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类型分析

合集下载

语篇理解教案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语篇

语篇理解教案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语篇

语篇理解教案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语篇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语篇,并培养学生对语篇的综合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语篇,以及语篇的特点;2. 学生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语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理解;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语篇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语篇;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语篇,并引导学生思考语篇的特点。

2. 学习和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分别阅读一篇新闻报道、一篇科普文章、一篇故事,然后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写作目的。

(2)引导学生根据所给的文章,尝试找出各个类型语篇的共同特征,并与同学们分享。

3. 扩展运用(20分钟)(1)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和故事的不同特点,以及它们与读者的互动方式。

(2)请学生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并分析其语篇类型、目的和读者需求。

4. 案例分析(20分钟)(1)教师出示一篇比较复杂的语篇,例如一篇社论或专业文章,并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分析:从标题、导语、正文、结论等方面逐一分析,明确其类型和作者意图。

(2)学生根据所学分析方法,自主选择一篇语篇进行分析,并展示分析结果。

5. 归纳总结(10分钟)请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各类语篇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并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

参考答案:语篇是一段完整的文字,在语言学中指的是一部分文字,有明确的语义和信息传递目的。

语篇的特点包括:具有一定的篇幅,一定的结构组织,一定的语言风格,以及明确的语义目的。

不同类型的语篇有不同的特点和写作目的。

新闻报道主要以传递信息为目的,通常侧重客观的叙述和直接明了的语言风格;科普文章旨在向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强调互动性和启发性;故事则以情节和主题为核心,旨在通过故事情节吸引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如何分析导语的优缺点(案例)

如何分析导语的优缺点(案例)

华中科大运动会取消长跑称学生体质达不到要求本报讯(记者石伟通讯员杭慧喆)现今大学生的体质真的变差了吗?昨天,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开幕。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比赛项目中,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不见了”。

运动会负责人表示,这两个项目对学生体质要求较高,取消是为了避免参赛学生“受伤”。

昨天下午举行的女子1500米比赛中,不少选手刚跑到终点,就被等候的志愿者“架着”下场。

“我们大一学生每天早上要出操,每周有两次是长跑。

为了比赛,我还提前两个星期利用晚上出来跑两圈,感觉还行。

”对比赛成绩并不太满意的选手小陈说,除了出操和这次赛前训练,平时很少跑步。

“你每星期会去跑步锻炼身体吗?”记者随机询问20名大一以上的学生,有14人表示“从来不特意去跑步锻炼”。

“每周打两次球,就算运动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单纯的跑步太枯燥,没意思。

”大三学生小李是学院足球队员,为了锻炼体能,他每周会自行到操场上跑5次,每次跑5圈。

他说,其他的室友,有一人喜欢做俯卧撑,除此之外,很少见到有人出去跑步或者做别的运动。

女生则大多表示以羽毛球、乒乓球代替跑步类的训练。

“我们也会到操场上跑两圈,是为了减肥,不会太快。

”大二女生小黄说,反正又不参加比赛,用不着比速度、拼耐力。

不少学生认为长跑“脱离群众”对于运动会取消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有17人表示“无所谓”。

“这种项目一般人不敢尝试,跑下来全身疼好几天,还不一定能跑完。

半路掉队了,很没面子的。

”大二学生周宇认为,这两个项目太“脱离群众”,除了被一两个牛人“霸占”赛场,玩的人太少,取消了没什么影响。

另外,有3人认为取消两项长跑比较可惜。

“这样的项目最能凝聚班级、宿舍关系。

一个人跑,十几个人在场内陪跑、喊加油,不管成绩怎么样,大家的关系会因为这更亲密。

”计算机专业的小陈认为,学校运动会就不应该是功利性的,不能为了得奖而决定参不参加,只要能一起参与,一起玩得开心就行。

校方称学生体质达不到中长跑要求该校体育部副主任沈跃进介绍,本次取消两个长跑项目是出于现实考虑。

新闻导语分析5

新闻导语分析5

新闻导语分析:一、七好:1、《华尔街日报》2011年4月8日新闻——马尔萨斯有关中国和印度的预测离谱吗?这则报道的导语是:当全世界人口比当今印度的人口还少几百万的时候,尊敬的马尔萨斯先生(Thomas Robert Malthus)就预测说,无节制的人口增长将导致饥荒、饿殍以及高死亡率。

