述及。

邪之出路,或从下而泄,或从上而吐,或从表而发。

从下者,必赖胃气下降,六腑顺行;从上者,赖于阳气升发,脾气随少阳而上行;从表者,则是胃中津液经脾阳鼓升而外透肌肤。

脾胃属土,土为万物所归,糟粕浊气,皆从此而得清理。

凡有水饮、痰湿者,不得脾之运化则不能去。

所以调理脾胃气机,令气血调和,经脉通畅,六腑顺行,为祛邪愈病之总钥。

(2)“脾性主静”和“脾性能兼”是对“脾主运”的生理功能的本质阐述静是脾之性,但不是生理目的。

在静的基础上,产生了动,才是脾的生机所在。

脾居中央而守气血,守气血的目的是为了运行于四旁。

这就是脾不但能静,而且能“兼”的意义所在。

静主内守,兼主外营,内守外营,相辅相成。

脾静而内守,则留气以自养,脾兼而外营,则行气而灌溉四脏。

五脏皆得气血充养,整体的生命活动才能健旺。

生命体的存在不是单纯的静,也不是单纯的动,而是动静的结合。

所谓动静的结合,是指形、气、神三者之中,生命的能量是呈波动式地在形、气、神三者之间环转流动的。

能量集中流至之处,即是运动发生之所,反之则静。

此处“生命的能量”相当于阳气,阳气所至则动,阳气离去必阴气到来,阴来则静。

动者不能恒动,因为阳气至者必衰;静者不能恒静,因为阴气至者亦必返。

同时之中,人体动静俱在,只是形、气、神三者动静互见而已。

八十年代曾有过“生命在于运动”与“生命在于静止”的大辩论,结果是未有结论而终,关键在于没有从时空流转上全方位地认识生命的本质。

(3) 脾喜燥恶湿历来论脾喜燥恶湿甚多,对于“燥”与“湿”二字,尚有探讨之必要。

一般来说,燥湿二字指气候特征。

四时六气之中,春主风,夏主暑热,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

按五行分类,湿属土,与脾相应,故湿气通脾。

既然湿气通脾,脾何以反恶之?其实,脾所恶者,是六淫之湿,而非六气之湿。

六淫之湿,是为“邪湿”,而非“正湿”。

邪湿伤脾,令脾气困重,运化不及,故恶之。

气至长夏,霖霪雾露,连绵不解,脾运不及,疾病辄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