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6.1.6)--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
伤寒论之终极篇:少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少阴病看上图,沮丧,万念俱灰的那个。
今天说一下伤寒论里面的少阴病,与抑郁症关系非常密切,本人深有体会。
伤寒论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半句废话都没有,六个字就把少阴病症状总结完了。
绝不神神叨叨的讲那些难懂的东西。
当年读伤寒论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再加上四肢冰凉的四逆症状描写,我想,这就是妥妥的休克早期啊。
我非常赞同,现代中医教育里要学习大量的西医知识。
本人学伤寒论,觉得伤寒论跟西医的关系实在是非常密切,西医基础扎实的话,学伤寒论会事半功倍。
我也非常反对有中西医之争,就内科而言,中西医描述的东西都是相同的,大家都是给人看病,又不是一个看人医,一个看兽医,其实就算是人医和兽医,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随便贴一点西医的诊断知识: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细数、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神志淡漠,收缩压可略降低,甚至正常,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休克中期患者烦躁,意识不清,呼吸表浅,四肢温度下降,心音低钝,脉细数而弱,血压进行性降低,可低于50mmHg或测不到,脉压小于20mmHg,皮肤湿冷发花,尿少或无尿。
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有没有?加个四肢厥冷,齐了。
其实脉微细就代表四肢供血不足,肯定手脚冰冷了。
很多人觉得伤寒论难学,好像临床上遇不见这样的患者啊?那要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确实是不太多,如果有朋友平时手脚不太暖和,算轻微的四肢厥冷,脉象有点无力,算脉微细,平时精力不太好,爱打哈欠,算但欲寐。
轻微的少阴病也是少阴病啊。
这就对上号了,麻附辛,麻附甘,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白通汤等等,哪个对症用哪个,无非是症状轻微的,药量减一点就可以了。
先说一下人体,我们的身体也是分级别的,次序分别是,五脏比六腑重要,六腑又比四肢和肌肉重要,最后才是皮肤啊,指甲头发这些排在最后面。
平时我们听说的,某某人脑出血脑梗,心梗,死了,有人受伤,血气胸啊,肝破裂,脾破裂,没了。
《伤寒论》少阴病提纲、少阴寒化证、治疗禁忌——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少阴病提纲、少阴寒化证、治疗禁忌——附思维导图伤寒论第281条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这段主讲:少阴病脉证提纲。
解释:主症和病机:脉微细,微者,薄也,微脉,指脉来微弱无力,脉搏波动幅度极小,似有似无,轻取尚未感到脉搏的波动,稍重按,便会将脉管压瘪,仍然不能感到脉搏的波动,只有在浮沉之间仔细诊摸,才可以感到脉搏微微的搏动,这是由于心肾阳衰,鼓动无力所致。
细者,小也,细脉,指脉形细小,细如发丝,这是由于心肾阴液精血虚少,脉道不能充盈所致。
但欲寐,就是终日只是昏沉困顿,精神萎靡,神志恍惚,意识淡漠,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反应能力低下的精神状态。
这是由于心肾阴精阳气虚衰,精神失养所致。
据现代研究,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要消耗人体20%左右的能量,如此但欲寐的精神状态,提示了正气大衰,精神失养。
本条一脉一证,概括了少阴病心肾阴阳气血俱虚,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主要病变特点,故可以作为为少阴病的提纲。
配图第282条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2)注释:欲吐不吐:想吐而无物吐出。
小便色白:指小便清长。
下焦:此指肾脏而言。
这段主讲:论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解释:本证成因:素体少阴阳衰阴盛,邪入少阴,从阴化寒。
主症和病机:对于“欲吐不吐,心烦”的病机,一般多认为,肾阳虚衰,浊阴上逆则欲吐,但胃腑空虚,无物吐出,故又不吐;心烦为阴盛于下,虚阳上扰所致。
我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这可能是邪入少阴后,虚弱的阳气奋力和阴寒相争,而又无力将阴寒驱出体外的一种正邪相争的机体反应,如果其证进一步加重,就是干姜附子汤证的肢体躁动不宁。
但欲寐,则是少阴阴精阳气两虚,精神失养,神疲不支的表现。
自利而渴,为少阴下利的特征,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则下利,其下利的特点是下利清谷,完谷不化;肾阳虚衰,气化失司,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则口渴,也就是下文仲景自注所说的“虚故引水自救”。
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

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了。
三阴病我们已经讲完了太阴病,现在我们讲少阴病。
少阴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以及足少阴肾的经脉。
这是我们根据《伤寒论》所涉及到的脏腑和经络来归纳的。
少阴病的成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外寒直中少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已经说过多次了,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入三阴之脏而发病的,我们就把它叫做直中。
