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合集下载

公文写作常见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公文写作常见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公文写作常见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前言在工作和学习中,公文写作是一项经常需要的任务。

好的公文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清晰的结构,以及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并产生预期的效果。

不过,实际上,很多人在公文写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语言表达不准确、结构混乱等。

本文将介绍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问题与解决办法问题一:写作目的不明确很多人在撰写公文时,常常存在一个模糊的目的。

这个问题可能来源于缺乏明确的写作要求或是没有认真思考所需达成的目标。

这样,公文在传达信息时很容易失去方向,让读者感到迷惑。

解决办法:在写作之前,先认真评估需要撰写的公文的目的。

在撰写公文时,我们要清晰地表达所需传达的信息,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公文的目的,然后按照逻辑清晰的方式进行叙述。

问题二:语言表达不准确公文作为一种正式文件,需要言之有物。

表述不清、用词不当的公文往往会造成信息的混乱,甚至引起误解。

特别是在涉及法律、政策等方面时,表达不清的公文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解决办法:在撰写公文时,我们必须格外重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选择恰当、明确的词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方式,表述清晰明了、层次分明。

在撰写过程中,要注意文字的排列,写出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连贯性的篇章,使读者受益。

问题三:结构混乱公文通常由前言、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

这种结构是为了使读者方便理解,并有助于使公文信息更清晰。

如果结构不清晰,段落错位、逻辑混乱等,会让读者难以理解,并且表述出来的内容没有说服力。

解决办法:在撰写公文时,我们应该秉持精益求精、清晰明了的态度,充分考虑公文整体的框架结构。

保证段落和文章整体的逻辑清晰的同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进而实现公文的优美和连贯。

总结公文作为一种正式文书,它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我们展示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写公文时,我们要注意以上三个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只有这样,才能让文章逻辑清晰,表达准确,文章结构简单,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公文写作的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

公文写作的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

公文写作的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公文写作在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公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关系着工作的顺利进行。

然而,由于一些常见错误的存在,很多公文在表达上存在问题,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分析公文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并提出相应的避免方法。

一、用词不准确在公文写作中,用词不准确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有时候,用词太过庄重、复杂,使得读者难以理解。

有时候,使用俗语或俚语,让公文显得不严谨、不正式。

要避免这种错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专业术语:在公文写作中,应尽量使用与工作相关的专业术语,这有助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 简明扼要:公文应力求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语和长句,让读者一目了然。

3. 避免使用俚语:公文是正式的文件,应避免使用俚语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保持其严肃性和规范性。

二、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是公文写作中较为常见的错误之一。

错误的语法使用会导致公文的不准确和不规范,影响信息的传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以及相应的避免方法:1. 主谓不一致:主谓不一致会造成句子结构混乱,给读者造成困惑。

应该确保主语和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2. 句子结构混乱:句子结构混乱会使读者难以理解公文的意思。

句子的结构应该简洁明了,避免过长复杂的句子。

3. 时态错误:公文中应该使用适当的时态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要确保时态的一致性,避免在一个句子中出现多种时态。

三、格式错误公文的格式错误也是常见的问题,不规范的格式会给读者带来困扰,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误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格式错误和相应的避免方法:1. 多余的空行:在公文中,应避免出现过多的空行,这会让公文的排版显得杂乱无章。

要保持段落之间的间距合适。

2. 题注错误:公文中的题注应准确地标注日期、文件编号等信息。

要确保题注的格式规范,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3. 段落结构不清晰:公文中的段落应具有明确的结构和逻辑顺序。

要确保每个段落的主题清晰,段落之间的衔接流畅。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公文写作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表达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然而,由于公文写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常常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就公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公文写作的要点。

问题一:标题选取不当在一份公文中,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应具有准确、简洁、明确的特点,能够直观地传达文章主旨。

然而,一些公文存在标题选取不当的问题,比如过长、太过含糊或与内容不符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简明扼要、准确传达主题、符合公文的性质和目的。

问题二:写作语言过于复杂公文作为一种正式文体,其语言风格应该庄重、正式、严谨。

但是,在实际写作中,一些人往往会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长句,使得公文内容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行政术语和外来词汇,确保公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问题三:段落结构混乱一份合格的公文应该具备良好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并且每一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转折关系和逻辑连接。

