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月相变化规律+示范教案

月相变化规律+示范教案

4月相变化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道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4.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5.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6.乐于征求小组组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规律。

难点:通过多种途径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实验记录单、月相图片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知识解析】月相变化.mp4、【知识解析】月相变化过程、【知识探究】给月相排序。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提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总是那么让人着迷,这里的“圆缺”指的是什么?【讲述】“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面积多少导致的月相变化。

【过渡】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了解月相的变化。

【展示】展示【知识解析】月相变化。

插入【知识解析】月相的变化。

【讲述】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月相是不断变化的,月相就是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

【提问】月亮和太阳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预设】月球有月相变化,而太阳则没有。

【提问】你知道月相有哪些变化?【预设】有时是圆的,大多数时是不圆的。

【过渡】月亮有时是圆的,大多数时是不圆的,而且这种变化有一定的时间性。

那么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月相的变化规律一起来揭开这些秘密。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月相【展示】展示图片。

【提问】观察左边的月相图片,哪些是你曾经观察到的?哪些是你没有观察到的?【预设】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展示】展示各种月相照片。

【组织活动】这是老师拍到的不同时期的月相图,请同学们按照你见过的和没有见过的月相进行分类。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三年级科学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三年级科学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三年级科学教案: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三年级科学教材第五单元第二章《天空中的星体》。

本节课主要讲解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观察不同日期月亮的形状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

2. 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

难点:用科学知识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球模型、月亮形状图片、月历。

学具:记录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月亮,并描述月亮的形状。

2. 讲解月相变化的概念:介绍月相变化是指月亮在一个月内形状的变化。

3. 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在一个月内每天观察月亮的形状,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4. 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本上的数据,发现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

5. 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讲解月亮绕地球转的规律,以及地球影子对月相变化的影响。

6. 例题讲解:出示有关月相变化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答。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月相变化的规律1. 月亮的形状在一个月内发生变化。

2. 月相变化的顺序: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3. 月相变化的原因:月亮绕地球转的规律,地球影子对月相的影响。

作业设计:1. 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月亮的形状变化。

2. 解释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记录月亮的形状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并用科学知识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月相变化的原因时,部分学生对于地球影子对月相变化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农历的制定、赏月等。

月相变化的规律优质教案三年级科学

月相变化的规律优质教案三年级科学

月相变化的规律优质教案三年级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教材《地球与宇宙》单元,主要涉及第三章“夜空中的星星”和第四章“月相的变化”,详细内容为月相的定义、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月相的定义,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2.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关注和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

难点:月相变化成因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相变化演示模型、地球仪、月球仪、投影仪。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月相变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关注月相变化现象。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月相现象,激发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月相的定义,展示地球仪、月球仪,演示月相变化的成因。

学生跟随教师演示,观察月相变化规律。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例题,讲解月相变化规律的应用。

学生跟随教师解题,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观察记录表,学生分组观察月亮,记录月相变化。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月相变化规律。

5. 巩固知识(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制作月相变化模型,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定义2. 月相变化规律3. 月相变化成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月亮,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绘制月相变化图。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绘制月相变化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月亮,探索月相变化与季节、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3. 例题讲解4. 小组活动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选择合适的月相变化模型,确保模型能直观展示月相变化过程。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三年级科学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三年级科学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三年级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教材《地球和宇宙》单元,主要涉及第3章“月亮的形状”和第4章“月相变化”。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月亮的基本形状,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学习月相成因,以及掌握月相与时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月亮的基本形状,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理解月相成因,掌握月相与时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探索月相变化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月相成因。

难点:月相与时间的关系,以及月相变化过程中的观察与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手电筒、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月相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变化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2. 新课导入:介绍月亮的基本形状,引导学生观察月球模型,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3. 探究月相变化规律: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月相变化的过程,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b. 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月球模型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理解月相成因。

4. 学习月相与时间的关系:a. 举例说明:通过实例讲解月相与时间的关系,如满月通常在农历十五或十六出现。

b. 观察实践:让学生在课后观察月亮,记录月相与时间的关系。

5. 随堂练习:发放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月相变化顺序的连线题。

六、板书设计1. 月相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新月2. 月相与时间关系满月:农历十五或十六新月:农历初一或初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分析月相与时间的关系。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完成月相变化顺序的连线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月相变化的规律,但部分学生对月相与时间关系的理解仍需加强。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资料(小编整理)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资料(小编整理)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资料(小编整理)第一篇:《月相变化》教学设计资料《月相变化》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概述及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月相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的第二课。