为什么可以发生直中呢?这主要是和素体阳虚有关。
对于少阴病来说,主要是平素少阴肾阳虚,一发病,外邪就可以直渡少阴。
起病之初,就表现了手脚发凉,血压下降,精神不振这样一个周围循环衰竭,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叫少阴伤寒。
而少阴伤寒病情比较沉重,治疗比较困难。
西方国家每年流感都有一批人死亡,哪些人死亡呢?年龄大的,肾阳平素比较虚的,一得流感就是血压偏低,手脚发凉,周围循环不好,很难治疗。
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白种人,一有流感流行的时候,他们都比较害怕。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这主要是指的少阴直中。
对于少阴病的成因来说,也有邪气由其它经传来的,一种是表里传,一种是循经传,这两种情况最多见。
表里传是指的哪经的邪气传入少阴呢?太阳之邪传少阴。
对于太阳邪气传少阴来说,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少阴阳气而太阳之邪传里的。
比方说我们在太阳病篇就学过这样一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它所治疗的是一个肾阳的突然虚衰,它应当属于少阴病的范畴,这个少阴病,就是太阳病误治以后,导致肾阳被伤,太阳之邪趁虚内传少阴的例子。
以后,我们在讲少阴病的时候,也有不少条文提到它的邪气的来路,是由太阳而来的。
由于太阳和少阴相表里,所以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表里传。
第二种情况是循经传,所谓循经传,是哪一经的邪气传少阴我们把它叫做循经传呢?哪一经的邪气传少阴?对!如果我们讲到这儿,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就很灰心了,原来是大家没好意思说。
《伤寒论》——少阴病

《伤寒论》——少阴病少阴病:1、少阴寒化七证。
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脉阴阳俱紧,反汗出,咽痛而复吐利。
2、少阴寒化证的证型、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少阴寒化证是由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
寒化证大致可分为七种不同证型。
一是四逆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方药:甘草、干姜、附子。
二是通脉四逆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治宜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方药:甘草、附子、干姜。
三是白通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上;治宜破阴回阳,通达上下;方药:葱白、干姜、附子。
四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其病机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治宜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方药:葱白、干姜、附子、人尿、猪胆汁。
五是附子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治宜温阳化湿,镇痛祛寒;方药:附子、茯苓、人参、白术。
六是真武汤证,其病机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治宜温阳化水行水;方药: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七是桃花汤证,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治宜温涩固脱;方药:赤石脂、干姜、粳米。
3、四逆汤证和四逆散证的鉴别,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四逆汤证之四逆,为少阴阳虚阴盛所致;而四逆散证之四逆乃因阳气内郁,不能通达四末所致。
在程度上,四逆汤证的四逆明显较四逆散证为重。
且除四逆外,四逆汤证则见大便稀溏,精神困顿,胃寒、脉微欲绝等;而四逆散证可见阳气内郁之心烦易怒,舌红脉弦等症。
四逆汤证为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是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四肢厥逆,欲吐不吐。
其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方药:甘草、干姜、附子。
四逆散证的辨证要点是四肢厥逆,或见腹痛、泄利下重、咳嗽、心悸、小便不利。
其病机是阳气内郁,气机不畅;治宜疏畅气机,透达郁阳;方药: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4、真武汤证和附子汤证的方证鉴别。
真武汤的药物组成为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附子汤的药物组成是附子、白术、茯苓、人参、芍药。
《伤寒论》少阴病篇方证汇总

《伤寒论》少阴病篇方证汇总
《伤寒论》中三阴病篇比较复杂,而少阴病篇也是如此,少阴病篇所述症状多与他经相似,少阴病提纲却不足以诠释它的复杂病情,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当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曾对少阴病进行解析,认为《伤寒论》中三阴篇最难读,而少阴病更易使人迷惑:如呕吐下利与太阳病者无殊,腹胀不大便与阳明病者略同,始可发汗似太阳之在表,咽痛用和法似少阳之有热上炎。
其提纲“脉微细,但欲寐”不足以贯穿上述之复杂病情。
少阴病共包含方证16首,从数量来看,明显少于太阳病,并非说明临床少阴病方证少见而太阳病方证多见。
