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她童年生活为线索,描绘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以下是对《呼兰河传》全书的解读:
1.独特的艺术形式:这部小说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
角;虽然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
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萧红娴熟的回忆技巧和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
2.深度的社会讽刺:小说中的“大泥坑”“四月十八娘
娘庙大会”等风土人情被真实地表现出来,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
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3.人物描绘: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的悲情
故事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他们各自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对于封建传统的盲从和迷信。
4.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远在香港的萧红创作了这部小
说,以寄托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
小说中的“呼兰
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
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5.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萧红在小说中挑战了传统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揭示了封建陋习和迷信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呼吁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人生。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社会洞见的小说,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它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赏析腐土上生长的孤独之花——《呼兰河传》翻开书,冷风扑面,寒冷的天气下底层人民的生活,一方面使人感到小城自然环境的恶劣,一方面也表现出小城人们谋生之艰辛。
一幅浓郁的北方风情画在我面前铺开。
小小的呼兰河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另一条从东到西,算是最有名的十字街了”,这是一个并不能十分引起人注意的小镇。
就连洋牙医的广告跟别的店铺之间的区别也是那样令人惊异。
我想也只有在一个外人很少踏入的地方,亦或是说大家都熟知根底的地方,店铺的招牌才会成为一种多余的摆设。
呼兰河的东二街道上有大泥坑一个,而面对这个泥坑,一幅生动的浮世绘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宁可冒着掉下去的危险,也从不提起把大坑填上这件事。
绅士们说道:“为什么不把两边院子的院墙拆下来让出来一块呢,”也有人提议在路旁种树,下雨的时候人们便可以攀着树过去了。
可是当真的有车马掉下去的时候,也只有那些苦工们才会帮把手,绅士们是不屑于干这样粗鄙的活计的,他们骨子里的优越感让他们顶多在一旁叫好而已。
人们麻木,自私,贪婪,却又是悲哀的,毕竟每个人都逃不过跨越大泥坑这一过程。
关于这个大泥坑,人们自然也是从中获取过“好处”的。
每当集市上有便宜肉卖的时候,那不用说“一定是泥坑又淹死猪了”。
我们中国人似乎是最善于欺骗自己的民族,究竟泥坑有没有淹死猪那是两说,可是每次每次“便宜肉”上市都把过错推给泥坑便有些不地道,可是那又何妨呢,泥坑总不会站出来为自己辩白,于是人们便心安理得的吃着“淹死的猪肉”,即使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肉是瘟猪的肉。
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欺骗自己的理由而已。
几家扎彩铺中扎彩的伙计,能做出漂亮的纸人纸马,可他们却来不及整理一下自己,卖豆芽的女人因为儿子死了而变疯,人们也只有见她在庙台上哭的时候才会引起一点恻隐之心,却并无任何实际行动,这恻隐之心显得如此廉价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
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
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赏析从《呼兰河传》看萧红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题记第一次看《呼兰河传》,觉得这本书应该是写关于呼兰河这个地方的爱情故事,那是印象中的第一感觉。
看过之后,对故事大体的了解,以及对萧红本人的了解,都让我深深地感动。
或许人的记忆里面有太多的东西难以忘记,所以语言成了最好的表达方式。
我们都在怀念生命之中的那点光。
萧红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女性。
她总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却又总是被困扰其中,最后凄然病逝。
她是富家小姐,同时她也只是个初中文化的人,她留给我们的作品仅几万字,但是她却留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
可能不是因为同情,也可能不是因为崇拜,更多的是喜欢。
喜欢她对于人生追求的执着,喜欢她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淡淡愁绪。
《呼兰河传》就是萧红人生的一部分。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
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大地冻裂了口子,后花园荒凉了,看台下的人声鼎沸,有二伯、冯歪嘴子、小团园媳妇…一座小城平平静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人们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他们始终认为呼兰河这里的所有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人病了,请巫婆跳大神;女人想生孩子,去娘娘庙拜拜;鬼节,要家家户户放河灯。
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
这种典型的国民愚昧的思想和性格影响了他们的祖祖辈辈,直到今天的农村,还依然有这样的思想在腐蚀着劳苦的人民大众。
萧红领略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悲哀,她没有用居高临下的笔调来描绘,而是用一种同情和悲悯来述说人们的苦难。
她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怀念和留恋,用她与生俱来的温柔,细细地体会着这一切。
而这一切,对于她来说,又是如此的悲凉和凄惨,可是她却无法改变,也无法自救。
《呼兰河传》就如同一条岁月的河流,缓缓流过人们的心间,留下一种淡淡的悲凉。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饱含着悲剧意味的作品,它的主要人物呼兰河一家的遭遇,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残酷和无奈,看到了人性中的悲壮与艰难。
下面,我将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深入讲解其悲剧意蕴。
首先,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感。
呼兰河这个家庭最初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相互扶持、彼此照顾。
然而,中途,呼兰河的婆婆去世,这个原本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了裂痕。
很快,呼兰河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他的日子开始黯淡无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兰河遭遇了越来越多的不幸,他的子女相继去世,家庭破碎,财产流失。
