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信息系统安全概述

合集下载

第1章 信息安全概述

第1章 信息安全概述

(2)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和制度,要 有与系统相配套的有效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起到 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鼓励和监督的作用。 如制定人员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审查;组织管 理上,免单独作业,操作与设计分离等。这些强 制执行的制度和法规限制了作案的可能性。
(3)管理要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例如 对数据文件和系统软件等系统资源的保存要按保密 程度、重要性文件复制3~5份的备份,并分散存放, 分派不同的保管人员管理;系统重地要做到防火、 防窃;要特别严格控制各网络用户的操作活动;对 不同的用户、终端分级授权,禁止无关人员接触使 用终端设备。要制定预防措施和恢复补救办法,杜 绝人为差错和外来干扰。要保证运行过程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
(4)如何在实时(例如网络客户与网络服务 器间的数据流)和存储转发应用(例如电子邮件) 情况下保护通信秘密。
(5)如何确保信息在发送和接收间避免干扰。
(6)如何保护秘密文件,使得只有授权的用 户可以访问。
1.5 网络安全措施
过去人们往往把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局限于通 信保密,局限于对信息加密功能的要求,实际上, 网络信息安全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 的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至少应 包括三类措施: 一是社会的法律政策、安全的规章制度以及安 全教育等外部软环境。在该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企 业的主要领导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
1.2 信息安全的目标
信息安全目标有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三方
面。
如果把信息系统比拟成一个保险柜,系统的内 容则如同放在保险柜中的物品,除了有钥匙或号码 的特定人士外,外人根本无法得知保险柜中内容为 何,这就是机密性; 保险柜内保存的物品因保险柜的坚固而可保持 完整,不致遭人破坏,这就是完整性; 一旦取得该物品因其完整未被破坏而可利用它, 这就是可用性。

