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笔记——第三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学习笔记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学习笔记老子<道德经> 第三章学习笔记(2008-03-17 17:47:11)转载▼分类:学习笔记标签:文化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对原文的理解:不要树立榜样,这样民众就不会把精力放到争当先进上面去了;不要过于看重稀有的财物,民众就不会为此而去偷盗;把能引起民众欲望的东西收藏起来,这样民心才不会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民众心里的欲望越少越好,但是要让他的肚子能吃饱饭;不要让民众有什么雄心大志,但是要使他们身体健康。
只要做到了不让民众知道不该知道的事情、不要有不该有的欲望,即便是那些有点聪明的人也不敢轻举妄为。
如此这般,看似无所作为,却可以达到无所不治的效果。
对字的理解:不贵难得之货:贵,以为贵,重视的意思。
对本章的体会:在管理天下方面,老子认为关键在于民众的管理者要做出正确的引导,于是老子讲了这段劝导为政者的话。
乍看起来,这段话似乎有点消极,其实不然。
因为老子清醒地知道:人的认识能力是有不同的。
不尚贤,本身就说明贤者是有的,任何一个人,通过对“道”的不断修炼和体验,都是可以达到贤者的境界的。
但对于认识能力有限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会看到表面现象,如果一味尊崇贤能,他们就会争相效法其表,而忽略了背后的实际意义;在争夺名利的过程中还会引起许多争端。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偷盗的方法去获得难得之物,但用适当的方法去避免总是有意义的。
把容易引起人的欲望而又不可能均享的东西适当收藏起来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或许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愚民政策,是消极的,其实不然。
适当地树立一些榜样,对广大民众是有一定引导作用的,我们以前经常倡导人们向某些英雄人物学习,这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不尚贤”,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夸大和依赖榜样的作用,要引导人们学习榜样的精神实质而不是表面的具体做法。
关于性的中医理解

关于性的中医理解性,形声字,从心,生声。
临床上很多人出现性功能减退,风此类人,大多一家认为是肾虚,反复补肾,效果却一般。
性欲的问题,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涉及到心、肝、肾三个脏器,三个脏器的功能一个也不能差。
首先谈欲,很多人不是性能力差,而是欲望差,为什么?正所谓“温饱思淫欲”,性欲是思出来的,“思春”之词,颇合乎其理!现代人工作压力较大,思虑过多,暗耗心血,导致心血不足。
每天下班回家,人已疲惫万分,哪有心思思“欲”,临床上大凡性欲淡漠之人,心脉均较弱,补充心血,温阳心脏即可以提高欲望。
反思“伟哥”的研发过程,也正好与之相符!药物治疗是一个方面,适当反放松心情,劳逸结合,学会提高生活品味,对性欲的恢复很有必要。
有思能否有持?这里的持不是坚持,是把握之意,意思是说,有了性欲的冲动,能否将欲望有思想向器官转换,有些人有欲望,但无法勃起,出现阳痿,或勃起无力。
这处决于肝!肝主筋,肝血不足之人,纵然心血足,有欲望,但不能“持”,即无法正常勃起。
有持能否“强”,与肾有密切关系。
肾为作强之官,肾虚的病人,往往每次同房时间短,完事后出现腰酸,体力恢复比较慢。
精子数量少或活力较差,这样的人需要补肾!心肝肾如同性之三部曲!心气至则“思”,肝气至则“持”,肾气至则“强”!心为性欲之苗;肝为性欲之茎;肾为性欲之根。
性者,人之本能也。
道与医一次一个朋友随口说了一句,“如何将这根棍子弄成一样长的两截?”“用锯子锯开不就是了?”“能一样长吗?”我沉思了一会,是啊!能锯得一样长的两截吗?如果用尺子量可能是一样长!如果用卡尺来量呢?用卡尺测量是一样长!如果用更加精密的仪器呢?再继续下去,从分子、从原子......简单的一根木头想弄成长短完全一样的确不可能!那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一致呢?孔子追求中庸之道是一种境界,中能做到吗?老子的无为而治,放弃人为的改动,由心而发,是否更加接近于本质?如果你是两弟兄,父母给你们一样的食物、一样的衣服、一样的教育条件......在他们心中真正的做到了对两个小孩的完全一致?绝对没有孰轻孰重?我觉得与其刻意的追求一致,不如随心而发,顺应自然!天地原本就是不平衡阴阳原本就是不平衡真因为有了不平衡的基础,才有了纠正不平衡的动力存在!有了变化的动力,才有了事物的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道德经第三节感悟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三节感悟心得体会《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它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即《道德经》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了无为的治理方式以及它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第三节的感悟心得体会。
首先,第三节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表述,揭示了老子对于社会治理的基本看法。
老子认为,如果社会过分推崇贤能和稀有之物,就会引起人们之间的竞争和欲望,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因此,他提倡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减少人们的欲望和竞争,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里,老子提出了圣人治理社会的方法。
圣人通过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减少他们的欲望和野心,使他们保持一种简单、纯朴的状态。
这种治理方式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引导和教育,使人们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
再者,老子在第三节中提到“为无为,而无不治”。
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顺应自然,不违背事物的自然规律。
