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研究范式看翻译批评
西方翻译教学研究:特点、范式与启示

11 注 重理 论 翻译 学 、 述 翻 译 学 对 翻译 教 学 的 指 导 作 用 , . 描
强 调 它 们 之 间 的互 动 关 系 霍 姆 斯 ( .H l s 最早 将 翻 译 教 学 、 译 工 具 、 J o me) 翻 翻译 政 策、 翻译 批评 列 为 应 用 翻译 学 的 四 个 分 支 , 时 将 应 用 翻译 同
之 中 , 而在 理 论 拓 入 和 教 学实 践上 表 现 出 勃 勃 生 机 。 本 文 首先 从 十 个 方 面 描 述 西 方 翻 译教 学 研 究 的 特 点 , 后 总 结 其 因 然
研 究的 三 大 范 式 ( 八 个 模 式 ) 最 后 从 六个 方 面 阐述 对 我 国翻 译 教 学研 究 的启 示 。 辖 , [ 键 词 】 西 方翻 译 教 学 ; 究 特 点 ; 究 范 式 ; 示 关 研 研 启 [ 图 分 类 号 ] 1 . 中 H359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7 -3 8 2 0 ) 3 4 — 文 6 29 5 ( 09 0 O 30 7
O 引言
此 成 为 翻译 教 学 理 论 的 核 心 问 题 。西 方 对 翻 译 能 力 及 其 获 得 的研 究 , 有 理 论 演 绎 方 式 , 有 实 证 归 纳 方 式 ; 有 从 技 既 也 既 能 发 展 层 面 的考 察 , 有 从 心 理 认 知 层 面 的 考 察 ; 有 注 重 又 既 翻 译 结 果 方 面 的研 究 , 有 注 重 翻译 过程 方 面 的研 究 。 根 据 又
间 的关 系是 辩 证 互 动 、 相 提 供 材 料 支 持 的 ( o e ,92 互 H l s 17 / m 2 0 :8 ) o O l3 。之 后 , 尔 士 ( 威 w.wi s强 调 , 翻译 学 的三 个 l) s 在 领 域 中 , 用 翻译 学 是 最 复 杂 的 研 究 领 域 , 需 要 将 理 论 翻 应 它 译 学 、 述 翻 译 学 的 成 果 加 以 改 造 , 之 适 合 于 教 学 目 的 描 使 ( l ,9 3 l4 。 图 瑞 ( .T uy 指 出 , 译 学 的 应 用 分 wisl 8 :8 ) s G or) 翻 支 ( 者 培 训 、 译 工 具 、 译 批 评 ) 仅 受 影 响 于 翻译 理 论 译 翻 翻 不 主 体 ( 论 翻 译 学 和 描 述 翻 译 学 ) 还 受 影 响 于 从 理 论 主 体 理鲫 ‘ m口 D zo 0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4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4 No.12 200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6收稿日期:2006-11-12作者简介:龙佳红 女(1971-)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430070)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龙佳红摘 要:简要梳理了译界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围绕翻跨语际转换性质来界定.当代译论则主要围绕跨文化转换性质来阐释翻译。
对翻译界定的演进中还折射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以原语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从微观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向宏观文化层面的外部研究。
关键词:翻译 翻译学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6)12-0190-03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翻译的界定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性质、目的、过程和作用的认识。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翻译视为语言转换活动。
而当代译学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借鉴了西方当代多种文论思潮,主要从文化和权力等宏观层面将翻译界定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传播行为,从而凸显出翻译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权力因素。
这一核心概念的演进,折射出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即翻译内涵逐步扩大,翻译研究疆域不断拓宽。
翻译研究也从单一视角微观层面的内部研究转为多维视角宏观层面的外部研究;从静态的以翻译结果(文本分析)为中心的研究转为以动态的翻译过程为中心的研究;从以原语为依规的规定性研究转为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类是参照潘文国“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
”(2002:34)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者纷纷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翻译,翻译研究告别了传统经验漫谈式的模式,从而走以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模式,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奈达,卡特福德等。
第八章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 文本的重要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单词或其他语言单 位,还可能是文本的语气、文体、形式、隐喻或音 韵的效果。
▪ 紧贴翻译:最贴近字字对译的翻译。它要保持词的 外延和内涵意义,不但要保存原词、词语等的意义, 还要保留其用法。贴切是和准确、对等联系在一起, 紧贴的程度因上下文而异。
▪ 从词汇上说,最常见的紧贴翻译是字对字翻译,可 采用转化、归化、直译和释义的方法达到对等。
翻译的语言学派
▪ 代表人物: ▪ 卡特福德(John Cunnison Catford) ▪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 奈达(Eugene Albert Nida)
Peter Newmark(1916—)
▪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关联翻译法 ▪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73 ▪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 ▪ About Translation, 1991 ▪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 5、语义翻译是一门艺术,只能由一个人单独承担, 所以翻译比较准确,但由于造成了认知意义和语用意 义的走失,语义翻译一般不及原文。交际翻译是一门 技巧,有时可由多人承担。由于交际翻译具有重效果、 简洁明了的特点,弥补了语义翻译中意义的走失,又 经过了适当的润色,交际翻译译文一般优于原文。
翻译方法与文本功能的关系
▪ 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 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 他对重要的界定是指语言标示出“特别有价值、 特别有意义、特别必须、或永恒”的事物。如莎 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而“water consists of hydrogen and oxygen”一句中, “consists of”就不那么重要,完全可以用”is composed of ” ,“constitutes”, “comprises”, 甚至“is the equivalent of ”来替换。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作者:忻竞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摘要:本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作了概述,指出该研究范式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分别具有宽容、宏观、实证和客观的特点,并且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的运用,探讨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运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的途径。