少阴病以正气虚衰为主要特征,非阳虚阴盛,即阴虚火亢,故当禁用发汗、攻下以及火攻等治法。
下表从少阴病的正治和兼变证两个角度入手,正治又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两个方面。
少阴寒化证和化证为少阴之本证,多与患者平素体质的差异以及病邪的性质有关;而少阴病的兼变证,则多见太少两感证、热盛伤阴证、热移膀胱证、阳郁致厥证、伤津动血证、咽痛证等几个类型。
少阴病

少阴病治则----阳虚:扶阳阴虚:育阴预后----阳回得生,阳亡则死。
阳气回复否关键在于胃气存亡。
一、少阴病提纲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词解】脉微—阳气虚衰无力推动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欲寐—定义: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思维意识障碍机理:心肾阳虚,精气俱衰,神失所养。
【辨证提要】辩证要点:精神恍惚,极度疲乏,脉微细。
病机:心肾阴阳虚衰。
意义:少阳病提纲,凡具此脉证者,即可诊断为少阴病。
二、少阴寒化证的证治一)少阴寒化证辩证要点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词解】自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渴—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欲吐不吐—火衰寒邪范胃心烦—正邪相争小便色白者—肾阳虚衰,不能制水【解析】心烦但欲寐寒化心烦不得眠热化2、自利而渴者少阴(腹泻重)自利而不渴太阴自利而渴,小便白少阴寒利自利而渴,小便赤厥阴热利二)少阴寒化证(一)附子汤证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提要:少阴阳虚寒湿身痛证治分析:背恶寒—背为督脉循行之地,阳虚寒凝督脉经气不利手足寒—阳虚四未失温身体痛,骨节痛—阳虚寒凝经脉口中和:口中不苦、不燥、不渴—阳虚阴盛之征脉沉—阳气虚衰之征【辨证提要】辩证要点: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
病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治法:温阳化湿,镇痛祛寒。
方用附子汤。
附子:温经扶阳散寒人参:补元气苓术:健脾除湿白芍:和营止痛汤证辨析:1.背恶寒白虎加人参汤证—胃热亢盛津气两伤与大烦渴不解,口舌干燥俱见附子汤证—里虚寒基础上与口中和俱见2.恶寒身痛骨痛麻黄汤证:脉浮不治恶寒发热并见—寒邪束表,营阴瘀滞新加汤证:脉迟,无寒热桂枝附子汤证:脉浮虚而涩附子汤证:脉沉不浮,无热,痛剧—肾阳虚衰,寒湿内盛,寒湿留着不化(二)桃花汤证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伤寒论--少阴病篇(七版)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概说
一、少阴生理 少阴之气:心、肾、脾、胃及其相应经脉功 能综合体现。 心肾为少阴之脏,以肾为主。特别是肾阳虚 为主,乃能主持气血运行、水液输布,及精 神意识活动功能。
2018/11/24 伤寒论 2
心 肾
主血脉
藏神 藏精化气
人体阴阳气血之根本
启发:
脉微细但欲寐足以揭示心肾两虚,阴阳气
血不足,故作为少阴病的提纲证。 微细脉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俱见。与177条 结代脉同理,此处是仲景以脉揭示少阴的 病机而已。 “欲寐”不论在寒化证或热化证均可见, 并非寒化证独有。
201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 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 者,以下焦虚有寒 ,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提要:承281再述心肾两虚,肾阳虚的特征 分析: 自利—肾阳虚衰 火不暖土 渴 —火衰 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属少阴” 欲吐不吐— 火衰寒邪犯胃 心烦— 正邪相争 小便色白者— 2018/11/24 8 伤寒论 肾阳虚衰,不能制水
4
总而言之,不论阳气虚还是阴血不足均突 出一个“虚”字 四、治则 阳虚:扶阳 阴虚:育阴 五、预后:阳回得生,阳亡则死。阳气回复否 关键在于胃气存亡。
2018/11/24
伤寒论
5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原文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提要:述少阴病提纲证 分析: 脉微—阳气虚衰无力推动 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定义: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思维意识 障碍 欲寐 2018/11/24 机理:心肾阳虚,精气俱衰,神失所养。 6 伤寒论
原文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 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 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 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 逆汤。 提要:述胸中寒实内阻与膈上有寒饮的辨证 与治疗宜忌。 不瓜 分析: 若病初,手足逆冷脉迟弦 寒痰阻 可 蒂
第三节、少阴病本证(一)、少阴寒化证

第三节、少阴病本证(一)、少阴寒化证第三节、少阴病本证一、少阴寒化证:概念:病者阳气素虚,又因感受寒邪,或他病失治误治,邪传少阴,病从寒化而出现的证侯叫“寒化证”。
(一)、阳衰阴盛证:1、四逆汤证: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语译:少阴病,见沉脉的,为少阴阳衰阴盛,急当温阳,用四逆汤。
