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认识性实验
实验1_认识汇编语言

实验一 认识汇编语言1.1 实验目的(1)理解汇编语言的概念及其与高级语言的区别(2)了解MASM6.11和TASM软件包的安装及配置(3)了解常用汇编语言集成环境(4)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上机过程1.2 预备知识1.2.1 系统环境对汇编语言的初学者来说,DOS环境的优点是:DOS操作系统简单,程序员可以管理系统的所有资源,访问和修改系统中的所有内存(包括内存控制块、中断向量表),直接对I/O端口进行读写,便于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其缺点是:单任务的DOS操作系统只有一个运行级别,任何进程与DOS操作系统都是同等级别的,致使系统中各个进程会相互影响。
如果某个进程死机,整个系统就会瘫痪。
但是DOS系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目前的学生只熟悉Windows环境而对DOS知之甚少,继续要求学生在DOS系统的命令行界面下编写和调试程序,无疑存在巨大的困难。
目前,IBM PC及其兼容机配置的Intel系列微处理器可以工作在实模式、保护模式和虚拟86三种模式下。
实模式是汇编语言入门的基础,是汇编语言教学中无法跨越的阶段。
了解实模式是理解内存分段式管理和寻址方式的基础。
保护模式是Windows系统的工作模式,虚拟86模式则是在保护模式下提供的模拟8086处理器工作的模式,为学习汇编语言提供了便利。
DOS汇编程序在Win32环境中运行时,操作系统会模拟实模式运行16位进程。
对于一些可能会影响整个操作系统工作的指令,windows操作系统会拒绝执行。
64位的Windows 环境则不提供16位应用的虚拟环境。
因此,采用Win32环境进行汇编语言程序的编辑工作,在虚拟控制台环境中学习(汇编、连接和调试)汇编语言是最佳方案。
下面我们将逐步给大家讲解如何安装和配置汇编语言的编译调试环境,并选择适合的编辑软件来组建汇编语言的集成环境。
最后,叙述如何使用Visual Studio 2008 Express作为汇编语言的工作环境。
1.2.2 汇编语言上机过程汇编语言程序需要经过编辑、汇编、连接、调试与执行等过程才能实现其具体功能。
幼儿认知小实验报告

幼儿认知小实验报告1. 引言认知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思维、记忆和理解能力。
在幼儿阶段,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探究幼儿的认知能力,我们进行了一项小实验,旨在了解幼儿对于物体属性的辨别能力和分类能力。
2. 实验目的- 探究幼儿对物体属性的辨别能力;- 了解幼儿的分类能力;- 分析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
3. 实验设计3.1 实验对象我们选择了两组幼儿,分别是3岁组和5岁组,每组10名幼儿。
3岁组的幼儿具有较低的认知发展水平,而5岁组的幼儿认知能力相对较强。
3.2 实验材料- 大小不同的球体玩具(红色、蓝色、绿色);- 大小不同的方块玩具(红色、蓝色、绿色);- 实验记录表。
3.3 实验步骤1. 将玩具球体和玩具方块混合在一起。
2. 让幼儿观察玩具,并要求他们按颜色将球体和方块分成两堆。
3. 记录每个幼儿的表现和分类结果。
4. 对5岁组的幼儿进行进一步实验,要求他们按颜色和形状将球体和方块分成四堆。
5. 再次记录每个幼儿的表现和分类结果。
4. 实验结果幼儿的分类能力和辨别能力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4.1 3岁组结果大部分3岁组的幼儿能够按颜色将球体和方块分成两堆,但在颜色相同而形状不同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混淆。
他们大多数只能按照一种属性进行分类,例如只按颜色或只按形状。
4.2 5岁组结果5岁组的幼儿表现出更为准确和成熟的分类能力。
他们能够按照颜色和形状将球体和方块分成四堆,并能够准确地辨别不同属性之间的差异。
5. 讨论与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幼儿的认知能力在3岁到5岁之间得到显著的提高。
幼儿在3岁时,主要按照单一属性进行分类,对于属性之间的差异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但到了5岁,幼儿能够同时考虑多个属性进行分类,并且能够准确地辨别不同属性之间的差异。
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与身体和大脑的成熟度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大脑逐渐发育成熟,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思维、记忆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验一机构及机械零件认知实验

实验一机构及机械零件认知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典型机构运动的演示,初步了解《机械原理》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
2、学会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
3、初步了解《机械设计》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零件的结构、类型、特点及用。
4.了解各种标准零件的结构形式及相关的国家标准。
5.了解各种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6.增强对各种零部的结构及机器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方法陈列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及各种零件,实验教师只作简单介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对常用机构的及基本零件的结构、类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对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兴趣。
