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生与非寄宿生综合素质的对比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农村初中寄宿生和走读生综合素质的跟踪调研》课题汇报总结(五篇材料)

《农村初中寄宿生和走读生综合素质的跟踪调研》课题汇报总结(五篇材料)

《农村初中寄宿生和走读生综合素质的跟踪调研》课题汇报总结(五篇材料)第一篇:《农村初中寄宿生和走读生综合素质的跟踪调研》课题汇报总结《农村初中寄宿生和走读生综合素质的跟踪调研》课题汇报总结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座老师:上午好!耽误大家的休息,来参加课题结题验收工作会议,我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表示衷心的谢意。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农村中小学校的出路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一批学校在改革中走进了“死胡同”,另一批像我们学校从困境走出来的学校,靠着对教育朴素的理解,对育人为本的执着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蒸蒸日上,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生源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成为示范品牌学校。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背景这几年,教育界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教育深层次的改革,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把“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也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是实现人才资源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

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启发,我们冯瓴初中政史地教研组成立课题组,开始对我校双轨教学模式,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调查研究。

此课题研究从二00八年八月伊始,那时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调研和征求意见期,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家门口办学的传统已被打破,民办教育风起云涌,大量挤占公办学校的生源空间,学生家长趋之若鹜,导致大批农村学生涌进城镇学校。

我校也同样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我校是孟集经济片的老校,距冯瓴乡政府所在冯瓴街道五公里,距本乡最远生源村赵郢十公里,学校还有孟集、花园、潘集的学生,生源广、质量差,校园四通八达,管理难。

校领导审时度势,大胆决策,当时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周边学校配合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举债办了寄宿制。

采取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和走读式双模管理的方式,2008年秋期寄宿学生数已达六百多人,走读学生也接近七百人,而教师只有五十多人,资金的短缺、工作的艰难和师资不足不言而喻。

寄宿制调研报告(5篇材料)

寄宿制调研报告(5篇材料)

寄宿制调研报告(5篇材料)第一篇:寄宿制调研报告关于郝温小学寄宿制运行情况调研报告一、学校的基本情况郝温小学,地处平遥县东北部,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72人,其中寄宿生285人,占地面积20992平方米,建筑面积6708.64平方米。

学校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为襄垣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学校主要工作及成绩1、学校建设调整了布局,整合了教育资源。

自寄宿制初中建设以来,学校建设较好的整合了教育资源,改变了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局面,逐步走上规模发展的道路,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2、学校强化了安全管理,保障寄宿学生在校安全。

家长将学生交给学校最大的担心是安全,寄宿制学校最大的压力也是安全。

为此,学校安装校园监控系统,对校园进行全方位全程安全监控。

实行半封闭管理,住校学生必须完善请假手续才能出校园。

学校门卫24小时值班,学校行政轮流值班。

住校学生定床定位,有序管理,寝室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吃住在学生寝室的值班室。

学校均还与卫生院取得了联系,学生有病时医生都能及时出诊或者候诊。

3、学校强化了后勤服务和饮食卫生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寄宿制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

为保证饮食安全,学校一律要求学生自带餐具。

学校早晚为学生提供洗用热水,保证学生生活安全。

4、学校强化了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章制度、管理职责,保障寄宿制学校正常运行,保证学生课外活动、体育锻炼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5、寄宿制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形成了教育合力。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办学条件与家长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目前,学校仅能满足不到50%的学生住宿,加上义务教育学校不收住校费,且住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还能享受生活补助,很多学生及其家长要求住校;由于学校的食宿条件有限,学校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要求,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住宿生与走读生心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住宿生与走读生心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住宿生与走读生心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第一篇:住宿生与走读生心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住宿生与走读生心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宁城高级中学一、问题的提出我们学校有近一半学生来自农村,因离家较远,所以住宿生比较多,基本每个班级都有近一半的住宿生,住宿生的日常管理及宿舍日常管理的要求及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学习秩序。

而住宿生远离家人其心里上肯定有所变化,为了更好地对住宿生进行管理,对住宿生的心里状况进行一定的调查。

二、研究结果1.住宿生和走读生孤独感现状调查(1)住宿生和走读生孤独感现状以孤独量表总分≥46分为存在孤独感者作为划分标准,本研究中选取住宿生和走读生共1312名,其中存在孤独感者176名,占总人数的13.4%。

