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有感

合集下载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在读完胡适先生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后,我深受启发,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胡适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辛辣的文字向大学毕业生发出了一声耳提面命的警示,希望他们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勇往直前的态度。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这篇文章的感悟和一些个人的思考。

首先,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强调了毕业生要有规划和目标。

他指出,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学术背景上过于浅薄,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但却自以为是地去追求很高的目标,如出国读博、获得高薪工作等。

胡适先生认为,这种盲目追求目标而不顾实际条件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他告诫毕业生应该理性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目标。

这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在制定人生目标时,应该站在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朝着目标努力。

其次,胡适先生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指出,大学毕业并不代表着学习的结束,相反,这只是学习的起点。

他呼吁毕业生要持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胡适先生认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此,我深表认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不被淘汰,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再次,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他指出,职业道德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必须坚守的底线,而不是因为现实的诱惑而放弃的东西。

胡适先生强调道德可以引导人们获得尊重,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

这一点让我感到深深的赞同。

在现实的社会中,诱惑层出不穷,人们往往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了对道德的坚守。

然而,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标准,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最后,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对毕业生的人生态度提出了警示。

他指出,很多人在大学期间满怀希望和激情,但却因为现实的磨砺而放弃了自己曾经拥有的梦想和热情。

胡适先生希望毕业生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左右,坚持走自己的路。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之一》读罢胡适先生的二三事,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捞起了一串璀璨却又独特的珠子,每一颗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胡适先生啊,那可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拿。

我就想啊,当时的他,可能就像一个孤独的侠客,在传统观念的重重迷雾里,挥舞着革新的剑。

他倡导白话文,这事儿在当时可不得了,就好比在一潭死水里丢进了一颗超级炸弹。

那些守旧的人,估计心里都在想:“这小子,想干啥呢?”但胡适先生可不管那些,就那么勇往直前。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那叫一个严谨,就像一个一丝不苟的工匠在雕琢一件绝世珍品。

他的文章里,字里行间都透着那种认真劲儿。

我有时候写个小短文,那是错别字一堆,语法错误不断。

和胡适先生一比,我简直就是个小菜鸟。

他做学问可能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我做学问,顶多算是个短跑,还没跑几步就气喘吁吁。

可是呢,我又觉得胡适先生好像有点太“西化”了。

他对西方文化的推崇,有时候让我觉得他是不是有点忽视了咱们老祖宗的好东西。

咱们中国文化那也是博大精深啊,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

他大力提倡西方那一套,我就想,这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孩子,看到别人的新玩具就把自己家里的好东西给扔一边了呢?但也许,他是想通过借鉴西方来给咱们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这就好比给一棵老树嫁接新枝,可能会结出更美味的果实。

他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很有趣。

感觉他身边总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人,就像一颗星星,周围有好多小行星围着转。

他和朋友们的故事,有的让我捧腹大笑,有的又让我陷入沉思。

他可能就是那种特别有魅力的人,就像一块磁石,把不同的人都吸引到自己身边。

总的来说,胡适先生就像一个多面体,每一面都有不同的故事和意义。

读他的这些事,就像在照镜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而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又该如何像他一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自己的路呢?这还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呢。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之二》读完胡适先生二三事,我这心里啊,就像煮开了的粥,咕噜咕噜直冒泡。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导读:粗读胡适这两天集中时光看了《胡适文集》的一些篇目,胡适的大名如雷贯耳,《怀王统照》里说:“之后胡适还因为他翻译错了写文章骂他,买了几本关于胡适的书,里边有周作人、胡适、林语堂和梁实秋的文章,那时很看不起这种平白如话的文章,还买了华文出版社的《胡适文存》四册,及至看了韩石山的一篇文章,说假如不看《胡适杂忆》那就太可惜了,上月买了北大版的《胡适文集》(12册),胡适文章的一个特点是清楚明白,学堂门粗读胡适这两天集中时光看了《胡适文集》的一些篇目。

有的是重读,如《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文学改良刍议》;有的则是看题目好玩,便看了,如《时光不值钱》;还有的是先看文中资料,有我熟悉的一些东西,再从头看起,如《〈水浒传〉考证》等等。