系统安全操作维护指南手册

系统安全操作维护指南手册

系统安全操作维护指南手册第1章系统安全概述 (4)1.1 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4)1.1.1 国家信息安全 (4)1.1.2 企业利益 (4)1.1.3 用户隐私 (4)1.2 常见的安全威胁与风险 (4)1.2.1 恶意软件 (4)1.2.2 网络攻击 (4)1.2.3 数据泄露 (5)1.2.4 内部威胁 (5)1.3 系统安全策略与措施 (5)1.3.1 安全管理 (5)1.3.2 防护措施 (5)1.3.3 安全审计 (5)1.3.4 数据加密 (5)1.3.5 安全培训 (5)1.3.6 安全备份 (5)第2章账户与权限管理 (5)2.1 账户安全策略 (5)2.1.1 账户创建与维护 (5)2.1.2 账户认证与授权 (6)2.2 用户权限分配 (6)2.2.1 权限分配原则 (6)2.2.2 权限管理流程 (6)2.3 账户审计与监控 (6)2.3.1 账户审计 (6)2.3.2 账户监控 (7)第3章数据备份与恢复 (7)3.1 备份策略与计划 (7)3.1.1 备份策略制定 (7)3.1.2 备份计划实施 (7)3.2 数据备份操作流程 (8)3.2.1 全量备份操作流程 (8)3.2.2 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操作流程 (8)3.3 数据恢复操作流程 (8)3.3.1 数据恢复准备工作 (8)3.3.2 数据恢复操作 (8)第4章网络安全防护 (9)4.1 防火墙配置与管理 (9)4.1.1 防火墙概述 (9)4.1.2 防火墙类型 (9)4.1.4 防火墙管理 (9)4.2 入侵检测与防护 (9)4.2.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9)4.2.2 入侵检测技术 (9)4.2.3 入侵防护系统(IPS) (9)4.2.4 入侵检测与防护配置 (9)4.3 VPN应用与安全 (9)4.3.1 VPN概述 (9)4.3.2 VPN技术 (10)4.3.3 VPN配置与应用 (10)4.3.4 VPN安全 (10)第5章恶意代码防范 (10)5.1 恶意代码的类型与特点 (10)5.1.1 类型概述 (10)5.1.2 特点分析 (10)5.2 防病毒软件的部署与更新 (10)5.2.1 防病毒软件的选择 (10)5.2.2 部署与配置 (11)5.2.3 病毒库更新 (11)5.3 恶意代码查杀与清理 (11)5.3.1 查杀策略 (11)5.3.2 清理方法 (11)5.3.3 预防措施 (11)第6章系统安全加固 (11)6.1 系统补丁管理 (11)6.1.1 补丁更新策略 (11)6.1.2 补丁来源与验证 (11)6.1.3 补丁安装与测试 (12)6.1.4 补丁管理与记录 (12)6.2 系统安全配置检查 (12)6.2.1 安全配置基线 (12)6.2.2 安全配置检查方法 (12)6.2.3 安全配置不符合项整改 (12)6.2.4 安全配置变更管理 (12)6.3 安全审计与日志分析 (12)6.3.1 安全审计策略 (12)6.3.2 日志配置与管理 (12)6.3.3 日志分析方法 (12)6.3.4 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置 (12)第7章应用安全 (13)7.1 应用程序安全策略 (13)7.1.1 策略概述 (13)7.1.2 安全编码规范 (13)7.2 应用层防火墙设置 (13)7.2.1 防火墙概述 (13)7.2.2 防火墙配置策略 (13)7.2.3 防火墙功能优化 (13)7.3 Web安全防护 (14)7.3.1 Web安全概述 (14)7.3.2 Web应用安全防护策略 (14)7.3.3 加密通信 (14)第8章移动设备安全 (14)8.1 移动设备管理策略 (14)8.1.1 设备注册与认证 (14)8.1.2 设备使用规范 (14)8.1.3 设备监控与追踪 (14)8.1.4 设备更新与维护 (14)8.2 移动设备安全配置 (15)8.2.1 设备锁屏与密码策略 (15)8.2.2 数据加密 (15)8.2.3 网络安全配置 (15)8.2.4 应用权限管理 (15)8.3 移动应用安全审查 (15)8.3.1 应用来源审查 (15)8.3.2 应用安全测试 (15)8.3.3 应用更新审查 (15)8.3.4 应用权限监控 (15)第9章信息安全意识培训 (15)9.1 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15)9.1.1 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16)9.1.2 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率 (16)9.1.3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16)9.2 培训内容与方式 (16)9.2.1 培训内容 (16)9.2.2 培训方式 (16)9.3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的实施与评估 (16)9.3.1 培训计划 (16)9.3.2 培训对象 (16)9.3.3 培训评估 (17)9.3.4 持续改进 (17)第10章应急响应与处理 (17)10.1 应急响应计划的制定 (17)10.1.1 目的与原则 (17)10.1.2 应急响应组织架构 (17)10.1.3 应急预案与流程 (17)10.1.4 应急预案的审批与发布 (17)10.2.1 安全识别 (18)10.2.2 安全报告 (18)10.3 安全的处理与恢复 (18)10.3.1 处理流程 (18)10.3.2 恢复 (18)10.3.3 后评估 (19)第1章系统安全概述1.1 系统安全的重要性系统安全是保障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对于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企业利益、保护用户隐私具有重要意义。

第1章 信息安全概述

第1章 信息安全概述

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 (续)
机密性(Confidentiality)

信息的机密性是指确保只有那些被授予特定权限的 人才能够访问到信息。信息的机密性依据信息被允 许访问对象的多少而不同,所有人员都可以访问的 信息为公开信息,需要限制访问的信息为敏感信息 或秘密信息,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和保密要求将信 息分为不同密级。例如,军队内部文件一般分为秘 密、机密和绝密3个等级,已授权用户根据所授予 的操作权限可以对保密信息进行操作。有的用户只 可以读取信息;有的用户既可以进行读操作又可以 进行写操作。信息的机密性主要通过加密技术来保 证。
1.1.1

信息安全的定义 (续)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的信息安全是“在 技术上和管理上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的安全保护, 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 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 欧盟将信息安全定义为:“在既定的密级条件下, 网络与信息系统抵御意外事件或恶意行为的能力。 这些事件和行为将危机所存储或传输的数据以及 经由这些网络和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的可用性、真 实性、完整性和机密性。”
1.1.2

