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扩展,对于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则是保障电力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传统的继电器保护技术,现代继电保护技术在安全性、稳定性和实时性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传统继电器保护技术传统继电器保护技术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继电保护技术,常常采用机械式测量和贝尔曼方程来进行故障检测和保护,因为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保护技术中得到了应用,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机械式继电器保护技术。
2.数字式继电保护技术数字式继电保护技术首次取代了传统的机械式保护技术。
数字式继电保护技术采用微处理器来进行故障检测和保护,具有计算精度高、速度快、功能强大等特点。
数字式继电保护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机械式保护技术成为历史。
3.通信保护技术通信保护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继电保护技术,它通过光纤通信和遥测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多站相互通信和信息共享。
通信保护技术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灵活多样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电力系统中。
4.智能化保护技术智能化保护技术使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结合计算机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继电保护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智能化保护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电力系统中,其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电力系统的发展。
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前景展望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增加,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则是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方向。
从当前的技术研究方向,未来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效率继电保护技术面对大规模复杂的电力系统,常规的继电保护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的环境要求。
因此,未来的继电保护技术需要提高其计算效率和精度,提供更好的故障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及时发现电力系统中出现的电力故障,保护电力系统设备免于过电流、过电压等故障引起的损坏情况,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状和未来发展如下:
(一)现状
1.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国内继电保护技术的水平有所提升,国内继电保护设备的研发也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大量的国际先进技术,比如微机技术、DSP技术、模拟电路技术等已经在继电保护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保护功能更加完善。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保护的功能也逐渐完善,从最初的电压、电流保护到现在的差动保护、微机保护、数字保护等各种保护手段。
3.设备智能化程度提高。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应用,继电保护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也逐步提高,如智能继电保护、继电保护远程通信控制技术等。
(二)未来发展
1.继电保护设备的远程通信能力。
未来,继电保护设备将更加注重其远程通信能力的发展,以便于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系统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2.保护设备的集成化设计。
随着技术的发展,相信将来的继电保护设备将越来越向着集成化的方向设计,即不同保护功能的设备将集成到一个设备中来,实现对设备的一体化管理。
综上所述,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待在保护能力、智能化程度、远程通信等方面的深入提高和完善。
继电保护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继电保护的历史现状及展望1.继电保护的历史及现状:与当代新兴科学技术相比,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相当古老了,然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又总是充满青春活力,处于蓬勃发展中。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技术,又与电力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
它以电力系统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泉源,同时又不断地吸取相关的科学技术中出现的新成就作为发展的手段。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过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点。
首先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继电保护的技术发展史。
随着电力系统的出现,继电保护技术就相伴而生。
在19世纪末已开始利用熔断器防止在发生短路时损坏设备,建立了过电流保护原理,1905~19O8年研制出电流差动保护,自1910年起开始采用方向性电流保护,于19世纪20年代初生产出距离保护,在30年代初已出现了快速动作的高频保护。
由此可见,从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上看,到本世纪20年代末现在普遍应用的继电保护原理基本上都已建立,迄今在保护原理方面没有出现突破性发展。
从实现保护装置的硬件看,从1901年出现的感应型继电器至今大体上经历了机电式、整流式、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微型计算机式等发展阶段。
纵观继电保护将近100年的技术发展史可以看出,虽然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早已提出,但它总是在根据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从相关的科学技术中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发展和完善自身。
总的看来,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两次飞跃。
三个阶段是机电式、半导体式、微机式。
第一次飞跃是由机电式到半导体式,主要体现在无触点化、小型化、低功耗。
第二次飞跃是由半导体式到微机式,主要在数字化和智能化。
显而易见,第二次飞跃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它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当前正面临第二次飞跃的大好机遇,因此应该立足于充分发挥微机保护的智能作用,根据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利用相关技术的新成就,把继电保护技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自从1984年4月12日由杨奇逊教授主研的第一套微机线路保护装置在河北马头电厂投入运行以来,微机保护的发展已经历了11年的历史。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其作用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迅速将故障部位与周围电力设备分离,保护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随着电力系统的规模逐渐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继电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围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进行论述。