圣人通过“无为”的治理,使社会秩序自然而然地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治理方式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第三节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老子提倡的“虚其心,实其腹”,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通过减少内心的欲望,我们可以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精神成长和内在修养,从而达到一种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此外,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因为过度追求物质和名利而感到焦虑和疲惫。
通过学习老子的“无为”哲学,我们可以学会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和追求,专注于自己真正需要和珍视的事物,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最后,老子的“无为而治”不仅仅是一种治理理念,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道德经》读书笔记1《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 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
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我读《道德经》第三章有感

我读《道德经》第三章有感1、我读《道德经》第三章有感《道德经》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读《道德经》仿佛有点儿读微博段子的感觉,因为老子惜字如金,一章就那么百来个字,恰恰符合今天微博、微信、说说的特点,但是千万别误解,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老子所著道德经通篇的连贯性非常强,前后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藉此可见,老子绝对是文章高手。
在第二章中,老子第一次抛出了“无为”以及圣人(得道高人、明道之人)的行为准则,紧跟着在第三章中老子进一步深入地继续深度、广度地阐述了这两点。
此外,精致短小的章节,通常都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论道或者论德,另一部分则是给出了圣人行为准则(当然偶尔也来个反面典型),藉此告知世人,这些道该如何去实践。
事实上,这也就是《道德经》历经数千年依然经久不衰,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道德经》的这种伟大,就是从“道”与“德”的角度出发,见微知著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一定会发生的现象。
于是,老子虽然生活在春秋时期,但是却于数千年之前就知道今日世界会发生的一切。
当网络上的几个小红人为了博取眼球制造热点在不遗余力地折腾着的时候,老子骑在了牛背上,慢慢悠悠地道出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尊尚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
其实老子在数千年之前先知先觉所预见的现象,不仅仅只是发生于互联网上,在学术界,在知识分子层面,这一现象或许更为突出。
少数颇受社会尊崇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他们这些行为的核心动机,大概也是博取知名度,以期进而扩大影响力,从而在商业社会的洪流中可以攫取一些利于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利益。
《道德经》的第三章,在深入阐述“无为”、“无为而治”以及如何实现无为而治的圣人行为准则。
老子除了强调不要尊宠虚名,以免让天下人为此不择手段地追逐之外,还提出了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要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让其顺着物以稀而贵的方向,影响了社会风尚。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何。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能,使人民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稀有的财物,使人民不去偷盗,不显耀能引起贪欲的东西,使人们的心性不被扰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使人民的心思空寂,使人民腹中充实,使人民的意志薄弱,使人民的筋骨强健。
经常使他们处于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的状态,从而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妄为,行无所作为之道,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依照老子的想法,人是平等的,物也是平等的,何必要人为的区别对待呢?但这种区别的直接后果就可能是彻底的溃败或者消亡,我们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总能发现一些自以为是的学生,将好的学习技巧,学习方法,等隐藏起来据为己有,生怕怕别人知道了这种天才的方法后超越自己。
世间万物,包括你所掌握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本来就是存在的,何必那么小气。
保持淳朴的自然之性,心情豁然开朗,成绩自然节节高升。
那么在商场中。
内部控制是一个很有弹性的制度,倘若企业管理者疏忽了这一点,则会得不偿失,比如2005年年初,发生在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的“巨额现金神秘消失”案。
就是一起典型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造成的大案。
“虚其心实其腹”,稳定压倒一切。
再坚强的堡垒也能从内部攻破。
作为企业来讲,创造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以及如何有效的杜绝“内患”变成了当务之急。
此处的“贤”字,非“圣贤”之“贤”,是自夸之“贤”。
人人不自夸、不自能、不自美,而民自然无争,社会也随之安泰。
崇尚贤才,是自然而然的。
若有意标榜,人工树立,必使人们争名逐利而不务实际,坐享其成而不做贡献。