信息安全的基本属 性(续)
完整性(Integrity)

信息的完整性是指要保证信息和处理方法的 正确性和完整性。信息完整性一方面是指在 使用、传输、存储信息的过程中不发生篡改 信息、丢失信息、错误信息等现象;另一方 面是指信息处理的方法的正确性,执行不正 当的操作,有可能造成重要文件的丢失,甚 至整个系统的瘫痪。信息的完整性主要通过 报文摘要技术和加密技术来保证。
1.1.1

信息安全的定义 (续)
总之,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随 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赋予其新的内涵。一般 来说,信息安全是以保护信息财产、防止偶 然的或未授权者对信息的恶意泄露、修改和 破坏为目的,通过各种计算机、网络和密码 等技术,保证在各种系统和网络中存储、传 输和交换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不可否认性和可控性。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1章计算机信息安全概述习题参考答案1. 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自然威胁和人为威胁两种。

自然威胁包括:自然灾害、恶劣的场地环境、物理损坏、设备故障、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等。

人为威胁包括:无意威胁、有意威胁。

自然威胁的共同特点是突发性、自然性、非针对性。

这类不安全因素不仅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而且严重威胁着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因为物理上的破坏很容易毁灭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网络系统。

人为恶意攻击有明显的企图,其危害性相当大,给信息安全、系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人为恶意攻击能得逞的原因是计算机系统本身有安全缺陷,如通信链路的缺陷、电磁辐射的缺陷、引进技术的缺陷、软件漏洞、网络服务的漏洞等。

2.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特性有哪些?答:信息安全的特性有:⑴完整性完整性是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的过程中保持未经授权不能改变的特性,即对抗主动攻击,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用户修改和破坏。

⑵可用性可用性是指信息可被授权者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合理地拒绝。

对可用性的攻击就是阻断信息的合理使用。

⑶保密性保密性是指信息不被泄露给未经授权者的特性,即对抗被动攻击,以保证机密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法用户或供其使用。

⑷可控性可控性是指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

授权机构可以随时控制信息的机密性,能够对信息实施安全监控。

⑸不可否认性不可否认性也称为不可抵赖性,即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和承诺。

发送方不能否认已发送的信息,接收方也不能否认已收到的信息。

3.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对策有哪些?答:要全面地应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建立一个立体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一般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做工作,那就是技术、管理、人员。

(1)技术保障指运用一系列技术层面的措施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营,检测、预防、应对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管理与防范作业指导书

