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前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的政策

合集下载

袁明国际关系史习题答案

袁明国际关系史习题答案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绪论国际关系史:主要指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

国际关系体系: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国际体系的结构(或称国际格局):一般最重要的是国际权势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重大变化,它们在现代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国的数目、规模及其事实上的等级排列,连同强国的兴起、衰落及其力量对比更替。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一、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

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

1、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

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2、巴黎条约:1856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国在法国的巴黎签定了《巴黎条约》: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完整受到欧洲列强的共同监督;黑海中立化;多瑙河航行自由有列强共同监督;多瑙河各公国仍有土耳其管辖,但受列强的共同监护而非俄国的独家保护;塞尔维亚与土耳其的关系不变。

但受列强的集体监护。

同时条约还规定:土耳其将恪守其一贯原则,即外国战舰一律不准进入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3、法绍达冲突(法绍达事件) 1898:法国为扩大其在西非、中非的殖民地,积极向东推进。

企图从佛得角至索马里建立一横贯非洲并连接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地。

英国自1882年占领埃及后,继续向南扩展,企图征服苏丹,并把英属南、北非殖民地连接起来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一场战争危机4、 1905 年 9 月 5 日签订了《朴资茅斯和约》,结束了日俄战争。

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俄国将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的租界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无偿转让给日本;以北纬 50 度为界,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5、致克鲁格电报一八九五年德对英的羞辱6、《提尔西特和约》:俄法1807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是拿破仑霸权达到巅峰的标志7、亚琛会议: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同法国为讨论从法国撤出占领军问题的会议实际上是由欧洲的4强变为5强,共同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动8、《独立宣言》1775阐发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的思想,阐明革命、争取民族独立是北美人民不可剥夺的正当权利9、武装中立同盟: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10、美国独立战争:(1861-1865)美国联邦政府反对南部种植园主武装叛乱的战争。

英国近代外交政策史讲授提纲

英国近代外交政策史讲授提纲

英国近代外交史教学大纲2008年9月英国近代外交,是与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同步发展起来的。

英国作为世界近代史上最强的国家,在地理发现、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及瓜分世界的全球一体化的四个进程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国依靠岛国的地理位置,及时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先后战胜早期海上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登上“海上霸主”的宝座,英国最先开始和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后叶,成为“世界工厂”、“国际金融中心”和“日不落帝国”。

因此,英国近代外交史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配合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深入理解近代史上欧洲如何冲击世界、走向世界的,深入理解欧洲列强如何把亚非拉落后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深入理解世界近代一体化进程。

英国自恃有强大的海上和经济实力作后盾,在近代史上长期奉行“均势外交”,即和平时期不与任何国家结盟,通过支持欧洲大陆的次强,扼制首强,以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通过“均势外交”,英国专心致志向海外发展,并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

但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逐渐丧失、海上霸权地位面临着严重威胁。

在19、20世纪之交,英国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以“结盟政策”代替“光荣孤立政策”。

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是与大英帝国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学习英国近代外交史,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均势外交”、“强权政治”、“弱国无外交”以及“经济外交”等外交理论,进而认识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导言内容概要:简单扼要地介绍本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概括有关英国近代外交史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等。

通过导言的讲授,使学生增强学习英国近代外交史的兴趣;初步了解英国近代外交的概念与范围、外交与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对外政策的由来及演变;初步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学习要领和方法。

讲授提纲:一、英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线索二、英国近代外交史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三、英国近代史的主要特征四、英国近代史研究介绍思考题:1概述英国历史的发展特征和近代英国史的分期。

