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兴起》与“大学之魂”

合集下载

中世纪大学教育

中世纪大学教育
大学生刚入学时称为bejaunus,意为新生。经过一段学习后,可以成为baccalaureus,意为学士,学士只是一种获得教学证书的候补者的资格,并不是学位。待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及格,可得到硕士(master)、博士(doctor)的学位。当时,博士和硕士两种学位,并无程度上的差别。它们的区别是:硕士考试不公开,合格者发给证书,取得教学资格。博士考试公开举行,有隆重仪式。考中者,到主教所辖的地区,由副主教赐给学位凡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统称之为教授(professor)。中世纪大学生一般要花费3~7年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或硕士的学位。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两类:①博洛尼亚大学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主管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均由学生决定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意大利、法国(巴黎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②巴黎大学称为“先生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德国、瑞典和丹麦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及老师那获得了潜能,那我们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挥
它。正如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认为撰写《大学》是他的义务所
在。“大学”被英译为university,其包含两种意义:一是我们必
须付出的努力;二是我们期望获取的重要知识。在拉丁语中
studium同样意为“我们作为学生需努力学习以获得宝贵知
识”。
意大利语的university一词也可称为universitádegli studi,
《元素属性》、《蔬菜与植物篇》、《灵魂论》、《动物志》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或《经济学》、《政治学》三学季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两学季
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
一书中明确指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

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反思当前中国大学精神

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反思当前中国大学精神

社会的需要,反倒使大学自身陷入功能冲突的困境。从而对
高等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疑问。大学的发展向何处去?大学教育 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真正有效地解决大学所 面临的问题7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欧洲大学校长、副校长常设 会议组织编写一套四卷本《欧洲大学史》,以更好的面对在20 世纪70-gO年代欧洲大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危机。《欧洲大 学史》的总主编沃尔特·劳格在这套书的前言中写道:“科学 的和学术的知识与理解的共同体重要性的不断增加、由于对 这种重要性的认识而产生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前所未有的扩 张,使欧洲大学不堪重负。尽管在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的中 央的、政府的大学管理体制与联邦德国的联邦体制。以及与英 国大学的法律自治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它们所面临的问题是 相同的t大学被期望承担的职责五花八门、不断变化、相互矛 盾:大学在不断增长的压力下,被要求把各种职责与其传统的 目的保持一致”。 同样,在社会转型的时代,中国的大学也面临着一系列挑 战和问题。大学承担着太多的社会责任,面对着太多的需要, 因而面临着一系列两难选择。既要为经营提供发展空间,又 要照应普通学生的需要:既要发展科技教育,又要提供更多的 人文关怀等等。大学很难采取两全的策略因而招致各方面的 批评。有的人批评大学是保守主义的据点,有的人指责大学 成了市场的婢女;有的入批评大学精神退化,有的人指责大学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的人呼吁大学要走出“象牙塔”,有 的人却要求大学重返“象牙塔”. 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的种种问题,也为了“赶超世界一流大 学”,在我国正如火如茶开展的一轮接着一轮的高等教育的改 革。但是在酝酿高等教育的改革(无论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 的改革还是高校内部的改革)时,高等教育界的领导人和学者 们非常关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改革的需要和现 有体制的问题,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当代的类似 做法,而很少冷静地系统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更不用说中世 纪大学的历史。实际上,所谓“赶超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口号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别敦荣 张 征在一定意义上,大学发展史是一部大学教育理念的演进史。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过程看,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就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而言,它往往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是教育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也是其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为人类文化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明繁荣做出重大贡献的精神支柱。

我国正在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批大学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

毫无疑问,不论是西方古典大学还是后发的现代大学,其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汲取,尤其是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其教育理念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过程中所进行的不断调整、演变和创新。

一、“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才智以及具备成为良好公民和英明领导者的必备性格”世界一流大学以培育杰出人才为使命,培育英才是贯穿其教育历史过程的主线。

托斯顿.胡森认为,无论从社会地位上看还是从知识水平上看,大学都是一个教育英才的机构,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与范围逐渐拓宽,大学承担着为现代社会培养多层次多类别高级专业人才的使命。

世界一流大学固然无法置身专业化教育的浪潮之外,但英才教育的传统却在这些大学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与弘扬,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将其核心价值定位于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

在19世纪专业化教育的浪潮兴起之前,世界各国大学都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

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通过文法、逻辑、修辞等课程训练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以理性的方式行使教会的、政府的和社会的权力。