信息安全管理与防范作业指导书

信息安全管理与防范作业指导书第1章信息安全概述 (4)1.1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4)1.2 信息安全的层次与分类 (4)1.3 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 (4)第2章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5)2.1 风险识别 (5)2.1.1 资产识别 (5)2.1.2 威胁识别 (5)2.1.3 脆弱性识别 (5)2.2 风险评估 (5)2.2.1 风险分析 (5)2.2.2 风险量化 (5)2.2.3 风险等级划分 (5)2.3 风险处理与控制 (5)2.3.1 风险规避 (6)2.3.2 风险降低 (6)2.3.3 风险接受 (6)2.3.4 风险转移 (6)2.3.5 风险监控与应对 (6)第3章物理安全防范 (6)3.1 物理安全的重要性 (6)3.2 安全区域规划与管理 (6)3.2.1 安全区域规划 (6)3.2.2 安全区域管理 (7)3.3 设备安全与防护 (7)3.3.1 设备保护 (7)3.3.2 数据保护 (7)3.3.3 环境保护 (7)第4章网络安全防范 (7)4.1 网络安全概述 (7)4.2 防火墙技术 (8)4.2.1 防火墙的定义与作用 (8)4.2.2 防火墙的分类 (8)4.2.3 防火墙的配置与管理 (8)4.3 入侵检测与防御 (8)4.3.1 入侵检测系统(IDS) (8)4.3.2 入侵防御系统(IPS) (8)4.3.3 入侵检测与防御的配置与管理 (8)第5章数据安全防范 (9)5.1 数据加密技术 (9)5.1.1 对称加密技术 (9)5.1.3 混合加密技术 (9)5.2 数据备份与恢复 (9)5.2.1 数据备份策略 (9)5.2.2 备份介质与设备 (10)5.2.3 数据恢复测试 (10)5.3 数据库安全 (10)5.3.1 访问控制 (10)5.3.2 用户认证与授权 (10)5.3.3 数据库审计 (10)5.3.4 数据库防火墙 (10)5.3.5 数据库安全漏洞扫描 (10)第6章系统安全防范 (10)6.1 操作系统安全 (10)6.1.1 基本要求 (10)6.1.2 安全配置 (10)6.1.3 安全防护 (11)6.2 应用系统安全 (11)6.2.1 应用系统开发安全 (11)6.2.2 应用系统部署安全 (11)6.2.3 应用系统运维安全 (11)6.3 安全运维管理 (12)6.3.1 安全运维制度 (12)6.3.2 安全运维流程 (12)6.3.3 安全运维技术手段 (12)6.3.4 安全运维保障 (12)第7章恶意代码防范 (12)7.1 恶意代码概述 (12)7.2 防病毒技术 (13)7.2.1 特征码检测 (13)7.2.2 行为监控 (13)7.2.3 云查杀 (13)7.2.4 主机入侵防御系统(HIDS) (13)7.3 恶意代码防范策略 (13)7.3.1 预防为主 (13)7.3.2 分层防御 (13)7.3.3 快速响应 (13)7.3.4 定期检查与审计 (13)7.3.5 数据备份与恢复 (14)第8章隐私保护与合规性要求 (14)8.1 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14)8.1.1 维护客户权益 (14)8.1.2 提升企业信誉 (14)8.1.3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14)8.2 法律法规与合规性要求 (14)8.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4)8.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14)8.2.3 《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 (14)8.2.4 国际隐私保护法规及标准,如GDPR、CCPA等 (14)8.2.5 行业特定法律法规及合规性要求 (14)8.3 隐私保护措施 (14)8.3.1 制定隐私保护政策 (14)8.3.2 设立隐私保护组织架构 (15)8.3.3 开展隐私影响评估 (15)8.3.4 采取技术措施保护隐私 (15)8.3.5 员工培训与监督 (15)8.3.6 用户隐私权益保障 (15)8.3.7 定期审查与评估 (15)第9章应急响应与处理 (15)9.1 应急响应计划 (15)9.1.1 编制目的 (15)9.1.2 适用范围 (15)9.1.3 职责分工 (15)9.1.4 应急响应流程 (15)9.1.5 应急资源保障 (15)9.1.6 培训与演练 (16)9.2 安全事件处理流程 (16)9.2.1 事件报告 (16)9.2.2 事件分类 (16)9.2.3 事件评估 (16)9.2.4 事件处置 (16)9.2.5 事件跟踪 (16)9.2.6 事件记录 (16)9.3 分析与报告 (16)9.3.1 分析 (16)9.3.2 改进措施 (16)9.3.3 报告 (16)9.3.4 通报 (16)第10章信息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6)10.1 信息安全培训的重要性 (16)10.1.1 提升员工信息安全素养 (16)10.1.2 强化信息安全意识 (17)10.1.3 适应法律法规要求 (17)10.2 培训内容与方法 (17)10.2.1 培训内容 (17)10.2.2 培训方法 (17)10.3 信息安全意识提升策略与实践 (18)10.3.2 实践措施 (18)第1章信息安全概述1.1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培训教材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1.1 信息安全的定义及重要性1.1.1 信息安全的定义1.1.2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1.2 信息安全的威胁1.2.1 黑客攻击1.2.2 病毒和恶意软件1.2.3 社交工程1.2.4 数据泄露和盗窃1.3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1.3.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1.3.2 个人隐私保护相关法规第二章:密码学基础2.1 密码学概述2.1.1 密码学的定义2.1.2 密码学的分类2.2 对称加密算法2.2.1 DES算法2.2.2 AES算法2.2.3 RC4算法2.3 非对称加密算法2.3.1 RSA算法2.3.2 ECC算法2.4 密钥交换算法2.4.1 DH算法2.4.2 ECDH算法第三章:网络安全基础3.1 网络安全概述3.1.1 网络安全的定义3.1.2 网络安全的威胁类型3.2 防火墙3.2.1 防火墙的作用3.2.2 防火墙的工作原理3.2.3 常见的防火墙类型3.3 入侵检测与防御3.3.1 入侵检测系统(IDS) 3.3.2 入侵防御系统(IPS)3.4 VPN技术3.4.1 VPN的定义及作用3.4.2 VPN的工作原理3.4.3 常用的VPN协议第四章:用户安全教育4.1 用户安全意识培养4.1.1 用户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4.1.2 用户安全教育的方法4.2 密码设置与管理4.2.1 强密码的要求4.2.2 密码管理的注意事项4.3 社交工程防范4.3.1 社交工程的手段4.3.2 防范社交工程攻击的方法第五章:应急预案和恢复5.1 信息安全事件的分类5.1.1 安全事件的定义5.1.2 常见的安全事件类型5.2 信息安全事件处理流程5.2.1 安全事件的报告与识别5.2.2 安全事件的分析与定级5.2.3 安全事件的处置与恢复5.3 应急预案和演练5.3.1 应急预案的编制5.3.2 应急演练的重要性5.3.3 应急演练的步骤结语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您将掌握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密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学会用户安全教育的方法,以及掌握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的编制。

