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
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
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 货物的供给范围
供给的上限 供给的下限
下限 r
上限 R
销售量
距离
距离
如何判断“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
• 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的特征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重新区位扩散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空 间扩散。扩散过程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近似,称 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2)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 )
新思想、新技术在距离较远但属于同一规 模等级的城市中传播,然后向次一级的城 市扩散。
自上而下的、非连续性的阶梯状空间扩散 过程。
33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3)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 仅仅发生了原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 为重新区位扩散。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①铁路通勤人员 的流动方向
②报纸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2)理论的方法
A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1931年赖利将牛顿定律引进到零售商业区的研究,认为A、B两城市间 任何一地C,到两城市的零售额的相对份额(Ta/Tb)与两城市的规模 大小和两城市的距离远近有关,并提出“零售引力规律”: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主要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1.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联系:而这时又相互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区别学科性质上,地理学科/技术学科;研究方向上,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的区域,理论性较强/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工程性较强。

1.城市与乡村城镇: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城镇和农村区别:1.产业不同,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规模不同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农村3景观不同城镇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4物质构成不同城镇具有大量的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 5 职能不同城镇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生活方式不同1.城市地域三种概念从空间上来说1行政地域概念2 实体概念3 功能地域概念1.城市的功能地域种类1 都市区2 大都市带3都市连绵区4都市群5都市圈6城镇密集区1.大都市带由许多城市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1.大都市带的地域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心的域1.世界6大都市带美国波士华日本太平洋沿岸(日本东海道)西北欧大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1.都市连绵区(周一星)珠海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都以城市为基本的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量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1.城市群相对完整城市集合体1.城市类型(从过程时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分为三类)中心地城市: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城镇、县城等)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转)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4方面)1城市对农村的影响的传播过程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的过程1.城市化的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3地域空间4生活方式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1.正统城市化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又有城市化的地域扩散,他们协调发展2.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和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城市化文化的扩散3只有城市化的地域扩散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地域集中其中(我国)1假城市化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未城市化人口(外国)1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往远离城市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2郊区城市化: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的、人口流向主要有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的带的城市化过程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1.大型工程和重型企业外迁倾向强烈2工厂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3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产业4工厂外迁最终不会脱离城市影响范围)3住宅区扩张与城市化1.彼得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图把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看做一个连续演变的过程郊区化: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演变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市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再城市化: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持和加强城市的中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用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浅灰城市中心的过程城市绅士化(中产阶级化):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家庭的过程三个特征1低收入家庭被置换(通常是非自愿)2不仅街区住宅质量提升其人群某些社会经济特征也发生改变3街区文化特征改变。

城市地理学08

城市地理学08
1966年他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后,更是广为流传。 经过世界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心地理论已经得到发展、
完善和深化,并被用于实践。
克里斯搭勒所建立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为后 来五六十年代人文地理学的数量运动打下了 基础。
6
华东师范大学
严重敏教授将该理论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
7
华东师范大学
她的硕士研究 生于洪俊、宁 越敏写了中国 第一本城市地 理学的书籍 《城市地理学 概论》
是城市、城镇。
2. 中 心 货 物 与 服 务 ( central good and service)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 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如理发、饮食、医疗
11
二、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3.中心地等级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级别的中 心地生产的较高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级别的 服务。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假设条件:
均质平原
①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②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
水份供应等方面; 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
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 因素就是距离;
26
三、理论假设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门槛和 最大销售范围是不同的。
等级较低的商品,需求量大, 如油盐,肥皂等杂货(A),其空 间需求曲线一般较陡,即其需 求量将随距中心的距南增大而 快速下降,其原因是售价低, 购买频率高,为购买此类商品 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或运费占 售价比重高,因而其需求门槛 一 般 较 低 (A') , 最 大 销 售 距 离 较短(A'')。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发展与演化等问题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城市的地理位置、区域划分、城市内部结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几个城市地理学中常用的名词的解释。

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向城市集中过程。

它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土地扩张、城市建设和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的变化。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2. 都市圈:都市圈是指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周围有着密集经济和人口活动的城市群。

都市圈区域通常由中心城市和其周边的卫星城市、乡镇组成,形成一种城市间的合作和相互依赖关系。

3. 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结构是指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的方式。

一般来说,城市内部结构包括中心区、郊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以及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

4.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资源管理,使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规划手段。

它包括城市绿地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城市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优化和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

区位理论认为,城市的区位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的区位选择和区位优势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提升。

6. 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城市集合体,包括城市的数量、类型、大小、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城市体系反映了城市在区域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可以通过城市体系的研究来了解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区域经济的地域结构。

7. 城市网络:城市网络是指城市之间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城市网络在全球化背景下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城市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城市的全球竞争力。

城市地理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有相当大的影响。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整理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4。

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绪论城市: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

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集聚的社会物质系统。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城市行政地域:依据城镇定义标准确定城镇的地位,进而确定城镇的行政管辖范围。

城市实体地域: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市建成区,是城乡界线划分的依据。

城市功能地域: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建成环境: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的商品,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的规律进行生产的,而某些要素,如交通网络,既起生产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又起消费性建成环境的功能。

