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个人简历

合集下载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
末年,是中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官员、思想家。

他的文学成就在唐代已经达到了巅峰,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被尊奉为文学至宝。

陶渊明曾任太子洗马、助理太尉、永嘉县令等职,清贫廉洁,他因救助灾民而被推举为州刺史,但因与当时的政治派别相左而被贬为平民,遂隐居五柳山,以养生和写作度过了他的余生。

陶渊明的诗歌情感深沉,充满思想性和人文主义特征,追求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同时对政治和社会道德关注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是田园生活和传统价值观念。

他在诗歌中提倡自然生活和艺术境界,表达了他对田园乡村生活和理想的向往。

他的诗歌除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风貌,表现了他对士人阶层的不满与谴责,代表了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和变化。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而且兼具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

他的诗歌常常让人感到亲切和简单自然,如他的《桃花源记》等作品,使人们感受到了旷野的自由和田园生活的安逸。

他的诗歌语言从不繁复,却能用简练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陶渊明的才华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些文人的学习榜样,他的作品传诵甚广,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化,还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很多文学家和诗人的崇拜和模仿。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成就,不仅对中国文学史、文学思潮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成就的代表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和思想精髓,为我们今天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提供着重要的思考和启迪。

诗人陶渊明——个人简介

诗人陶渊明——个人简介

诗人陶渊明——个人简介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陶渊明——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和诗句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和诗句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和诗句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称陶爱民、陶秋明,历陵阳鄱阳(今属江西)人,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化名人、诗人和政治家。

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在年轻时却选择了离开政治、朝廷并隐居田园,通常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他的诗歌倾向于抒发人生哲理、道德情感、田园生活和个性志向,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他从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出了诸多灵感,赞颂了风景、神话、哲理和生活理念,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命的热爱,传达了一种对生命、人性、社会、天地和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

陶渊明的作品中融入了对朴实、自然、道德、良知、独立、自由、反抗的理想与精神,这样的精神体现了东晋时期新形势下的人文精神和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立场。

他强调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反对权威和偏见,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抵制貌似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礼仪形式,直面生活的真实、自然和多样性。

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是一首充满生命力的诗歌,它以讴歌自然、赞扬人性、咏叹祖国、反对奴隶制度为主线。

诗中描述了他喜爱的田园生活以及他反对腐败朝政、蔑视社会价值和道德体系的强烈愿望。

他认为国家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国家繁荣和稳定应该以社会道德和个人自由、公正、平等为基础,同时人类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建立一种自然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方式。

此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田园篇章。

故事讲述了一个从未被外部世界侵蚀的逍遥之地,良田美池,群芳争艳,杏花松竹,入画佳境,令人神往。

作者在写作中把自己的憧憬、理想投射到田园美景之中,对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压迫、束缚、欲望和灵魂的困境充满了反思和批判。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美学追求,在诗歌中表达了人类尊严、自由与自立并坚持人格独立的理想,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素养和创造力的峰值。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主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以及其著名的名言。

一、陶渊明的生平经历陶渊明,字元亮,号晋卿,生于今江苏淮安市涟水县,是东汉末年(公元3年)至西晋初期(公元4世纪)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陶潜是当地的小官,家境优越。

17岁时,他考取了进士,成为唐朝官员,曾在江南、淮南等地担任过多个县令和刺史职务,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成就。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为官德政、退隐思考的时期;中期返乡种田、诗歌创作的时期和后期以文论时事、与世无争的时期。

尤其是他在中期因为反对当时官僚集团的统治而选择回到故乡隐居,以田亩为生,净心修身,用诗歌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成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史和田园文化发展史有着重要的贡献。

二、陶渊明的文学作品陶渊明一生写作大量,估计达两千多篇,所创造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极为丰富多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富有人情味,他的诗歌在题材上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描写和对人性本质的反思,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观点。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品流传至今,其《桃花源记》更是中国文化经典之一。

此外,他还有一些哲学隐喻和杂谈的作品,例如《归去来兮辞》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的探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

三、陶渊明的人物形象陶渊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清心寡欲、追求自由独立的田园墨客,他忠于自己的性格特点,宁肯选择隐居而舒适地生活,也不愿意掩盖自己的真正内心。

他的形象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代表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四、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的名言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

他的名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关于田园生活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及诗词名句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及诗词名句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及诗词名句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道教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极具特色,善写田园诗及抒怀之作,尤其在塑造乡村生活情景方面表现出色,不少作品达到了巨大的修辞艺术值,并在民间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唱誦。

他的一生留下了丰富灿烂的诗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陶渊明生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家境富裕,成长于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小学时就已经读了老子的《道经》,受到了他的影响。

陶渊明少年时曾在陶侃家吸取音乐和文化知识,并曾参加州县的文学会,开始向文化知识和文学发展的道路迈进。

他十多岁时父母双亡,后来依靠一位教师生活,这段经历影响了他的成长和思想。

后来,他到江州担任了官职,成为忘忧草堂的主人,后离开官场,归隐山林,一心追求诗文创作和修行之道。

在陶渊明的官场生涯中,他发挥了不俗的才华和能力,被人们称为“才王”,不过他最擅长的是创作诗歌。

他的诗歌表现了他对田园、山水、人情之美的热爱,其中,“桃花源记”则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优美,表达了他对乡土民风的热爱与崇敬,千百年来广受人们欣赏与传颂。