关键词:描写性翻译研究文学翻译批评应用描写性翻译的研究范式及应用一直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在文学翻译批评系统中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如何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概述,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的应用,指出描写性翻译研究自身的特点,并探讨如何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
1.描写性翻译研究的定义1972年,James S.Holmes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的论文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正式提出描述翻译研究的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构想的翻译学框架中的纯翻译学分支之下。
描写学派的代表人物Gideon Toury以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翻译文学的行为的假说)为基础,发展出了一套面向目标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将之用于以“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概念为核心的描写性翻译研究,即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去研究翻译,并用一系列的“规范”来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所有制约翻译现象的因素。
综上,描写性翻译研究就是:“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
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
”(Tymoczko,2004:25)通过客观中立的观察和描写,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
2.描写性翻译研究的特点同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相比,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翻译概述及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骤

• 翻译概述 • 翻译批评的方法 • 翻译批评的步骤 • 翻译批评的应用 • 总结
01
翻译概述
翻译的定义与历史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变成另 一种语言的过程,旨在传达原语言中 的意义、情感和风格。
翻译的历史
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人类 文明的发展,翻译逐渐成为跨文化交 流的重要手段。
05
总结
翻译批评的重要性
提升翻译质量
通过翻译批评,可以发现并纠正翻译中的错误和 不准确之处,从而提高翻译的整体质量。
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批评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外来文化。
推动翻译研究
翻译批评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 础,有助于推动翻译学的学科发展。
翻译批评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评估译文的流畅性主要关注译文的通顺度和可读性,包括句子的结构、用词的选择、语气的表达等方 面。
需要检查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是否存在冗余、重复、生硬等问题,以及是否易于读者 理解。
考虑译文的风格与文化因素
考虑译文的风格与文化因素是翻译批 评的重要方面,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 的转换,也是文化的传播。
分析译文的优缺点
1
分析译文的优点,如准确、流畅、文化敏感性强 等。
2
分析译文的缺点,如语义不准确、表达不流畅、 文化差异处理不当等。
3
对译文的优缺点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给出评价与建议
01 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对译文的总体评价。
02
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对译文的改进建议,如加强语义
准确性、提高流畅性、增强文化敏感性等。
培养专业人才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_姚振军(1)

=5>:C5:8A 5>7B;8<@B856;<>:15作者简介:姚振军,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摘要:目前,学界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价值与潜力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已基本确立。
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玛格丽特·阿曼的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并且提出认知翻译批评是认知翻译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分支之一,翻译批评中认知机制的引入能使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批评;认知语言学;模范读者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14)02-0015-051.引言翻译研究经历了几次重要的翻译范式的转变或“转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始于20世纪末的文化转向、实证转向和全球化转向等。
近年来翻译研究界似乎出现了“回归语言学”的部分转向,2001年第三届欧洲翻译研究大会(EST )将“回归语言学”列为会议主题(张莹,2007)。
在21世纪初,认知语言学逐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自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顺应了翻译研究的“回归语言学”的大趋势,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认知转向”(孟志刚熊前莉,2012),一门新的“认知翻译研究”逐渐形成(王寅,2012)。
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一种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体系。
2.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2.1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可以追溯到Bell (1991)对翻译认知心理的研究。
由Danks 等(1997)编辑出版的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口笔译认知过程》)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过程中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道路上重要的“中转驿站”(邓志辉,2011)。