总之,是凭着情绪来的。

看过不免有些心得和体会,觉得这个人的理念很不错,在今日也还有指导的好处,于是大概的写下来,当做读书的一点记录。

胡适的大名如雷贯耳。

早在大学读李健吾时,便注意到。

《怀王统照》里说:“之后胡适还因为他翻译错了写文章骂他,话很刻薄……”在早几年前,买了几本关于胡适的书,最早的就应是《中国现代四大文豪散文合集》,里边有周作人、胡适、林语堂和梁实秋的文章,厚厚的一大册,像字典一样。

那时很看不起这种平白如话的文章,如今年龄添了几岁,越发明白清楚明白的可贵,这才是见真性情的文字。

还买了华文出版社的《胡适文存》四册,看了几篇不看了。

及至看了韩石山的一篇文章,说假如不看《胡适杂忆》那就太可惜了。

经不住撩逗,又买了师大版的,回来摸了一摸,也就扔书架里了。

因为里边讲了很多史实,我不感兴趣。

绕来绕去,上月买了北大版的《胡适文集》(12册),装帧印刷堪称精良。

花血本买来的书,说什么也得认真瞧瞧。

不瞧不要紧,一瞧就着了迷。

所以我说,读一本书大概是要看缘分的。

胡适文章的一个特点是清楚明白。

但凡讲一个什么事,都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觉得没有一丝遗憾。

《我的母亲》说到上早学:“每一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读胡适先生有感

读胡适先生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开始知道胡适,自是从历史课本中他和鲁迅关于问题;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胡适在1932年6月2;胡适指出,大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的时候,会遇到这样;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这一点我深深地感觉到,不仅仅是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为一个人,我们的文明素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社;最后,为了最开始知道胡适,自是从历史课本中他和鲁迅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始。

鲁迅向来是以手中的笔为武器,针砭时弊,痛斥封建礼教杀人的制度,警醒愚昧昏睡中的国人,绝对是正义的化身,道德的标竿。

而他,竟敢和鲁迅先生在问题和主义这么根本性的问题上唱反调对着干,肯定是一个置人民水深火热而不顾,大奸大恶之人。

所以,对于胡适一开始的认识就被贴上了标签,形成了成见。

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胡适是一个注重个人独立,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人。

个人首要的是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并且入世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对愚忠愚孝,强烈反对伪善的表面文章。

坚持无神论,反对迷信,崇尚西方自由、平等、宽容和科学主义精神,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一味信天安命,只求诸思想以得安逸。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胡适在1932年6月27日写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这篇文章,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虽然与现今相差近80年,但仍然对我们现代的大学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胡适指出,大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的时候,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

认为学生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

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

第二: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

胡 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 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读完胡适先生关于为什么读书的论述,我仿佛被一道光点亮了内心那些关于读书的疑惑角落。

胡适先生说,读书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乍一听,这好像有点绕,可细细琢磨,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功利的目的驱使着去读书,为了考试,为了升职,为了能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的知识渊博。

但胡适先生告诉我们,读书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事情,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不为了别的,只是因为读书能带给我们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想到自己的读书经历,还真是颇为有趣。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真正迷上读书,是因为一本被翻得破破烂烂的《西游记》。

那时候,家里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电子设备,电视节目也有限。

有一天,在堆满杂物的角落里,我发现了这本泛黄的、带着一股陈旧味道的书。

一开始,只是被书里那些稀奇古怪的插画吸引,什么孙悟空拿着金箍棒大战妖怪,猪八戒挺着个大肚子在偷懒。

可看着看着,就被文字里的世界勾走了魂儿。

我仿佛跟着唐僧师徒四人一起踏上了那漫漫的取经路。

一会儿看到孙悟空勇斗白骨精,那紧张的场面让我心跳加速;一会儿又瞧见他们在女儿国的种种奇遇,心里好奇得不行。

每天放学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捧起那本书,坐在小板凳上,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时候,连妈妈叫我吃饭都听不见,非得她走到跟前,把书从我手里抽走,我才恋恋不舍地起身。

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偷偷把书藏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继续看,生怕被爸妈发现。