三、实验内容1.机构认知(一) 机器的认识机器是由一个机构或几个机构按照一定运动要求组合而成的。
(二) 平面四杆机构分成三大类:铰链四杆机构;单移动副机构;双移动副机构。
(三) 凸轮机构把主动件的连续转动,变为从动件严格按照预定规律的运动。
只要适当设计凸轮廓线,便可以使从动件获得任意的运动规律。
凸轮机构有三部分:凸轮、从动件、机架。
(四) 齿轮机构根据轮齿的形状齿轮分为: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及蜗轮、蜗杆。
根据主、从动轮的两轴线相对位置,齿轮传动分为:平行轴传动、相交轴传动、交错轴传动三大类。
(五) 周转轮系根据自由度不同,周转轮系又分为行星轮系和差动轮系。
差动轮系能将一个运动分解为两个运动或将两个运动合成为一个运动。
(六) 其他常用机构其他常用机构常见的有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
2.机械零件认知(一)螺纹联接螺纹联接主要用作紧固零件。
常用的有普通螺纹、管螺纹、梯形螺纹、矩形螺纹和锯齿螺纹。
前三种主要用于联接,后三种主要用于传动。
基本类型有普通螺栓联接,双头螺柱联接、螺钉联接及紧定螺钉联接。
还有一些特殊结构联接,地脚螺栓联接,吊环螺钉等。
(二)键、花键及销联接1.键联接:键是标准零件,用来实现轴与轮毂之间的周向固定以传递转矩,有的还能实现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或轴向滑动的导向。
实验一COP2000认识实验报告

实验一 COP2000认识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COP2000实验箱组成及工作方式。
2 掌握实验教学软件的使用。
3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
【实验要求】1 预习并总结组成原理的组成。
2 注意工作软硬件环境。
3 观察实验箱各部件。
4 熟悉教学软件。
【实验步骤】1 学习实验仪的硬件检测步骤2 学习并了解实验仪开关、指示灯、按键的使用方法3 学习实验仪与微机的连接及使用方法4 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5 练习实验仪键盘的使用【实验内容】一学习实验仪的硬件检测步骤1. 将IA的开关拨成“11100000”,将中断地址设成0E0H,J1接J2控制开关拨到“微程序”方向。
2.按住“RST”键不松,同时开机。
在显示屏有显示后,松开“RST”键。
3.实验仪进行自测,自测后,显示“1234”,分别按1、2、3、4键测试各LED灯的情况。
按1:检测各寄存器的LED,LED从右至左逐个点亮,8段管显示01-80数字。
按2:检测uM输出的LED,24位分三段,从右至左逐个点亮。
按3:检测各个寄存器输出LED(红色LED),循环点亮每个寄存器的输出LED。
按4:检测各个寄存器输入LED(黄色LED),循环点亮每个寄存器的输入LED。
4.手动检测键盘,将键盘每个键都按一次,显示屏会显示相应的键码。
5.检测24个开关,将开关上下拨动,观察灯是否有正确地变化。
6.将开关拨到“组合逻辑”方向,不按“RST”开机,按“EXEC”键运行程序,可以看到累加器A做加1运算,按“INT”键,产生中断,将累加器A的值输出。
7.将开关拨到“微程序”方向,不按“RST”开机,按“EXEC”键运行程序,累加器A开始加1,按“INT”键,将累加器A的值输出。
二学习并了解实验仪开关、指示灯、按键的使用方法实验仪上有寄存器组R0-R3、运算单元、累加器A、暂存器B、直通/左移/右移单元、地址寄存器、程序计数器、堆栈、中断源、输入/输出单元、存储器单元、微地址寄存器、指令寄存器、微程序控制器、组合逻辑控制器、扩展座、总线插孔区、微动开关/指示灯、逻辑笔、脉冲源、20个按键、字符式LCD、RS232口。
新版教科版小学数学实验目录一年级

新版教科版小学数学实验目录一年级实验一:认识数字
实验目的: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数字,并培养他们的数字意识。
实验材料:
1. 数字卡片:0-9
2. 黑板或白板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数字卡片和黑板(白板)。
2. 随机选择一个数字卡片,将其展示给学生。
3. 让学生说出该数字,并在黑板上写下这个数字。
4.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学生能熟练认识0-9的数字。
实验效果评价: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快速认识数字,并能正确书写这些数字。
实验二:数数小游戏
实验目的:
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
实验材料:
1. 摆放好的小球(10个)
2. 计数卡片:1-10
实验步骤:
1. 将摆放好的小球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编号,从1到10。
2. 准备好计数卡片,并把它们打乱顺序。
3. 让学生按照卡片上的数字顺序数出小球。
4. 检查学生的数数正确性。
实验效果评价: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方法,并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实验三:数字比较
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数字大小,让学生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实验材料:
1. 数字卡片:0-9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数字卡片。