1、信息安全概述

1、信息安全概述

1.2.1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安全服务
ISO7498-2确定了五大类安全服务
鉴别: 可以鉴别参与通信的对等实体和数据源。
访问控制: 能够防止未经授权而利用通过OSI可访问的资源。 数据保密性: 防止数据未经授权而泄露。
数据完整性: 用于对付主动威胁。
不可否认: 包括带数据源证明的不可否认和带递交证明的不可否认。
第1章 信息安全概述
第2节 信息安全体系
1.2.3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信息安全性的度量标准 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通用准则,通常简称为通用准则(CC),是评估信 息技术产品和系统安全特性的基础准则。通用准则内容分为3部分: “简介和一般模型”; “安全功能要求”; “安全保证要求”。 国际测评认证体系的发展 1995年,CC项目组成立了代国际互认工作组。同年10月,美国的 NSA和NIST、加拿大的CSE和英国的CESG签署了该协定。1998年5月 德国的GISA、法国的SCSSI也签署了此协定。 1999年10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DSD也加入了CC互认协定。证书 发放机构还限于政府机构。 2000年,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挪威、芬兰、瑞典和希腊等国也 加入了该互认协定,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也正在积极准备加入此协 定。目前的证书发放机构已不再限于政府机构,非政府的认证机构也可 以加入此协定,但必须有政府机构的参与或授权。 第1章 信息安全概述 第2节 信息安全体系
90年代
数字签名法 数据加密标准 电子商务协议 IPSec协议 TLS协议 CC for ITSEC 计算机病毒 黑客攻击技术
21世纪
非数学的密码 理论与技术
安全体系结构 信息对抗
ARPANET BLP模型
TCSEC "蠕虫事件“ Y2k问题

信息安全期末复习题及相关解析

信息安全期末复习题及相关解析

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1,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指防止信息资源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授权泄露、更改和破坏,或者信息被非法系统辨认、控制和否认。

即确保信息发完整性、秘密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

信息安全就是指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四个方面。

2.信息系统安全四个层面:设备安全、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可用性数据安全、防止数据免受未授权的泄露去、纂改和毁坏内容安全、信息内容符合法律、政治、道德等层面的要求行为安全、行为的秘密性、行为的完整性和行为的可控性3.信息安全主要目标,相互关系①机密性:通常通过访问控制阻止非授权用户获得机密信息,通过加密变换阻止非授权用户获知信息内容。

②完整性:一般通过访问控制来阻止纂改行为,同时通过消息摘要算法来检验信息是否被纂改。

③抗否认性:一般通过数字签名来提供抗否认服务。

④可用性:可用性是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性能可靠性的度量。

4.安全威胁1)中断、窃听、纂改、伪造、病毒、木马等2)被动攻击①获取消息的内容;②进行业务流分析主动攻击①假冒②重放③消息的纂改④业务拒绝3)安全业务保密业务、认证业务、完整性业务、不可否认业务、访问控制5.信息安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密码研究,密码应用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安全实现研究,安全平台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研究、安全标准、安全策略、安全测评等6.信息安全模型PD2R保护(Protect)采用可能采取的手段保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检测(Detect)利用高级术提供的工具检查系统存在的可能提供黑客攻击、白领犯罪、病毒泛滥脆弱性。