《宇宙》这一单元属于《科学(3—6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的范畴。

《宇宙》单元在结构安排上是非常严密的,这一单元从认识月球开始,以学生的感知为基础,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使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的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同时令他们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深入的科学道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月球的规律性的圆缺变化与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所以它无论转到什么位置,总是对着太阳的一面明亮而背着太阳的一面黑暗。

因而,在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同,看到的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也就不同。

《月相变化》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这对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该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配以课件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

整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最后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培养动手和思维能里,得到乐趣,获取新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月亮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充满着神秘和幻想,学生非常想了解有关月亮的秘密。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三年级科学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三年级科学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三年级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三年级科学教材第五章《天体与宇宙》的第二节《月相变化的规律》。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月亮的不同形态,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月相的概念、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的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知道月亮的不同形态;2. 引导学生观察月相的变化,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概念、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的规律;难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发现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亮模型、月亮变化图、PPT;学具:观察日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晚上观察月亮,记录下月亮的变化,并带来学校分享。

2. 课堂讲解:(1) 讲解月相的概念,介绍月亮的不同形态;(2) 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3) 讲解月相变化的规律,解释其原因。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观察日记,画出月亮的变化图,并标注出月相的变化规律。

4.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彩笔和月亮模型展示月相变化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月相变化的规律板书设计:月相变化规律(空) (空)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观察日记,画出月亮的变化图,并写一篇关于月相变化规律的小论文。

答案:月亮的变化图略;月相变化规律小论文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但在讲解月相变化的原因时,部分学生还存在疑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巩固。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月亮的构成、月球上的地貌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月相的概念: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形态变化,如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

2. 月相的变化规律:月亮的形态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月相的变化速度等。

《月相变化的规律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

《月相变化的规律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

《月相变化的规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言月相是指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旋转和地球的光照角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同形状的现象。

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也可以加深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1. 了解月相的概念及月相的形成原因。

2. 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3. 能够准确描述满月、新月、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形态及对应的角度。

三、学习重点1. 月相的形成原因。

2. 月相变化的规律。

四、学习内容1. 月相的概念及形成原因月相是指地球上观察到的月亮的明亮程度和形状的变化。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行时,太阳照射角度不同所致。

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太阳照射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这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是满月;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外时,太阳照射的一面完全背对地球,这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是新月。

2. 月相变化的规律(1) 新月: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太阳照射的一面完全背对地球,因此看不到月球。

(2) 上弦月: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外,太阳照射的一半面朝向地球,因此看到月球的右半部分是亮的。

(3) 满月: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外,太阳照射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因此看到月球是完整的。

(4) 下弦月: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外,太阳照射的一半面背对地球,因此看到月球的左半部分是亮的。

五、学习方法1. 观察月亮的形状和亮度变化,记录下每天的月相变化;2. 利用月相图表对照观察结果,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3. 可以借助模型或实际观测工具,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六、课堂互动1. 学生可以结合观察到的日常现象,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理解;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月相变化规律与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3.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月相的变化过程。

七、课后作业1. 观察月相的变化,记录下每天的月亮形状和亮度;2. 根据观察结果,画出月相变化的图表,并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3. 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月相变化规律的小结。

科学《月相变化 》教案(两篇)

科学《月相变化 》教案(两篇)

教案一:月亮的秘密——探索月相的变化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月亮的形状和月相的变化。

2. 学生能够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

教学重点:1. 月相的变化和形成原因。

2. 月相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月相变化演示仪。

2. 月相变化图。

3. 观察月相的记录表。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月亮的形状和月相的变化。

2. 演示:使用月相变化演示仪,展示月相的变化过程。

3. 讲解: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即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

4.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月亮,并记录月相的变化。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月亮的形状和月相的变化。

2. 学生能够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

教案二:月球的奥秘——制作月相变化的模型1. 学生能够理解月相变化的原理。

2. 学生能够制作月相变化的模型,展示月相的变化过程。

3. 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模型中的月相变化。

教学重点:1. 月相变化的原理和过程。

2. 月相模型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月相变化模型材料:乒乓球、牙膏、棉花等。

2. 月相变化图。

3. 观察月相的记录表。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月亮的形状和月相的变化。

2. 讲解:讲解月相变化的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

3.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月相变化模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