然而,一些公文存在段落结构混乱的问题,比如过于冗长、缺少必要的转折和层次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合理划分段落、使用恰当的过渡词,确保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问题四:格式错误或不规范公文的格式是一种组织文本布局的规范,涉及到页眉、页脚、标题、正文、附件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一些人经常会犯一些格式错误或不规范的问题,比如字体大小不统一、页眉页脚缺失、缩进格式错误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写作之前先了解并掌握公文格式的规范要求,并且在编辑过程中仔细检查,确保格式正确、规范。

问题五:缺乏客观、客观的态度公文是一种正式文体,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陈述问题、表达观点。

然而,有些公文却显得主观或过于客气,使得内容不够准确,甚至与实际情况不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以客观、客观的态度来撰写公文,明确表达事实和观点,尽量避免主观感情色彩的插入。

公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思路分析

公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思路分析

公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思路分析公文写作作为一种正式的文书写作形式,经常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它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对于信息沟通和决策效果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的公文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到公文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针对公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问题一:语句冗长、句式单一语句冗长和句式单一是公文中常见的问题,这会导致公文表达的疲劳性和重复性,并且容易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扰。

解决思路:1. 缩减语句长度:公文中应尽量避免过长的语句,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可以通过拆分句子、使用简洁的词语和减少冗余修饰语等方式来减少语句长度。

2. 多样化句式结构:使用不同的句式结构可以增加公文的表达力和吸引力,可以尝试使用倒装句、并列句、复合句等句式,让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二、问题二:用词不准确、术语滥用在公文写作中,用词不准确和术语滥用会使文章表达不清晰,甚至产生误解。

解决思路:1. 准确使用词语:在公文中应该使用确切、准确的词语,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可以借助词典、专业术语手册等参考工具,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词语。

2. 控制使用专业术语:在公文中使用专业术语时应适度,不应过度使用,以免影响读者的理解。

如果需要使用专业术语,应提供相应的解释和解释性上下文,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

三、问题三:段落结构松散、层次不清段落结构松散和层次不清会给读者带来困扰,不利于信息的获取和整体把握。

解决思路:1. 建立明确的段落结构:每个段落应有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段落之间应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和过渡。

可以使用段首句来概括段落的主题,并在段落末句进行总结。

四、问题四:格式不规范、排版混乱格式不规范和排版混乱会给读者带来困难,也会影响公文的正式性和专业性。

解决思路:1. 遵循格式规范:不同类型的公文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应该根据具体的公文类型遵循相应的格式要求。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公文写作是每一位公务员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作为公务员代表政府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公文的格式、内容和语言表达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以确保公文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合法性。

然而,在实际写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一位公文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一、格式问题公文格式的正确性是写作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如果格式错误,不仅影响到阅读效果,还可能造成理解上的误解。

公文格式是固定的,主要包括上/下边距、左/右边距、字体、字号、行距、段落缩进等方面。

在撰写公文时,不少人会犯错,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格式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一)字体大小不对称字体大小不对称是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撰写公文时,应该注意字体大小的一致性,以保证整篇文章的视觉效果的美观性。

一般来说,正文字体大小应该为小四号,抬头应该为三号或四号,而副标题的字体大小应该为四或五号。

(二)段落太长段落太长,不仅容易导致读者阅读困难,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可能会使读者感到没有重点和逻辑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适当增加文章的行距,把文章分成小段,这样一来,文章的层次结构会更加明显,读者也会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重点。

(三)行距过小行距过小的文章,难以阅读,并且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在撰写公文时,应该适当加大文章的行距,大约为1.5倍即可。

(四)错位字距错位字距是指没有正确排版而造成字距过大、过小的情况。

正确的方法是采用两个空格作为字与字之间的缝隙,让文章排版更加美观,也方便读者阅读。

(五)排版格式不统一排版格式统一对于公文写作非常关键,这样可以让文章的结构更加明确,也便于读者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格式模板,让文章排版自动统一。

二、语言表达问题公文写作的语言表达应该做到准确清晰、简明扼要,不得含糊、主观、模糊或含有歧义。

为了减少语言表达的错误和失误,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用词不准确用词不准确是公文写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解析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解析