历史学家在对中世纪大学进行考察后发现,在15世纪,学位被当做一种学术证明,在某种程度上,是竞争教会和世俗职位的重要砝码。

在增补重要的牧师和官员时,也会考虑学位的级别。

这样,从没有学位到产生学位,大学教育成为从事拯救灵魂、法律实践、政府管理、医疗和教育等各类职业的精英们的显著标志。

[1]一直到近代,大学都以培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自由人”为其目的,正如纽曼所言,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培养“社会公民”的场所,大学教授的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适应世界。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农业技术的发展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思考: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一、废墟上的新生——城市活力的复苏
政治稳定
庄园农业繁荣
经济发展
城市兴起
提供稳定环境
工商业复兴
耕地面积增加
动力技术进步
思考: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时间:
代表:
特点:
公元10世纪起
交通便利规模比较小
(1)大学的兴起
(2)大学的特点:具有自治地位
司法特权免赋税特权教育自主权
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他(法国国王)命令,禁止虐待来往巴黎的大学师生,不允许向他们收缴马匹和其他商品的税收,免除他们向国王缴纳旅行税。市长及法官不许插手师生及其侍从的案件,更不允许逮捕和拘留未定罪的师生。 ——杨燕《中世纪时期巴黎大学的自治》
牛津大学
材料研读 10世纪后,农业最为显著的是二蒲轮作制,有不少地方实行了三蒲制。铁质农具普遍推广,耕地面积增加。 这时,手工业有一些分工和专业化,它的手工业发达,尤其是佛兰德尔呢绒。要取得家庭或领地经济不能供给的物品,需要商业的参与。 ——节选自 刘景华《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
手工业者商人
市民阶级
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富裕大手工业作坊主
富商、银行家
早期资产阶级
新的阶级力量
城市居民身份变化
农奴农民
逃离庄园
住满一年零一天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行会
材料一:城市“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记得有篇文章说没有大学人类照样可以发展,可是人们的视野不会变大,人会更加功利而不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所以大学的本质是提升人类素质,探究人类本质。

而真正的大学生就是学习知识,学会研究方法的人。

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是你通向未来的敲门砖。

而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而大学是半个社会,在里面大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各种技能知识,还能学会为人处世之道。

通过参加些活动、协会、社团,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

从理想层面上来说,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大学面临着越来越行政化的问题,失去了大学应有的神圣和高洁。

教育是文化的,文化是负责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高尚本性的信仰和追求,而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力量就是它对文化的影响。

而大学的行政化问题不仅对大学的教学制度造成冲击,也影响了学生对大学本质的看法。

大学必须要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有宽松的学术环境,这样才能够产生伟大的创新,才能利于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自由学习,使大学灵魂回归到大学本质上来。

一个国家的大学发达与否并不一定与这个国家及其民族的复兴相关,然而一个大国的大学体系发达与否却始终与这个国家的发达与强盛直接联系在一起。

中国大学的兴起原本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标志和产物,而其最早的目的与功用就是奋发图强,而鉴于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当代的大学却被人们认为是通向幸福生活的桥梁。

与早期大学的本质相悖,导致当代大学生泛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的一大难题。

同时也破坏了大学生自由学习、科研的环境,阻碍了大学生的思想自由、个性的自由发展,以及相应地大学的自主发展的本质,成为了一个“特权机构”。

倘若权利、关系和现实利益成为大学的原则,那么,它就否定了大学。

因为它无非就是一个文凭买卖、房屋租赁、集体生活体验营以及培训班的混合物。

外国教育史——第5章

外国教育史——第5章

第五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西欧的教育从公园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l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五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两个主要的阶段,他们之间的敌对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封建教育也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特征浓厚的宗教性成为西欧封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教会学校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未来准备将来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内学;不准备担任僧职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2、主教学校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二)世俗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1、宫廷学校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曾招聘有学识的僧侣,对帝王、王族和大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教以“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培养他们担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吏,这就是欧洲大陆上的宫廷学校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的实施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从出生至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被称为“骑士七艺”综观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但却非常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二、西欧中世纪后期(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教育十至十一世纪时,修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交往开始活跃起来。

大学的兴起

大学的兴起

大学的兴起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美国历史学家,中世纪史权威。

1870年生,幼年即开始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

16岁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后来到巴黎和柏林学习。

不到20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开始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

1892年到1902年转到威斯康星大学讲授欧洲史。

1902年应聘到哈佛大学,直到1931年国身体善退休。

1937年逝世。

在长期的哈佛岁月中,他成为该大学、乃至美国史学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欧洲历史上的诺曼人》(1915年)、《诺曼社会制度》(1918年)、《大学的兴起》(1923年)、《中世纪科学史研究》(1924年)、《12世纪文艺复兴》(1927年)、《中世纪文化研究》(1929年)。