那时候的我,哪里懂得什么大道理,就是单纯地觉得书里的世界太精彩了,比我生活的这个小村子有趣多了。

就这么着,读书成了我生活中最期待的事情。

后来,上了中学,读书的范围更广了。

不再只是那些神话故事,开始接触到各种文学名著。

记得读《骆驼祥子》的时候,被祥子的命运深深触动。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在烈日下拉车的身影,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希望。

我会为他的每一次挫折而揪心,为他的每一次努力而加油。

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沉浸在祥子的世界里,跟着他一起喜怒哀乐。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3071字)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胡适先生文章多,诗歌散文,好几本大册子,一一读完,任务艰巨。

这里只能用胡适先生的“读书”方法之精读法来读来发感想啦。

读胡适先生在他的有关读书的文章后,我发现他认为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他也认为读书要精,须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用胡适的读书法,读胡适的《自由人生》读了四五十天(因俗事多次中断),读完后,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其一,言论方面。

这本书,多半关于当时社会教学环境的抱怨或新文化的呼吁,更多是归国回来中西方教育环境的对比,及赞美美国文化的趋势、潮流,还有些是走南走北各地教育的演讲。

其高度、眼界、地位均为当时社会的上层,其工作注定其言行为教育、文化潮流所代言!这部书更多是胡适叙述性的记录,多是工作相关,因此,少了些周作人散文的细腻美好,少了些萧乾杂记社会底层的描述。

其二,品性方面。

文如其人,字里行间,我读到的是他内心的淳朴温情。

尤其他那些隐藏文字下的隐秘感情让人感动,比如写其父亲,不留笔墨,很是仔细;比如前度月重来等等。

内心也可能是每个人最希望表达的,最柔软的所在!外在的言语,我想对于胡适自己是一种放松,是一条处世的通道!再看其成长为国学大师之路,其实也很简单,家庭熏陶加之长年累月的努力,涉猎众书,博闻强识,并对主要著作进行了仔细且深入的考证,其关于红楼梦、水浒传等论点足以说明。

这与季老国学大师一般无二!其三,精神方面,精华糟粕共存。

毕竟只是看一本书,也许认识有限,但从本书总体而言,感觉胡适为中国学风敬业,也算开一代新文化风尚!其对事业追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不过,也感觉其有些不好的论调,比如父母不必教养孩子,南人是奴隶之类。

也许卖弄文化的人,总喜欢标新立异吧,胡适先生也有此嫌疑哦,但我认为,过分的求新求异不能算是国学大师的标配吧?。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论述,就像跟一位亲切又睿智的长者聊了一场天,心里满是收获和感慨。

胡适先生对读书那可是推崇备至啊。

他一说,我就觉得读书这事儿可太重要了。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的这个大迷宫里乱转,读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把神秘的钥匙。

每一本书都可能是打开一扇新门的钥匙,门后面藏着不一样的风景,可能是古代那些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宝藏,也可能是远方陌生国度里奇妙的文化风情。

我以前读书呢,有点像小猫钓鱼,三心二意的。

看了胡适先生的话,才知道读书得有计划、有方法。

他说读书要博,就像吃饭不能挑食一样,啥知识都得往脑袋里装点儿。

不能只看那些轻松有趣的小说,什么历史、科学、哲学的书都得涉猎。

这就好比吃菜,光吃肉可不行,蔬菜、粗粮都得搭配着来,这样身体才健康,脑袋里的知识体系才全面呢。

说到人生,胡适先生的话也像一道光照进了我心里那些模模糊糊的角落。

他的意思好像是说,读书和人生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过人生,而人生的经历反过来又能让我们对书里的东西理解得更深。

以前我老是觉得人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呗,可胡适先生让我明白,读书能给人生指引方向。

那些从书里汲取的智慧就像指南针,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悄悄在耳边告诉我们该往哪儿走。

比如说,当我读到那些英雄人物的传记时,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会激励我,要是我在生活里遇到了挫折,就会想:“人家那么难都挺过来了,我也能行!”而且啊,胡适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清澈又充满活力。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给你讲大道理,而是像朋友一样,用很平实的话语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他让我觉得读书不是一件苦差事,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读了多少书,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想法。

