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内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03
中药材与方剂
中药材分类与特点
中药材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材的特点:天然、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储存与保管方法
中药方剂组成与功效
中药方剂的组成:介绍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包括主药、辅药、佐药 等,以及各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功效:详细阐述中药方剂的功效,包括治疗作用、调理 作用、预防作用等,以及不同方剂之间的功效差异。
中医药的 适应症和 禁忌症
中医药的 常用药物 和治疗方 法
中医药的 养生保健 作用
中医药误区澄清与辨析
误区一:中医药只适用于慢性病 误区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可以随意使用 误区三:中医药治疗见效慢,不如西医效果好 误区四:中医药治疗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常识答疑解惑 中医药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的应用与价 值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结 合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的现 代化研究与应用
国际化发展: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培 育中医药产业集 群,推动中医药 的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发展:制 定和完善中医药 标准体系,推动 中医药的标准化 发展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达 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 的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 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舒筋活 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通过拔罐器具 吸附在皮肤表面,产生负 压刺激,达到舒筋活血、 祛风散寒的目的
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产 生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温经 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桂枝汤:用于 治疗感冒、发 热、头痛等病 症,主要成分 有桂枝、芍药、
中医药基础知识PPT

方剂组成
方剂是由多种草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协同作用, 能够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使用方法
草药和方剂的使用方法包括煎煮、口服、外敷等, 需根据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使用方式。
针灸和拔罐的操作方法与作用机制
操作方法
针灸:选择适当的穴位,使用无菌针进行刺入,深度和角度根据具体情 况而定。拔罐:在选定的部位上扣上罐子,通过负压吸附皮肤,留罐一 定时间。
中医药基础知 识PPT
汇报人:XXX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概述
02
中医药基础知识详解
03
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和应用
04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目 录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 概述
中医药的定义和起源
中医药概述
中医药是指中国传统的医药, 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起源追溯
中医药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 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 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临床实践,不断创新 和发展中医药,提高其诊疗水平和应用范 围。
传承传统医术
创新发展
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 状与趋势
国内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中国的地位日益重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保 健。
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 始引进和应用中医药。
发展趋势
应对策略
应加强中医药基础 研究、人才培养和 国际交流,提升中 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和竞争力。
谢谢
汇报人:XXX
作用机制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拔 罐:通过负压和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疼痛和 疲劳。
03
中医药的独特疗 效和应用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返回知识点