《大学的兴起》共分三章。

第一章是“最早的大学”主要介绍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南方大学和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北方大学的情况,另外还谈及中世纪大学对后世的影响,即“中世纪的遗产”。

第二、三章分别为“中世纪的教授”、“中世纪的学生”,主要介绍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活动、学术的地位和学术自由、学生的日常生活等。

怀念“小书”,现在图书虽与国际接轨,装潢越来越好,但华丽背后不免需重新审视其价值,但《大学的兴起》确为一本小而可贵的书。

这本小册子收录了哈斯金斯在布朗大学所做的讲座,在有限的篇幅里,他不仅清晰的还原了中世纪大学的风貌,其对大学教育应当注重学问研究的思想也跃然纸上。

拉希达尔是这样说的,中世纪大学值得荣耀之处在于‘学问的神圣化’,且这种荣耀和幻想还没有从这个星球上消失。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中世纪的大学是现代精神的摇篮”。

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姆斯博士在武汉大学所作的一次公开演讲《什么是大学》中指出:“健康大学的本质特征在于,保证科学研究不是出于政治或商业利益,而是出于独立的学术关怀……大学也是追求‘人文教育’的地方,‘人文教育’指的是那种统领一切的普遍价值。

大学《西方现代艺术赏析》章节模拟答案

大学《西方现代艺术赏析》章节模拟答案

《西方现代艺术赏析》章节模拟答案西方现代艺术赏析(吉林大学)1.6测验题1、【单选题】请问西方现代艺术的灵魂是什么?A、怀旧情结B、新之崇拜我的答案:B2、【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是()A、创新精神B、怀旧情结我的答案:A3、【单选题】你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本质是()A、再现性B、表现性我的答案:B4、【单选题】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A、《泉》B、《欧米哀尔》我的答案:A5、【单选题】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属于哪个时期的艺术作品?A、古希腊时期B、文艺复兴时期我的答案:B6、【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现代艺术的有()A、罗丹的《欧米哀尔》B、范安格尔的《泉》C、毕加索的《格尔尼卡》D、埃菲尔铁塔我的答案:ACD7、【多选题】“艺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是()A、德谟克利特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我的答案:AC2.7测验题1、【单选题】《阳光下的裸女》的作者是谁?A、爱德华·马奈B、雷诺阿C、克洛德·莫奈D、爱德华·德加我的答案:B2、【单选题】构图上被称之为“钥匙孔美学”的是哪位艺术家()A、爱德华·马奈B、埃德加·德加C、克劳德·莫奈D、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我的答案:B3、【单选题】《舞台上的舞女》的作者是谁?A、爱德华·马奈B、雷诺阿C、克洛德·莫奈D、爱德华·德加我的答案:D4、【单选题】被誉为“印象派之父”的艺术家是()A、爱德华·马奈B、爱德华·德加C、克洛德·莫奈D、雷诺阿我的答案:C5、【单选题】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A、《印象·日出》B、《睡莲》C、《威尼斯大运河》我的答案:A6、【单选题】若一物体不吸收任何光谱色,则该物体呈现出什么颜色?A、灰色B、白色C、黑色D、七彩色我的答案:B7、【单选题】这幅艺术作品的名称是什么?A、《奥林匹亚》B、《阳光下的裸女》C、《草地上的午餐》我的答案:C8、【多选题】以下作品中,属于莫奈的经典艺术有()A、《睡莲》B、《鲁昂大教堂》C、《印象·日出》D、《福利斯·贝热尔的吧台》我的答案:ABC9、【多选题】促进印象主义产生的原因有()A、19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B、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C、前辈艺术大师对光线和色彩的实践D、浮士绘艺术我的答案:ABCD3.5测验题1、【单选题】新印象主义艺术又被称为A、感性的印象主义B、理性的印象主义我的答案:B2、【单选题】《摆姿势的模特》属于那个艺术流派?A、印象主义B、新印象主义C、新古典主义我的答案:B3、【单选题】自然界中所有色彩都是由红、黄、蓝三原色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的兴起》与“大学之魂”摘要:中国近代的大学是按照西方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

早在12世纪,处于基督教信仰笼罩之下的西欧就出现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最古老的大学,这些大学由简到繁,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本文通过对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一书的解读,论述了中世纪西欧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基本面貌,以及中世纪西欧大学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中世纪:人文知识中国自“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已经30年了,国内各大媒体对这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进行了密集的报道。