贤名则会被投机者所用,必失其真,流于虚名,贻误国家,危害社会。
这一章中,老子告诫人们,人若法天地自然之道,使其体性合于大道,虚其心,无思无欲,无执无偏,恬然无为。
以“道”的无为原则修身治国,必可无所不至,无所不达。
道德经三章读书笔记摘抄

道德经三章读书笔记摘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每章都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对《道德经》第三章的读书笔记摘抄: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是过度干预。
这种思想与现代管理学中的“放权”和“授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强调,领导者应该像水一样,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滋养万物而不争,这样才能够达到和谐与平衡。
老子在这一章中还提到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社会不推崇贤能,人们就不会因为竞争而产生冲突;如果社会不重视稀有物品,人们就不会因为贪婪而犯罪;如果社会不展示欲望,人们的内心就不会被扰乱。
这些观点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老子还强调了“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句话告诉我们,圣人治理国家,应该使人民心灵空虚,生活充实,意志柔弱,身体强健。
这样的治理方式能够使人民远离纷争,专注于生活的本质,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稳定。
在第三章的最后,老子提出了“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一观点,意在说明,如果人民没有过多的知识和欲望,那些聪明的人就不会去利用他们,社会就会更加安定。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阻止知识的传播,而是强调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提升。
通过阅读《道德经》第三章,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老子对于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以及个人修养的独到见解。
他的思想不仅对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学习老子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到和谐与平衡。
《道德经》第三章文字分享

《道德经》第三章文字分享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篇是现在流行讲的平台思维利他和利己是一对阴阳一切因公,其中有私;一切因私,其中有公,公私互转,是阴阳的互转,可惜的是我们经常是私也不私,公也不公元神当家,识神退位。
不尚贤是不要有分别心,恬淡自然,好不好都一样,美与丑都一样,居于中间的空无状态,后天意识心淡化,虚灵活泼之神常静不乱。
没有分别心,没有向外之心,心内空空,好像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水。
心是沉静不动的,如果有任何心思,就是在大脑皮层忙活,心灵的空间就阴云密布,一盆浑水,动荡不安。
这是入道的第一关,后天意识有一丝一毫,这个门就不给你开。
换句话说,就是甘愿为愚,一愚解千愁,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民争,争什么?有难得之货,即会有盗和机巧觊觎心、攀缘心此起彼伏,个业造成共业,共业影响个业治己如亨大国五蕴衍化,哪一个又不是因见而生识神?弱其志,强其骨:婴儿是不是很弱,但是把自己练得如婴儿般至柔,虽然至柔,如天地的大元气,却可以至强至刚,浩浩荡荡,包天地而入日月。
无知无欲,是说无“识”,无停止。
欲,看似是贪婪,却也容易懈怠。
吕动宾说的:世之财物,人人爱底,一见即欲;不见可欲,人之心就乱了。
我无见,我就无欲——这个“见”。
很有意思,如果是远离,也只算是出世躲避;但如果是:见而不现,便是内心的功夫,着尘而不染;入色而不熏,自在。
无为这个词曾经被误导误读。
我理解其实无为是,能放得下,有所不为。
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无为这个词也曾经被误导误读。
我理解其实无为是,能放得下——不为所为。
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执一、贞一、守一的。
最后说一句,贪眼见之物——人性的矢然。
马斯洛的定义有个很细微的地方,五层需求求索中,人,一定是在满足其一层后,且一定会向上一层伸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
不治。
理解: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这样人们就不会追逐功名利禄;不把稀罕的器物看得很珍贵,民众就
不会想方设法得到这些珍稀的东西;不显耀那些容易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人们的内心就不
会被扰乱。
使人的内心保持空虚清静而肚腑得以安饱,使人的意志变得柔弱而筋骨体魄要变
得强健。
使人们没有狡诈的心智,没有贪得无厌的欲望,使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不敢肆意妄为。
按照这样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那么就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事情了。
感悟:
这一章千万不要理解为是鼓吹愚民思想。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素朴的,圣人治理天下要关
心的是百姓的需求,就是实其腹,但是要削弱百姓的精神意志,从而使百姓回归到纯洁的无
知无欲的自然本性。
老子反对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主张消除奸诈的智慧和贪婪的
欲念。
圣人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的诱惑,很多人在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因而会迷失了自我,这都
是由于人们无休止的欲望导致的。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就是告诉我们,人应该懂得收敛
欲望做到清静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