2. 随机选择两个数字卡片,将其展示给学生。
3. 让学生说出这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4. 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并解释数字的大小关系。
实验效果评价: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正确比较数字的大小,并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
(继续编写其他实验项目)。
幼儿园认知科学实验教案 幼儿园科学

幼儿园认知科学实验教案一、概述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的科学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能够激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设计一份符合幼儿园孩子认知发展特点的科学实验教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实验主题实验主题:水的三态转化三、实验目的1. 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转化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能力;2. 提高幼儿对物质的认知水平,启发幼儿对物质的探索和思考。
四、实验材料1. 水2. 冰块3. 锅、火源五、实验步骤1. 讲解水的三态:水、冰、水蒸气。
介绍水的三种状态并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以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操作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在不同温度情况下的状态变化。
向幼儿展示一杯水,让他们观察水是液态的;将冰块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冰块逐渐融化成水的过程;将锅放在火源上,让水被加热,观察水会变成水蒸气。
3. 深入讨论:通过实验操作,与幼儿讨论水的三态转化过程。
引导幼儿总结并认识到水可以在不同温度下呈现不同的状态,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六、实验效果经过此次实验活动,幼儿们对于水的三态转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欲。
培养了幼儿对物质的认知,为科学认知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七、总结通过设计并实施这样一份科学实验教案,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认知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式,更好地满足幼儿的认知发展需求,为幼儿的科学认知能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八、实验教学过程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以便引起幼儿对实验内容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实例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例如“为什么冰块会融化成水?”或者“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
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实验主题的兴趣和探索欲。
在教师引入实验主题后,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交流,让幼儿们共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从而让他们在实验前就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
接下来是实际的实验操作环节,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水和冰块,并引导幼儿对水和冰块进行初步的观察。
试验一 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实验报告

试验一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认识DS3水准仪各部件及有关螺旋的名称和作用。
(2)掌握水准仪的安置和使用方法。
(3)练习水准仪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二、实验组织(1)性质:基础性实验。
(2)时数:4学时。
(3)组织:4人1组。
(4)场地:在一较平整场地不同高度的3~5个地面点上分别竖立水准尺,仪器至水准尺的距离不宜超过50米。
三、实验设备(1)每组DS3水准仪1台、测伞1把,记录板1块。
(2)自备:铅笔。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安放仪器仪器架设在测站上打开脚架,按观测者的身高调节脚架腿的高度,使脚架架头大致水平,如果地面比较松软则应将脚架的三个脚尖踩实,使脚架稳定。
然后将水准仪从箱中取出平稳地安放在脚架头上,一手握住仪器,一手立即用连接螺旋将仪器固连在脚架头上。
(2)认识仪器各部件,并了解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微倾式水准仪和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构造,掌握各螺旋和部件的名称、功能及操作方法。
准星和照门;目镜调焦螺旋;物镜调焦螺旋;水平微动螺旋;脚螺旋;圆水准器等。
