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 附答案

《师说》(1)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3)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6)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应做到及时解惑,体现教师解惑重要性的句子是: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8)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9)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10)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12)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1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说》理解性默写(附答案2)

《师说》理解性默写
1、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4、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句子是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的教师。
5、《师说》中,
句子是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8、《师说》中,“,”句子是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9、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10、《师说》中,“,,,”句子是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师说》答案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师说》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1.(2018全国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2019北京卷真题)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
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度,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6.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9.《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择师准则。
10.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师说》理解性默写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 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 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 “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 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 中所说“ ____ ,___,____,____,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 象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
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12、(大纲全国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 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 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
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
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
是:
,
。
1.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苌弘、师襄、老聃。
8、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 明也。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
师说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
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
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为下文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奠定基础。
2、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答案:孰能无惑解析:强调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都会有疑惑,从而引出向老师学习的必要性。
3、惑而不从师,________,终不解矣。
答案:其为惑也解析:说明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
4、生乎吾前,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指出只要对方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应该向他学习,不论他的年龄大小。
5、生乎吾后,________,吾从而师之。
答案: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解析:与上一句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6、吾师道也,________?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表明自己从师的原则是“师道”,而不是考虑年龄的先后。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师之所存也。
答案:道之所存解析:再次强调从师的关键在于“道”的存在,而不是身份地位和年龄的差异。
8、嗟乎!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要人们没有疑惑实在太难。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答案: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将古代圣人的虚心好学与今人的耻于从师进行对比。
10、今之众人,________,而耻学于师。
答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解析:指出今人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1、是故圣益圣,________。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答案:愚益愚解析:说明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的原因。
12、爱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原文+翻译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原⽂+翻译师说【原⽂】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知之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之⽆惑也难矣!古之圣⼈,其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其下圣⼈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dòu)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dòu)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学⽽⼤遗,吾未见其明也。
④巫医乐师百⼯之⼈,不耻相师。
⼠⼤夫之族,⽈师⽈弟⼦云者,则群聚⽽笑之。
问之,则⽈:“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yú)。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⑤圣⼈⽆常师。
孔⼦师郯(tán)⼦、苌(cháng)弘(hóng)、师襄(xiāng)、⽼聃(dān)。
郯⼦之徒,其贤不及孔⼦,孔⼦⽈:三⼈⾏,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⑥李⽒⼦蟠(pán),年⼗七,好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古代求学的⼈必定有⽼师。
⽼师,是⽤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了。
出⽣在我之前的⼈,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在我之后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师。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1.(2019年全国Ⅲ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2019年北京卷)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
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2018年全国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2014年全国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韩愈在《师说》的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论题,隐含着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
6.韩愈在《师说》中,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指明择师标准是学道的两句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韩愈在《师说》中,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句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8.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习道,与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韩愈在《师说》中,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个反问句说明没有人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10.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从师与年纪无关,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的人,还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的人。
11.韩愈在《师说》中,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三句说明比自己年纪大闻道在自己之先的人,自己要以之为师。
12.韩愈在《师说》中,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择师标准之外的句子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3.韩愈在《师说》中,紧扣“解惑”二字,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三句从不从师的危害的角度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班级:姓名: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