首先读者看到新闻标题就会被该报道吸引住,当读者看完这段导语时更会被其吸引。

导语的首要目的就是吸引读者,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这段导语中“当全世界人口比当今印度的人口还少几百万的时候”这一句完全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全世界的人口中当然包括印度人口,可是这里为什么说全世界人口比当今印度的人口少几百万呢?这无疑使读者对这篇报道“一见钟情”。

当然我作为读者受众也想知道谁是马尔萨斯,他又预测了什么。

这就是这段导语的好处。

2、《华尔街日报》2011年4月2日新闻——中国房地产还能火多久?导语:在《中国有多少人抱怨高房价?》一文中,笔者探讨了住房私有率(私有住宅面积占比)和住房自有率(拥有自有产权住宅的家庭户数占比)的差异,并粗略估算过去10年累计有至少6亿中国人抱怨高房价。

我们都知道房价问题是我们身边较普遍而且关系民生的问题。

这则报道也是报道房价问题,可是它与其他报道不同的是它不是直接从房价本身入手,从它的导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则报道从一个侧面从购房者的角度去分析中国的房地产还能火多久。

中国有多少人抱怨房价?导语告诉我们至少6亿,这说明是保守估计,那么购房者抱怨房价的原因是哪些方面呢?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哪些抱怨这些问题都是受众关心的问题,这就是这篇导语的好处之所在。

3、《华尔街日报》2011年4月8日新闻——中国保障房建设面临挑战导语:中国政府大量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的承诺正面临来自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方面的问题,中央政府的公信力将经受考验。

导语不仅要有实质性内容而且也要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是2011年两会提出的新的热点问题,这篇导语就抓住了这个热点,并提出了由保障型住房而引出的其他热点问题。

新闻报道导语范例及分析

新闻报道导语范例及分析

新闻报道导语范例及分析“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

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何写好导语?现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大家参考交流。

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4.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概述型导语

概述型导语

概述型导语、描述型导语、评述型导语概述型导语:它的特点是事实、信息的传递最为简洁明了,可谓“直线交流”,极易为读者所理解。

——传递信息①见闻式。

一般用于记述、描绘比较大的场面。

以叙事为主,穿插一些形象的描写。

②特写式。

则抓住人物表情或一些事物的局部细节描绘,给人留下特写镜头般的印象,使人有身历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注意事项:①勿忘捕捉有形的画面。

②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提示主题。

(2)描述型导语:它的特点是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吸引读者(3)评述型导语:它的特点是通过导语中的议论,将意义昭示给读者,使得读者一接触新闻就获得某种启迪,从而对全文产生兴趣。

——揭示意义一)介绍说明型:提供对新闻中相关人物、事物、地方、名词术语等的具体阐释和说明。

作用: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基本情况,真正读懂新闻。

(二)分析解释型:属于新闻要素“原因”的一部分,提供有关前因后果的信息,对事实的发生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解释。

作用:使读者深入地了解事实的本质。

(三)对比衬托型:提供和新闻事实对比的材料,以过去和现在比,正确和错误比,先进和落后比,此地和彼地比。

作用:有助于发现问题,显露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阐明新闻的主题;可以表达记者的观点(一)介绍说明型:提供对新闻中相关人物、事物、地方、名词术语等的具体阐释和说明。

作用: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基本情况,真正读懂新闻。

(二)分析解释型:属于新闻要素“原因”的一部分,提供有关前因后果的信息,对事实的发生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解释。

作用:使读者深入地了解事实的本质。

(三)对比衬托型:提供和新闻事实对比的材料,以过去和现在比,正确和错误比,先进和落后比,此地和彼地比。

作用:有助于发现问题,显露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阐明新闻的主题;可以表达记者的观点。

背景形式:(1)句子成分背景(2)句子背景(3)段落背景安插位置:一、插入标题二、插入导语三、插入主体四、插入结尾。

5条比较好的新闻导语以及分析

5条比较好的新闻导语以及分析

我认为比较好的5条新闻导语:1.“社会管理和服务需要多部门合作,这就要信息互通。

静安区“综合治理信息平台”本月起试运行。

”这说的是在静安区的信息合流提升社区政务效率的问题,这在导语中有很好的体现。

2.““合乘”有助于缓解京城道路拥堵,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说的是在北京交通拥的情况下拼出租车很烦拼私家车很难的问题。