30年间,重新恢复的高考制度和逐渐规范化的大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大学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它不仅对于传播知识、提高国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塑造人文精神、培育国民的道德情操和崇高信念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这件事不禁联想起中国人在一百多年前创办大学的情景。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前后,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如自强学堂(1893)、北洋大学堂(1895)、南洋公学(1896)、京师大学堂(1898)等相继产生,从而揭开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序幕。

毋庸置疑,中国最初的这些大学都是以西方大学作为范本的。

除了洋务派人士所创立的这些官办大学之外,一些西方教会在中国所创办的大学,如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更是西方大学在中国的直接翻版。

中国早年的一些教育家,如吴稚晖、蔡元培、胡适、蒋梦麟、梅贻琦等,也都是以西方大学的教育模式来建构中国大学体制的。

就此而言,中国的大学制度,正如现今流行的另一些现代化体制(如市场经济、民主制度、法制体系等)一样,最初都源于西方。

西方的大学源远流长、由来已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基督教信仰一统天下的12世纪,西欧就出现了现代大学的滥觞。

西欧的大学,尤其是法国、英国等地的大学,最初都是在基督教会的扶持之下发展起来的,它的雏形就是教堂学校或修道院。

如中世纪西欧最享有盛名的巴黎大学,其前身就是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

后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大学已经成长为一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强大社会力量,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控制,形成了与教会、国家的三足鼎立之势。

大学从强化基督教正统信仰的堡垒变成了滋生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温床。

如果说13世纪的大学培养了一些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理论台柱(如托马斯·阿奎那、波拿文都拉、邓斯·司各特等),那么十五、六世纪的大学则产生了一批激烈批判基督教传统的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如伊拉斯谟和马丁-路德)。

关于西欧最初的大学发展情况,正如中世纪的其他社会问题一样,由于年代久远和资料匮乏,仍然处于扑朔迷离的状况中。

在西欧早期大学研究方面,美国著名的中世纪史专家、在哈佛大学执教近30年的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教授(Charles HomerHaskins,1870—1937)无疑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人士。

这位32岁就出任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的著名学者,不仅把文艺复兴开始的时间向前推至12世纪(他的一部代表作就是《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而且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情况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

哈斯金斯关于中世纪西欧大学研究的一部代表作《大学的兴起》(The Rise of Universities)(该书是以哈斯金斯1923年在布朗大学的三次讲座为基础整理而成)对西欧最早的大学发展、中世纪的教师与学生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而又饶有趣味的探讨。

该书的中译本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7年4月版,梅义征译),它使我们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总体情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读完哈斯金斯教授的《大学的兴起》一书,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留下了三点深刻印象:一是关于中世纪西欧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二是关于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基本面貌,三是关于中世纪西欧大学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就第一方面而言,哈斯金斯在掌握大量原始手稿、书信和其他材料的基础上,为我们描述了西欧早期大学的形成过程。

从11世纪末叶开始,由于东西方之间的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这既与十字军东征有关,也与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由于商业和文化等原因与阿拉伯人的密切交往有关),那些在西欧湮灭已久的古典文化成就,如亚里士多德哲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希波克拉底的医学,以及罗马法文本等,纷纷流回西欧,从而开启了“12世纪的文艺复兴”。

在这个知识复兴的过程中,西欧的大学也应运而生,在一些零散的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普通研究班(StudiumGenerale)。

这些普通研究班的联合体被称为Universitas,但是它最初的含义只是指一个行会式的学生社团或师生社团。

在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和萨勒诺等地,在11世纪中后期就出现了以法学教育和医学教育为主的大学雏形。

而在12世纪的法国,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巴黎大学。

1200年,巴黎大学获得了国王颁发的王室特许状,从而使大学向学生所颁发的结业证书(学位证书)具有了法律效力(这种证书后来成为学生在欧洲各大学执教的必要凭h2)。

刚建立的巴黎大学包括四个学院,即人文学院、教会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人文学院是教师人数最多的学院。

“大学”(Universitas)最初只是一个中世纪行会式的学生法人社团,它的宗旨是代表学生与大学所在城镇的居民在房屋租金、书本价格以及教师薪酬等方面进行讨价还价,与学习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大学”最初既没有自己的校舍和教室,也没有董事会或政府的财政资助,学生上课的地点通常是在租借来的教会厅堂或者学生宿舍,后者被叫做Colleges,后来就成为固定上课的场所,即“学院”了。

在巴黎大学以及稍后出现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地,“学院”逐渐成为大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大学”本身的功能则仅限于举行入学考试和授予学位等行政事务。