公文写作常见问题解析一、公文格式方面的问题1. 字体字号不规范有些同学写公文的时候根本不注意字体字号。

比如说,正式公文要求标题一般是二号小标宋体字,正文是三号仿宋字。

可是很多人就随便选个字体,字号也是忽大忽小的。

就像写作文一样随心所欲,这可不行啊。

公文是很严肃的东西,字体字号不规范,看起来就特别不专业。

2. 行距问题行距也是个容易被忽视的点。

正常的公文行距是固定值28磅或者30磅之类的,但是有些人的公文行距乱得很。

行距太窄的话,字挤在一起,看起来密密麻麻的,让人看了头疼。

行距太宽呢,又显得很松散,没有公文那种紧凑、严谨的感觉。

二、公文内容方面的问题1. 语言过于口语化公文语言要求准确、简洁、庄重。

可是好多人在写公文的时候,就像平时聊天一样。

比如说“这个事儿啊,我们觉得应该这么办”,这在公文中就不合适。

应该写成“经研究,拟采取如下措施”之类的话。

2. 逻辑不清晰有些公文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比如说,先说项目的预算,然后又突然跳到项目的背景,接着又说人员安排。

完全没有逻辑顺序,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比如先背景,再目标,接着计划、预算、人员安排等顺序来写。

三、公文写作中的用词问题1. 生僻词滥用有些人觉得在公文中用一些生僻词就显得自己很有文化。

但是呢,这往往适得其反。

比如说“谫陋”这个词,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啥意思,如果在公文中用了,可能看公文的人还得去查字典,这就影响了公文的阅读效率。

2. 近义词混淆像“必需”和“必须”,好多人都分不清。

“必需”强调的是不可缺少,是一种客观需求,比如“水是人类必需的资源”;“必须”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比如“我们必须遵守纪律”。

在公文中用错了,就会改变句子的意思。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公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务文书,具有特定的格式、规范和语言要求。

然而,在实际的公文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公文的质量和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公文写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格式不规范格式是公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常见的格式问题包括:1、标题不规范标题应当准确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但有些公文标题存在表述不清、冗长繁琐或过于简略的问题。

例如,“关于_____的一些情况说明”这样的标题就过于模糊,没有明确指出核心内容。

2、字体字号不符合要求公文通常对字体、字号有明确规定,但一些作者可能会随意使用字体和字号,导致整个公文看起来杂乱无章。

3、页码编排错误页码的编排应该连续、准确,但有时会出现漏页、错页或者页码格式不一致的情况。

4、行间距、段间距设置不当行间距和段间距的设置应该保持一致,以保证公文的美观和易读性。

但有的公文会出现间距过大或过小的问题。

5、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标点符号在公文中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例如书名号、括号等的使用要准确无误。

但一些公文在这方面容易出错,影响了公文的准确性。

二、语言表达不准确语言是公文传递信息的载体,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言表达问题:1、用词不当使用了不恰当的词汇,或者对词汇的含义理解有误,导致表达不准确。

比如,“截止”和“截至”的混淆使用。

2、语义模糊表述含混不清,让读者难以理解公文的真正意图。

例如,“近期将采取一些措施”,但没有明确说明具体的时间和措施内容。

3、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子结构不完整,或者存在多余的成分,影响了句子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4、语法错误主谓宾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等语法问题在公文中时有出现,降低了公文的质量。

5、口语化或随意化表达公文应该使用规范、正式的语言,但有些作者会使用口语化、随意化的表述,削弱了公文的严肃性。

三、内容空洞无物公文的内容应当充实、具体,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写好公文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如何写好公文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如何写好公文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公文是一种正式的文件,其主要目的是传达与表达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信息、意见、决策和命令。

写好公文,不仅能有效地传递信息,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解和纠纷。

然而,许多人在撰写公文时常常遇到困惑与挑战。

本文将分析公文写作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读者写好公文。

问题分析:1. 杂乱无章的组织结构:许多公文在组织结构上存在问题,包括缺乏条理、无序的内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2. 语言晦涩难懂:公文常常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以及复杂的句式和长篇大论,导致读者难以理解公文内容。

3. 文章冗长和累赘:一些公文过于冗长,用词繁琐,无关紧要的细节填满整个文档。

4. 缺乏重点与逻辑性:某些公文在表达主题时缺乏明确的重点和逻辑性,导致读者无法理解文件所需要传达的信息。

解决方案:1. 清晰的组织结构:在撰写公文之前,先明确公文的目的和读者,然后使用清晰的标题、目录和段落来组织文档。

确保信息传达的条理清晰,并使用有层次的标题和编号。

2. 简明通俗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使用清晰、简明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迅速理解文档内容。

