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音乐下册 第3单元 欣赏《花儿与少年》教案4 人音版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三单元《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

《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运用视听结合的方法音画交融的形式吸引学生同时采用多种手段观看录像全曲欣赏分段欣赏边听边仪欣赏改编的乐曲,多次聆听加深主题音乐的印象,通过对比感受两个主题在节拍情绪,旋律内容的区别感受变换拍子使音乐形象丰满多姿二教学目标1了解青海西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2体会变换拍子在乐曲中的运用3 体会乐曲情绪哼唱一个主题三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形式的花的演绎四教学难点选用合适方式再现音乐的不同情绪,感受变换拍子在乐曲中的运用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视听结合展示,讲授,参与法讲授法六教具准备电子琴手风琴七教学过程1课前热身,节奏练习2 师生问好3课前歌曲感恩的心4导入:大家唱的很投入,以问题猜出是回族导入师:我们今天欣赏的乐曲就是回族流传最广泛最具回族特色的,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青海民歌《四季调》改编的乐曲《花儿与少年》5带着问题欣赏老师的手风琴独奏《花儿与少年》师:分几个部分,情绪怎样学生答:三个部分,有欢快的师:花儿指的什么,是家里养的花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海寻找答案6 播放青海风光片找到花的答案7 找学生读学习目标8 再次聆听,分析情绪和曲式结构学生情绪:欢快。
活波。
流畅如歌,欢快活波板书引子+A+B+A1+尾声师:同学们准备红黄两张卡片,正确出示卡片并律动打拍子9分段聆听各主题,通过对比感受两个主题在节拍情绪,旋律内容的区别感受变换拍子使音乐形象丰满多姿A 主题学生跟琴哼唱B 主题学生打三角拍,三拍子的基础舞步A1 画旋律线表演10 欣赏各种形式的精彩演绎,《花儿与少年》自问世以来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被编译成各种版本A与演唱的结合两次春晚B女子十二乐坊C舞蹈11同学们分组表演,A舞蹈律动B哼唱旋律C节奏节拍D 模仿乐器12作品作者简介王洛宾作品表达内容13小结回顾本课内容,14伴着《花儿与少年》乐曲结束本课。
2024年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花儿与少年》教案1

2024年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花儿与少年》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五单元《民族风》中的《花儿与少年》。
本课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青海花儿的历史背景、演唱特点及情感表达;学习《花儿与少年》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技巧;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节奏和音阶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青海花儿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演唱《花儿与少年》,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花儿与少年》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技巧。
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阶特点,以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PPT。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青海花儿视频,让学生感受花儿音乐的特色。
2. 新课内容(10分钟)(1)讲解青海花儿的历史背景、演唱特点及情感表达。
(2)学习《花儿与少年》的旋律、歌词。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节奏和音阶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演唱《花儿与少年》,教师指导。
5. 小组展示(10分钟)各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海花儿简介、《花儿与少年》歌词。
2. 黑板右侧:曲式结构、节奏和音阶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花儿与少年》,录制演唱视频。
2. 答案:视频内包含正确的旋律、歌词和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青海花儿音乐的特点,学会了演唱《花儿与少年》。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区的民族音乐,如:藏、蒙、彝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的实践情景引入2. 新课内容中的歌曲旋律、歌词学习3. 例题讲解中的曲式结构、节奏和音阶特点分析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氛围的关键环节。
人音版初中音乐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

人音版初中音乐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欣赏多种版本的《花儿与少年》,感受音乐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下所体现的审美情感;2、熟练视唱主题音乐,初步了解青海民歌花儿的特点;3、运用律动、打击、创编主题旋律等形式感受乐曲三个部分在节拍、节奏、情绪、旋律等方面的变化,体验《花儿与少年》独特的民歌韵味。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较之小学有一定的深度,教学方法上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亲身参与等方式来培养其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3重点难点1、用听、唱、想、动、编、变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和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和富有动感、明快的节奏。