胡适先生说的读书之道,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像有点难做到了。

现在书太多了,网络上的信息更是像洪水一样涌来,要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广泛而深入地读书,还真得有点定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先生有感
我读的是电子书版本的《胡适文选》。

------- ---------- ---------- --------- --------- --------- --------- ------------
机缘巧合下,这次读书计划的第二本是《胡适文选》。

回想起来,这本书的内容平易近人,不狂不傲,却字字有力,句句坚定,力透纸背,温和而不失锋芒。

以前,听说过胡适怕老婆,听说过胡适日记里的“打牌趣闻”以及后来的更正版本,听说过他的一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看过历史书中那张文质彬彬、一表人才的照片。

然而,对于胡适其人真不了解。

花了小半天时间,搜索了很多胡适生平及人物评价,想帮助自己写书评,却发现走偏了路,我不大可能在短短时间内读懂这样博学而传奇的大家。

还是单纯写写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吧。

胡适先生在书中教我们做事与做人。

胡适先生教会我们问“为什么”。

他说:“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

人同畜牲的分别,就在这个为什么上。

你到万牲园看那白熊一天到晚抛来抛去不肯歇,那就是没有意思的生活。

……畜牲的生活只是糊涂,只是胡混……一个人做的事应该件件回得出一个…为什么‟”。

我的大学时代、研究生时代何尝不像那白熊?忙得真是一日不肯歇,可是从没好好问过自己为什么,还一个劲儿的“痛苦”“疲劳”“迷茫”。

现在,回过头来问自己这个“为什么”,心中已有答案。

即胡适先生提出的——“易卜生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做一切的事情都是为了将自己铸成器。

想要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首先要将自己铸成器。

不是狭义的“自私”,而是广义的“为我”。

然而,这并不容易。

书中说:“发展个人的个性需要两个条件:个人有自由意志;个人担干系、负责任。

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自己独立的人格”。

而这,正是我屡屡失败的原因。

不去独立思考,不敢为自己的行为担责任,又如何有底气来“为我”,看似处处“为别人着想”,其实是没能力独立思考、没勇气为自己担干系啊!
我自己的偏好是抓大方向、找根本。

以上便是这大方向,简单说就是——为什么?为我,要独立、要担干系。

但是每每是“找出了大方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如何将这些思想放入生活,并引起实质改变呢?胡适先生也给出了答案,他说:“一点一滴的不断的改进是真实可靠的进化。

……再造文明的途径全靠研究一个个的具体问题。

须知解放不是笼统解放,改造也不是笼统改造。

……改造是这个那个制度的改造,这种那种思想的改造,这个那个人的改造:都是一点一滴的改造。

”也就是说,要沉下心来,运用这些“主义”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只有一个又一个细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才能有真正的突破。

千万别觉得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不值一提,觉得眼前的苟且怎能和心中的诗和远方来比呢?
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中,胡适先生写到:“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

……知识思想是一种人生日用必不可少的工具,并不是哲学家的玩意儿和奢侈品。

”因此,我们要努力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放在日常生活中解决种种问题,而不是从种种问题中,逃避到所谓的“思考”中,彷佛思考过后生活就会自动变美好。

在《问题和主义》中这一点说得非常直白:“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

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

比如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这都是要费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还有冒险吃苦,……有没有成例可援,有没有黄梨洲、柏拉图的话可引,又没有《大英百科全书》可查,全凭研究考察的工夫:这岂不是难事?高谈…无政府主义‟便不同了。

买一两本实社《自由录》,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了。

”由此可见,真正的难题还在于把思想用于生活,做不到这一点,只不过是懒罢了。

而如何将思想的方法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
胡适先生推荐杜威的思想方法,具体分为5步:发现疑难——确定问题所在(即从病症到确诊的过程);提出假定的解决方案;推演假设的结果;并通过实验证明。

在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书中写的非常详细。

胡适先生遍览群书、出国求学师出名门、回国后领导新文化运动、出任北大校长,他将自己的思想如此系统的整理起来,给年轻人以帮助。

我看的电子书后记里说,这本书是一位老先生冒死保留下来的,又有另一人手工输入了20万字,并再三校对。

因此,能看到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并且真心感谢这位整理电子书的连名字都不曾留下的先生或女士。

希望能真正将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为我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