如果必须使用专业术语,则应提供解释或定义,以确保读者理解。

3. 简洁而有力的表达:删除无关的信息和细节,使用简洁的句子和段落来表达核心意思。

避免重复和废话,保持公文的紧凑性。

4. 重点突出与逻辑明确:用明确的标题和段落来突出重点内容,并保持逻辑连贯。

在不同段落之间使用过渡句子,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确保公文的逻辑性。

除了上述的解决方案外,还有一些额外的技巧能帮助写好公文:1. 了解目标受众:在撰写公文之前,了解读者群体的背景和需求,以便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语言和内容。

2. 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包括逗号、句号、冒号等,有助于提高句子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3. 使用简单明了的标题:清晰简洁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迅速传达公文的主题。

4. 审查与修改:在完成公文后,进行仔细的审查和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公文写作(处理)的几个问题在社会上,在机关里,很多人不重视公文。

在他们看来,文学是文章之冠,新闻可居亚军,公文算不了什么。

就拿我们省计生委机关来说,也有不重视公文的现象。

敬而远之者有之,畏而推之者有之,忌而轻之者也有之。

有的公文,经过了好几个人的手,起草人拟制了,处长核签了,相关处室也会签了,送到办公室来核稿,我们却发现有明显的错误,甚至是原则性错误。

起草者大意,核稿者没留意,会签者随意,在这种情况下,办公室就应该高度注意,否则就会违背文件的原意,导致发文者和受文者都不满意。

为了帮助大家增强一点对公文的感受,提高一点对公文的认识,本人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规定,并结合工作实际,就公文写作(处理)的几个问题,编了一点资料,写了一点意见,规定性内容请照办,个人的意见供参考。

一、公文及其种类公文随着文字的产生始于黄帝时代(《后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

我国的国家公文产生于夏代,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公文和最早的原始国家公文。

“公文”这一名称的最早使用,至迟在东汉末年。

最早出现“公文”一词的书是晋代陈寿撰写的《三国志》。

公文作为具有特定要求的公务文书的统一名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通用的。

公文,即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格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文字材料。

公文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与党的机关公文种类有所不同,主要有13种,即: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党的机关公文种类主要有14种,与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相比,没有命令(令)、公告、通告、议案,另有决议、指示、公报、条例、规定。

各级计生委(局)作为同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属于行政机关,因此,应当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要求处理公文。

二、公文写作是真正的“经国之大业”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写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里的“文章”指的是当时流行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文体。

曹丕还写道:“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曹丕在此将公文奏、议列居“文章”首位,而且认为应以“雅”即符合规范为宜。

由此可见,“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首先指的就是公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写道:“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

他比曹丕又前进了一步。

曹丕讲的还很笼统,刘勰讲的明确而具体,直接指明章、表、奏、议等公文是治理国家的纽带与关键,一语就点出了公文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文字型工具的性能与作用的本质,实在了不起。

公文既然是“经国之枢机”,公文写作自然就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了。

事实上,公文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为社会管理工作所必需。

它是人类为满足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创造出来,又反过来用之于社会管理工作的极为重要的文字型社会管理工具,是社会管理工作每时每刻都离不了的工具。

它对社会实行一定秩序的有效管理,以确保社会有序与稳定地发展。

一部《拿破仑法典》,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都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巩固作用;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使新解放区人民迅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拥护人民革命政权;一份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便宣告新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使社会主义祖国沿着新的路线走向繁荣昌盛。

世界上还有什么写作成品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当今世界,一切社会活动无不跟公文相联,无不在某种公文规定的轨道上运行。

一旦公文统统失效或废止,全社会就将在片刻间陷入混沌状态而走向崩溃。

就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来说,如果我们不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发〔2000〕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国家主席令颁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以国务知,全国将是一种混乱的局面。

公文这么巨大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写作成品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三、公文写作基本要求(一)符合政策法令(二)行文周密严谨(三)格式合乎规范关于公文写作要“符合政策法令”,比较好理解;要“格式合乎规范”,省计生委已根据上级的规定印发了有关公文格式的文件,因此对这两个基本要求就不展开讲了,这里着重讲一讲公文写作要“行文周密严谨”的问题。

怎样做到“行文周密严谨”呢?1.运用直笔表达公文表述,贵用直笔,忌用曲笔,慎用“画”笔。

叙述事物,平铺直叙,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汇报情况,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切忌锦上添花;表明观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提出要求,应当怎么办,不能怎么办,明确具体。