2、创编节奏和改编旋律。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初识“花儿”,初步了解“花儿与少年”观赏XXX演唱的《花儿与少年》的音频,初步感知《花儿与少年》。
1、组织交流:你感受到这首青海民歌的情绪是怎样的?2、简单分析对花儿的理解。
(花儿是指姑娘,花儿是山歌的一种。
)设计企图:经由过程观赏声乐版的《花儿与少年》,感触感染民歌的情绪,简单相识花儿的体裁。
活动2【活动】浅探“花儿”,感知作品整体特点师:《花儿与少年》在青海民歌中是流传最广的民歌,除了用歌声来表现这首作品,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1、听赏电子分解器演奏的《花儿与少年》,PPT出示问题:(1)整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2)你在观赏乐曲时遐想到了什么画面?(3)乐曲可以分为几段?赏完乐曲后逐一解答问题。
2、简单相识电子分解器。
(师生问答式)设计企图:对作品结构和情绪变化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对作品完整性的理解,从而造就他们由感性观赏到理性观赏的审美能力。
活动3【练】剖探“花儿”,听唱、律动与创编体验赏析第一段:1、聆听老师电子琴弹奏引子和第一段并思考: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节拍?情绪是怎样的?2、第一段的情绪为什么那么活泼欢快?这段音乐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场景?师生交流:二四拍的节奏富有节奏感;旋律的音符比较密集,大多为十六分音符,节奏快情绪也欢快。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花儿与少年》教案1范例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花儿与少年》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三单元《民族音乐风》,具体内容为《花儿与少年》。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和学唱这首具有代表性的青海花儿,通过学习歌曲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技巧,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海花儿的背景知识,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演唱歌曲《花儿与少年》,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对歌曲的分析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唱《花儿与少年》,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演唱技巧。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装饰音的演唱,以及对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黑板、PPT等。
学具:音乐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青海花儿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青海花儿的特点和背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20分钟)(1)教师播放《花儿与少年》,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特殊音调和装饰音。
(3)分小组练习,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组员给予评价和建议。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1)教师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装饰音的演唱方法等。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合作演唱(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演唱,注意歌曲的和谐与统一,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花儿与少年》2. 知识点:青海花儿、特殊音调、装饰音3. 歌曲结构:AABA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花儿与少年》,录制演唱视频。
2. 答案:视频文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仍存在音准和节奏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地区的花儿,对比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第三单元山野放歌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下册

《花儿与少年》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让学生:1. 掌握《花儿与少年》的基本旋律和节奏,能够初步演唱该曲目。
2. 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西北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正确演唱《花儿与少年》的旋律和歌词。
2. 感受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体验民族音乐的韵味。
教学难点:1. 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乐情感的表达。
2. 理解并表现歌曲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准备1. 音乐教材和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花儿与少年》的示范演唱和背景音乐。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背景介绍、歌词解释、音乐风格分析等。
3. 准备教学用具,如钢琴或电子琴等,用于辅助学生练习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4. 要求学生预习歌曲,熟悉歌词,并收集有关西北民歌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会播放一段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