0908克里米亚战争

0908克里米亚战争

《海峡公约》 海峡公约》
土埃战争结束, 土埃战争结束,但两海峡的控制权问题还需 要解决. 1841年7月,英,法,俄,奥,普与土 要解决. 1841年 耳其签订伦敦《海峡公约》 耳其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规定土耳其永远禁 止外国军舰进入两海峡. 止外国军舰进入两海峡. 该条约的多边性质实际上将两海峡置于国际共 管的地位,确认了海峡的中立,排除了由俄国单 管的地位,确认了海峡的中立, 独控制的可能性. 独控制的可能性.
第二次土埃战争与《伦敦协定》 第二次土埃战争与《伦敦协定》
1839年 1839年4月,苏丹军队向叙 利亚发动进攻.1840年1月,列 利亚发动进攻.1840年 强召开伦敦会议,英,俄共同提 强召开伦敦会议, 出阿里无权统治埃及以外的地区. 出阿里无权统治埃及以外的地区. 该方案获得了奥,普的支持. 该方案获得了奥,普的支持. 1840年 1840年7月,英,俄,奥,普, 土在没有法国参加的情况下,签 土在没有法国参加的情况下, 订了《伦题"的发展 东方问题" 与克里米亚战争
重要问题: 重要问题: 1,"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 2,两次土埃战争 3,伦敦《海峡公约》 伦敦《海峡公约》 4,克里米亚战争
一,希腊独立运动与"东方问题" 希腊独立运动与"东方问题"
1,希腊起义 2,俄土战争 3,《伦敦议定书》 伦敦议定书》
俄土战争
英国不能允许埃及占领希腊.1826年4月,英, 英国不能允许埃及占领希腊.1826年 俄签订《彼得堡议定书》 次年法国加入, 俄签订《彼得堡议定书》;次年法国加入,三国订 立《伦敦条约》,要求土耳其停止战争.土拒绝三 伦敦条约》 要求土耳其停止战争. 国要求,且宣布废除俄土《阿克尔曼条约》 国要求,且宣布废除俄土《阿克尔曼条约》. 1828年 1828年4月,俄国向土耳其宣战. 俄军占领了 俄国向土耳其宣战. 亚得里亚堡,向君士坦丁堡挺进. 亚得里亚堡,向君士坦丁堡挺进.英法要求俄停止 前进. 前进.

1853~1894年间英俄争霸东亚对东北亚国际局势的影响

1853~1894年间英俄争霸东亚对东北亚国际局势的影响

活动的战略价值 。因而英俄争 霸世 界的斗争也扩 张到东亚地
区, 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 的演变产生 了巨大影响 。
鸦 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英法美在东亚扩 张的新局 势 , 俄 国着 手修改 1 6 8 9 年 中俄签署 《 尼 布楚条约》 以来在东亚 的消极政
策, 提 出了“ 占领黑龙江地 区是巩 固俄国在东北 亚地位的关键” 等三项对策【 l 1 。1 8 5 3年克里米亚战争战争 的失败后 , 俄 国利用
[ 作 者简介 ]赵启栋 , 男, 山西平遥人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历史系讲师 , 研 究方向 : 东 亚国际政 治与经济史 ( 广东茂名 , 5 2 5 0 0 0 ) 。

l 8 5 3 ~1 8 9 4年间英俄争霸东亚对东北亚国际局势的影响
3 1日正式开工修建。如 此 , 俄 国在东亚的扩张进入看似防守实
修筑一条贯通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该路 的建筑 , 不仅会给
俄 国带 来政治 、 经济和文化方 面的利益 , 而且是加强 俄国太平
1 8 6 1 年的对马岛危机。随之英俄在东亚国际事务中的矛盾公
开化 。
洋舰 队的工具 , 它将使俄 国“ 能控制 太平洋水域 的一 切 国际商
业 活动 一。 待铁路建 成后 , 俄国对远东各国就 有了“ 在欧洲一切 国家之前 占着重要 的优势 ” , 并进一步将铁路看作是“ 对华政治
1 8 5 3 年l 0月 , 俄 国为控制奥斯曼帝 国管辖下 的黑海两海
人 的战略进攻转化为战略保 守 , 此后直到 8 0年代 中期 , 俄 国将 对外政策的重心转向 中亚草原。 俄 国在东北亚经过近 2 0年的战略保守之后重新转 向战略 进攻 , 突破点选准 了朝鲜半 岛。I 8 8 4年朝鲜与俄 国签订 了《 朝