公文要使人一看就懂,以利办理或遵行。

好的公文,都是明快清晰,直笔表述的,绝无拐弯抹角,堆砌辞藻的。

2.结构严谨自然公文的正文结构,一般分开头、主体与结尾三部分。

正文开头,主要说明发文的根据、原由和目的。

应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立片言以居要”。

正文主体,是公文的核心部分,表述公文的主要内容。

应观点鲜明,意见、措施得当,层次、段落安排有序。

通常有“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三种结构方式。

正文结尾,主要表述发文机关对文件办理的要求,或要求执行,或请求批复,或提出希望,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坚持一文一事除了综合性的报告外,一件公文一般只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报请性公文,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拟制“请示”,必须坚持“一文一事”或“一事一请”因为只有这样才便于上级机关处理、批复,提高请示公文的效率。

拟制“报告”,虽难以做到“一文一事”,但必须做到“一文一个主旨、一个重点或一个明确范围”。

4.语气分寸得当对于不同的行文关系、行文方向,在语气上应有区别。

上行文,要体现出组织观念,真诚地尊重上级;反映情况,陈述意见,提出请求,都要实实在在,诚恳朴实。

平行文,要体现平等协商,相互体谅与支持;行文要谦虚平和,以诚相待。

下行文,要体现对下属的领导与指导;行文严肃决断,态度质直不傲,既坚持原则,又以理服人。

四、数字的用法(一)总的原则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遇特殊情形,可以灵活变通,但应力求保持相对统一。

(二)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两种主要情况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例:公元前8世纪;80年代;公元前440年;公元7年;1986年10月1日4时20分;4时3刻;下午3点;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鲁迅(1881.9.25~1936.10.19)。

注:①年份不能简写。

如1980年不能写作80年,1950 年~1980年不能写作1950~80年。

②星期几一律用汉字。

如星期六。

③夏历(阴历)和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

如正月初五;丙寅年十月十五日。

④中国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民国38年(1949年);昭和16年(1941年)。

2.记数与计量(含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例等)以及代号、代码和序号例:413.02;-12.03;1/6;4.5倍;34.05%;63%-68%;1∶500;4000克;12.5平方米;21.35元;45.6万元;270美元;48岁10个月;60多公斤;HP-3000型计算机;21/22次特别快车;8084602部队;国家标准GB-2312-80;国内统一刊号CN11-1399;85号汽油;国办发〔1987〕9号;总第3147号。

注:①一个数字的书写形式要照顾到上下文。

不是出现在一组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一、二······九)可用汉字,如一个人、三本书、四种产品、六条意见、读了九遍、五个百分点。

②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

节与节之间空半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

非科技专业书刊目前可不分节。

但用“,”号分节的办法不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应该废止。

③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

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千克、千米、千瓦等法定计量单位中的词不在此列)。

亿4千5百万公里。

④一个以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多位数不能分行。

(三)应当使用汉字的两种主要情况1.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例:一律;十滴水;八国联军;四氧化三铁;二○九师;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三世界;四书五经;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七七事变;五一国际劳动节;“五二○”声明;“九一三”事件;“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一一·一○”案件;“一·一七”批示;十月革命;“七五”计划;五省一市;五局三胜制;二八年华;二十挂零;零点方案;零岁教育;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上海二商局;九三学社;第一书记;路易十六;某部五连二排六班;白发三千丈;七上八下;不管三七二十一;相差十万八千里;第三季度;十三届四中全会。

2.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九)并列连用,表示概数(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应用顿号隔开)例:二三米;一两个小时;三五天;三四个月;十三四吨;一二十个;四十五六岁;七八十种;二三百架次;一千七八百元;五六万套;十之八九。

此外,有两种情况应使用汉字。

①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

如几千年;十几天;一百几十次;几十万分之一;②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

如这个协会举行全国性评奖十余次,获奖作品有一千多件。

协会吸收了约三千名会员,其中三分之二是有成就的中青年。

另外,在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设有分会。

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该省从机动财力中拿出1900万元,调拨钢材3000多吨,水泥2万多吨,柴油1400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四)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数字例:①许慎:《说文解字》四部丛刊本卷六上,第九页。

②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陈昌治本,第1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版,第439页。

(五)横排标题涉及数字时,可以根据版面实际需要和可能灵活处理。

(六)提倡横排。

确需竖排时,文中所涉及的数字除必须保留的阿拉伯数字外,应一律用汉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