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传播和应用等五个方面介绍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的甲骨文卜辞中,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活动。
1.2 金文:金文是商代后期至西周初期的一种文字,是中国文字演变的重要阶段,标志着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1.3 隶书:隶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起源于秦朝,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代表之一,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汉字的演变2.1 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隶书:隶书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字体,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代表之一,对后世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起源于东汉时期,是中国书法的主要字体之一,被后世奉为经典。
三、汉字的发展3.1 汉字的标准化:自秦朝开始,汉字逐渐标准化,形成了统一的文字规范,为后世的文字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汉字的改革:自汉代以来,汉字不断进行改革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为现代文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汉字的传承: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得到了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汉字的传播4.1 汉字的传入:汉字曾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汉字的传承:在东亚地区,汉字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应用,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文字之一。
4.3 汉字的影响: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对世界文字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汉字的应用5.1 汉字的教育:汉字作为中国的文字,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中国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5.2 汉字的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3 汉字的创新:在现代社会,汉字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逐渐融入到现代科技和文化领域,展现出新的魅力和活力。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善的文字系统之一,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古代。
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主要出现在商朝晚期的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的形状复杂,由于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甲骨文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它的形状相对简洁,线条流畅。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开始规范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制度和礼仪制度。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篆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是笔画粗犷有力,线条饱满,结构严谨。
篆书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汉字的规范化和统一化。
4.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汉代时期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是笔画简洁、结构规整,适合快速书写。
隶书的出现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便捷,促进了文字的传播和普及。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楷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隶书演变而来,形状规整、笔画匀称、结构严谨。
楷书成为了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字体,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6.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7世纪-现代)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变体,笔画连续流畅,书写速度较快。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最潇洒、自由的一种字体,笔画流畅、变化多样。
行书和草书的出现丰富了汉字的书写形式,也为后来的书法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
总结:汉字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汉字的发展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研究汉字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中国汉字的历史

中国汉字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字系统之一。
其历史悠久,演变丰富,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象形文字的起源中国汉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人们以刻制工具和绘画方式来记录日常生活和社会事务。
这样的绘画图案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象形文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图画表达物体和事物的含义。
例如,一只画有鱼的图案就代表着“鱼”,一个描绘太阳形状的符号则代表“日”。
二、隶变篆:汉字的进一步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象形文字的刻制和书写变得越来越复杂,逐渐产生了新的字形。
商代和西周时期出现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具有规范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这一时期的文字形式与现代汉字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相似性。
到了秦代,随着中国各个地区之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了统一文字,秦始皇下令统一字形,使用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小篆是一种形态规整、笔画简练的字体,它的使用使得汉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楷书与行书:书法的艺术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字的书写也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汉字的书法包括楷书和行书两种主要形式。
楷书是汉字书写的规范化形式,每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比例都要求严格。
楷书的字形工整,线条流畅,被誉为书法的典范。
而行书则更加草率和随意,但笔画之间的连贯性更强。
四、汉字的影响与传播随着中国的国力崛起,汉字也逐渐传播到周边地区和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汉字也对其他文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亚地区,包括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地,都曾经使用过汉字或以汉字为基础的文字系统。
在这些地方,汉字演变成为了各自独立的文字体系,但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共同性。
此外,汉字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和东欧等地。
到了现代,汉字也逐渐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和学习。
五、现代汉字的发展和挑战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汉字的使用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传统的纸笔书写已经逐渐被电子书籍和智能手机取而代之。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过程。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1. 早期记载: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汉字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用刻画象形符号的方式来表达意思。
这些象形符号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汉字。
2. 甲骨文: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出现了甲骨文,这是最早的文字系统之一。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祭祀活动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3. 金文: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汉字的书写形式逐渐演变为金文。
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形状更加规整,笔画更加简化。
金文的出现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高效和便捷。
4. 篆书: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国家统治,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并制定了篆书作为官方文字。
篆书是一种印章文字,形状方正刚劲,笔画简练有力。
篆书的使用促进了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5. 隶书:隶书是汉字发展历史上的一种重要字体,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结构严谨,适合快速书写。
隶书的广泛使用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规范化,并且成为后来楷书的基础。
6. 楷书:楷书是汉字的一种标准书写形式,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工整、结构规范,是书法家们广泛使用的字体。
楷书的出现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规范统一。
7. 行书:行书是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写形式,笔画流畅且有一定的变化。
行书的出现丰富了汉字书写的形式,也为后来的草书提供了基础。
8. 草书:草书是汉字书写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东晋时期(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激荡、连绵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草书的出现使得汉字书写形式更加多样化。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关于汉字发展历史的详细资料。
1. 象形文字阶段(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人们通过模仿自然界的事物,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表达物体的形象。
例如,“日”字表示太阳,“山”字表示山脉等。
这些象形文字的形状与实际物体的形状相似。
2. 会意文字阶段(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个阶段,汉字开始出现了一些抽象的概念。
人们通过组合象形文字来表示新的含义。
例如,“木”和“林”组合在一起表示“森林”,“火”和“山”组合在一起表示“灾害”。
这种方法被称为“会意”。
3. 形声文字阶段(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这个阶段标志着汉字的进一步发展。
形声文字是由“形”和“声”组成的。
其中,“形”表示字的意义,而“声”表示字的读音。
这种方法使得汉字的含义和发音更加丰富和准确。
例如,“木”和“本”组合在一起表示“根”,“木”表示字的意义,“本”表示字的读音。
4. 简化字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中国政府在20世纪中叶开始进行了汉字的简化工作。
许多繁体字被简化成了简体字,减少了笔画的数量和复杂性。
这使得汉字更易于学习和使用。
总结:汉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象形文字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会意文字和形声文字,增加了字的含义和发音的准确性。
最近几十年,汉字的简化工作使得汉字更加易于书写和识别。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使用的文字系统之一,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包括起源、演变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1. 起源与初期发展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当时的文字称为“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这些刻文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祭祀、卜辞、官方文书等内容,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 汉字的演变与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
