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1000字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文艺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莱瑟·奥格登(Leslie A. Ogden)所著的一本心理学专著,通过探讨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
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奥格登首先介绍了艺术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她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人们可以获得身心愉悦、情感宣泄、自我认同等满足感。
此外,艺术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心理弹性。
接下来,奥格登探讨了不同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她分析了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心理机制,指出了它们对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角色塑造、情节编排等手段引起读者的共情和情感体验,帮助读者洞察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电影可以通过视觉、音效等元素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可以通过节奏、旋律等元素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进一步探讨艺术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时,奥格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文艺心理学”指的是一种基于艺术的治疗方法,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和创作,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她认为,艺术创作能够提供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的渠道,帮助个体处理情绪困扰、解决心理冲突;同时,通过参与艺术创作,个体能够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增强心理弹性和抗逆能力。
在结尾部分,奥格登总结了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她呼吁心理学家们在实践中采用文艺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艺术创作活动来改善心理健康,同时也呼吁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创作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品。
阅读完《文艺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文艺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艺术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并对如何通过艺术来改善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这就是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就是美的书。
该书作者朱光潜就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她就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就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她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与高尚的学术品格。
她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她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就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她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她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与当代美学。
此书就是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就是我国现代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全书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问题,与此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主要流派。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就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本书则更多就是从心理的角度对什么就是美的探索。
它一克罗齐的直觉论为中心,在吸取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的理解方式,将心理学派美学、联想主义美学与道德主义美学沟通起来形成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
全书重点就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
美感经验就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
比如在风与日暖的时节,眼前尽就是娇红嫩绿,我们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
有时我们整日为俗事奔走,偶然间偷得一刻余闲,在案头抽出一本戏曲来消遣,武松过冈成功杀虎时,我们也会与她一样感到同样的快感;秦舞阳见秦始皇变色时,我们心里与荆轲一样焦急。
这些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就是“美感经验”。
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
文艺心理学读书心得

文艺心理学读书心得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文艺心理学的书籍,让我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文艺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文艺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试图揭示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内心世界,以及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的心理反应。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在书中,作者首先阐述了文艺创作的心理动机。
原来,艺术家们进行创作并非仅仅出于偶然或一时的冲动,而是有着多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有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积压已久的情感,通过艺术的形式得以宣泄;有的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展现独特的创造力和才华;还有的是为了与外界建立联系,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这些动机相互交织,共同驱使着艺术家们投身于创作之中。
书中还详细探讨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想象是艺术家们打破现实束缚,创造出独特艺术形象的关键。
它让艺术家能够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变形,创造出全新的、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比如,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凭借想象构建出一个虚幻的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在绘画中,画家能够运用想象将现实中的景物进行夸张、抽象的处理,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在阅读关于文艺欣赏的部分时,我了解到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
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情感状态对作品进行解读和感受。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对于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和评论。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情感在文艺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情感都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欣赏者则在作品中寻找情感的共鸣。
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因为它能够触碰到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文艺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以前,我可能只是简单地从表面去欣赏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者一幅画,而没有深入思考背后的创作心理和自己的欣赏心理。
读文艺心理学后有感

读文艺心理学后有感—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读文艺心理学后有感
编者按: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
《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
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
《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
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
审美要有种距离。
审美离不开联想。
《文艺心理学》提出美感经验三段论,是整个《文艺心理学》最具特色的部分。
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