最终,他只能独守空房,感受着孤独的寂寞和遭遇的不幸。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唏嘘之音,悲凉之感。
其次,人物性格也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悲剧气息。
呼兰河是一个纯朴善良、正直勇敢的人,他一生兢兢业业,不断奋斗,想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
但是,他面临太多的困难和磨难,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孤僻,甚至很少与人交流。
他的妻子、子女也有着各自的性格问题,如儿子呼延光对于外人阴险奸诈,女儿呼延灯则总是抱怨命运不公,缺乏自我反思。
呼兰河家庭的人物们的性格缺陷和命运的无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痛苦的悲剧。
最后,小说中道出的理念也让人感受到了悲剧的沉重。
小说描写的是无数家庭在战乱和灾难中所经受的悲惨遭遇,呼兰河一家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小说中贯穿了一种“天意难违”的悲观情绪,人们虽然遭遇很多不幸,但是却不得不接受现实、妥协生活,这种无法脱离的沉重让人在读完小说之后深感悲伤。
小说更是表现了人性中的阴暗与光明,悲剧性的落幕则暴露了人性的真实面目。
综上所述,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它呈现了当时中国部分农村人们的生活和为生活而不断挣扎的局面。
小说中充满悲壮与艰难,叹息和无奈,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的柔弱和坚强,感受到了剧烈变革中的社会与人类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作家简介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
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
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
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
《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
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临汾、西安、重庆等地。
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
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
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挖苦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同时,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
呼兰河传句子赏析

呼兰河传句子赏析《呼兰河传》是鲁迅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生活和斗争。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对呼兰河流域的农民命运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悲惨遭遇和艰辛生活。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写实主义风格,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痛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小说中的句子铿锵有力,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反抗。
其中一些句子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小说开头的一句,“呼兰河是黑的,黑得像一条深不见底的大渠。
”这句话通过对呼兰河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呼兰河的黑暗和神秘,也暗示了农民的命运和生活的艰辛。
作者通过这样一句简单的描述,就让人感受到了整个故事的氛围和主题。
另外一句“老爷,你能饶恕我,我实在不敢再背这么沉重的东西了。
”则展现了农民对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句话通过农民的口吻,直接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无法承受。
这种对话式的句子,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让人产生共鸣。
还有一句“我是个农民,我是个农民!”则在几个简单的字中,表达了农民对自己身份的坚守和对尊严的捍卫。
这种简单而有力的句子,让人感受到了农民的骨气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这些句子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在《呼兰河传》中运用了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农民的命运和生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反抗。
这些句子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人,也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中的句子赏析,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文学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句子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命运和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反抗。
这些句子简洁而有力,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反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作者童年生活的线索,展现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首先,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运用了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了她的童年生活。
她以幽默的曲调折射出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
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独特视角。
其次,萧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命运。
例如,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而冯歪嘴子的坚韧和乐观,则体现了底层人民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呼兰河传》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萧红以散文式的笔法,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她的文字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犀利的目光洞察了社会的黑暗面。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萧红作为作家的才华和魅力,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去阅读和品味。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呼兰河传》是一串极具历史感和人情味的歌谣,由一首首的小调和抒情的文字组成,讲述了一个乡村小镇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悲喜交加。
这首歌谣通过一个虚构的人物--阿凤,来展现出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也使得这首歌谣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以下是这首歌谣的解读:开始部分1、《呼兰河传》,千里草原情。
呼兰河传,就是讲述呼兰河地区的传说和故事,这里的草原美景和璀璨的历史,铸就了这首歌谣的灵魂。
2、大漫长地区,芦苇古风吹。
大漫长就是指这座小镇,这里被芦苇所环绕,在古风吹拂下,显得格外的古朴和祥和。