在12世纪后期,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一批英国教士遵从英王的命令离开巴黎大学,回到英国牛津镇建立了大学,这就是牛津大学的开始。

1209年,由于牛津大学的学生杀死了一位当地妇女,国王下令绞死了几位学生,三千名学生离开牛津出走,其中一些人在剑桥镇建立了普通研究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剑桥大学。

至于欧洲的其他大学,如布拉格大学、维也纳大学、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莱比锡大学等,都是14世纪以后才相继出现的,这些大学在创建的过程中几乎都是以巴黎大学作为范本。

到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建立了80多所大学,而近现代欧洲和美国的大学,可以说都是在中世纪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于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基本面貌。

哈斯金斯也作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

在基督教信仰笼罩一切的特定文化氛围下,西欧早期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逻辑学和辩证法。

虽然这种以亚里士多德演绎三段论为基本模式的逻辑学和以抽象玄奥的神学问题为基本内容的辩证法具有浓重的形式主义色彩,但它毕竟培养了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的素养。

哈斯金斯强调:“三段论法、辩论法、为支持或反对特定命题而依据一定的规范对论据进行整理,所有这些在一个法律与医学并重、哲学与神学并行的时代,都变成了知识分子的习惯。

”(第20页)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学术传统中注重逻辑、崇尚理性的精神倾向,即使是对于那些神秘玄奥的神学问题,也总是要用逻辑来加以论证(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中世纪神学家们对上帝存在的各种逻辑证明)。

除重视逻辑之外,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知识训练也是中世纪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

虽然中世纪的人文学科除了形式主义的逻辑学和文牍主义的修辞学之外,主要就是繁琐抽象的经院哲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但是它们却被规定为法学、医学和神学的共同基础。

当时的一个大学生,如果不首先修好“七艺”(即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不可能继续去深造法学、医学和神学的。

这种注重人文知识的态度,对于我们当今急功近利的大学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中世纪的大学教育虽然难免受到基督教信仰和教会体制的掣肘,但是除了神学教育之外,在法学、医学和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教师和学生们仍然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由于没有经济上的资助者和行政上的监管者,中世纪的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授治校。

“在很大程度上,大学是自我管理,敝帚自珍的。

”(第32页)在法律、医学、数学等领域,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教学和争论。

在大学里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只是在涉及亚里士多德体系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时,人们才被要求按照教会的正统观点来进行理解。

许多后来被教会斥为异端的思想,最初都是在大学里孕育的。

更重要的是,从产生伊始,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就被国王们赋予了免受世俗司法审判的特权。

1231年的教皇诏书不仅确认了教师和学生享有世俗豁免权,而且还承认他们具有“制定章程和条例,规范讲座和研讨的方式与时间、着装”等权利。

在贯穿于中世纪历史的教俗之争的背景下,教会与世俗王权都把大学作为争夺的对象,其结果反而使大学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13世纪以后,教会虽然试图加强对大学的控制,指派多明我修会和方济各修会的那些信仰虔诚、学问精深的经院哲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等人)占据大学讲坛,试图把大学变成培养“上帝的学者”的场所。

但是这种重视却进一步使大学成为思想论争的热土,从而衍生出更多的异端思想。

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学生生活更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

来自欧洲各地的大学生生性活泼、无拘无束、思想自由、行为放纵。

他们爱吵闹、好斗殴,经常与当地的居民发生冲突,双方械斗致死的事情时有发生(上述剑桥大学的起源就与此相关)。

在学生上课的学院周围,有各种娱乐服务设施,如酒肆、妓院、糕点铺、铁匠作坊(大学生们通常都佩带短剑)等等,一些行为不端的学生下了课就去青楼酒馆寻欢作乐,放荡形骸。

中世纪大学生的这种自由散漫作风,一直延续到近代,在歌德的《浮士德》中仍然可见一斑。

在一些大学里,修辞学演变成为一种教大学生们如何以雄辩的方式来向家长索要钱财的书信写作体例。

在大学里还流传着一些教学生如何邀请老师赴宴、如何请老帅免费沐浴的工具手册,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让老师在学位考试时高抬贵手。

在这些工具书中,最有趣的一本名为《准备上大学并想在此赚钱的学生必读》。

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来自乡村的学生都想方设法推迟毕业时间,以便在巴黎、牛津等寻欢作乐之地多享受一些人生的快意。

中世纪西欧大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大学的兴起》·书最富于启发意义的地方。

在中世纪西欧分散落后的封建社会中,大学不仅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中心,而且是克服狭隘孤立的地方主义、维系思想文化的统一性和普遍性的重要堡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