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六年级语文下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北京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海拔等;(2)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3)使学生掌握青海湖的文化内涵,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美丽风光;(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基本概况;(2)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3)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的形成原因;(2)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比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青海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材料;(3)设计讨论及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发言稿;(3)搜集其他湖泊的资料,以便进行比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海湖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知道青海湖吗?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2)组织学生讨论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及文化内涵;(3)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比较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异同;(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3)总结青海湖的独特之处。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青海湖的基本概况、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青海湖具有独特的特点。
希望大家珍惜自然资源,为保护青海湖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湿地退化、水质污染等;2.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青海湖保护所采取的措施;3. 探讨个人如何为保护青海湖等自然资源做出贡献。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特点。
教学难点: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美丽。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青海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特点。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美景。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青海湖的美丽和独特性。
章节二: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
教学难点: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际操作建议。
章节三:青海湖的文化内涵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历史传说等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特点。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历史传说等文化特点。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地区文化特色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化内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语文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了解青海湖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 青海湖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青海湖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句的理解。
(2)青海湖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自然景观的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展示青海湖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3. 词语与句子:(1)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青海湖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通过欣赏青海湖的美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2. 青海湖的自然特点:海拔、面积、水温等3. 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鸟类、鱼类、湿地等4. 青海湖的美景:日出、日落、蓝天、白云等5. 环境保护:湿地保护、垃圾分类、减少污染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青海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难点:青海湖的美景描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描绘青海湖美景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青海湖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3. 欣赏美景: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描绘青海湖美景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青海湖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的理解程度。
2. 写作作品: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描绘青海湖美景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提出的建议。
七、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户外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青海湖附近,亲身感受湖光山色,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
(2)培养学生对青海湖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其特有的生物种类。
(3)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利用地图,让学生学会查找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导入: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主题。
2. 青海湖的基本概况:(1)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的青藏高原。
(2)面积:约为4,317平方公里。
(3)水质:咸水湖,盐度约为0.46%。
3. 青海湖的生态系统:(1)特有的生物种类:青海湖裸鲤、青海湖卤虫等。
(2)生态脆弱区: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1)日出日落: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2)鸟岛:了解鸟岛的特色和保护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2)青海湖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3)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生态系统的保护。
(2)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青海湖的自然美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4. 欣赏与实践:组织学生观看青海湖的自然景观视频,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
5.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画。
2. 写一篇关于青海湖的日记,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调查身边的人对青海湖的了解程度,提高大家对青海湖的认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2. 简要介绍青海湖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
教学活动:1. 播放青海湖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
2. 教师简要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面积,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大致情况。
3. 教师讲解青海湖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
章节二:青海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变迁的认知。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的形成过程。
2. 讲解青海湖的发展历程和变迁。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青海湖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地质背景。
2. 教师讲解青海湖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
章节三:青海湖的自然特点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的水文特点。
2. 讲解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青海湖的水文特点,如湖水温度、水位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湖水与气候的关系。
2. 教师讲解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如鱼类、鸟类等,引导学生关注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
章节四:青海湖的文化内涵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地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2. 讲解青海湖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青海湖地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如藏族、回族等,引导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共存。
2. 教师讲解青海湖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如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引导学生关注湖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章节五:青海湖的保护与利用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青海湖的保护与利用状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讲解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和成果。