1. 充电保护技术的发展
在电力系统中,充电保护技术主要用于保护电力设备的运行安全。
随着电力设备的发展和电力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充电保护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充电保护技术主要采用微机保护装置,具有故障判别速度快、故障定位准确等优点。
2. 特高压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电力系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特高压继电保护技术是特高压输电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特高压继电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特高电压环境下实现快速故障判别和准确故障定位。
目前,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技术难题和挑战。
3. 继电保护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继电保护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继电保护装置之间的通信交互将更加便捷,可以实现实时监测、远程控制等功能,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4. 继电保护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智能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智能分析故障的能力,可以自动识别和判断故障类型,提供相应的故障处理方案,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是电力系统中的一项基础技术,目的是保护电力系统各种元件,在电力故障和事故发生时迅速、准确地分离故障部分,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有效预防电力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这项技术是电力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保证。
目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其现状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电保护技术的传统发展主要集中在继电保护装置的硬件设计和制造上,包括使用数字技术对精度和准确度进行提高,使用高速芯片对反应速度进行提高等。
同时,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保护中,采用了许多电力保护的传统原理,例如过流保护、欠压保护和过电压保护。
二、数字化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继电保护技术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数字化继电保护技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机、集成电路和专用算法进行保护,具有抗干扰性强、保护精度高等优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的需求。
随着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继电保护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智能化继电保护技术是基于智能继电保护装置开发的,以实现智能化的电力系统保护为目标,能够实现更加准确的保护分析、快速的处理速度和更完善的保护数据处理功能。
四、通信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通信技术对于电力系统的保护、调度和监测具有重要的作用。
采用通信技术的继电保护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通信技术可以适用于各类保护及其辅助系统,如网络保护、差动保护、母线保护等。
总的来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现状和发展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将不断创新,逐渐趋向智能化和数字化,并且具备更为高效准确的分析、判断和保护功能,为电力系统的发展和安全运行提供更大的保障。
继电保护技术发展探讨与应用

继电保护技术发展探讨与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进行快速、准确的切除故障部分,并保护系统的安全运行。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换代,继电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从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改进和创新的建议。
一、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继电保护技术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电力系统的初期阶段,继电保护技术是比较落后的,主要是依靠人工操作和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来实现。
在这个阶段,由于电力系统的规模相对较小,故障率较低,因此传统的继电保护技术已经可以满足系统的运行需求。
2. 电力系统的发展阶段,随着电力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和负载的增加,传统的继电保护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系统的要求,因此开始出现了新的继电保护设备和技术。
隔离式电器继电保护装置、差动继电保护等新技术逐渐应用到电力系统中,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当代电力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继电保护技术开始向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继电保护装置采用了微处理器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继电保护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实现了远程监控和通信功能。
当前,继电保护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力系统中,包括输配电系统、发电系统、变电站等。
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功能性:现代的继电保护装置不仅具有故障切除和系统保护的功能,还具备了监测、通信、录波、故障定位等多种功能,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2. 智能化:智能化的继电保护装置可以自动识别故障类型和位置,调整保护参数和动作逻辑,适应系统负载和故障条件的变化,大大提高了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3. 高速性:现代继电保护装置具有非常高的动作速度,能够在几毫秒内响应故障,迅速切除故障部分,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T E C H N 0 L 0 GY A N D MA R K E T
继 电保 护 技 术发 展 现 状及 未来 趋 势
徐明辉
( 永贵 五凤 煤业有 限责任 公 司,贵 州 大 方 5 5 1 6 0 0 )
摘 要: 继 电保护技 术在 维护 电力 系统安全 、 稳 定运行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近 年来 , 随着科 学技 术的更新 , 继电保护技
实践经验和理论造诣 的人才队伍。同时 , 建 立了 自己的继 电保
护 制造 业 , 主要 是 机 电式 的继 电 保 护 技 术 , 为 我 国继 电 技 术 长 远 发展 奠 定 了基 础 。
技术突飞猛进 , 尤其是 微机保护 经过多 年的发展 , 凭借 先进 的 技术和 良好 的 口碑 , 产 品质量 已经超过了进 口产品 。尤其是 在 高压电力系统 的应 用 中, 国内继 电保迅猛发展 , 尤其是计算机技 术在 继电保护技术 中的应 用, 开启了继电保 护技 术的新篇章 。文章 阐述 了继电保护技
术的发展现状 , 分析 了继 电保护技 术存在的 问题 , 论 述 了继 电保护技 术未 来的发展 趋势 , 为更好发展应 用此项技 术提 供
了借 鉴 参考 。 关 键词 : 继 电保 护 技 术 ; 发 展 现 状 ;未 来趋 势
d o i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0 0 6—8 5 5 4 . 2 01 4 . 0 4. 1 4 5