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同级别的中心城市的确定 应根据城市的行政等级、人口规模、经济实力 等指标,同时参考交通网络,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找出 离该城市最近的一圈同级城市。特别是当区域内城市很 多,使用简单的定性分析往往难以确定城市的职能等级 ,这时就需要计算每个城市的中心度,再进行比较分级 。
实用文档
20世纪70年代,普雷斯顿(R.E.Preston)提出 了城市中心度(中心性)的计算公式:
可运输性也显著影响着人的购物出行行为(人 们愿走较少的路程去购买低价值的商品,愿走较远的 路程去购买价值高的商品)。
实用文档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一)基本概念
1.结节点
结节点是指在人口流动和能量物质交换中具有聚焦性的特 殊地段。城市是区域中的结节点(村庄、小城镇也是各自区域的结 节点)。
C=R+S-αMF
实用文档
(二)中介机会(侵入影响、侵入机会)
如果两地间存在着自然(高山、大海、沙漠、 戈壁等)或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化、政治制度、消费习 惯等)障碍,则空间交互作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产生中介机会,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
一般来说,中介机会可起到节省运费、减少长 距离交互作用的作用。
实用文档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一)互补性(互补关系)
即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是指空间交互作用产 生于两地间供应和需求联系的存在(贸易关系)。
供需关系导致了商品、劳动力、资本、信息 在地域间的流动,没有供应和需求这两个基本条件,空 间交互作用关系不会产生。因此互补性是构成空间交互 作用的基础,两地间互补性越大,流动量也越大。
5.城市直接吸引范围
即城市吸引区,是指某一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社 会经济联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地域。城市吸引区的形成是区域内 同级城市空间交互作用力量平衡的结果。
6.城市等级体系
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的组合。不同等级的结 节点有不同等级的结节区域,低等级的结节区域被高等级的结 节区域所覆盖,高等级的结节区域又被更高等级的结节区域所 覆盖,从而组成层层嵌套的城市等级体系。
实用文档
(二)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
城市吸引边界的确定,就是结节区域的划分。从理论上 讲,可以通过各种分析找到城市间吸引力的平衡点,并可以在地 图上画出每个城市的吸引范围界线,实际上,由于城市的每个职 能都可以划分出各自的吸引范围,并且多数是不一致的,因此, 城市吸引范围的边界是一个过渡带。
城市的吸引范围的特点为:
①边界模糊性和动态性 ②内部联系强度的过渡性 ③相互之间的等级层次性
实用文档
1.经验的方法
在国外,通常通过调查来研究城市的吸引范 围,主要调查项目有:
①线上调查:调查交通线上各点的车流资料, 获得净运流。两城市间净运流最小的点,就是两城市 运输流的界线。
②面上调查:通过面谈访问,了解居民购买 或出行的指向来确定城市的吸引范围。
③点上调查:通过调查城市商业、服务业等 各种企事业单位的顾客来确定吸引范围。
实用文档
根据铁路通勤流向⑴、报 纸发行范围⑵、电话通话 次数⑶、工业公司首脑的 办公地点⑷、银行首脑的 办公地点⑸、综合得到 模式边界⑹
纽约和波士顿腹地的划分(一)
实用文档
纽约和波士顿腹地的划分(二)
实用文档
一般来说,城市单指标的吸引范围和两个城市之间的多 指标吸引范围比较容易确定,但要寻找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同 级城市之间的综合性的吸引范围就比较复杂,问题的关键在于:
【准确把握中介机会,可促进一个国家、地区、 城市经济的发展。】
实用文档
(三)可运输性(交通运输条件、可运度)
空间交互关系是靠交通运输这一基本条件 来实现的。交互关系的大小与运输成本、运输时 间有关。当运输距离太长、费用太高,或运输时 间太长,导致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很低或无效益, 即使存在某种互补性,交互作用也难以发生。
实用文档
一、交互作用的分类
(一)交互作用的类型
1.对流——人流、物流 主要指产品、原材料等物质的运输和人口的移 动。
2.传导——金融流(货币流) 是指城市间所进行的各种交易,它以货 币流的形式表现出来。 3.辐射——信息流 指的是信息的流动和实用新文档思想、新技术等创新的扩
(二)交互作用的载体
1.交通网络 物质和人口的移动必须通过铁路、公路、航空、 水路、管道等交通网络。所以交通是城市对外联系的 重要载体。 2.通讯网络 包括电话、电报、网络、卫星通讯等在内的通 讯网络是城市对外信息联系的主要手段,也是现代资 本流转的重要载体。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实用文档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学习目标:掌握中心地理论的模型、发展及 验证等内容。了解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 内容、廖士景观的内涵、核心与边缘理论的相 关知识。熟悉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情况。
❖学习重点:中心地理论的模型、发展、验证 及评价;核心与边缘理论。
❖学习难点:中心地理论;廖士景观。
实文档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 通、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空间交互作用、 空间相关)(spatial interaction)。
通过空间交互作用,使不同规模、等级、 职能的城市结合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 体——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实用文档
空间交互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距离 衰减规律(distance-decay regularity)—— 区域间的空间交互关系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 衰减。 空间交互作用
距离
实用文档
货物的可运输性是由单位重量商品的价值决 定的,价值高的商品运距长;可运输性也是时间的函 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运输工具革新、运输网络完善, 会导致运费下降,使可运度大。
2.吸引区
每个结节点都有一个按其有效服务半径的区域,称为“吸 引区”。吸引区的大小取决于结节点所提供的商品、服务和各种机 会的多少。一般来说,结节点的人口规模越大,其吸引区域也越大。
3.结节区域
由结节点及其吸引区实组用成文档的区域。
4.城市绝对影响范围
城市人流、物流、金融流等对外联系所及的范围。一 个区域可以同时接受很多城市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