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著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
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
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
第1 页。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
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著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
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
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
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
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
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
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
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
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
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
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
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
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
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
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是一本结合了文学与心理学的书籍,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心理学理论和现象。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文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点和互补性。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文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中发现了两者的相似点和关联性。
接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叙事手法等方面,探索了这些元素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现象。
其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梦境和幻想的部分。
作者通过对几个文学作品的分析,深入理解了梦境和幻想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我记得书中讲到的“天平之梦”这个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自己的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天平之魂”,并通过这个梦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梦境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心理学等,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应用,使得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更加深入和丰富。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产生
了新的视角和感受。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
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著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
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
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
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
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
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
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
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
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
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
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
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
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
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
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2)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2)文艺心理学读后感篇三朱光潜先生不同于西方心理学重哲学框架的态度,而是从心理学阐发美学,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折衷的观点,不仅对我国文化传统中重道德伦理的实用主义观念提进行了有力反驳,也矫正了西方风行一时的形式主义理论偏见。
他将西方先进的理论成果与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熟悉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文艺心理学的诸多范畴,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
一、刚性美与柔性美第15章重点讨论了刚性美与柔性美的特征及其给我们带来的心理体验。
综合前人所述,所谓“骏马秋风冀北”的雄伟阳刚使人严肃、震撼、感动。
感觉它时,第一步是惊,如因物的伟大(数量或精神上)而有意无意的显现出自己的渺小,这时会产生“霎时的抗拒”痛感;第二步才是喜,我们因物地伟大有意无意的又幻觉到自己的伟大,心情又欣喜起来。
所以人们多觉得“雄伟”是“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是美之难者”[3]。
而“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秀美则起源于运动筋力的节省,是一种移情作用,多带有欢喜和亲爱的情感。
尼采对艺术有如下分类:“一种是酒神式的,专在自己的活动中领略世界之美,是醉的产品,如音乐和舞蹈;一种是日神式的,专在旁观的地位以冷静的态度欣赏世界之美,是梦的产品,如图画和雕刻。
”[4]与刚性美和柔性美的分类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根据我们自身的审美体验,知觉过程并无严格的“惊”、“喜”先后之分,多半是直观的震撼或肃穆的印象。
在感受雄伟之美时,常常感受到力量和刺激,处于一种肌肉紧绷、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就像吃辣时的感觉,即使眼泪直涌、舌头发烫、汗流浃背,人们体验到的是酣畅淋漓的快感。
这种快感被运用到文艺作品中引起的便是刚性美的美感。
而秀美的确使我们感到轻松舒适,就像甜食。
以此类推,“辣”得过头读者(或观众)就会感到难以接受,一直“吃甜食”也会令人产生厌腻之感。
刚性美与柔性美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个人兴趣的不同所倾向的艺术类型自然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有诗:“我的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心理学》1000字读后感《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美学按学科门类因隶属哲学范畴,重归纳和演绎,有趣的是朱光潜先生触类旁通,重视美的“心理感受”,向心理学进军,有些像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朱光潜这本书要早于尧斯几十年,笔者认为接受美学反对美学的结构主义化的确没错,可是过于主观化的人文主义,难免陷入唯我唯心的泥潭。
毕竟对于“美”,还是有些许普遍性。
可能你喜欢梵高,我喜欢塞尚,但对于例如《蒙娜丽莎》等作品,受众者又有很多,到底是物的本身很美,还是物给我们的感受产生了美感?美学在历史上一度被蒙上了神秘主义色彩。
喜欢朱光潜因为他深入浅出的大家风范,喜欢他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喜欢他文笔清爽如和风细雨,即使是论及学术的,让人读起来仍觉得如沐春风。
什么是美?估计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种回答,每个人的都会回答出心里最直接的感受。
朱老先生认为,只有美才能拯救人的心灵,这本书从人的心灵来研究美,这不外乎现在我们大谈的内在美和外在
美。
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
排除了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又不考虑事物的抽象共性,只专注它给你的完整形象,这个时候,美才能产生。
这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同时,审美要有种距离。
古语有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些东西就是得在远处欣赏,而现在有些人正天挂在口中的话是“距离产生美”,人们都知道“雾中看花、水中望月”中的花和月比现实中的花与月要美,是因为人们和它们有了距离。
距离太远以至于看不清楚了,也同样达不到审美的效果。
过分理想化的作品和人们生活离得太远,过于写实的作品又和人们的生活离得太近,都不能产生很好的审美效果。
“不即不离”是艺术的原则。
审美离不开联想。
联想的特点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完全是偶然的,没有艺术的必然性。
联想的另一个特点是,联想力越丰富的人美的欣赏力也越弱。
尤其音乐,有修养的人一般只注意声音的起承转合,不想到意义,也不发生视觉的幻象。
朱光潜批评了这种漠视联想在审美中的作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