而在导语中使用破折号,意犹未尽,引人入胜。

3.“卫冕冠军小牛队不幸成为NBA季后赛手指出具的球队。

北京时间昨天,老迈的牛仔们在主场以97比103被雷霆逆转,从而以0比4的总比分首轮即遭横扫。

”这是一则体育报道的导语,比较简洁清晰的把比赛的关键得分点与转折点亮了出来,所以比较好。

4.“从四月开始,本市再次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记者昨天从市民政部门获悉,目前本市城市低保对象约有16万人。

今年,本市将采取收入核对机制、社区代表监督等多种形式确保救助公平。

同时将建立一整套操作流程,实现对申请对象的经济核对,防止骗保。

”这则新闻说的事天津市四道关卡严控低保程序的事情,该导语较清晰简洁明了的把正文的大致内容概述了一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5.“昨日早上,大沽南路登发装饰城门口近500米的路面被油污覆盖,导致多名行人摔伤,其中一人伤重被120急救车送往附近医院治疗。

”理由同上,清晰简洁。

我认为还有待改善的5条新闻导语:1.“导语为:5月五日,在美国菲尼克斯,一名男子在升起的圆月下慢跑。

”但是题目却是《今年最大最圆月亮现身苍穹》在导语中并没有提到今年的“超级月亮”,没有直接揭示主题。

2.“昨天,由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长江口珍稀鱼类增殖放流环保活动在崇明长兴岛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举行。

”我认为,这种导语太繁琐了,太长的长句会很难吸引读者。

而且其中的名词也太绕口了,不方便阅读。

3.“今日,“2011大连榜样——为经陈注入力量”评选活动颁奖盛典将在广电中心剧场精彩呈现。

新闻标题、导语和背景分析

新闻标题、导语和背景分析

• 通过上述背景材料,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 记者对梁昆浩没有评上高级建筑师,表示 了强烈的不满和同情,对评职称中重学历、 轻水平,重论文、轻能力的唯学历论、唯 论文论者,给予了有力的嘲讽。
• 5从丰富新闻内涵的角度
• 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 其更可读。
• 例:中国在地震后找到50枚危险放射 源 (摘自路透社中文网2008年5月23日) • 增加知识性
• 这类导语的特点是欲扬先抑,使读者一开 始就感受到某种强烈的气氛,产生如临其 境的现场感,或是作者所预期的某种情绪 效应。
• 例2 以设问句为导语的开头: “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米的巴 黎市中心的凯旋门门洞飞过吗?巴 黎的英雄们正在做着他们的试验。” 在这则实例中,读者首先读到的是 一个未知结果的悬念,而且导语中 “巴黎的英雄们”究竟是谁,也颇 费猜想的。
• 前面这篇报道中的最后一段就 属于新闻背景的加入。作用就 在于揭示回收放射源的意义, 引起大家的关注,同时补充民 众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 3从手法角度
• 用背景对主要内容进行对比衬托,突 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 例:《福厦铁路让厦门更好地发挥集 聚和辐射作用》
• 福厦铁路打破了厦门50年来没的铁路 建设的历史,福厦铁路建设填补了厦 门乃至福建省高速铁路建设的空白。 今后,随着福厦、龙厦铁路的建设成, 连同鹰厦铁路,就如同三条飞链集结 在厦门,形成厦门连接长三角、珠三 角,贯穿中西部地区的铁路交通网络 格局,这对于厦门加快经济、社会发 展,实施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都将起 到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 4从作者角度
• 作者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观点。
• 例:首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 《读者你猜,他的职称……》,这篇消息 在使用背景材料进行补充说明、分析解释 是很成功的。

导语示例及评析

导语示例及评析

导语示例及评析示例l “色彩的明度”(美术)师:图中都是什么颜色?这三种颜色称为什么色?生:红、黄、蓝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称为三原色。

(教师转动投影)师:现在又出现了哪几种颜色?这三种颜色称为什么色?生:橙、绿、紫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称为三间色。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三年级所学的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色彩是存在的,而且色彩是永远用语言描绘不完的。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你日常的观察回答一个问题,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在每天的清晨太阳还没升起时,天空的云彩是什么样的呢?生:有深有浅。

生:有明有暗。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色彩的明度》。

[评析]四年级美术课中色彩教学占据了整年级教学的l/3的时间,这是其中的第一节课,教者采用了先复习旧知识、后引入新课的方法,即关联式导入的方法。

从对“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新知识“色彩的明度”上,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在感受新知识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

同时,教师又将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巧妙地与新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导语中的“现在”、“我想”、“最仔细”等解决了学习新知识的难点。

