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大师季羡林生活经历
季羡林清华日记季羡林日记3篇

季羡林清华日记季羡林日记3篇这是一篇由季羡林老爷爷写的文章,回顾他老人家,几十年前的时光,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想念母亲的事。
季羡林老爷爷在六岁时就离开生母,去城里住。
中间只回过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他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他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的母亲弃养,只活了40多岁。
季羡林老爷爷当时很痛苦。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他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他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镇上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
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季羡林老爷爷在他的日记上写到:19____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
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1月20日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
风里夹着雨。
天色阴得如黑夜。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季羡林老爷爷还写了一篇散文,名字叫《寻梦》。
开头是: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最后一段是: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季羡林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季羡林的故事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2008年第40期
1.季羡林一生培养了6000多名弟子,其中30人成为中国驻各国大使,但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架子,他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决不会感到紧张局促。
2.1917年,6岁的季羡林从乡下的父母家来到济南的叔父家。
叔父虽未受过正规教育,
却思想开明,有远见。
在季羡林上高小时,叔父便出钱让侄子课余去学英语,学古文,一直要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
在清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的十几年里,他每天的日程就是学习、吃饭、睡觉,与旅游、晚会、跳舞等娱乐都绝缘。
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
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他独自过了16年,之后才把家属接来。
即使“文革”期间看门房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而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
李羡林的成长经历

李羡林的成长经历季羡林(1911 年 8 月 6 日-2009 年 7 月 11 日),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 12 国语言。
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等。
季羡林 1911 年 8 月 6 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 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 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 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
18 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2009 年 07 月 11 日八时五十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 301 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享年 98 岁。
轶事:我的生日从旧历折合成公历是八月二日。
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六日,让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
“这件事也算得上季羡林生平中的一件趣闻。
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对自己生辰的讹误,听之任之,将错就错,不置一词,也颇耐人寻味。
青年季羡林 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1936 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1945 年 1O 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 "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
离开哥廷根 35 年后的 1980 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 83 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是欢、是喜、是悲、是哀.我们都应该从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当然,也一定要学会成长、学会自强!只要心中有梦想,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不要被周围那些琐碎的事情而动摇了追逐梦的信心和勇气,因为那不是你的终点,真正的终点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季羡林事例素材

季羡林事例素材素材名人——季羡林1.季羡林评价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送给一位九旬老人的颁奖词,这位老人家是“国学大师”。
2.季羡林成就:现年98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3.季羡林具体事迹:(1)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老人愉快地答应了。
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
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
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人,此刻正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2)谢绝剑桥大学聘约:二战前,古斯塔夫•哈隆教授向剑桥大学推荐季羡林任教,剑桥大学接受了他的推荐,向季羡林发出聘约。
季羡林接到剑桥大学聘约时,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全世界只有欧洲最全,剑桥大学的藏书则更丰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地方。
可是,一想到祖国正处在灾难中,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置家国于不顾,那简直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但是,如果回国,自己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
最后,他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回国看看。
现代诗人季羡林生平简介

现代诗人季羡林生平简介季羡林生平简介季羡林是中国乃至国际上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有许多的职业,但是比较著名的就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还有作家,在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季羡林一直被称作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还有国宝,但他自己说过自己不是圣人,也就是这样的季羡林让我们觉得大师很可爱。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比如英语、德语、梵语、巴利文、还能阅读俄文、法文,还有最神奇的是他精通吐火罗文,这是世界上很少有学者会的语言。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民家庭,长到6岁开始读书写字,1923年在山东小学毕业后,在中学期间,季羡林参加了古文学习班,晚上又学习英语。
1926年初中毕业进了山东大学的附属高中,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季羡林以希道的笔名创作了多篇小说在天津发表,此后进入济南高中,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封散文,均在山东和天津发表,高中毕业考进了清华专修德文,1934年毕业被母校邀请担任教员。
1935年清华与德国交换研究所,季羡林被录取去德国主修印度学,后来又学习了多种文字,在学校的汉学系做讲师,直到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1946年回国,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经常以学者身份访问出国,直到退休。
季羡林的妻子季羡林妻子名叫彭德华,她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思想淳朴,勤劳肯干。
季羡林妻子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和季羡林有一定的差距,但她在生活上对季羡林及家人的照顾真的是很细心。
虽然她和季羡林在结婚前没有进行过多的感情交流,彼此也不是很了解对方,结婚后还是有些冷淡,但彭德华凭借自己的踏实善良,让季羡林逐渐对她有了好感。
彭德华成为季羡林妻子后,将季羡林的生活打理的很到位,正是这种无形的支持,让季羡林可以踏实的研究文学。
季羡林妻子是通过季羡林的叔叔介绍的,她的文化水平仅仅是小学的初级水平,认识的字不多,和季羡林沟通困难,但在那个时代,他们还是过着平淡而和谐的生活。
季羡林名人轶事