奈达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 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赏的方式与译语文本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的 方式加以比较” 方式加以比较”。 1.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能引起对所指意义 的误解,就必然在译语文本中作某些改变,或者 字面翻译可以保留,但必须增加脚注,说明可能 引起的误解; 2.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讲不通,即所指意义完全模 糊不清,就可以在文本中作些改变,除非原语文 本的目的就在于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所指 意义的模糊不清可以保留,但用脚注说明这种模 糊不清的性质是有用的,而且在大多数实例中也 证明是恰当的;
•
• 3.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译文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非
常困难,有关的一般水平的读者有可能放弃对这 种困难设法加以理解,那就必须对译文作某些改 变并在导言或者脚注中表明那些改变的性质; 4.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有可能引起原语文本 联想意义的严重误解或者在原语文本风格值的恰 当欣赏上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就应当作些反 映原文本联想意义所必需的调整; 5. 译文被用的方式(如供阅读的戏剧和在舞台上 演出的戏剧)对于将要进行的调整程度有很大的 影响; 6. 一种必须同伴随信码(accompanying code) 一种必须同伴随信码(accompanying code) 一道翻译的文本(比如歌曲和歌剧),通常需要
(1969)
•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 •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Culture--Translating (2001)
• 奈达是一位语言共性论者,他认为,能用一种
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一个民族使用的“落后” 一个民族使用的“落后”的语言结构并不会 “限制”它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而不同语言和 限制” 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 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 奈达的翻译思想: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 是译意;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形式。
《2024年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范文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篇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翻译的质量却常常受到质疑。
为了更好地评估和提升翻译质量,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将就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概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质量评估方法。
它主要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包括译前的准备、翻译策略的选择、译后的校对与修订等。
该理论认为,译者的行为对翻译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
因此,通过对译者的行为进行批评与评估,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翻译的质量。
三、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构成要素1. 译前准备:译前准备是确保翻译质量的重要环节。
译者需要充分了解原文的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语言特点等,以便为后续的翻译工作打下基础。
2. 翻译策略选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文体以及目标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这包括直译、意译、增译、删译等。
3. 译后校对与修订:译后校对与修订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环节。
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反复检查与修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应用问题尽管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对译者行为的评估标准尚不统一。
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导致评估结果存在差异。
其次,译者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背景、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等,这使得评估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现有的评估方法往往侧重于译文的表面特征,而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五、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1. 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通过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减少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差异,使评估结果更具可信度。
2.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评估译者的行为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文化背景、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等,以更全面地反映译者的实际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AO Y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46)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which investigates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talents specialized
二 、翻 译 批 评 的 发 展 进 程 自 从 有 了 翻 译 活 动 ,人 们 就 开 始 探 索 这 项 活 动 的 意 义 , 也 就 逐 渐 形 成 了 翻 译 批 评 。 最 初 ,人 们 只 是 从 翻 译 结 果 ,即 在 文 字 、文 本 和 文 风 上 探 究 原 文 与 译 文 的 差 异 ,找 出 译 文 不 妥之处进行批判;今 天,翻 译 批 评 已 成 为 一 项 复 杂 的 工 作, 涉及到一定的翻译 原 则 和 理 论、方 法 和 技 巧、主 体 和 客 体、 标准和层次以及与 多 学 科、多 文 化 之 间 的 横 向、纵 向 关 系。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翻 译 批 评 是 受 不 同 时 期 的 翻 译 活 动 所影响的,基于不同的 翻 译 理 论 和 翻 译 标 准 的 改 变 而 发 展 的 ,尤 其 是 基 于 一 定 的 翻 译 研 究 范 式 而 变 化 的 。 1.语 文 学 范 式 阶 段 “在语文学范式 中,作 者 原 意 就 是 绝 对 的 权 威 性。”(吕 俊,2007:126)不论是最初的佛经还是现在的一大批普通 译 者 ,都 以 严 格 遵 守 原 作 原 文 为 翻 译 的 最 终 目 标 。 在 中 国 ,从 东 汉 的 支 谦 ,后 秦 的 道 安 、鸠 摩 罗 什 ,隋 代 的 彦 棕 ,唐 朝 的 玄 奘,到明末清初的徐 光 启 以 及 清 末 民 初 的 马 建 忠、梁 启 超、
85. [6]魏饴.高等 师 范 学 生 教 师 职 业 技 能 训 练 及 培 养 模 式 新 论 [J]. 湖 南 文 理 学 报 ,2007,(3).