4. 实践:学生操作模型,展示月相的变化过程。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月相变化的原理。

2. 学生能够制作月相变化的模型,展示月相的变化过程。

3. 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模型中的月相变化。

六、探索月球的奥秘——深入了解月相周期1.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月相的名称和顺序。

2. 学生能够计算并解释月相周期。

3.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点:1. 月相的名称和顺序。

2. 月相周期的计算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重点知识复习】月相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变化的形状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

(2)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球——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地球——太阳(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球4、①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月相的形成变化图(重点,必须会画)(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②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西边半个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东边半个亮。

③月相变化的周期新月→满月→新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④农历节日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除夕:农历腊月三十⑤古诗中的月相 A、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农历二十四~月末)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新月) 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蛾眉月) E、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F、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满月) G、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下弦月) H、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残月。

前二句看似写景,实际写壮志未酬、彻夜难眠;后二句抒发豪情壮志。

)所写月相名不符实的。

例:“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钱起·江行无题)----诗中“晓渡”指清晨江渡,“残月”一般理解为月末的娥眉月(即农历农历二十四~月末的月相,黎明时出现于东方低空),但这里的“残月”应是月相上凸月或下凸月,用“残”字只是写“劫后荒凉”,而非写缺月。

5、潮起潮落是由于月球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大潮一般发生在朔(初一)或望(十五、六);小潮一般发生在上弦月(初七、初八—)或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月相日期与太阳比较月出月落夜晚见月情形新月蛾眉月(上峨眉)上弦月满月下弦月蛾眉月(残月、下娥眉)日食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2.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形成:(1)每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个天体成一线时,日食便会发生。

月球阻挡了太阳光,在地球上造成阴影,使某些地区不能接受到部分或全部阳光。

至于观测者看到太阳被遮盖了多少,则要看他们身处的地方相对阴影的位置。

如观测者在半影区内,他们会看到日偏食,而身处本影区的人会看到日全食。

(2)有些时候,月球距离地球较远,它的本影不能抵达地球,即月亮不能完全把太阳遮盖,在这种情况下,身处本影投影区的人仍会看到一圈太阳的光环,这便是日环食,而身处半影区的观测者会看到日偏食。

3.日食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日食可能发生在农历初一(即新月出现时)。

日偏食、日环食的发生过程与日全食相类似。

二、月食1.月食: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

2.月全食、月偏食的形成:(没有月环食)(1)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

地影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

(2)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是只受到部分太阳光直射的地方。

(3)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本影和半影区,这就产生月食现象。

(4)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月球一部分进入本影,另一部分在半影区时,就会发生月偏食。

3.由于月球公转轨道和地球公转轨道有约 5的夹角,在大多数月份中,月球会运行到地球阴影附近,但不完全进入,所以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

4.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日、地、月位于同一直线,月球又位于日、地的一侧,日、地、月相望时,月球可能进入地球的本影区,这时,一轮满月被地球本影逐渐遮掩,就发生月食现象,即月食发生在农历月的满月(十五、十六)。

月全食的形成过程:.假如月球是透明的,肯定不会出现________现象,而_______现象还是会发生的。

(填“日食”或“月食”)难点磁场1.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2.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A.新月B.上弦月C.满月D.下弦月3.月全食出现的月相为() A.新月 B.满月 C.蛾眉月D.下弦月4.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出现在农历相同日期的是()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5.2001年7月5日夜,天空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此时日地距离、月相、潮位依次是()A.近日点、朔、大潮B.远日点、上弦月、小潮C.远日点、望、大潮D.近日点、满月、大潮某宇航员登临月球表面某处时,发现地球和太阳同时可见,据此判断6~7题。