5.8%的走读生存在孤独感,41.8%的走宿舍不存在孤独感,9.6%的住宿生存在孤独感,44.8%的住宿生不存在孤独感。

说明住宿生和走读生的孤独感都较低,但住宿生孤独感高于走读生2.6个百分点。

住宿生和走读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调查显示,住宿生和走读生孤独感总分、心理健康各维度和心理健康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test,结果显示,情绪孤独、社交孤独、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心理健康总分是否寄宿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在是否寄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住宿生得分均显著高于走读生。

三、对策与建议1.对住宿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应把对住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范畴,大力加强对住宿生的心理辅导,减轻学生的孤独感。

2.学校应加强心理教育,对刚寄宿的学生进行摸底,对不同家庭、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要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并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降低孤独感。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

可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例会或进行家访,通过协调、了解沟通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寄宿生利与弊

寄宿生利与弊

寄宿生利与弊农村小学寄宿制,是欠发达地区为了调整学校布局而实施的。

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办学不但解决了制约布局调整的一个颈瓶问题,而且也拓宽素质教育的时空,提升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是促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直效之举寄宿生相对于走读生来说,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够很快形成,学习成绩可以明显提高。

从周一到周五,寄宿学生全部在学校生活。

在校时间长,学习时间充裕,学习精力集中,学习情绪稳定,学习氛围浓郁,学习环境良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形成,且学校的学习管理到位,教师的个别指导专业及时,同学的互帮互助方便快捷,既有利于后进生补漏补缺和优等生拓展延伸,又有利于全体寄宿生文化成绩的整体提升。

据统计这几年来寄宿生相对于走读生,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方面都比走读生高出3至4.5个百分点。

(二)是便于学校加强生活教育,学生自理能力能够明显提高。

寄宿生基本以独立生活为主。

现在农村学生4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

童年就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可以说是治疗独生子女娇惯任性、自私、不合群、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质脆弱等毛病的一剂良方。

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抹桌扫地拖地以及看病服药等,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是一种生活压力,但这更是一种生活的锻炼。

与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在群体共处中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在自理中学会生存。

在这样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寄宿生与在家庭温室呵护成长的走读生相比,自主、自立、自强、自理、自律的能要强得多。

名校校长详解高中生走读和住校的利弊走读的初中生难免会有学校、家庭“两不管”的时间,孩子容易“学坏”。

有条件最好走读多数家长由于工作繁忙、能力有限,家庭教育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孩子上初中后,学习任务更重,压力更大了,随着孩子步入青春期,家长教育孩子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住校对孩子更有利。

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关于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前言20xx年的 3 月,我在甘肃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里做调研。

熄灯铃响过后,同学们并没有马上安静下来入睡,吵吵嚷嚷了很久,生活老师一遍遍大声训斥他们,让他们不许说话,赶紧睡觉。

期间还隐隐传来孩子的哭声,老师说,因为刚开学,低年级的孩子想家…...农村住校生这个群体就这样一下跳进了我的视野,而随后对他们的了解更加剧了歌路营对这个人群的担忧,请看这样一组数字:37 万——十年撤点并校,学校减少了 37 万所,绝大部分是农村学校;3276 万——基础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数量,小学接近 1100 万,初中是2200 万,近 60% 是留守儿童,这是继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之后非常值得关注的另一特殊群体;5.42 公里——小学生平均上学距离;17.46 公里——初中生平均上学距离;45% —— 45% 的寄宿制学校有 1、2 年级超低龄住校生;50% ——50% 的寄宿制学校里存在着两个孩子共睡一张床的现象;6CM-10CM ——寄宿制学生平均身高比同龄孩子少 6 厘米 -10 厘米;3KG-9KG ——寄宿制学生平均体重比同龄孩子少 3 公斤 -9 公斤;47.3% —— 47.3% 的孩子常有负面情绪困扰;63.8% —— 63.8% 的孩子有孤独感,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整体堪忧;面对这样的人群,歌路营能做什么?从2013年起,歌路营推出《新一千零一夜——农村住校生睡前故事公益项目》,用1001 个故事陪伴每个离开家缺少亲情关怀的孩子,项目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不但孩子们喜欢,改善了同学关系,提升了他们对阅读写作的兴趣…... 老师们反馈也很好,因为减轻了他们的很多负担。

