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翻译及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前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孟启《本领诗·征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纵使:即使。
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顾:看。
料得:料想,想来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
肠断:一做断肠。
【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突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鉴赏】“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原文、翻译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原文、翻译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原文、翻译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
以下是该词的翻译和赏析:翻译:我与你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生死相隔,死实在生之上。
只留下梳妆台啊!可不要小视它,依然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还是你生前梳妆的样子容貌。
你总是说:“青春易过”。
小轩窗前的月光仍旧映照出了你的身影。
淡淡的眉毛似乎凝聚着忧愁,如今怎能忍心再长久地分开心烦苦闷。
夜夜都梦见你、想你。
只能在夜半里悲痛地低语千言万语,新的、旧的伤心事,到如今却只能在梦中缠绕徘徊。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时代背景方面,苏轼所处的北宋时期,政治上虽然较为黑暗、腐败,但文化艺术却十分繁荣。
苏轼本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他的诗歌和词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文化氛围。
在作者境遇方面,苏轼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
他多次被贬谪流放,生活颠沛流离。
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对亡妻的思念和哀伤之情,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总的来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亡妻的思念和哀伤之情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出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翻译: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
长久郁结于心深长的悲叹,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两茫茫”说的是不只是词人单方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是茫然、凄婉、沉痛的,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不敢思量,却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
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句及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句及赏析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文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被认为是其悼亡词中的代表作。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上阙:作者通过直白的叙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和痛楚之情。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但作者仍然无法忘怀妻子,如今远隔千里,也无处可以倾诉自己的凄凉之情。
即使相逢,妻子可能也已经认不出自己,因为他已经满面尘土、两鬓如霜。
下阙:作者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到妻子正在梳妆。
两人相视无言,只有泪水千行。
最后,作者想到每年都会让他肝肠寸断的地方,那就是明月照耀下的短松冈,那里是妻子的坟墓所在。
整首词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哀伤。
词中情感真挚,字字血泪,令人动容。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涉及诗、词、文、书、画等多个领域。
与苏轼的其他作品相比,《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有以下几个不同之处:主题: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与他的其他作品相比,主题更加个人化、情感化。
其他作品的主题可能更加广泛,涉及自然、人生、历史、哲学等方面。
风格:这首词的风格较为凄婉、哀伤,情感表达更为直接、真挚。
与苏轼的一些豪放、洒脱的作品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
表现手法:在这首词中,苏轼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这种表现手法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可能并不常见。
语言:这首词的语言简练、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
与苏轼的一些辞藻华丽、意境深远的作品相比,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苏轼的其他作品在主题、风格、表现手法和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译文及赏析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朝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古诗简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既《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苏轼《江神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②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③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④【注释】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②十年:苏轼妻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病死,至作此词时,正为十年。
③轩:小屋。
④短松冈:指王弗墓地。
据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王弗死后先葬于汴京西郊,治平三年迁葬于眉州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译文】十年来生死相隔两地渺茫,即使不去思量啊,你的影像也永世难忘。
孑然孤坟距我遥遥千里,无处向亲人倾诉凄凉苦况。
纵然是生死可以沟通,夫妻能再相逢,你大约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如今是尘沙满面、两鬓如霜。
夜间在缥缈的梦幻中忽然返回故乡。
妻子在那间小屋的窗前正梳妆打扮一如往常。
两人发怔地相对一句话也讲不出,只有成串的泪珠无休止地流淌。
不难想象,在那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林的岗垄上,妻子她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痛断柔肠。
【集评】现代·夏承焘:“这篇《江城子》悼亡词,写夫妇真挚爱情,也可与杜甫的‘今夜鄜州月’五律诗比美。
”(《唐宋词欣赏》)现代·唐圭璋:“真情郁勃,句句沈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唐宋词简释》)【赏析】这是苏轼在妻子王弗谢世十年后所写的一首悼亡词。
从双方生死阻隔起笔,进而写相思难忘,无处倾诉别苦,相逢也难相识,几经转折,渲染了死别之苦思念之深。
下片进入梦境,再现往日闺房生活小景,刻绘久别乍见场面,言简而真,情深而婉。
以伊人相思肠断收尾,翻进一层,情景相生,余音袅袅,感怆无尽。
词序指明“记梦”,全词依梦前、梦中、梦后思路递进,现实与梦幻交错,怀旧悼亡中糅进身世之感,语言平畅,体贴细腻,柔情密意,一往而深,见出坡公不忘结发旧恩,笃于伉俪亲情。
宋词译文及赏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
可终究难以忘怀。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
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又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
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篇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情意教学试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周宁一中詹益凤一、教学内容分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高中语文苏教版、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都选读的篇目之一,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将此词安排在第九课《问世间情为何物——两情相悦》中。
作为中国词坛的第一首悼亡词,它抒发了苏轼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和哀悼的心情,是两情相悦却又只能阴阳相隔的无尽痛苦。
因而学习此课,教学重点是追求教学情意,体会诗人情感,感悟人生多味。
同时,作为选修课,要扩大诗歌相关内容学习的辐射面,并以此课作为学习的一个切入点,探究拓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苏词打破五代以来婉约的词风特点,笔力劲拔,开一派豪放风格,必修课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学生最喜欢的古诗之一,因而,学生印象中的苏轼是豪放的。