反应(React)对危及安全的事件、行为、过程及时作出响应处理,杜绝危害的进一步蔓延扩大,力求系统尚能提供正常服务。

恢复(Restore)一旦系统遭到破坏,尽快恢复系统功能,尽早提供正常的服务。

第二章密码学基础第一节密码学概述保密学:密码学+密码分析学(唯密文攻击、已知明文攻击、选择明文攻击、选择密文攻击)加密(Encryption):对明文进行编码生成密文的过程,加密的规则称为加密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高校信息系统网络总体结构图
服务器群
Web、Email服务器
移动用户
R
交换机
图书馆
交换机
网管中 心 (Optivit y)
Bay380
千兆防火墙
Bay450
Internet
8610
百兆防火墙 路由器cisco3662 VPN Contivity
主楼
交换机
Hub
Accelar1200
软件学院办公楼
良乡校区
、数据完整性、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和 公证 • 普遍的安全机制包括:可信功能机制、安全标签机 制、事件检测机制、审计跟踪机制、安全恢复机制
• 与安全服务有关的机制是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 制、数据完整性、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 和公证。与管理相关的机制是可信功能机制,安全 标签机制,事件检测机制,审计跟踪机制和安全恢 复机制
信息(Information)
本体信息只有部分或大部分成为主观信息。 主观信息起指导行动的作用。 信息具有时效性。
数据(Data)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记录,是可以鉴别的物理符号,如 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 。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示。 ?剑侠情缘
信息系统
• 模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支撑服务,预防服务 和恢复相关的服务
• 支撑服务是其他服务的基础,主要包括: --鉴别(Identification):它表示能够独特地 识别系统中所有实体 --密钥管理:该服务表示以安全的方式管理密 钥。密钥常常用于鉴别一个实体 --安全性管理(Security administration):系 统的所有安全属性必须进行管理。如安装新 的服务,更新已有的服务,监控以保证所提 供的服务是可操作的 --系统保护:系统保护通常表示对技术执行的 全面信任
• 预防服务能够阻止安全漏洞的发生,包括: -- 受保护的通信: 该服务是保护实体之间的通信 --认证(Authentication):保证通信的实体是它所 声称的实体,也就是验证实体身份 --授权(Authorization):授权表示允许一个实体对 一个给定系统作一些行动,如访问一个资源。 --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防止非授权使用资源, 即控制谁访问资源,在什么条件下访问,能够访 问什么等 --不可否认(Non-repudiation):它是与责任相关 的服务,指发送方和接受方都不能否认发送和接 收到的信息。 -- 交易隐私(Transaction privacy):该服务保护任 何数字交易的隐私
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三化”?“四化”?
电子化——手工处理过程转变成电子处理。 网络化——数据(信息)传递通过网络实现。 信息化——在业务处理中提供信息支持。 业务化——信息化基础上的全程业务流程支持。
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信息化的分类
国民经济信息化(农业、工业、服务业) 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 社会信息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交通、公安、环保、 城市管理、社区、家庭、……)
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学校信息化
校务信息化——制度建设、党政监督、文件制定、收文发 文等过程的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库、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
师生互动、网络化实验、考试等信息化。
科研信息化——环境、设备、文献、交流等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财务、资产、教务、人事、党务、学生、
后勤等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国家信息化
• • • • • •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 信息资源的利用 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健全 ?决策者
• • • •
信息安全简介 信息系统安全基本概念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概述 总体结构
信息系统安全
• 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 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 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 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信息安 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即需保证 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 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
网络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利用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微波 通信等)建立通信链路,把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独立的计算 机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服务共享系
统的技术的总称。
现代网络通信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 要功能是实现资源(数据、软件、硬件)共享。 现代通信网络:传输网+接入网+业务网(用户网、局域网)
安全需求