1 继 电保 护 技 术 的发 展 历 程 和 特 点
1 . 1 发 展 历 程
应用和研究 , 在微机保护软 件 、 算 法等方 面也取得 了不少研 究 成果 。可以说从 9 0年代开始 , 我 国继 电保 护技术 已经 由计 算 机过渡到微机化发展时代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用电量以迅猛的速度增长,因而电力系统面临着严重的过载、短路等危险。
因此,加强继电保护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保护方法,在适应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需求的过程中技术更新较快,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基于此,文章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以期能够提供一个借鉴。
标签: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现状;趋势1.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现状1.1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发展概况(1)机电式继电保护阶段。
1949年以后,我国逐渐意识到电力行业的重要性,因而在50年代,电力工程人员进行了大量的与继电保护技术有关的知识学习,之后,通过工程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建立了拥有丰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理论知识和经验的继电保护队伍,为国家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做了较大的贡献。
(2)晶体管继电保护阶段。
在机电式继电保护阶段,我国的电力系统线路保护技术完全来自于国外,到了60年代以后,科技的进步使得我国拥有了自行创造的电力系统线路保护技术,并且该技术带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走向了晶体管继电保护阶段,该阶段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在葛洲坝上应用了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
(3)集成电路保护阶段。
进入70年代之后,晶体管继电保护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对此,电力系统的工程研究人员慢慢对集成电路保护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使得集成电路保护获得推广,不仅弥补了晶体管继电保护的缺憾,还降低了对电力系统进行继电保护的成本。
(4)计算机继电保护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电力系统的工程研究人员开始致力于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主要的标志就是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的研制成功。
该阶段使得继电保护技术更加完美,为我国开辟了新的继电保护装置市场,充分确保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2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计算能力、储存能力、数据采集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为推进微机保护技术向更高品质更新提供了催化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电保护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继电保护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电力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各类故障,而在发生故障时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例如:电力系统电压大幅度下降,电气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或者故障处有很大的短路电流,产生的电弧烧坏了电气设备。
还可能破坏发电机的并列运行的稳定性,引起电力系统震荡甚至使整个系统失去稳定而解列瓦解。
所以,如何防止故障的发生对整个电力系统就显的尤为重要。
因此,通过预防事故或缩小事故范围来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向用户安全连续的供电的继电保护装置就成为了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继电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防止事故发生和扩大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由于电力系统的特殊性,电气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发生局部电网和设备事故,而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造成对电网稳定的破坏和大面积停电事故。
现代化大电网对继电保护的依赖性更强,对其动作正确率的要求更高。
一、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历史继电保护技术与当代新兴科学技术相比,继电保护技术已经是相当古老了,然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又总是充满青春活力,处于蓬勃发展中。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技术,又与电力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
电力系统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继电保护装置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继电保护技术以电力系统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泉源,同时又不断地吸取相关的科学技术中出现的新成就作为发展的手段。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过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到现在,继电保护技术已经经过了机电式、半导体式、微机式等三个发展阶段。
1、机电式18世纪末人类已开始利用熔断器防止在发生短路时损坏设备,建立了过电流保护原理。
19世纪初,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继电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保护。
这个时期被认为是继电器保护技术发展的开端。
1905~19O8年研制出电流差动保护,自1910年起开始采用方向性电流保护,于19世纪20年代初生产出距离保护,在30年代初已出现了快速动作的高频保护。
由此可见,从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上看,到本世纪20年代末现在普遍应用的继电保护原理基本上都已建立。
2、半导体式20世50年代后,随着晶体管的发展,出现了晶体管保护装置。
这种保护装置体积小,动作速度快,无机械转动部分,经过20余年的研究与实践,晶体管式保护装置的抗干扰问题从理论和实际都得到了满意的解决。
在20世纪70年代,晶体管保护被大量采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静态继电保护装置由晶体管式向集成电路式过渡,成为静态继电保护的主要形式3、微机式20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提出了小型计算机实现继电保护的设想,但由于价格昂贵,难于实际采用。
但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价格的急剧下降,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便出现了性能比较完善的微机保护样机并投入运行。
20世纪80年代微机保护在硬件和软件技术方面已趋成熟,进入90年代,微机保护已在大量应用,主运算器由8位机,16位机发展到目前的32位机;数据转换与处理器件由A/D转换器,压频转换器(VFC),发展到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这种由计算机技术构成的继电保护称为数字式继电保护,也称微机保护。
二、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及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智能化发展。
1、计算机化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