2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精选朱pp震t课件亨最新(丹溪)—养阴派
4
概述 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精选ppt课件最新
3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阴 相内下寒晦有 抑 对收降凉暗形 制 静的的的的的 的 止 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阴 阳阳 的的 对互 立根 制互 约用
阴阴 阴 阳阳 阳 的的 的 消相 交 长互 感 平转 互 衡化 藏
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精选ppt课件最新
22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阴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
❖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 疾病发生有原因,发展变化规律循, ❖ 八纲辨证最重要,总纲还需阴阳定。 ❖ 寒热表里与虚实,病位性质阴阳分。 ❖ 病位方面分阴阳,表证为阳里证阴; ❖ 疾病性质分阴阳,热证为阳寒证阴; ❖ 邪正消长趋势论,邪实为阳正虚阴。 ❖ 须知物极能相反,寒极亦能热昏昏, ❖ 热极反生寒象出,真热假寒要辨明。 ❖ 阴阳交错寒热变,寒热夹杂变证生, ❖ 阳虚生外寒,阴虚内热生, ❖ 阳盛身热去衣被,阴盛形寒战凛凛, ❖ 寒极生热亦常见,热极生寒常发生, ❖ 是谓阴极酷似阳,阳极反而酷似阴。
中医基础
❖ 病位性质辨得清,治疗措施要相应,高热过盛寒凉药,阴寒过盛投以温 。
❖ 热者寒之寒者热,正治方法临床用。若为阳衰难制阴,助阳消阴亦可行 。
❖ 阴虚独阳难潜伏,滋阴护阳常应用。是谓阴病要治阳,亦为阳病治阴从 。
❖ 泻其有余补不足,阴阳盛衰能纠正。中草药有数千种,性能概阴。药味辛甘苦酸咸,属阴属阳亦分明 ,
中医基础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阴阳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1 阴阳互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双重性。 事物互立又统一,哲学理论道家行。 任何事物有属性,属性互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有形或无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互立论。 天地万物知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来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昼为阳来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快天明。
第二节五行
❖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 (一)五行的归类 ❖ 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纳事物的属性,人体内外紧相连,补充阴阳说理明。 ❖ 木生于春多风动,在志为怒色为青,在窍为目体为筋,肝胆表里病累损。 ❖ 诸风悼眩皆属肝,酸味收敛肝风平。夏天暑热火易旺,在志为喜色赤红, ❖ 在窍为舌体为脉,火热下移小肠行;诸痛疮疡皆属心,苦味入心火能清。 ❖ 长夏归属脾土湿,思虑伤脾色黄呈,在窍为口体为肌,脾胃表里联系紧; ❖ 诸湿肿满皆属脾,甘味健脾湿自尽。秋多肺燥属于金,在志为悲白色净, ❖ 在窍为鼻体为皮,肺与大肠表里生;诸气喷郁皆属肺,辛散肺宣咳喘平。 ❖ 冬多寒气肾水应,恐为其志色黑凝,在窍为耳体为骨,肾与膀胱鸳鸯亲; ❖ 诸寒收引皆属肾,咸味入肾是治本。五行五色五味配,全面参考辨证清。
中医基础
❖ 2 阴阳互根 ❖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为云。 ❖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 阳出于外而阴得守,阴守于内而阳布行。 ❖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难存。 ❖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 孤阴独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 阴阳互根万物生,生命活动永不停。 ❖ 一旦阴阳有决离,生命终止命难存。
中医基础
❖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正常生理活动中,物质机能协调成, ❖ 物质为基础,功能乃发生。 ❖ 没有阴质阳不固,没有阳气阴难运, ❖ 无阳则阴无所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 阴阳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调患疾病。
中医基础
❖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 季节寒暑有更迭,人体气血有衰盛, ❖ 阴阳平衡得生机,太过不及疾病生。 ❖ 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 ❖ 故曰阳虚则生寒,阴盛之时寒亦深。 ❖ 阴盛导致阳气虚,阳胜阴伤阳难存, ❖ 是谓阳胜则阴病,阴胜阳病寒更沉。 ❖ 阴损能及阳, 阳胜能及阴, ❖ 慢性疾病阴阳虚,乃为阴阳互损成。
❖ 辛甘属阳能发散,苦咸收敛降属阴,作用升浮属阳药,沉降作用当属阴 。
❖ 花叶皮刺属阳药,向上向外可透升;矿石贝壳属阴药,下沉潜阳能安神 。
❖ 藤络属阳入经络,能达四肢把药引;子仁属阴能下降,润肺定喘大便通 。
❖ 阴味之药出下窍,药味阳性上窍腾。阴阳属性归类法,其他方面也应用
,
中医基础
❖ 经络三阴和三阳,督脉属阳冲脉阴。病因寒湿为阴邪,风火暑燥阳邪侵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歌诀) 第一章 中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
第一节 整体观念