6.有关该宇航员观察到的现象表述不可信的是A.地球像一只大圆盘,比地球上看到的“满月”大得多B.地球一直固定在天空某位置上,没有明显视运动C.太阳也有东升西落视运动,但速度较地表慢D.地球始终是个明亮的圆盘,没有圆缺变化7.月球表面昼夜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主要因为A.没有大气的作用B.直接绕地球公转C.日、月距离变化大D.月表物质比热小8.当地球上的人们能看到西部半个月面时,这个月相称为A、新月B、上弦月C、满月D、下弦月9.从农历初七到二十二,月相变化情况是A、月面面积由小→大→小B、月面面积由大→小→大C、月亮都与太阳一起升落D、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早10.关于月相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形状在变化B、月相变化是月球不规则运动而产生C、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而使月相不断变化D、如果月球能自行发光,就不会有月相变化11.“傍晚一弯明月挂在树梢”的明月应是A、月面朝西B、月面朝东C、位于东部天空D、位于仰头正中天空12.诗句“月落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描写的月相是A、新月B、满月C、上弦月D、下弦月13.如右图,正确反映一次月全食过程各阶段顺序的是A. ②①④③B.②④③①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14.如右图,正确反映一次日全食过程各阶段顺序的是A.①②③④B. ③④①②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15、小马在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晚上看到的月亮应该是图中的()16、某星期六小龙外出旅游,一早起来只见弯弯的月亮挂在东方天边,此时约为农历()A、二十六、二十七B、十一、十二C、十七、十八D、初七、初八17、下列四幅图中,属于形成上弦月的三球位置关系的是()18、下面四种月相中只有在傍晚才能观察到的是()19.关于日食和月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日食和月食都从日轮、月轮的西侧开始B.都能持续一个多小时C.日地月三者位于同一直线或接近同一直线D.在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地区都可以看到20.日食和月食开始的正确方位是( )A B C DA.日食开始于日轮的西缘,月食开始于月轮的东缘B.日食开始于日轮的东缘,月食开始于月轮的西缘C.日食、月食都开始于日轮和月轮的西缘D.日食、月食都开始于日轮和月轮的东缘21.在下列的节日中,有可能发生月食的是( ) 有可能发生日食的是( )A.大年初一B.五月初五端午节C.八月十五中秋节D.九月初九重阳节[案例1]图5—1所示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四种月相,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图5—1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图5—2)[案例2]读地球、月球公转轨道图(图5—2),回答:(1)月球公转到图中点时,农历十五,此时可能发生(天文现象)。

(2)月球公转到图中点时为上弦月,月面朝。

(3)月球位于D点、B点时,日、地、月三者的关系是,此时海上出现潮。

答案:案例1 :C 案例2(1)C 月食(2)B 西(3)垂直小●歼灭难点训练1.如果某人看到上弦月上中天,那么这个人的位置正在()A.晨线上B.昏线上C.晨昏线D.不可能在晨昏线上2. 1999年12月22日夜,月光比平常满月时亮得多,是69年来最亮的一次,分析下列条件中与这种现象无关的是()A.月球运行到近地点B.适逢满月C.地球在近日点附近D.地球表面气温低,气压高如右图,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大潮、小潮出现日期的月相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①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新月②图中大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满月③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上弦月④图中小潮出现的日期月相是下弦月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我国沿海某地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之内能发电几次()A.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5.地球上永远见到月球的一面,其原因是()A.月球上正面和背面形态相同B.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C.月球背面朝向地球时,其月相为新月,故只见一面D.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6.关于月相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月,农历初一出现一轮明月B.上弦月,农历初七、八出现,月面朝西C.满月,农历十五、十六出现,通宵现D.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出现,月面朝西7.关于月相的叙述,正确的是()A.月相是月球面受光面积大小的变化B.农历月份安排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C.上弦月到下弦月的时间大约为7天D.从朔到望的周期为一个朔望月8.读图5—4,回答:图5—4(1)月球位于轨道的A点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有可能产生的天文现象为。

(2)月球位于轨道的C点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有可能产生的天文现象为,其原因为。

(3)当月球位于轨道的B点时,其月相为月,位于D点时,其月相为月。

(4)月相变化的周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我们现今沿用的时间和就是利用月相的周期变化制订的。

9、填写下表中我国节日的农历日期,并将下列月相前的字母填入表中相应空格。

A新月到上弦月之间 B上弦月到满月之间 C满月 D新月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农历日期月相附: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A 2A 3B 4.解析:此题是结合文学作品对月相进行认识或辨别,只有将诗句融入整首诗词的意境,才能做出正确选择,不可断章取义,根据诗词意境,A项为拂晓,B、D项为黄昏(农历十五、十六),C项为深夜(初七、初八前后),故相同的为B、D项。

答案:BD 5.解析:本题是根据月相来考查学生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