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欧阳修赏析

合集下载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

时空的交错心灵的和谐——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原作】踏莎行·候馆残梅—[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響。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古诗今译】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一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一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赏析】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职参知政事。

宋仁宗景三年(1036),欧阳修因直言论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所作。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的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

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

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了很大影响。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

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赏花之类但比晏殊更深婉缠一绵、意境更浑融。

词风除深婉清丽外还有疏宕明快的,内容、风格均比晏词丰富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本篇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作。

写远行的人见春一色*无边,愁思不断,闺中人登高远望,思念离别的人儿,哀怨满怀。

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碧藓回廊》碧藓回廊,绿杨深院,偷期夜入帘犹卷。

①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却恨花深浅。

密约如沉,前欢未便,看看掷尽金壶箭。

②阑干敲遍不应人,分明帘下闻裁剪。

【注释】①碧藓:碧绿的苔藓。

藓,隐花植物一类,无根,生于阴暗潮湿之地。

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空室中无人行则生苔藓,或青或紫,名曰圆藓,亦曰绿钱。

”偷期:谓男女偷情,私自幽会。

②金壶箭:古代计时器。

金壶即铜壶,内贮水,竖一箭,箭上有刻划,分十二时辰。

水从漏孔中下滴,箭上遂显示至何时,故称铜壶滴漏或玉漏。

唐·李白《鸟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译文】苔藓铺满了曲折的走廊,绿杨掩映着幽深的庭院。

为偷情半夜进来将帘儿卷。

可恼啊,明月照人太显眼,花下藏身又怕花丛浅。

私下的约会竟忘却,上前求欢又不便,看看光阴急如箭。

手拍栏杆她不应声,帘儿下分明听得在裁剪。

【赏析】这是一首纯粹的艳词。

王灼《碧鸡漫志》曾为之辩护云:“欧阳永叔所集歌词,自作者三之一耳。

其间他人数章,群小因指为永叔,起暧昧之谤。

”本篇写一男子夜间赴一女子之约,及至帘前,那女子又装作不知。

于是他前进不能,藏身无处。

此类情词,比之柳永,毫不逊色。

谓非欧阳修之作,尚无确证。

盖欧亦是人,是人即有七情六欲。

何况词自“花间”以来,“类不出乎绮怨”;欧阳修作此词,并非没有这个可能。

《古今别肠词选》谓为明代袁宏道作,待考。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

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

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

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作品原文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品注释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⑵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⑶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

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⑷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⑸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⑹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⑺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⑻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作品译文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创作背景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考证,欧阳修这首词当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3年)暮春,是作者早年行役江南时的作品。

作品鉴赏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宋词赏析:欧阳修《踏莎行》

宋词赏析:欧阳修《踏莎行》

导语:下面是,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学好语文相关知识。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赏析】这是一首伤春伤别之作。

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

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

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

结构的“蒙太奇”处理是此作最大特色。

上下阕是两个生活画面的组接,前者写行人,后者写思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让此情有一个交流互感的过程,比“单相思”来得厚重和深沉。

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显著特点是构思别致,它打破了一般词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寻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方面,并用离情相思这根线索把二者紧密地穿连起来,揉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

很明显,这首词的前片写行者忆家,后片写居者(闺中的少妇)忆外。

前片以景带情。

例如,望见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无穷无尽的离愁。

后片由情人景,是忆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辞。

但它却景缘情生,景中有人,读来倍感真切。

居者行者,前后萦带;景耶情耶?上下难分。

这二者相互交融,曲尽其妙。

同时,这首词还很注意层次的安排。

例如开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它不仅交待了远行的时间、季节,而且还暗暗描绘出远行的全过程,用笔细腻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启发性。

另一显著特点是比喻贴切。

特别是上下片结尾两句,用比巧妙生动。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词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2。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3。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4。