《新一千零一夜项目》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里得到了普遍的好评和快速的推广,但是,这却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议题,需要不同的组织和部门协力解决,单凭歌路营这样一个小公益组织不可能全面解决。

住校生与非住校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

住校生与非住校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

住校生与非住校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初中住校生和非住校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处理,对住校生和非住校生从自主学习能力总体均值、各维度均值、性别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从而分析出住校生和非住校生各自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初中的教与学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

[关键词]初中住校生非住校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 简称srl)指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整的过程。

大量的研究表明,自主学习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学习自主性高的同学的学业水平明显高于学习自主性低的同学。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教育压力明显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倾向于送孩子到寄宿制学校读书,以达到提高学业成绩、减轻父母负担的双重目的。

适应这一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寄宿学校、寄宿班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住校生和非住校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住校生和非住校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否有明显差异?住校形式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究竟影响几何?笔者通过对7—9年级住校生和非住校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访谈,发现住校生和非住校生分别存在着优势和不足,具体如下:一、住校生与非住校生在班级自主学习能力总体和各维度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表明住校形式对班级自主学习总体能力无明显影响。

调查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单志艳的《中学生学习自主性问卷》,对同一所学校的住校生班级和非住校生班级施测。

该问卷共60个项目,分别从学习内容的自主性、时间管理、学习策略、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和学习环境的控制六个维度考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采用likert 6点量尺记分,记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住校生与非住校生在班级自主学习能力总体和各维度的调查结果如表1。

表1:住校生和非住校生自主学习总体平均数和各维度平均数比较从表1可看出,住校生的自主学习得分的总体平均数是4.5900,非住校生的自主学习得分的平均数是4.6587,一般t检验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476,大于0.05,故认为住校生与非住校生两样本均值是相等的。

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的情况,包括实施情况、影响和问题等,以便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农村小学的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解他们对寄宿制的认识、接受程度、满意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访谈则主要针对农村小学的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进行,了解他们对寄宿制的实施情况、挑战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根据调研的结果,总结如下:1. 寄宿制的推行情况大部分农村小学已经实行了寄宿制,学生们在学校宿舍住宿,同时课后也会得到相应的托管和辅导。

寄宿制的推行率较高。

2. 学生和家长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寄宿制表示认同和接受,认为它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解决了他们在家庭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的学习问题。

3. 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根据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对寄宿制的满意度较高。

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的精神状态更好,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同时,学校的安全保障、生活条件和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4. 寄宿制存在的问题尽管寄宿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宿舍条件的改善,部分学校的宿舍仍然存在问题,例如设施陈旧、卫生不到位等。

其次是托管和辅导问题,部分学校的托管和辅导措施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5. 教育部门和教师的支持和建议教育部门和教师对寄宿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认为它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改善宿舍条件、加强托管和辅导、培训相关人员等,以提高寄宿制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然而,宿舍条件的改善、托管和辅导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继续加强对寄宿制的支持和管理,提高学校的宿舍设施和托管、辅导措施,以确保寄宿制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学校住校生情况调研报告

学校住校生情况调研报告

学校住校生情况调研报告学校住校生情况调研报告推荐住校生与走读生相比较,在学业上、生活上都有着较多的差别。

在住校生度过最初的心理依赖期之后,在校的生活基本可以安排的妥当。

当然受到父母的照顾要少了,与父母沟通交流也少了,大事小事要自己去做,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在自主性、独立性的培养上,与同学的相处,建立起深厚的友情等方面应该说都是住校生的优势。