总之,教师从三年级所学的三原色和三间色人手,首先是让学生复习了旧知。

通过对三原色和三间色的复习,让学生感到色彩是有深有浅的,从而引人新课。

示例2 “迷人的张家界”(语文)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

生:可是没时间。

:生:没有钱。

师:同学们,没有时间,老师给你提供时间;没有钱,老师能让你一分钱不花就能够游览到祖国的名山大川。

生:哇噻!有这么好的事。

师:请看。

(教师出示课件)生:泰山。

(有的学生立刻看到了图片下的一行小字:泰山)师:你在屏幕上看到的泰山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比较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泰山的气势。

生:壮丽。

生:气势磅礴。

生:雄伟。

师:归纳得真棒。

你们都能够用比较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泰山的气势。

再看这一幅。

(教师出示课件二)生:华山。

师:你在屏幕上看到的华山怎么样?生:陡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类型分析
(一)
这则“运砂船撞沉客船,24乘客落水获救”的新闻的导语是一个典型的叙述型新闻导语,并且是属于叙述型中的概括式。

它概括了两船相撞这一事故的时间、地点、大致情况和事故的结果。

这种叙述概括式的导语可以给人以很直观的感觉,读完了它我们就可以马上了解到这则新闻的大概内容。

时间是在8时20分左右,事故发生在潼南县涪江,大致情况是一艘运砂船和一艘客船相撞,乘客都落水了,这其中又将特写给了一名孕妇,在后面详细报道中的第二个小标题主要对她进行了描写,使得这则新闻有了一个更充实的内容,和一个更易让读者记住的一个关于孕妇落水怎样获救的一个记忆点。

而这则事故的结果就是多人受伤,但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像这则新闻导语一样,叙述型的新闻导语在报纸中是最常见的。

叙述型的导语使读者直观的了解新闻事件。

读者通过阅读这种叙述型的导语后马上就对新闻有了个大概的了解,所以他们就可以根据这个大概去判断自己对这则新闻接下来的详细报道的感兴趣程度了,感兴趣就会继续读下去,详细了解,不感兴趣或是时间不够,也许大多读者就可以只阅读一下导语就翻页了,但是关于事件的大概消息他们还是已经了解到了的。

这则新闻来源于3月29日的重庆商报,同时我也发现这天的重庆时报的第一现场版面也报道了这个事故。

重庆时报这则报道的标题是“孕妇掉河中抓住船顶棚铁条感觉水里飘过什么她用脚一钩:是女儿”,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则报道关于这个事故是从那个落水孕妇的角度去写的。

这则新闻的导语第一节是这样的,“本报讯(记者邹宇)一边是肚子里8个月大的胎儿,一边是2岁半的女儿,溺
水时,她该怎么办?”同样一件新闻事件,这则报道主要是从落水孕妇的角度去写,所以它的导语就采用的是议论型中的设问式,而且这是一个十分有趣又严肃的问题,让我们想起了那个关于询问丈夫,老婆和母亲同时落水,你会先救谁的经典问题。

手心手背都是肉,那这个孕妇该怎么办了,还是说也许会出现新的转机?所以这则设问式的导语就马上将读者引入进了事件中,好奇心就引领他们读完下面的细节报道,去了解这件事故中关于这个孕妇的详细报道。

(二)
“5、4、3、2、1,起爆”一个有力的爆破倒计时作为了这则新闻报道导语的开头部分。

这则新闻报道的导语属于描写型的,“涪陵区北山坪老鹰岩,随着一阵巨大轰鸣声,这处60米长、80吨重、12800立方米的危岩在烟雾中被炸成碎片……”记者给了这个爆破时刻一个特写,看了这个描写的导语后,我们读者就似乎身临其境,在观看和见证那爆破的一刻,听到了那5、4、3、2、1的倒计时和巨大的爆破声,看到了那弥漫的烟雾和巨大的石头瞬间变成无数碎石。

我想,这就是这种描写型导语的魅力所在,给读者带来的画面感和身临其境感,可以让他们对整个新闻报道更感兴趣,使他们阅读完新闻的其他部分。

但同时它又将这则新闻要点写出来了,那就是关于为民服务,爆破了涪陵区北山坪老鹰岩的危石。

“仅仅1秒钟,悬在当地上千市民头上十余年的石头,终于被炸掉了”,所以这不仅是炸掉了市民们头上的石头,更是炸掉了市民们心上的石头,是一件利民,可喜的事情。

所以不管是叙述型、描写型还是议论型的新闻导语,它们都有自
己的魅力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