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如楚文字、魏文字等。
到了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制定了小篆作为统一的书写形式,这也是汉字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3. 汉字的发展与繁荣随着汉字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经典著作。
例如,唐代的《字林》是一部汉字字典,收录了当时流行的字形和字义,对后世的文字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宋代的《康熙字典》也是一部汉字字典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4. 汉字的影响与传播汉字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还在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使用和传播。
例如,日本的汉字(即“汉字”)是从中国引进的,韩国的汉字(即“汉字”)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汉字的传播促进了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5. 汉字的现代应用与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媒体,汉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字文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汉字文化节、推广汉字书法等,以促进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使用。
总结: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拥有丰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现代的楷书和行书,汉字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影响也不仅限于中国,它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和应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字文化,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推广汉字的认识和使用。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下面是关于汉字发展历史的资料,详细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1. 起源和演变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甲骨文。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成为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不同的字体形式。
2. 影响和发展汉字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的传播和使用在东亚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如日本的汉字假名、韩国的汉字音译等。
此外,汉字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字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越南的喃字、朝鲜的谚文等。
3. 汉字的结构和特点汉字的结构包括字形、笔画和部首。
字形指的是汉字的外形,可以分为方块字、草书字、行书字等。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汉字的笔画数目不等,从一画到二十九画不等。
部首是汉字的组成部分,用于分类和索引。
4. 汉字的演变和现代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汉字的形态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主要采用楷书字体,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也有相应的输入法。
此外,汉字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包括教育、文化、商业、传媒等各个领域。
5. 汉字的保护和传承由于汉字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内涵丰富,对于保护和传承汉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国家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举办汉字书法比赛等,以促进汉字的保护和传承。
总结:汉字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和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经过演变和传播,汉字成为了东亚地区主要的文字系统之一。
汉字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字形、笔画和部首,现代汉字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字文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汉字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惟一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以下是关于汉字发展历史的详细资料。
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浮现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这些文字以象形为主,形状生动,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文字形式,主要刻在青铜器上。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形状更加规整,结构更加复杂。
金文的发展标志着汉字从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转变。
3. 简化字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8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的广泛应用,汉字逐渐简化。
简化字的浮现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便捷,也使得文字的传播更加容易。
在这个时期,汉字的结构逐渐变得规范,并形成为了一套基本的字形和笔划。
4.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风格,也是汉字书写的标准形式。
楷书的字形规范、笔划流畅,成为了汉字书写的典范。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经典和文献被书写成楷书,使得楷书成为了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
5. 楷隶书时期(公元7世纪-公元10世纪)楷隶书是楷书和隶书的结合体,兼具了楷书的规范和隶书的工整。
楷隶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文献和书籍被书写成楷隶书,使得楷隶书成为了汉字书写的主流形式。
6. 楷书至今(公元10世纪至今)自宋代以来,楷书成为了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并向来延续至今。
在现代,汉字的书写规范和字形结构更加统一,汉字的形式也逐渐规范化。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汉字的输入和显示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使得汉字的使用更加便捷。
总结:汉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简化字、楷书、楷隶书等多个阶段的演变。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转变,形成为了一套基本的字形和笔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汉字的发展
•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 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 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 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 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 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 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 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 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 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 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 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 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 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 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 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 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 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汉字的发展史
• 汉字的资料 • 汉字的发展
• 小篆到隶楷 • 汉字发展的历程
汉字的资料
•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 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 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 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 说和图画说等。 结绳说 《北史· 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 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 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 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 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 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 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 干· 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 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小篆到隶楷
•
• •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 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 篆。 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 改篆书 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划,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 要。 汉字演变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 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 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 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 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划构成的。自隶 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 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 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 书占据正统地位。
•
• •
汉字的图片
•
•
汉字发展的历程
• •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 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 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 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 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 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 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 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 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 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 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 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 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 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 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 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 为——“秦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