季羡林名人轶事1947年夏天,季羡林回到第二故乡--济南。
季羡林在济南走亲访友,应酬颇多,惊动了王耀武。
他派人请季羡林去他的官邸赴宴,表示欢迎他回山东工作。
王耀武还派人给季家送来了面粉、白糖等礼品,他的车队惊动了二里长的佛山街,从此季家名声大振。
每逢季羡林的生日这一天8月6日,他的亲朋好友,学生晚辈,各级领导,甚至外国大使,都会向他祝寿。
2001年8月,聊城和临清市的市政领导邀请季羡林回故乡,庆祝季羡林的九十岁生日,在祝寿大会后,季羡林在写《故乡行》一文时,却写下了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从旧历折合成公历是八月二日。
"在季羡林留学德国期间,他通过好友田德望认识了街坊迈耶一家。
他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论文需要先打成清稿再送给教授看。
可是他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适逢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
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呆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很长的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
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还经常去她家打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
季羡林常到迈耶加做客,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
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
但是,季羡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自己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尽管那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是他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与伊姆加德恋爱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和抛弃,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
然而,放弃这段感情,又会使已经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会遗憾终生。
最终,他做出决定,回到中国,不再与其联络。
1991年,八十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
有读者读过《留德十年》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寻找到伊姆加德小姐,发现她终身未嫁,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季羡林这位大师。
您知道吗?季羡林小时候那可是个特别好学的孩子。
家里条件虽说不富裕,可他对知识的渴望简直像小火苗一样燃烧着。
在学校里,他总是最勤奋的那一个,成绩也是顶呱呱。
后来呀,他去了国外深造,在异国他乡,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他可没退缩过。
那股子钻研的劲儿,让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再说说他对语言的热爱吧,他精通好多门语言,什么梵文、巴利文,那都是信手拈来。
就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各国的文化和历史,他付出的努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还有啊,季羡林写的那些文章,那叫一个精彩!文字朴实却饱含深情,让人读了就忍不住叫好。
他把自己的经历、感悟,都融入到作品里,让咱们读者仿佛能走进他的世界。
他对待朋友和学生也是超级好。
总是耐心地倾听,热心地帮助。
在大家眼里,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
季羡林还特别爱国,不管在外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
一有机会,就赶紧回来,把自己的所学都奉献给国家。
而且他这人特别谦虚,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哪怕别人把他捧得高高的,他也总是笑笑说,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学者。
怎么样,朋友,听我讲了这么多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是不是对这位大师更加敬佩啦?。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字学家。
毋庸置疑的国学大师。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故事季羡林是中国的文学大师,读过的书不计其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在学习的生涯中也是经历了许多的磨难。
季羡林读书的故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因为季羡林出生的家庭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很难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仅仅就能把他送到私人学校,然而却没有额外的钱买课外书,因此他只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一些知识。
在叔叔准备将季羡林接走培养他的时候,季羡林读书的故事便有了转变,在叔叔这里他可以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但因为小时候还有着一些不好的习惯,他一时很难改掉贪玩的习惯,但即便如此,季羡林也可以取得中等向上的成绩,可见季羡林从小在学习上就有着天赋。
在叔叔这里上学,季羡林有机会看各种小说,他对那些有武力的人十分感兴趣,自己在没事干时还会尝试一下,结果让自己受伤。
因为他不认真读书,也没少挨老师的打,但他也不怕老师打,还让他觉得很有趣,有小男孩的一些顽皮本性。
虽然季羡林没考过班上的第一名,但班上的第一名却被季羡林小看,因为他的成绩完全是用汗水换来的,可见季羡林是一个头脑灵活,喜欢活学活用知识的学生,正因为他的这种本性,让他在日后的研究中有更多自己的思想。
在季羡林长大一些后,他便开始学习英语了,之后还去国外学习。
通过对季羡林读书的故事的了解,让后人知道了季羡林读书中的一些艰辛与乐趣,也可以看出季羡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灵活的学习方法和天赋。
季羡林生平故事季羡林在跟随叔叔去读书的时候,有机会读到各种优秀历史书籍,像儒家经典。
在小学中学这个阶段,季羡林不仅学习国学,还在放学的空闲时间,学习英语。
在上了高中后,恰逢遇到了日本侵略,因此在这一年都没有机会读书,可是这时季羡林已经对文学研究颇有造诣了,季羡林已经有能力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内容,此时季羡林也对英语已经掌握了不少,他已经有能力翻译一些外国的著名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学大师季羡林生活经历
国学大师季羡林已经逝世,然而,这位富有才华的大师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恩师朋友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
季羡林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季羡林毕生难忘”。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苦涩童年
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
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
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
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
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
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
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
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济南求学
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
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
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
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
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
中学老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里没有学到什么国文知识,只学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无产阶级文学。
负笈清华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一只“饭碗”。
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
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
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子手中。
在半殖民地社会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
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大学。
在出国方面,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
陈、朱二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清华大学毕业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人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无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高中。
留德十年
当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非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出国留学,于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季羡林认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在哥廷根的十年,对于一介穷书生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
是时间和书籍。
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
这个时期,他大致阅读两大种类,一类是有关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书籍,另一类是中文书籍。
这一时期,除了星期日和假日外,季羡林都要阅读,对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况,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
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研究工作。
1945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
关于国学大师季羡林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