3、种地是乡民,守土是先农。
农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的耕作着自己的土地,也承受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变故。
中部分1、军阀混战来,土匪横行至。
战争的暴行之下,民不聊生,全镇都被毁的面目全非。
2、百姓流离散,房屋倾覆倒。
百姓们被迫离开了家园,流离失所,他们的房子也倾覆倒塌。
3、教堂归本族,使徒变伪僧。
传教士们被迫放弃教堂,他们的使命也被扭曲成了骗人为生。
4、雨雪缝草屋,风沙过境天。
被战争打乱的秩序,使得人们被迫居住在简陋的草屋,这里的风沙折磨人心,让人们无法靠近。
5、百姓择脂砚,贾和谋里扮。
这里指的是那些不幸流落到这座小镇的人,他们被迫做一些堕落的事情来维持生计。
结束部分1、战争期已去,光荣日月还。
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终于过去了,阳光重新洒在大地上,光荣和尊严再次回到百姓身边。
2、平凡的阿凤呵,乡村的毒草。
同时,这首歌谣也向我们展示了属于乡村小人物的激情与命运,阿凤就是这种荒废人生的典型,她的经历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这个时代的原委。
3、多少一世事,多少一杯酒。
呼兰河传带给人们的并不是简单、散乱的社会剖象,而是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这里多愁善感、豪情万丈,细细品味,着实耐人寻味。
总之,这首《呼兰河传》以深邃的文化底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流畅的歌词融合在一起,唱出了一段乡村人的心路历程,表述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现实的思考,蕴含着人民的深刻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歌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赏析
这是作者晚期客居他乡的作品,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这篇小说。
作者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民俗风情、个性人物的回忆,用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幽默的曲调折射了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作者用大量的笔韵营造幽默楷谐的氛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旁观者去看待事态种种,即使大部分显得充满笑料,但却使人笑不起来,即使是笑也是沉重的。
随着作者的逐步深入读者也开始产生对弱者的同情,对封建思想的深恶痛绝。
初接触这部作品让人感到这不是一部小说,各章节都似乎无联系,但读后才觉得这七章是不可分割的,它展现坐着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矛盾先生的序言写的那样“。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
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伴随着美妙的歌谣旋律去看作者的童年趣事,民俗风情。
小说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以街头的一个大泥坑引发出各种事件,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自欺欺人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各种盛会上人们各种举动,体现呼兰河人们的精神面貌。
虽然开始两章所占较多,但从整体上彰显了小城的大体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
第三章主要写童年的我和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祖母、家人对自己的冷漠;而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在作者眼中所有的东西都会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只有爷爷,从而体现自己童年时光的无聊,而作者也反复说“我家的后院是荒凉的”,从而更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孤独和对当时在祖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的回忆。
第五章主要写小团圆媳妇在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和众邻里的“好心帮衬”下,活活被摆弄致死,以及迷信的误导下给老胡家带来的家破人亡。
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坊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用人们期待冯歪嘴子坏结局的过程反映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更形象宣明的表现了人们的麻木、无同情心的心理。
可以说最后一章是作者所影射的,描写冯歪嘴子是寂寞生活中少有的乐观者的典型,面对别人的故意捉弄他不恼。
甚至掌柜太太尖酸刻薄的呵斥,他也只是毫不做声,默默地干着活计。
他从不谄媚于掌柜家,也毫不在意别人的讥讽,活得不卑不亢。
别人是为死而活,为了埋进黑土地的最终结局而先在呼兰河小城耗上几十年寂寞的光阴。
只有冯歪嘴子,为了两个孩子辛苦却又快乐地活着。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坚韧与毅力恰好折射出作者的心境,多难得的一颗寂寞透了的心仍然泵着热血,鲜活规律地跳动着啊!
其作品的也具有独到的艺术风格。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其叙事写景娓娓动人然人不自觉跟着作者去品味故乡特色,领略那儿风景的富饶。
其语言清新自然,有天然雕饰之感,用孩子的感受去记录在那儿发生的点点滴滴,显得格外亲切。
在写花园景物时说:"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以其独特的童稚视角细腻的写出后院得一草一物。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
恰如茅盾所言,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
从地面到天空,女作家那支神来之笔仿佛将你带入呼兰河的小镇。
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你历历在目。
还有那黄昏之后尚未人睡
的孩子的嚷叫:“乌鸦乌鸦你打场,给你二斗粮”;那粉房里鲜明荒凉的歌声“人家的丈夫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也声声传入你的耳鼓。
在你的心间荡起一种纯朴的美感,那么实在、那么自然!使你不觉沉醉其中,置身于小镇的清晨与黄昏,感受着浓郁的小镇的气息。
其次,《呼兰河传》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
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在作者童年的后园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搂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这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
而你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
正是这,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这些都给人以清新别致的感觉,让人有美的体验。
整体文风幽默风趣而又写实,但读者绝不会因为这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
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凉他们的麻木。
这也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
既体现作者对童年事的追寻,也深刻揭露了封建迷信思想对人们的毒害,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
也暗示自己客居他乡孤苦,对家乡及童年点滴的深刻思念。
《呼兰河传》给人的的感觉是她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这引发人深刻的思考,拷问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