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

探讨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事件全球史观认为,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历史。

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对其产生影响的诸多环境因素,特别是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因为中国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都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

如果人为地割断中外历史的联系,用孤立、片面的观点去研宄中国的历史,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全面科学地解释历史现象,更不能科学地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卖上,新课标教材就体现了中外合编特色,要求用全球的视野来分析中外历史问题。

因此,教学中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历史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过程,把具体的历史事件当作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将具体的历史事件放到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中去分析认识,以深刻理解其实质,切不可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作僵化处理,孤立地去分析理解。

一、联系世界史知识对中国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背景进行分析。

具体做法是在中国史教学中将同一时期一些世界史内容罗列在一起,从中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

如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的分析,书上只是说“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它们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但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因此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

1854年英国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并得到法国、美国的支持。

在清政府拒绝了其“修约”要求后,英、法、美叫嚷要诉诸武力,但为什么没有立即出兵?而要等到1856年呢?一则,可联系本教材中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全盛时期,清政府统治出现危机。

二是,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史中这一时期的内容。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人物1)黎塞留: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宰相,红衣主教。

对内,他主张强化绝对君主专制统治,并努力将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的国家。

对外他将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

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2)路易十四:法国国王,1643-1715年在位。

致力于独揽大权树立绝对君权,在全国建立中央集权,掌握全国大权。

对外沿袭马扎然、黎塞留的扩张政策,致力于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夺取欧洲霸权,法荷战争后问鼎欧洲霸权,但随后实力被反法同盟一次次的削弱并在七年战争后失去霸主地位。

3)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王。

对内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发布了《民法典》,并随着他四处征战而广为流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欧洲其他各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外进行拿破仑战争,主要是他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前期具有反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但后期具有侵略性。

4)梅特涅:效忠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原则,坚持正统主义,竭力维护大国均势,鼓吹对他国内政的干预。

拿破仑战争后期,既促成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俄国西扩的企图,对欧洲均势的恢复起很大作用。

维也纳会议中代表奥地利居于主导地位,为奥地利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建立中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时期也被称作“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本人也被称作“欧洲的马车夫”。

5)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统一德意志,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

对外以遏制法国防止法俄联盟为核心与欧洲国家进行结盟,形成对德国发展有利的联盟体系,即俾斯麦体系以维持欧洲的均势。

俾斯麦体系不仅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促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使得整个欧洲能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战争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一场大规模的宗教矛盾掩盖下的世俗利益之争。

近东危机与俄国外交政策

近东危机与俄国外交政策
德 国就会 “ 被迫 在 维也 纳 和圣 彼 得 堡 之 间作 出选 择 ” l而俾 斯麦 侧 重 于援 助力 弱 的奥 国一 方 , 【J 但
地 区 的争 夺 , 以说 , 东 问 题 是 俄 国 外 交 的 可 近 17 8 5年爆 发 了东方 大 危 机 , 为俄 国 的干预 提
中心。
发展 , 采取 了一 系列外 交活动 , 本文就此期 间俄 国的外交政 策的 变化加 以探讨 , 分析其 对 自身及 国际关 系
格 局的影响。
关键词: 国的近 东政策 ; 圣斯特 法诺条约》 柏林会议 俄 《 ;
中图分类号 : 52 K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篇号 :0 82 4 ( 02 0 -0 10 10 -4 1 2 1 )302 -3
果实, 但却使俄国的扩张野心受到遏制 , 并削弱了
俄 国在 巴尔 干地 区 的势 力 和影 响 , 在与 巴尔 干各
供 了契机 。俄 国 总结 了克 里 米 亚 战 争 的教 训 , 开
展 了广泛 的外 交活 动 。
以俄 土 战争 为界 , 国 的外 交 活 动分 为两 个 俄 阶段 , 土战争 前 , 国成功 的争取 到奥 匈 的善 意 俄 俄
及英 国的中立 , 终使 它对土战争 “ 最 具备 了执行
第 1 4卷
中立 , 国被 《 达 佩 斯 条 约 》 缚 了 手脚 , 国 奥 布 束 大 中唯英 国对 俄 国的宣 战 进行 了公 开 谴 责 。1 , 2月
柏林会 议所 做 出的安排 总体 上成 了近东 地 区 的新 现实 。通 过柏 林 条 约 , 国虽 然 取 得 了部 分 俄
东南 部 的门户 , 来 是 列 强 觊觎 的 战略 要 地 。俄 历 国作 为 欧 陆 强 国 , 自第 一 代 沙 皇 起 便 致 力 于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319
作者简介:赵明杰(1980-),女,辽宁沈阳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克里米亚战前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的政策
赵明杰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系,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东方问题在18世纪末就已见端倪。