【注释】1.这首词抒写旅途中对景怀人的心情。

2.候馆:意谓旅舍。

薰:香草,词中引申为香气。

草薰:即薰草,又名铃铃番。

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辔(音pei):缰绳,牵马之索。

3.危栏:高高的栏干。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4.平芜:草原。

平坦茂密的草地。

【译文】旅馆旁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边的柳枝尚还纤细。

暖风里飘洒着薰草的芳香,马鞍上缓缓而行着那浪迹天涯的游子。

马儿哟,越走越远,离愁哟,越远越深,越远越深,无际无垠。

迢迢不断,恰似那春水的绵远不尽。

柔肠已经寸断,粉泪已经流干,百尺高楼哟,你休去高楼处凭倚:你望得尽平坦茂密的草地,草地的尽头有山峰耸立。

而你那心上人哟,更在那春山之外浪迹。

【赏析】此词之妙处,在上下片之结句。

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写抽象之愁。

词入对之有两点体认,一是以抽象写抽象:“渐远渐无穷”,李煜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与其后句相若;一是以具象写抽象:“迢迢不断如春水”,亦出自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可上溯到刘禹锡:“水流无限似侬愁”,只不过梦得诗为仿民歌体,故不似后二者文人词载负文人、哲人之沉思而凝重深沉也。

下片“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与李商隐“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手法相若,皆置之极点而再生之法。

明人李攀友评析:“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全词“不着一愁语,而寂寂景色,洵一幅秋光图”(《草堂诗余隽》)。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朝诗人欧阳修的一首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翻译:候馆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春风吹着刚发的新柳。

行色匆匆路远人寂寞,马不停蹄,车不歇鞍,离家越久,乡思越浓,长途跋涉使思妇肝肠寸断。

即使不想登高远望,却为花残春尽平添了几分愁烦,勉强去见那高高酒楼,还是见那佳人伫立楼台凝视。

愁绪难消时人自然会眼泪长流,怎奈两情如此,别后相思愁更浓。

赏析:这首词以清婉见长,词语不事雕琢,但谋篇致远,蕴藉含蓄。

欧阳修对颍州西湖并非没有深厚感情。

但他来到西湖后却发生了一连串令人烦恼的事情:先是州守因事调动,离开颍州;接着便是词人申请颍州团练副使没有获准,这就意味着他来到颍州不久便面临着被撤职的危险;最后又为一点小事与州官及属僚闹翻,一气之下离开颍州回到汴京老家。

这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自然使他对颍州西湖美好的河山与景物亦即他原来惬意生活的基础感到陌生与惆怅。

所以他只能借春景的凋零来抒发对颍州西湖的今昔对比所引起的他的惆怅和愁思。

“候馆梅残”的“候馆”即迎宾候客之馆舍。

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迎宾候客的馆舍因在路上,故曰“候馆”。

这句是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候馆”前的梅花也由残破到落尽,“溪桥”旁的柳枝条条新绿从护河的垂杨荫里拂到桥下溪水里。

“拂”字下得轻盈婉曲远没有刘禹锡《石头城》里“石头城外水如苔”之句用“过”字描摹得出那样一个苍凉的冷落的境界,欧词的这个“拂”字则说明杨柳初绽的嫩叶由风势轻轻拂动,也说明词人此刻在悠然欣赏初春的风光。

作者将“新柳”与“梅残”两种不同景物加以对比描写表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下片则分别就羁旅行人舟中思归、情人闺中念远以及作者烦恼难消种般情致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行人归意懒”中的“行人”即远离京城羁旅天涯的人。

“归意懒”即乡思意懒。

“意懒”是情与景会妙手偶得之句“归意懒”如人之倩女幽魂相偎伴想方设法追逐她可是一直不能如愿以偿所以整天百无聊赖而“意懒”。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及赏析欧阳修《踏莎行》原文及赏析篇1《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熏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

二是比喻,化虚为实。

“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

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

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上片写游子旅途中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梅残、柳细、草熏、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

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

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都具有多重含义和功能。

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踏莎行诗词鉴赏

踏莎行诗词鉴赏

踏莎行诗词鉴赏踏莎行诗词鉴赏1踏莎行·候馆梅残作者:欧阳修候馆梅残①,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②。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③,楼高莫近危栏倚④。

平芜尽处是春山⑤,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①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②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③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④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⑤平芜:平坦的草地。

翻译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我肝肠寸断,泪流满面,别上楼去倚着那高高的阑干痴望,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简析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

上片写行者在得意去梅残,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

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

居人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见。

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传教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

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比喻贴切。

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信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讲解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

它以对句开头。

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是一番初春的景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

上片写行者在得意去梅残,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

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

居人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见。

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传教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

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比喻贴切。

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信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

二是比喻,化虚为实。

“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

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

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