从初期的8 位单CPU结构问世,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 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规模结构。
除了具备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他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
这样就使得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 的功能。
在微机保护发展初期,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做成继电保护装置。
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一设想没能实现。
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断、存储容量都大大超过当年的小型机,因此,用成套工控机做成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
2、网络化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到目前为止,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差动保护外,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
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
因此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运行和故障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
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3、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
它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
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目前,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
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不但需要大量投资,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
若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设备旁,将被保护设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则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
如果用光纤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还可免除电磁干扰。
现在光电流互感器(OTA)和光电压互感器(OTV)已在研究试验阶段,今后必将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采用OTA 和OTV的情况下,保护装置应放在距OTA 和OTV 最近的地方,亦即应放在被保护设备的附近。
OTA 和OTV 的光电信号输入到此一体化装置中并转换成电信号后,一方面用作保护的计算判断,另一方面作为测量量,通过网络送主控室。
从主控室通过网络可将对被保护设备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体化装置,由此一体化装置执行断路器的操作。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领域的应用,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
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很多难以列出方程或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后则可迎刃而解。
如在输电线路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个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做出故障位置的判断,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
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断。
其他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算法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
现在,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 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
这样,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愈多, 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愈准确, 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电力系统保护领域内的一些研究工作也转向人工智能的研究。
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模糊控制理论逐步应用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 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人工神经网络(ANN) 具有分布式存储信息、并行处理、自组织、自学习等特点, 其应用研究发展十分迅速, 目前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和非线性优化等问题。
近年来,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内出现了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来实现故障类型的判别、故障距离的测定、方向保护、主设备保护等。
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 距离保护很难正确做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 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
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自适应控制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自适应继电保护的概念始于20 世纪80 年代, 它可定义为能根据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变化而实时改变保护性能、特性或定值的新型继电保护。
自适应继电保护的基本思想是使保护能尽可能地适应电力系统的各种变化, 进一步改善保护的性能。
这种新型保护原理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是微机保护具有生命力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
自适应继电保护具有改善系统的响应、增强可靠性和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 在输电线路的距离保护、变压器保护、发电机保护、自动重合闸等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针对电力系统频率变化的影响、单相接地短路时过渡电阻的影响、电力系统振荡的影响以及故障发展问题,采用自适应控制技术,从而提高保护的性能。
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过很长的时间,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 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 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 才能做到这一点。
由此可见,继电保护技术必将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 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其发展将出现原理突破和应用革命, 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活动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翁双安主编《供电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霍利民主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