On the Co-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n Practical Training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 决 的 方 法 带 到 课 堂,日 益 培 养 切 合 企 业需求的人才”[6]。 通 过 多 方 位 的 校 企 合 作 ,最 终 实 现 校 企双赢和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 [1]黄伟新.从商务 英 语 到 英 语 商 务———培 养 英 语 复 合 型 人 才 的 一 种 模 式 [J].国 际 经 贸 探 索 ,2005,(6):9-12. [2]刘小芹.从示范性 高 职 院 校 建 设 项 目 的 逻 辑 起 点 看 终 极 目 标 [J].中 国 高 等 教 育 ,2010,(17):44-46.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 教 育 研 究 ,1997,(4):3-9. [4]蒋 鸿 雁 ,卢 红 梅 ,田 毅 .中 职 英 语 “快 乐 英 语 链 教 学 法 ”浅 探 [J]. 中 国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2010,(23):68-69. [5]付 涛 .高 职 实 践 教 学 的 模 式 研 究 [J].实 验 室 科 学 ,2006,(8):
高职商务英语实训课程体系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特 色,以 职 业 能 力 的 培 养 为 核 心 ,通 过 校 企 合 作 的 模 式,避 免 了教育与社会人才需 求 脱 节 的 矛 盾,保 证 了 人 才 培 养 目 标 的实现。当然,校企合 作 还 有 其 它 许 多 方 式,例 如,从 企 业 中引进经济师、工程师 补 充 到 教 学 岗 位,他 们 将 “实 际 工 作
2.结 构 主 义 语 言 学 范 式 阶 段 自索绪尔以来,现代 语 言 学 理 论 开 始 对 翻 译 活 动 产 生 巨大的影响,以 现 代 语 言 学 为 指 导 的 翻 译 观 也 应 运 而 生 。 尤其到了20世纪80 年 代,结 构 主 义 语 言 学 的 研 究 方 法 被 引入了译界,“结构主 义 语 言 学 范 式 代 替 了 语 文 学 范 式 ,作 者主体的权威地位禅让给了语言和文本的规律性这一客体 权 威 ,从 此 ,语 言 转 换 和 文 本 内 部 的 构 成 规 律 又 成 了 人 们 在 进行翻译批评时 的 依 靠 和 依 据。”(吕 俊,2007:126)这 一 时 期的翻译活动主要从 原 文 的 内 部 结 构 入 手,进 行 一 种 所 谓 的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值对 换 工 作。“翻 译 是 用 一 种 语 言 (译语)的等值的文本材 料 去 替 换 另 一 种 语 言 (原 语 的 文 本 材料)。”(Shuttleworth,1997:181)从 乔 姆 斯 基 到 卡 特 福 德 再到奈达,结构主义语 言 学 范 式 影 响 下 的 翻 译 家 们 越 来 越 重视文本和语言的客观性。他们认为作者主体受到了时代 的局 限,而 其 所 传 达 的 文 本 却 是 超 时 空 的 ,因 此,在 这 一 翻 译思想的影响下,翻译 批 评 活 动 也 总 是 遵 循 着 某 种 翻 译 理 论和标准,“客观”地从 原 文 结 构 入 手 来 评 价 原 文 与 译 文 的 出 入 ,从 而 评 定 译 文 的 优 劣 。 3.解 构 主 义 语 言 范 式 阶 段 从结构主义语言学 范 式 到 解 构 主 义 语 言 范 式,翻 译 批 评经历了三次语言转向思潮的影响。第一次是分析哲学思 潮 ,它 是 从 认 识 哲 学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强 调 分 析 语 言 的 形 式 和 意 义 ,在 翻 译 批 评 中 主 张 进 行 结 构 对 比 与 分 析 、语 意 对 比与分析和语篇对 比 与 分 析。 第 二 次 是 存 在 主 义 思 潮,它 主 张 对 语 言 进 行 综 合 ,即 “语 言 的 命 运 奠 基 于 一 个 民 族 对 存 在 的 当 下 牵 连 之 中 ,所 以 ,存 在 问 题 将 把 我 们 最 内 在 地 牵 引 到 语 言 问 题 中 去 。”(陈 嘉 映 ,1995:303-30(下 转 第 81 页 )