随后,教师会询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段音乐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接着,教师会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花儿与少年》,并简要介绍花儿与少年在民族音乐文化中的背景和意义。
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基础知识学习(音乐理论)在基础知识学习环节,教师将详细讲解歌曲《花儿与少年》的旋律、节奏、调式等基本音乐理论知识。
通过使用钢琴或电子琴等乐器,教师会示范歌曲的旋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韵律。
同时,教师会指导学生用节拍器或自己的拍子感受歌曲的节奏,加深对节奏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会强调音乐的调式和音阶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音乐理论基础。
3. 歌曲学习与演唱(实践操作)在歌曲学习与演唱环节,教师将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学唱《花儿与少年》。
通过反复的听唱,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儿和少年

花儿与少年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认识学习青海花儿,可以认识、分辨不一样的“花儿令”并总结花儿令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经过倾听、实践体验、模拟感觉,使学生可以认识青海花儿的特点。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赏识《花儿与少年》和认识“花儿的令”,使学生认识并喜欢青海民歌,培育学生参加音乐学习研究的兴趣与意识。
逐渐形成倾听音乐的优秀习惯。
二.要点难点【教课要点】倾听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及不一样花儿令,用不一样的方式找到不一样的“花儿令”在歌词、曲调、图形谱中的不一样特点。
【教课难点】在参加多种音乐对照性体验活动中,找到花儿令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快捷的分辨出不一样的花儿令。
三.教课活动活动 1【导入】导入:今日,我要带着大家去一个漂亮而又熟习的地方,请看:播放视频(没错,这就是我们漂亮、可爱的家乡——青海过渡语 :(俗语说地灵人杰,这么美的地方自然会有好听地方歌曲),下边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演唱一首我们当地的青海民歌发问:他演唱的民歌我们称为——花儿再请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青海有一首人人皆知的民歌叫——《花儿与少年》(引出课题)活动 2【讲解】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二、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1、让我们一同来看看漂亮奇特的青海。
(播放视频)2、初听歌曲《花儿与少年》(漂亮的地方自然会有好听的地方民歌。
让我们一同来倾听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歌曲简介:世纪50 年月,青海出了一个舞蹈--《花儿与少年》。
这个舞蹈,特别是其舞曲,以前风靡全国,《花儿与少年》交口称赞,外界哄传主创者是“西部歌王”王洛宾老先生。
其实,这首歌曲是当地音乐家“西北花儿王” 朱仲禄、吕冰我们以青海民间小调《蓝桥相会》《四时调》《五更鼓》为素材,共同创作出了抒怀歌舞《花儿与少年》。
后出处王洛宾老先生先生改编而成。
发问:歌曲描述的是如何感情?你以为歌曲为何会起名《花儿与少年》,歌曲中的“花儿”和“少年”分别只的是什么?3、学生活动:请你取出一张纸,边听边用线条记录下歌曲的旋律变化,试一试你能不可以经过你画的线条,找到歌曲的曲调特点。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花儿与少年》教案1(1)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花儿与少年》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四单元《歌从民间来》,主题为《花儿与少年》。
本节课主要学习《花儿与少年》这首歌曲,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民间音乐的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
具体章节内容为:歌曲《花儿与少年》的学习与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花儿与少年》的歌词和旋律,并能够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了解《花儿与少年》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花儿与少年》的歌词、旋律及演唱技巧。
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及气息控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歌谱。
学生:音乐课本、歌谱、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民间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特色,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花儿与少年》。
2. 新歌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含义。
(2)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习旋律。
(3)学生分组练习,相互指导,教师巡回指导。
3. 歌曲演唱技巧讲解(10分钟)(1)讲解气息控制方法,示范演唱。
(2)讲解高音部分演唱技巧,示范演唱。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分组演唱,相互评价。
(2)教师选取学生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全体学生评价。
5. 歌曲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花儿与少年》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民间音乐文化。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花儿与少年》2. 歌曲旋律:五线谱展示3. 演唱技巧:气息控制、高音部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花儿与少年》,录制音频或视频。