2. 介绍青海湖的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
掌握文中描绘青海湖景色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保护自然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青海湖的美。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深厚情感,理解其蕴含的环保意义。
引导学生将对青海湖的感受转化为实际的环保行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青海湖的相关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等。
2、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青海湖的美丽。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文中美景的感受和理解。
4、欣赏法展示青海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几张青海湖的美丽图片,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出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思考:文章围绕青海湖写了哪些方面?3、精读课文分析文中描写青海湖景色的段落,找出优美的词句,如“那湛蓝的天,那洁白的云,那碧绿的草,那灿烂的花,那清澈的水,那飞翔的鸟,那奔跑的马,那悠然的牛,那飘动的经幡,那庄严的寺庙,那神秘的传说,那淳朴的民风,那美味的佳肴,那独特的文化,那迷人的风情,那无尽的魅力,那永恒的记忆,那梦中的天堂,那心灵的归宿,那生命的源泉,那灵魂的寄托,那精神的家园,那心灵的净土,那人间的仙境,那世间的瑰宝,那大自然的杰作,那上帝的恩赐,那神奇的土地,那美丽的地方,那令人向往的地方,那让人陶醉的地方,那使人留恋的地方,那叫人难忘的地方,那青海湖啊,真是一个梦幻般的湖!”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海拔等。
2. 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东部。
2. 介绍青海湖的面积和海拔:面积4,317平方公里,海拔3,194米。
3. 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独特之处,如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青海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
2. 教师简要介绍青海湖的基本信息,引导学生提问。
3. 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青海湖。
章节二:青海湖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环境特点,如气候、湖泊生态系统等。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的气候特点: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
2. 介绍青海湖的湖泊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多种鸟类和鱼类栖息。
3. 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环境问题,如湖泊萎缩、水质污染等。
1. 教师展示青海湖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
2. 教师详细介绍青海湖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提问。
3. 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
章节三:青海湖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意义,如宗教、历史、民俗等。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青海湖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被认为是圣湖,有许多佛教寺庙和修行者。
2. 介绍青海湖在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如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有多个古代文化遗址。
3. 介绍青海湖的民俗活动:如每年举办的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青海湖文化旅游节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青海湖的文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
2. 教师详细介绍青海湖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提问。
3. 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价值。
章节四:青海湖的旅游资源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旅游资源,如景点、活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要求]
素质思想品质教育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
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基础知识教学点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要求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课前准备]
幻灯,投影,录相。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同教学法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
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读准字音。
扑朔迷离倘徉涟漪震慑伫立繁衍眸子粗犷
2、理解词语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倘徉: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深蓝。
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涟漪:小波纹。
伫立:站立。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3、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段意。
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从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全文应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学生汇报:
学生甲:课文重点描写了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共五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自然段):青海湖像一幅巨大的画卷,湖水蓝得可爱。
第三段(4自然段):青海湖草滩有一种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第四段(5自然段):青海湖是鸟的世界、绝妙的世外桃源。
第五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生乙:我把课文的3、4、5自然段合并,因为它们都是介绍青海湖的内容,因此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5自然段):青海湖的湖水蓝、草滩美、水鸟多,像一幅美丽的大画卷。
第三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思路活跃,两种分段方法都可以。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熟读课文,体会重点
1、指名读第二段。
画出人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学生汇报:
学生A:“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
”这是个比喻句,把作者来到青海湖比作是扑进了巨大的画卷,非常形象地说明青海湖像画卷一样美。
学生B:“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
”这句话体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学生C:“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表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
像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这一段话把青海湖的水写“绝”了。
海洋、天空的蓝比不上它的净、深湛、温柔、恬静。
接着又把湖水比做“蓝”锦缎,小女孩的眸子。
那是多么生动、闪亮而有生机呀!青海湖的水蓝得太可爱了。
学生D:“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睛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渴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
”这段话写出了草滩的美。
草滩是碧绿的,山峦是深褐色的,银色公路像哈达。
在这优美的景致中,几头牦牛在漫步,为宁静的草滩增添了活力。
学生E:我认为这句好。
“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这里用衬托对比的方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美与众不同,是粗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学生F:“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
”“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这些天上飞的各种美丽的鸟,水中游的五彩鱼为青海湖增添了美的色彩和活力。
老师小结:同学们书读得好,各抒已见,理由说和简明,棒极了。
2、投影:联系课文说说。
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句子。
“谁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1)“现实”指青海湖像一幅画卷。
湖水蓝得十分可爱;草滩景色美得粗犷、美得自然、美得质朴;青海湖是鸟的天下。
这些就是现象。
(2)“梦幻”指青海湖太美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仿佛这么美的景色只能在梦中出现。
(3)理解全句。
学生汇报:因为青海湖太美了。
水蓝得可爱,草滩美得粗犷、自然、质朴。
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
这一切美得不敢让人相信,让人觉得只有梦幻中才能有此美景。
(四)重点句子解析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析这是作者欣赏美丽的青海湖后发出的感叹。
青海湖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使人看后犹如在梦幻中,所以作者感叹欣赏青海湖后竞不相信是大自然的现实。
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
析作者将美丽的青海湖比作一幅画卷,十分生动。
青海湖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表明作者喜爱青海湖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由衷地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观看有关介绍“青海湖”的录相。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不正确的拼音划去。
扑朔迷离倘徉朝前一倾眸子
2、扩句。
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我们欣赏美景。
3、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难忘这堂课令人真
高老师三十年工作了在教育战线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2、一望无边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我们尽情地欣赏着森林公园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