在维也纳会议后短短40年间,东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政治危机。

它是欧洲政治的重要内容。

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几十年间,英、俄两国的矛
盾较为尖锐,他们在近东推行着不同的政策。

关键词:东方问题;俄国;英国;矛盾;政策分类号:K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19(2004)06-0022-02 东方问题亦即近东问题。

在这里,“东方”一词
是欧洲大国对土耳其帝国统治下的近东地区的统称。

在东方问题上,列强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利害关系。

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海路,把势力伸到欧洲心脏地区,是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

18世纪后半叶,俄发动了两次对土战争。

第一次是1768~1774年,结果签定了《库楚克———开纳吉条约》。

此条约使沙皇俄国夺得了自彼得一世以来,历代沙皇梦想的南方出海口,把第聂伯河到布格河间的草原地带并入了自己的版图,为向巴尔干扩张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是1789~1791年,结果签定了《雅西和约》。

根据和约,克里米亚以及从布格河到德涅斯特河地区并入俄的版图;土耳其承认俄国克里米亚和库班的主权,默认了俄国在黑海建立舰队来保护贸易活动的权利。

19世纪以后,俄又不断对土耳其发动进攻,使俄势力从黑海伸入到巴尔干。

到1833年,俄国在君士坦丁堡的势力已登峰造极。

俄国在黑海和巴尔干的扩张,引起了西欧列强的关注和不安,尤其是英国。

俄对黑海海峡的占领,削弱了英国在东部地中海的海上优势,威胁到英国的切身利益。

英国自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地中海是通向印度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远东的商业要道,因此,对英国来说,土耳其海峡与君士坦丁堡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英国对俄国在黑海的海军建设以及土耳其的命运非常敏感,不能容忍俄军舰自由出入地
中海并阻碍英国舰队进入黑海,使英国通往印度和远东的商路遭到破坏。

在英国看来,容许俄国在海峡自由行动就如同容许俄国在印度自由行动一样,而“对英国来说,丧失印度就意味着它变成了像荷
兰、比利时那样的国家”[1]。

至此,在英国对外政策的天平上,英俄矛盾第一次超过了英法矛盾。

基于此政策,帕麦斯顿向土耳其和俄国声明,英国政府不承认1833年俄土同盟条约,还联合法国遏制俄国。

帕麦斯顿认为,在中近东地区,
“最大的危险是法俄联合”[2](P.50~60)。

由于1833年俄土同盟条约也威胁法国在地中海的利益,这样就使英法能联合起来抗俄。

当英国于1833年8月向土、俄递交外交抗议书时,法国也递交了同样的抗议书。

在英驻土公使庞森比获得对英地中海舰队的调动权时,法国政府也给地中海舰队指挥官下了同样的命令。

帕麦斯顿认为,海上实力比外交抗议更具威慑力。

1833~1839年间,英地中海舰队始终处于特别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开赴黑海海峡,同时英国也将土耳其麦地那等港口作为舰队常年基地。