2. 答案:学生提交的演唱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花儿与少年》,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民间音乐的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指导。
2017春人音版音乐八下第3单元欣赏《花儿与少年》word教案3

《花儿与少年》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大概认识认识青海省;初步认识“花儿”;2.在倾听、试唱、沟通与互动中体验青海民歌民乐合奏版本《花儿与少年》的神韵;3.认识变换拍子,感觉变换拍子不同的音乐情绪。
教课要点:速度和节拍的变化产生不同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等。
教课过程:一.导入1.我所认识的青海方案一:同学们,在上课以前老师要求大家经过查找资料认识青海省一些地理、民俗以及歌舞的资料,同学们都带来了吗?请展现出来沟通一下!方案二:课件封面用《花儿与少年》。
音乐停,发问:同学们,你知道老师课件里的歌曲的名字吗?这是一首青海省的民歌,同学们,你去过青海吗?你认识青海吗?老师采集了一些资料,做成了课件,我们一同来看看!2.青海省及“花儿会”资料随课件师现场讲解: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秀美的高峰,辽阔的草原,还有中国最美的淡水湖之一:青海湖;有有名的文成公主庙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并且青海省仍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起源地!(画面定格)咦!满山遍野都是人,他们在干嘛呢?你知道吗?谁猜猜看!其实啊,他们在开“花儿会”哪!“花儿”不是指我们生活中的漂亮花朵,“花儿”是中公民歌山歌的一种。
取名叫做“花儿” ,一是因为歌词、歌名中有大批的花名,二是各族老百姓对它的喜欢,所以叫“花儿” 。
在农历五六月间,各族百姓齐集在一同,展开“花儿会” 。
你看!他们在景色优美的山野间尽情放歌,你唱我答,可喧闹了,各处充满的是欢腾的情味。
3.听一听“花儿”片断。
(阿宝版本《花儿与少年》片断)4.除了用歌声来表现这首《花儿与少年》外,同学们,你感觉还能够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舞、器乐,刚才赏识青海风光图片的时候)今日老师还带来一首乐器版本的《花儿与少年》给大家赏识。
二.感悟1.初听乐曲(1)同学们,假如你是小作曲家的话,你想用哪些乐器来表现这首乐曲呢?假如你是小作曲家,你想表现哪些漂亮的画面呢?(2)好,接下来我们一同来听听,你听到了哪些乐器在演奏?这首乐曲是什么样的情绪?假如你听到了特别带劲儿的地方请跟着音乐拍手,行吗?(听赏)(3)你感觉这首乐曲由几部分构成?中间一段不怎么好拍手了,什么原由呢?猜猜看!(好,老师弹奏此中的主题旋律,同学们再拍拍手试一试看!)是啊,节拍变换了!我们一同来看看,第一段用了四二拍,中间一段用了四三拍,最后一段呢?第三段的旋律和哪一段相像?节拍变换了,什么也变了呢?我们随老师的琴声再一同试着用“LA”唱唱主旋律!2.探究第一段的主旋律我们唱的速度和乐曲的速度有什么不同?(我们唱得慢,乐曲快)你感觉哪个更好些?为何?(本来速度变化了,情绪也跟着变化)我们再唱一遍快的体验一下!我们再唱唱第二乐段,这里用的是四三拍,同学们,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还记得吗?我们也来唱一唱这一段旋律!这一段给你什么不同样的感觉?情绪呢?看来,一首乐曲的速度产生变化,情绪也产生了变化;节拍产生了变化,乐曲的情绪也跟着变化,就像这首乐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儿与少年》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
2、学生在欣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花儿与少年》的特色。
2、了解青海民歌特点。
教学准备:
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不光有他们各自的风俗特色与秀美风光,也有着地方代表的民间歌曲,我们称之为“民歌”,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大家听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情绪。
播放《花儿与少年》
(二)介绍“花儿”
师:快乐的歌曲在青海的草原和山间被那边纯朴的人们传唱,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也非常的纯朴:用自己喜爱的歌曲,很多情歌就是这么来的,其实这首《花儿与少年》就是一首情歌,那么花儿代表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美丽的姑娘)
师:由于青海地域广阔,所以流传着许多风格的民歌,“花儿”也是民歌的一种,青海的花儿一般是在山里和田间歌唱的。
(幻灯出示“花儿”介绍)
(三)欣赏器乐版《花儿与少年》(新筝独奏)
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
听赏乐曲,学生回答演奏形式(古筝)
1、师:差不多,其实它叫新筝,是在古筝的基础上研制的新型乐器。
(幻灯出示新郑古筝对比照片,及新筝的简单介绍)
2、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师总结:情绪有欢快转而优美,最后又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3、师:其实情绪的变化和乐曲的速度和节拍是有关系的,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情绪不同的两段它们的拍子和速度的变化。
学生跟着乐曲感受速度与节拍的变化。
4、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感受这首活泼而又优美的乐曲,B段的旋律让我们跟着用“la”哼唱,非常欢快的A段请大家自己创编节奏为乐曲伴奏,呆会请同学来展示,听乐曲A段,生创编,展示。
师整合:大家的创作给老师带来了灵感,你们看这样怎样?(和学生一起打节奏)
5、融入乐曲:A段声势表演,B段跟着哼唱。
(四)拓展王洛宾的青海民歌
1、师简单介绍作曲家王洛宾。
(幻灯出示照片与简介)
2、欣赏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请学生听听歌曲的演唱形式与歌曲留之的感受。
(黑鸭子组合版本)
3、结束:我们身边有许多经典动听的民歌,它们就像是明珠一样镶嵌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如果我们能留心采集,它将成为我们的财富。
播放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出示歌词,请同学们跟着唱一唱。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