参考原文388、吐利汗出,恶寒发热,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解词:(1)四肢拘急——即四肢痉挛疼痛(转筋)。
(2)内拘急——即腹内拘挛急迫。
提要:少阴寒化阳衰阴盛(格拒)证治。
分析:病性:虚寒。
症状:脉沉——沉而无力,属阳虚阴盛。
脉微欲绝——阳气虚极,无力鼓动。
脉浮而迟(即浮大散乱而迟且无力)——属阴寒内盛,浮阳外越。
吐、干呕——阴寒犯胃,胃气上逆。
下利——脾肾阳衰,脾失健运,肾关不固。
厥冷——阴盛阳衰,虚阳不能温养四肢。
发热——阴寒内盛,虚阳外越。
汗出——阳虚不固,统摄无权。
四肢拘急疼痛——吐利致阴液耗损,阴阳两虚,筋脉失于温养。
内拘急——阳气不足,阴津亏损,筋经失于温养。
恶寒——阳衰阴盛,不能温煦形体。
小便复利——下焦阳衰,肾气不能固摄。
少阴病阳衰阴盛证散见多条原文中,现将其归纳如下:1畏寒蜷卧,手足厥冷,冷汗自出——少阴阳虚,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吐利,下利清谷,自利而渴——脾肾阳虚,火不暖土,升降紊乱,阳衰气化失司,津不上承。
3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肾阳虚衰,气化失司,阳不摄阴。
4但欲寐——阴精阳气虚衰,精神失养。
5脉沉或脉微细,或脉微欲绝,或脉沉伏不出——少阴阴阳两衰。
辩证要点:1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清长,四肢厥逆,欲吐不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
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例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白通汤的病机是:
A.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B.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C.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D、寒邪内侵,阳
郁不达 E、心肾阳虚,火不暖土
答案:B。
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汤病机的理解。
(二)A2型题
1.患者,男,60岁。
偶感风寒,起病后发热不明显,但觉精神疲惫,昼日似睡非睡。
三天后,出现口燥咽干,心下结痛,腹部胀满,大便二日未行。
此证最佳辩证应是
A.白通汤证
B.真武汤证
C.白虎汤证
D.大承气汤证
E.小承气汤证
答案:D。
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掌握。
少阴病出现水亏土燥,真阴将竭之证,应急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三)B型题
A.理中汤
B.四逆汤
C.桂枝人参汤
D.吴茱萸汤
E.四逆散
1.少阴病,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者,宜选用
2.少阴病,见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者,选用
答案1: D。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吴茱萸汤证的掌握。
答案2: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四逆汤证的掌握。
(四)X型题
1.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
A.欲吐不吐 B.心烦但欲寐 C.自利而渴 D.小便色白 E.四肢厥逆
答案:ABCD。
分析:此题考查对条文第282条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 息高
答案:即指呼吸表浅之意。
(二)填空题
1.四逆散主治 , ,药物组成是 ,功效是 。
答案: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之厥逆证,柴胡 枳实 芍药 炙甘草,宣通阳气 疏达郁滞
(三)判断说明题
1.附子汤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附子的用量最大。
答案:不正确。
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用量最大。
(四)简答题
1.何谓戴阳?
答案:所谓“戴阳”是指阴盛于下,逼迫虚阳浮越于上,其表现为,于阴寒之中见有面赤。
(五)论述题
1.试述少阴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主症。
答案:《伤寒论》原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其症吐利,手足逆冷,酷似四逆汤证,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其辨证关键是烦躁欲死,其病机是标志着阴邪虽然充盛,而阳气尚能与阴邪剧争,而不是阴盛阳亡。
治疗宜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阳。
(六)病例分析题
1.吴某某,女,40岁。
主诉:发热11天。
现病史:11天前因受凉而发热,前医以黄连、黄芩、栀子等未效,现见面红,心烦不得眠,口渴,小便短赤。
检查:舌红,苔黄而无津,脉沉细而数。
体温38.5℃,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
中医诊断:少阴病。
证型:黄连阿胶汤证
证候分析:本病本为表证,只需解表即可,然前医误用黄芩等苦燥之品,从而耗伤真阴,邪热内蕴,转为少阴阴虚热化证。
患者阴虚,虚火亢于上,则见面红;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于上,则心烦,不得眠;阴虚,津液不能上润,则见口渴;阴虚火旺,灼伤膀胱脉络,故见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无津,脉沉细数均是阴虚火旺之征。
治法:滋阴泻火,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