从学业上来看,应该说住校生比走读生容易出成绩,有晚自习课,还有老师的答疑,包括在培养高效学习上都有着优势。

但是现在看来情况正好是相反的。

从对本学期期中的成绩分析来看,走读生的平均分比住校生高3——4分,在班级90分以上的共23人,而走读班90分以上的人数都在全班人数的一半以上。

我们该如何看这个数据,也就是说住校生当中自主自觉的,主动学习的学生很少,而被动学习的同学经过学习,没有太大提升。

这样的对比需要引起我们和家长的高度的关注。

对于我班住校生的情况作出如下分析,可能还不够全面,尽请谅解。

吃过晚饭后和晚自习前自由的时间学生觉得无事可做,哄闹,懒散,觉得一天下来了需要休息,作业懒得写,学习懒得学。

我们住校的同学总觉得一天下来是辛苦的,住校生每天的时间是固定的,每天刚学习的知识,父母不在身边,不可能像走读生的家长对各位有督促,他们也不明白是靠自己的。

在基础知识上,住校学生能牢牢的掌握住,但对于一些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的、拓展延伸的类型题,住校生的视野显得就提襟见肘,往往失分特多。

孩子一周在校,很少打电话给孩子,也难得来看孩子,周末才和孩子交流,问的还都是学习。

住校生产生的'心理的问题远比走读生要高,尤其在这个年纪,所以家长应该多问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时间给孩子打个电话问问,或者来问问老师,不要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教育和引导就是学校的事情了,有些东西是老师和学校替代不了的。

孩子在这里和同学交往的怎样啊,有没有太大的压力啊,有什么需要父母帮助的啊,都可以问问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宿生与非寄宿生综合素质的对比研究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继续留守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侍庄乡留守儿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寄宿生;一部分是走读生。

对这两部分留守儿童的综合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研究成果。

一、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一般有以下五种情况:一是祖辈监护,即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子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

这一类在当地比例很高,占52.4%。

二是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外出,由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占31.8%。

三是亲朋监护,即把孩子托付给父母信任的亲戚朋友监管,占2.3%。

四是同辈监护,即由年龄稍大的哥哥、姐姐充当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类型,在当地占到10.3%。

五是自我监护,即由留守儿童自己照顾自己,这一类在当地占到3.2%。

可见,有近五分之一的留守孩子平时的生活学习娱乐完全不在长辈的监护之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调查得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为零。

但寄宿制的留守儿童,他们住校,监护人是老师和学校的领导,特别是班主任对他们生活和学习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弥补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也正因为这样,寄宿制的留守儿童更能自主、自理、自立。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
留守生活给这些儿童带来了种种问题和困难,他们的成长处于不利的环境之中,他们成了一个特殊群体。

在实地调研之中,的确看到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情感、学习和行为等方面均有体现。

二、留守生活方面
1.家务活增多。

父母(或其中一个)外出打工给家里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在家的家庭成员减少,日常家务落在孩子和监护人的身上。

单亲在家的还要种菜种地,体力劳累程度增加。

孩子做适当的家务是应该的,对他们是种锻炼。

这里所指的主要是无人监护的孩子和与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做的家务比较多,有些繁重。

2.日常生活上的无规律。

双亲均外出后,许多孩子的日常饮食变得无规律,在学校吃食堂也营养有限,况且一些孩子觉得食堂的饭不好吃,有的觉得食堂的饭贵,还有的孩子觉得看护人做的饭不好吃。

有的家长在外出时给孩子购置几箱方便面,以备孩子平时吃。

这样的条件,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3.与看护家庭的适应。

与长辈适应。

由于他们年岁较大,有的要同时照看三四个孩子,活多,力不从心,孩子必须适应这样的生活。

与外出打工亲戚家的孩子相互适应。

三、心理情感方面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形成时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着,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监管缺失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寄宿的留守儿童,到放学后就有学校领导和生活老师的关爱,所以他们不孤独,不会有那么多的伤感。

四、思想品德方面
非寄宿留守儿童行为品质凸现不良。

这个时期正是孩子的品德、认知水平、是非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父母的外出务工,让孩子在其发展的关键期失去了最好的引路人。

大多数孩子是和祖辈生活或单独生活,祖辈对隔代的那种自然的溺爱和宽容,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一片空白。

另外,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对留守儿童成长也有不利影响。

目前来看,对于留守儿童进行较好管护的措施是实行寄宿制。


他们统一安排在学校住宿,由学校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部分老师也认同寄宿制的积极作用。

但我们所担心的是学生寄宿条件并不理想,条件还需改善。

此外,农村中小学对于寄宿学生都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但这些老师还需参加培训。

从总体上来说,还需要全社会关注这些特殊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