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却体现了苏先生另一种创作风格、另一个感情世界,是苏轼豪放内心中的一绢细流,哀婉凄美。
让学生明白:这是作家风格多样性的表现,是男儿的“伤心处”。
悼亡情,悼亡情的载体,学生的理解体会都受限制。
追求情意,鼓励学生进入诗情,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在一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轮里,这未尝不是一种精神食粮。
学生经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诗歌赏析常识,做为选修课课文的学习,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一个提升,此课学习要挖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达到课内课外知识完美交融的境界。
三、设计思想1、情意教学。
“情”为情趣、情味、情感;“意”即意境、意蕴、意义。
“即以情为根基,使学生获得语文教学动人心魄的‘意境’、文化积淀的‘意蕴’、哲学启蒙的‘意义’。
”诗歌长于表情达意,营造意境氛围,领悟哲学思考,因而也尤适合于情意教学。
一首悼亡词,一种浓浓感伤的诗歌氛围,一个哀婉凄凉的诗歌意境,一段深沉刻骨的人生思考。
“让生命的激情去点燃生命的激情,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智慧的心灵”,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体味“情” “意”,让学生顺利地跨越情感距离,进入诗歌之境,悟道人生百味! 2、情感诵读。
情感诵读是学习、把握诗歌的一条捷径。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感受诗歌的音律美、节奏美,传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语文)》),本课的诵读特点是哀婉深沉、节奏缓慢、情感真挚,通过朗诵带的播放,老师的范读指导,学生的多层次朗读来把握诗歌情感,领悟诗歌意境,更快更好地完成诗歌教学任务。
3、探究拓展。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国家部制订)。
选修课的设置提升了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过意象、情感表达方式等的探究,提高学习兴趣,拓展课内外相关内容的学习,“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能领会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艺术表达的技巧,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能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完成课内课外知识的沟通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探究能力。
能体味人生,珍惜拥有,感受幸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领会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落实朗读的彰显力——体味诗中的情感,提升分析意象、意境的能力,把握表情达意的艺术能力。
(二)难点:学生课外阅读程度深浅,已有的诗歌知识和积累能力的差异,探究能力水平的高低各不相同,在课堂上表现为拓展、探究深度参差不齐,领悟感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在较短的时间段内要完成授课内容成为难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意导入1、幻灯片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再展示《吹剑续录》中的记载。
集体朗读要念出豪放的气势,学生会很乐意地完成,再展示《吹剑续录》中的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完成了教学第一个任务——重温豪放风格。
2、幻灯片展示一句话: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
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老师范读“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
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要读出了“伤心欲绝”“痛彻心扉”的语气,营造氛围,进入课文教学。
3、幻灯片展示背景知识: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二)、情意探究1、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导入的铺垫,面对课题,让学生自由谈谈对此诗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基本能初略把握好这一问题。
2、播放朗读带(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
渐融于此境。
3、进入诗境(1)、幻灯片展示: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
探究1:“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2)、幻灯片展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老师范读,“千里”的长音,“无处”的无奈,“凄凉”的感伤,表现情感基调——孤独凄凉。
探究2: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探究结果: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3)、幻灯片展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
探究3:请想象东坡“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探究结果:一个词——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4)、探究4:学生讨论词上片表情达意所用的艺术手法。
(5)、幻灯片展示: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老师范读,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
探究5:①为什么词的下片才开始写梦境?②梦境中的“小轩窗,正梳妆”画面的特点,苏先生语言特点,描写手法。
③学生想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画面,对比相拥而泣或互诉衷肠等举动,说明喜欢哪一种的缘由。
(6)、幻灯片展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讲明白为什么“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拓展1:拓展“明月”、“断肠”意象常识。
示范: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
《春日诗》梁简文帝萧纲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清平乐》李煜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御街行》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范仲淹示范: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柳永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苏幕遮》范仲淹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拓展2:《宋词鉴赏词典》里认为“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工部的名作《月夜》”,拓展阅读杜甫的《月夜》,分析《月夜》的表现手法,探究此诗中相同的表现手法。
(三)、情意回味1、师生一起有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
2、老师小结:词上阕的“日有所思”,下阕“夜有所梦”,通过“记梦”,借助梦前、梦境、梦后的描写,抒发对亡妻真挚的感情和深沉的思念。
3、探究6: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4、拓展3:课外阅读陆游、唐婉《钗头凤》两首,探究诗人走不出的情感围城。
5、拓展4:通过本课学习,能否让你产生更多的人生体味,请试着谈谈。
七、教学反思(一)、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课堂的教学范围是有限的,但课堂教学一定要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通过一首悼亡诗的学习,明白诗人风格的多样性,明白诗人内心郁结的痛,通过几首诗的学习就能感受古诗无穷的魅力,并以此“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国家部制订),这也应该是选修课的初衷。
(二)、强调了歌的朗读教学。
朗读的形式比较多样化,最重要的是能根据歌的内容情感引导朗读,并实际上更多借助朗读营造诗歌的特殊意境,让学生较好地进入诗歌意境中。
这节课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情感表达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声音的表现力来彰显诗人的情感。
(三)、情意追求比较成功。
课堂教学设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渠道,本节课根据悼亡词特点,追求情感的共鸣、追求体悟的沟通。
“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心灵共鸣。
”由这节课,我想到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情意”仅一字之差,情境教学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情意教学实际上是在情境基础上的一个升华。
面对课文,面对学生,我还有很长很远的路需要攀登。
(四)、能调动学生的积累储备的知识,提高阅读探究拓展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能调动已有的文学常识、诗歌常识等积累知识。
如苏轼的文风特点,人生境遇;已有的诗歌情感内容和艺术手法把握等。
学生能围绕探究拓展内容,情感投入,“明月”“断肠”的意象学习,《月夜》一诗的分析及悲苦的人生感受,学生能随着课堂整体气氛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已超越了一首悼亡词的学习范围,进入了更高的探究拓展学习中。
篇二:江城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者:苏轼【宋代】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