注意比较微倾式和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构造上的区别。
(3)粗略整平粗略整平通过调节三个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从而使仪器的竖轴大致铅垂。
在整平过程中,气泡移动的方向与左手大拇指转动脚螺旋时的移动方向一致。
如果地面较坚实,可先练习固定脚架两条腿,移动第三条腿使圆水准器气泡大致居中,然后再调节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
(4)瞄准瞄准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成像清晰;松开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用照门和准星瞄准水准尺,旋紧制动螺旋;转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位于视场中央;转动物镜调焦螺旋,消除视差,使目标清晰(体会视差现象,练习消除视差的方法)。
(5)精平(微倾式)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两端的半影像吻合(成圆弧状),即符合气泡严格居中。
(6)读数读数从望远镜中观察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的分划位置,读取四位数字,即直接读出米、分米、厘米的数值,估读毫米的数值。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探索物质性质活动方案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探索物质性质活动方案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今天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一些趣味的科学实验,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特别是关于探索物质性质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一:探索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1. 准备材料:蜡烛、水杯、气球、沙子2. 实验步骤:- 实验一:蜡烛的燃烧- 让孩子们观察蜡烛的特点,点燃蜡烛,让孩子们观察燃烧过程。
- 引导孩子们探讨固体状态下的蜡烛变成了什么形态,可以产生什么效果。
- 实验二:水的性质- 让孩子们观察水的特点,加热水杯中的水,观察水的变化。
- 引导孩子们探讨液体状态下的水可以变成气体状态,水蒸气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 实验三:气体的特点- 使用气球将沙子装入其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 引导孩子们探讨气体状态下的气球可以变得更大,产生了什么效果。
3.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实验,孩子们可以深入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
个人观点:这些实验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
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思考,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索意识。
活动方案二:探索颜色的混合原理1. 准备材料: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专用画笔、纸板2. 实验步骤:- 实验一:颜色的基本原色观察- 让孩子们观察红、黄、蓝三种颜料的特点,用画笔分别涂抹在纸板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 引导孩子们探究红、黄、蓝三种颜色是如何混合出其他颜色的。
- 实验二:颜色的混合实验- 将红色和黄色颜料混合,观察颜色变化,记录混合颜色的名称和特点。
- 再将蓝色和黄色颜料混合,观察颜色变化,记录混合颜色的名称和特点。
- 实验三:颜色的混合创作- 让孩子们自由地将颜料混合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颜色。
3.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实验,孩子们可以了解到红、黄、蓝是颜色的基本原色,不同颜色的混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认识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规程,安全用电常识。
2.了解实验室的电源配置,交、直流电源的使用。
3.练习使用直流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的直流电流挡、直流电压挡,直流稳压电源。
4.学习电阻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的连接,掌握分压、分流关系。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
1.了解实验操作规程与安全用电
电路实验是进行电工技能训练的实验性教学环节,是电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实验规则,按照规则要求进行实验。
电路实验操作规程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操作规程主要有: (1)阅读实验教材,了解实验任务和目的,对实验项目做到心中有数。
(2)复习有关的理论知识。
(3)按实验原理与说明准备仪表和设备,并确认仪表设备是否齐全、完好及规格合适。
(4)按实验内容与步骤明确实验线路的连接方法和实验操作步骤,了解实验过程中需测试、记录的实验数据。