2012年第1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2012
(总 第1 3 1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erial No.131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关 键 词 ] 翻 译 批 评 ;研 究 范 式 ;理 论 ;方 法
[中 图 分 类 号 ] H315.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2323(2012)01-0045-02
一 、引 言 翻译批评是随着翻译活动的发展而出现的对翻译活动
[收 稿 日 期 ]2011-09-14 [作者简介] 魏婷(1980-),女,安徽芜湖人,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 5 ·
四 、校 企 合 作 实 践 教 学 中 的 注 意 事 项 笔者在调查中发 现,部 分 院 校 的 “订 单 式”人 才 培 养 模 式虽然有明确的教育 目 标 和 专 一 的 教 育 内 容,在 一 定 时 期 内满足了市场的 需 要,但 存 在 一 些 问 题。 如 “订 单 式”人 才 培养模式对就业订单 过 于 依 赖,导 致 学 生 知 识 结 构 比 较 狭 窄、单一,缺 乏 宽 厚 的 基 础。 如 果 出 现 企 业 拒 收 学 生 的 情 况,学生则会因为知 识 过 于 单 一 而 很 难 适 应 其 它 工 作 。 因 此,学 校 应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的 适 应 性 ,拓 宽 学 生 的 知 识 面,提 高 学 生 的 综 合 能 力 ,使 学 生 能 够 适 应 岗 位 的 转 换 。 五 、结 语
及 翻 译 结 果 的 思 考 与 评 价 。 因 此 ,“翻 译 批 评 是 将 翻 译 理 论 和翻 译 实 践 连 接 在 一 起 的 一 个 重 要 环 节 。”(Newmark, 2001:184)具 体 地 说 ,翻 译 批 评 应 该 有 两 个 层 面 的 意 义 :“从 广 义 上 讲 ,翻 译 批 评 就 是 ‘理 解 翻 译 和 评 价 翻 译 ’;从 狭 义 上 讲 ,翻 译 批 评 是 对 翻 译 活 动 的 理 性 反 思 与 评 价 ,既 包 括 对 翻 译 现 象 、翻 译 文 本 的 具 体 评 价 ,也 包 括 对 翻 译 本 质 、过 程 、技 巧、手段、作用、影响的总体评价。”(许钧,2003:403)当 代 翻 译批评主要是在狭义层面上进行的。翻译批评离不开翻译 理论和翻译实践,因此 翻 译 批 评 的 发 展 也 是 基 于 不 同 时 期 的翻译思想、翻译理 论 以 及 翻 译 实 践 活 动。 纵 观 翻 译 批 评 类的文章,有的涉及 到 翻 译 批 评 的 定 义、性 质、分 类、功 能、 过程、评价标 准 等 翻 译 批 评 的 基 本 问 题 (桂 乾 元,1994;文 军,2001),有的涉及到 翻 译 批 评 的 对 象、目 的、方 法 等 问 题 (李文俊,1992;林克难,1996;许钧,1997),还有相 当 一 部 分 涉及翻译批评的专著 和 文 集,涵 盖 了 翻 译 批 评 概 论 (许 钧, 1992;周仪、罗平,1999;姜 治 文、文 军,1999;马 红 军,2000; 杨晓荣等,2005;文军,2006:40)。 为 了 更 好 地 了 解 当 前 翻 译批评的发展状况和 历 史 进 程,本 文 将 从 研 究 范 式 这 一 角 度 出 发 ,对 近 年 来 有 关 翻 译 批 评 的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梳 理 ,希 望 能为读者提供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