陶渊明的作品中,有很多著名的诗歌和名句。

以下列举其中的几首和几句:1. 《桃花源记》:“至于兽类,几无人迹。

天寒士民皆得罪于水寇。

船人唯恐泊极而止,凡四五度。

”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描写。

这段文字非常传神,生动地设色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美好乡村景象。

2. 《归去来兮辞》:“俄顷之间,三杯下肚,吾以故乡之土为漆。

何以别其味也?以吾庐为工夫,以太行为矢。

其妙何可言哉!”这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一段,表达了他对家乡身世的眷恋之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故土的情感。

3. 《归去来兮辞》:“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句诗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向往。

4. 《桃花源记》:“人无衣食,知如之何?”这句话虽然简短,但集中了陶渊明的思想核心,饱含着他对世俗的厌恶和对庸俗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1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1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1陶渊明(365年-427年)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和理学家,被誉为“文学巨匠”和“神仙文学帝”,他的诗文多描绘田园风光、表达人生哲理,被称为“陶渊明式田园诗”。

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渊明出生于今浙江绍兴越城镇的一个世家,自幼聪明好学,十分喜欢读书。

公元385年,陶渊明考入成都的太学,成为了士人。

他在太学期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并对道教和佛教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赴荆州、豫章、南康等地游历,亲身体验了田园生活,受到了深刻的感召,这使得他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以田园为主题的特色。

陶渊明的政治生涯始于东晋末年。

他曾担任过太学博士、临川太守等职务。

然而,由于对时局的不满,陶渊明在公元405年辞官归隐,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田园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独居于山野之间,还经营着自己的田地,种植蔬菜和茶叶,并写下了大量描写美丽乡村和生活理想的诗文。

陶渊明的文学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他的诗歌、散文、辞赋、文学理论等成为中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文作品以简约、明快、清新、深刻、富于哲理。

诸如《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杂诗》、《五柳先生传》、《饮酒》、《庐山谣》等名篇傲然在中国文学史中,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陶渊明不仅文学才华横溢,而且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家。

他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浮躁宣扬”,强调人应当坚持自己的本真,忠实于自我内心的感觉和价值观。

他的思想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因此被后人奉若神明,并被赋予了“神仙文学帝”的美誉。

陶渊明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他的田园理想和文化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人类价值,传达着对于自然、人生、真理的独到体验和体悟。

陶渊明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成为中华文化的光辉,也将为后人留下坚定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生活的不朽典范。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20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20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20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着名的文人、诗人、画家、政治家与农民。

他以自然、田园生活和寻求心灵上的自由,深影后人。

他写过许多经典的诗歌、散文和故事,以及著名的《桃花源记》。

以下是关于陶渊明的简介资料20。

1. 出生与成长地点陶渊明出生于今江苏省宜兴市的一户富裕家庭。

2. 家庭背景陶渊明的家庭是一家荣华富贵的商贾世家,生活富足无忧。

3. 学习经历陶渊明年少时就喜欢读书,潜心研究经史论语等书籍,后又拜名教先生郑玄为师,学得许多古文词章。

4. 官员生涯陶渊明曾被任命为琅琊令、尉氏县令、新兴县令等县级官员。

5. 政治主张陶渊明主张节约、勤俭,反对腐败。

6.文化成就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化名流,是当时文学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刻、优美,充满着自然和人文的情感。

7. 诗歌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接近于田园诗,他倡导自然和清雅的情感,却不失深刻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8. 农耕观念陶渊明重视农耕,并在自己的农田中推崇种植水稻技术。

9. 艺术造诣陶渊明在绘画、书法、文学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

他的画作虽稚而具有古朴的神韵。

10. 爱好时间陶渊明热爱自然和清静,在空闲的时间里喜欢写诗、观赏花鸟、畅游山林、钓鱼、喝酒等。

11. 国际影响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高度赞扬。

12.文化地位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思想、艺术、人格魅力等等都成为世人所推崇。

13. 代表作品陶渊明的代表作品包括《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庐山谣》等。

14. 主题内容陶渊明的作品主题内容涵盖了自然、人文、田园、友情、道德等诸多方面。

15. 艺术特色陶渊明的作品深刻、独特,其自然、纯净、灵动的风格给人一种恬静、激动和愉悦的感受。

16. 影响后代陶渊明的艺术和思想影响了后人,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7.爱国情怀陶渊明深爱家乡,热爱祖国,他认为国家强盛需要的是政治正确和道德正义。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的简介资料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的简介资料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的简介资料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汉族,
古代文学家,同时亦为政治家和农业家。

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构成了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部分,其代表作《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临江仙》等名篇被广为传诵。

陶渊明出生于东海彭城,从小便对文学和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早年曾在彭城和京都联台侍郎府工作,后多次迁居不同地方,包括绍兴、临海、南昌等地,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和农业事业。

陶渊明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汉乐府诗、山水诗和横吹诗三个方面,他的作品充满着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作为一位政治家,陶渊明曾担任过临海县令、鄱阳郡太守等职务,他主张耕读传家,提倡农业生产,被誉为民本主义思想的先驱。

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桃花源记》一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幻想文学的代表作。

文章中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人民生活富足而自由,没有税收、禁令和朝廷,部分内容被解读为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抗。

此外,《归去来兮辞》和《临江仙》也分别表达了陶渊明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不仅影响了唐宋以后的文学,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被
赋予了重要的价值,他的作品作为文化遗产被保护和传承至今。

此外,陶渊明也是宋代文人花鸟画的代表之一,其作品融入了大量自然主题和生活情感,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总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创作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个人简历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生平事迹早年生活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

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

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致仕生涯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

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

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

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

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

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

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

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作品风格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散文辞赋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

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

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

”《桃花源记》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

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

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艺术特色语言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

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

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

”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手法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

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

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

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名人评价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叹其质直。

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杨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