• 可用性(Availability): 确保授权的用户在需要时可 以访问信息 • 完整性(Integrity): 保护信息和信息处理方法的准 确性和原始性 • 保密性(Confidentiality):确保信息只被授权人访 问 • 可追溯性(Accountability):确保实体的行动可被跟 踪 • 保障(Assurance):是对安全措施信任的基础,保 障是指系统具有足够的能力保护无意的错误以及 能够抵抗故意渗透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对象,以运用信息并达到某种目的所 采用的所有技术的总称。 语言和文字的运用也是信息技术。 当代信息技术是指以应用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解决信息 的获取、识别、转换、存储、传递、再生和利用等问题的 一系列具体技术和与之对应的基础理论的总称。 信息技术的支撑技术主要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计 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控制技术。 信息技术也可以归纳为“3C”,即计算机、通信、控制 (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trol)技术。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 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系统由若干要素(部分)组成。例如由运算器、控制器、
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组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 系统有一定的结构。例如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个组成部分 按冯.诺依曼结构组织。 系统有一定的功能,或者说系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 公司系统是以盈利为其主要功能。 ?社会系统?经济系统?
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
生产信息化——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的信息化。 服务信息化——咨询、交流、销售、服务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日常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包括办公、事 务管理、决策支持等系统。
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政府信息化
政务信息化——社会管理、行政审批等业务过程的信息化。 服务信息化——面向政府内部和公众的服务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立法、决策、内务、会议等过程的信息化。
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 数据资源、交互功能(如网络)组成的人造系统。 信息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系统。 目的:及时、正确地收集、 人 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 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 动的管理、调节和控据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交换机
中教办公楼
交换机
路由器 无线网桥
信息教学楼
无线网桥
西山分校
路由器交换机 passport1424 千兆 百兆
拨号上网
信息安全现状
• 日益增长的安全威胁
– 攻击技术越来越复杂 – 入侵条件越来越简单
黑客攻击猖獗
特洛伊木马
黑客攻击 后门、隐蔽通道
计算机病毒
网络
拒绝服务攻击
逻辑炸弹
蠕虫
内部、外部泄密
安全需求之间的关系
安全需求之间的关系
• 保密性依赖于完整性,如果系统没有 完整性,保密性就失去意义 • 同样完整性也依赖于保密性,如果不 能保证保密性,完整性也将不能成立 • 可用性和可追溯性都由保密性和完整 性支持 • 上面提到的这些安全需求都依赖于保 障
安全服务模型
• 安全服务是加强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的安全 性的一种服务,是指信息系统为其应用提供的某 些功能或者辅助业务 • 安全机制是安全服务的基础 • 安全服务是利用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阻止安全攻 击,保证系统或者数据传输有足够的安全性 • 图1.3是一个综合安全服务模型,该模型揭示了主 要安全服务和支撑安全服务之间的关系
第1部分 信息系统安全概论
信息 系统 安全
第1章 信息系统安全概述
1.1 信息安全简介
• • • • 信息化与信息系统的发展情况 信息系统安全的发展 安全需求的来源 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困境
信息化
信息(Information)
信息一般是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Message)或情 报,并用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来揭示其意义。 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C.E.Shannon(克劳德· 艾尔伍德· 香农, 美国):信息是用来消除信息接受者某种认识上不确定的东 西。 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 N.Wiener(诺伯特· 维纳,美国):信 息是人们在适应客观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的过程中,同客观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名称。 我国信息学著名教授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 本体论: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自我描述,即 信息是事物固有本质特征的表述;
安全目标
• 信息安全的目标是指能够满足一个组织或 者个人的所有安全需求 • 通常强调CIA三元组的目标,即保密性 (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 (Availability) • 由于这些目标常常是互相矛盾的,因此需 要在这些目标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例如,简单地阻止所有人访问一个资源, 就可以实现该资源的保密性,但这样做就 不满足可用性。
• 主动攻击则意在篡改或者伪造信息、也可 以是改变系统的状态和操作
• 主动攻击主要威胁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 和真实性 • 常见的主动攻击包括:伪装、篡改、重放 和拒绝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