(5)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观察到的现象,经初步判定是否正确和合理,然后记录下来。
若发现实验数据和现象有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应重新进行实验。
(6)在获得正确数据及合理的实验现象后,拆除实验线路,整理仪表和设备。
(7)根据实验报告的要求,在整理与计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字迹清楚,图表整洁,结论合理。
实验室安全用电也很重要,否则极易损坏仪表,甚至发生人身事故。
一般情况下,安全操作主要有:
(1)熟悉电源开关位置,区分电源电压220V 、380V 插座。
(2)在断电的情况下连接实验电路。
实验电路连接完毕检查无误,通知在场人员后,才能接通电源。
(3)严禁带电改接电路或带电更换仪表量限。
在实验过程中,不要抚摸导线裸露部分。
当身体触及高于36V 的电压时,就有可能引起触电事故。
一旦发生设备或人身事故,首先应切断电源,然后报告老师检查处理,查明原因后才能继续进行实验。
(4)若接通电源后发现仪表偏转异常,有异常声响和气味及其它危险迹象时,也应迅速切断电源,查明原因。
(5)实验完毕拆除电路前,必须先断开电源。
若实验电路中有大电容器,先放电后再拆除电路。
2.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1)电阻串联
电阻的串联是指若干只电阻头尾依次连接,每个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各电阻分得的电压与该电阻阻值成正比(以两个电阻R 1、R 2为例)
U 1=
211R R R +U ; U 2=2
12
R R R +U
这两个电阻的等效电阻为各电阻阻值之和
R = R 1+ R 2
(2)并联电阻
电阻的并联是指若干只电阻头和头、尾和尾连接,每个电阻处于同一电压作用下,各电阻分得的电流与该电阻阻值成反比
I 1=
212R R R +I ; I 2= 2
11
R R R +I
这两个电阻的等效电阻的倒数为各电阻倒数之和
21111R R R += 或 R =2
121R R R R + (3)电阻混联
电阻的混联是指若干只电阻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连接。
在混联电阻电路中,并联部分的电阻等效成一个电阻后,再与其它电阻串联起来(或者是先串联,后并联)。
并联和串联必须遵循电阻串联和并联公式。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1.220V ,380V 交流电源
2.直流稳压电源 1只 3.直流电压表 1只 4.直流电流表 3只 5.万用表 1只 6.定值电阻 3只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电源的认识
根据指导老师介绍的实验室交流电源情况,了解220V 和380V 电源插座或接线柱的位置,搞清楚交流电源开关的位置,以便在必要时能够及时切断电源。
了解清楚灭火装置的使用,安全通道的位置。
2.直流稳压电源的使用
打开直流稳压电源的开关。
调节电压选择开关,分别将其置于3V 、6V 、12V 位置上,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挡测量这三组数据,验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是否正常。
3.电阻串联电路
按图1所示电路连接串联实验电路。
调节稳压电源分别输出两组不同的电压,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值,记录于表1中。
表1 串联电路实验数据
4.电阻并联电路
按图2所示电路连接并联实验电路。
调节稳压电源分别输出两组不同的电压,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值,记录于表2中。
表2 并联电路实验数据
图1 串联实验电路 图2 并联实验电路
5.电阻混联电路
按图3所示电路连接混联实验电路。
调节稳压电源输出电压为一定值,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值,记录于表3中。
表3 并联电路实验数据
图3 混联实验电路
五、注意事项
1.稳压电源的内阻很小,在使用时严禁输出端短路,一般也不能作为反电动势使用。
使用稳压电源时要注意到该电源的额定输出电流,防止输出电流过大,引起稳压电源工作不正常。
2.本次实验使用直流电压表和直流电流表,要注意它们的极性,即仪表面板上的“+”极性应接电路的高电位端,“-” 极性(或“*”)应接电路的低电位端,不能接反,否则仪表指针会反偏转。
实验过程中要合理选用仪表的量程。
量程选大了会增大误差,量程选小了可能损坏仪表。
如果进行实验前无法估计合适的量程,应先用仪表的最高量程试测,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再选用适当的量程进行测量。
电压表的内阻很大,不要串联在电路中,只能并联在被测元件的两端。
若使用测棒测量直流电压,应注意测棒的颜色与仪表面板上所标明极性对应。
电流表的内阻很小,切不可并联在被测元件或电源两端,这样极易损坏仪表或引起电源短路。
测量时只能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一般情况下不要使用测试棒测电流,应将电流表通过导线和端钮固定接入电路。
3.实验电路中定值电阻选用时,一是要满足实验对电阻值大小的要求,另外要防止电
阻因过负荷而烧毁。
使用时应根据P =R
U 2
= I 2R 对电阻功率进行验算,若所选电阻功率过
小,应换用同等阻值较大功率的电阻进行实验。
六、实验报告要求
1.分析实验结果。
2.回答下列思考题:
(1)在实验中发现有人触电时应如何处理?
(2)测量直流电流或电压时发现表针反向偏转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3)根据串联电路实验数据,说明电阻大小与所分得电压之间的关系。
(4)根据并联电路实验数据,说明电阻大小与所分得电流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