但在克里米亚战争前,英俄实际上是处于“武装和平”状态,从未真正兵戎相见。

1838~1839年,土埃战争再度爆发。

帕麦斯顿迅速行动,一面照会俄国,
“欧洲各国不能容忍任何国家单独干涉”[3](P.594)
;一面又向法、奥等提出在伦敦召开东方问题会议的主张。

俄被迫让步,于1839年派特使前往伦敦,表示俄土同盟条约8年期满后
2
2第27卷 第6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27No 162004年12月
Journal of Y angtze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
Dec.2004
将不再续订,并同意关闭黑海海峡。

于是,1841年7月,英、俄、奥、普、法五大国在伦敦与土耳其签定了《伦敦海峡公约》。

这样一来,“俄国就丧失了由温加尔———伊斯克列西条约所造成的海峡优势地位,而英国则实现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希望,即把温加尔———伊斯克列西条约浸没在同类的不论什么样的共同条约中”[4](P.92)。

《伦敦海峡公约》巩固了英在近东的地位,使俄国南侵暂时受挫,虽然它解决了1939~1841年由土埃冲突引起的东方危机,但却没有解决东方问题;英俄矛盾依然存在,再加上法俄矛盾又将引发一场更大的东方危机,这就为后来的克里米亚战争埋下了引线。

《伦敦海峡公约》大大削弱了俄国在近东的优势,于是尼古拉一世便谋求与英国达成谅解,共同瓜分土耳其。

1844年,尼古拉一世访问伦敦,对英国的外交大臣阿柏西说:“土耳其是垂死的人了……它应该死去,而且它一定会死去。

”[1]他建议,一旦土耳其崩溃,英俄双方应立即采取共同行动。

1853年1~2月间,沙皇接连四次会晤英国大使乔・汉・西摩。

这年的1月9日,在叶琳娜・保罗夫娜大公夫人举行的招待外交使团晚会上,沙皇主动与西摩谈话,说土耳其是一个“病人”,有可能出现某种情况,迫使俄国去占领君士坦丁堡,但他又不想本国单独参与,因而希望与英国联手,达成瓜分土耳其的协议。

1月14
日,沙皇又召见西摩,重申了上一次谈话的内容,但遭到西摩的拒绝。

在此后的会谈中,沙皇又重提瓜分土耳其的计划: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和塞尔维亚置于俄国保护下,克里特岛和埃及可以分给英国,俄国暂时占领君士坦丁堡等。

很显然,俄国想以埃及为诱饵拉拢英国。

但英国并不认为土耳其帝国行将崩溃,相反,他们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瓜分土耳其会使俄国进入君士坦丁堡,这将是对英国的莫大不平,世界和平将受到威胁,黑海上的贸易将被破坏”[1](P.28),因此拒绝与俄国合作。

尼古拉一世恳求英国与其共同瓜分土耳其的“君子协定”遭到拒绝后,一意孤行,于1853年以圣地之争为借口,威逼土与俄签定一项秘密的共同防御同盟条约,但遭到土耳其的拒绝。

尼古拉一世决定以兵戎相见,终于于1856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

参考文献:
[1][苏]B・Π波将金等.外交史(第1卷)(下)[M].北京:三联书
店,1982.
[2]V・J・普里尔.英国和海峡问题[M].密苏里大学,1925.
[3]C・韦伯斯特.1830至1841年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第1卷)
[M].伦敦,1951.
[4]近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
责任编辑韩玺吾
The Policies of Russia and B ritain on E astern Q uestion before Crimean W ar
ZHAO Ming2jie
(Department of History,Xihu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2) Abstract Eastern Question arose in18th century.After the congress of Vienna,it caused a series of inter2 national political crises in40years,which is a critical content of European politics.For dozens of years before Crimean War,there existed sharp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Britain,they carried out different policies in near east.
K ey w ords Eastern Question;Russia;Britain;contradiction;policy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