❖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 ❖ 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习惯亦要问。 ❖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淫之气外因寻, ❖ 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
中医基础
❖ 3 阴阳的消长与转化 ❖ 阴阳理论道家生,绝对静止不可能。 ❖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生。 ❖ 阳消假阴长,阴消假阳生。 ❖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有分明。 ❖ 热盛转为阴,寒盛则热生。 ❖ 阴极能变阳,阳极能变阴。 ❖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 阴阳不合四季乱,永春无秋不合情。 ❖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协调得安宁。
中医基础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阴阳客观辨证法,生理病理说理清, ❖ 诊断治疗有规律,变化万千阴阳寻。 ❖ 组织结构定属性,人体上下内外分, ❖ 背外为阳腹内阴,上身为阳下身阴; ❖ 脏腑还可分阴阳,六腑为阳五脏阴。 ❖ 具体脏腑阴阳配,功能为阳器质阴。 ❖ 同一事物两方面,相互对立阴阳遵。
中医基础
第二节 辨证论治
❖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复杂应审辨。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论是讨论和探讨,治法治则方药煎。 ❖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验明。望闻问切四诊和,综合分析莫厌倦。 ❖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个例子来体现。病人主诉饮食伤,见证胃脘胀满痛。 ❖ 病位应在胃肠间,食积气滞病机断。消食宽中原则定,方选保和丸加减。 ❖ 若见晄白心悸诉,血虚应是病因缘。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丸。 ❖ 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内科杂症八纲选,脏腑辨证在其间。 ❖ 六经辨证用外感,卫气营血瘟疫判。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病杂病均可辨。 ❖ 方剂辨证仲景创,现代研究多进展。六种辨证经常用,八纲辨证是关键。 ❖ 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
❖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 疾病发生有原因,发展变化规律循, ❖ 八纲辨证最重要,总纲还需阴阳定。 ❖ 寒热表里与虚实,病位性质阴阳分。 ❖ 病位方面分阴阳,表证为阳里证阴; ❖ 疾病性质分阴阳,热证为阳寒证阴; ❖ 邪正消长趋势论,邪实为阳正虚阴。 ❖ 须知物极能相反,寒极亦能热昏昏, ❖ 热极反生寒象出,真热假寒要辨明。 ❖ 阴阳交错寒热变,寒热夹杂变证生, ❖ 阳虚生外寒,阴虚内热生, ❖ 阳盛身热去衣被,阴盛形寒战凛凛, ❖ 寒极生热亦常见,热极生寒常发生, ❖ 是谓阴极酷似阳,阳极反而酷似阴。
中医基础
❖ 病位性质辨得清,治疗措施要相应,高热过盛寒凉药,阴寒过盛投以温 。
❖ 热者寒之寒者热,正治方法临床用。若为阳衰难制阴,助阳消阴亦可行 。
❖ 阴虚独阳难潜伏,滋阴护阳常应用。是谓阴病要治阳,亦为阳病治阴从 。
❖ 泻其有余补不足,阴阳盛衰能纠正。中草药有数千种,性能概阴。药味辛甘苦酸咸,属阴属阳亦分明 ,
中医基础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阴阳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1 阴阳互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双重性。 事物互立又统一,哲学理论道家行。 任何事物有属性,属性互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有形或无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互立论。 天地万物知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来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昼为阳来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快天明。
第二节五行
❖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 (一)五行的归类 ❖ 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纳事物的属性,人体内外紧相连,补充阴阳说理明。 ❖ 木生于春多风动,在志为怒色为青,在窍为目体为筋,肝胆表里病累损。 ❖ 诸风悼眩皆属肝,酸味收敛肝风平。夏天暑热火易旺,在志为喜色赤红, ❖ 在窍为舌体为脉,火热下移小肠行;诸痛疮疡皆属心,苦味入心火能清。 ❖ 长夏归属脾土湿,思虑伤脾色黄呈,在窍为口体为肌,脾胃表里联系紧; ❖ 诸湿肿满皆属脾,甘味健脾湿自尽。秋多肺燥属于金,在志为悲白色净, ❖ 在窍为鼻体为皮,肺与大肠表里生;诸气喷郁皆属肺,辛散肺宣咳喘平。 ❖ 冬多寒气肾水应,恐为其志色黑凝,在窍为耳体为骨,肾与膀胱鸳鸯亲; ❖ 诸寒收引皆属肾,咸味入肾是治本。五行五色五味配,全面参考辨证清。
中医基础
❖ 2 阴阳互根 ❖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为云。 ❖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 阳出于外而阴得守,阴守于内而阳布行。 ❖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难存。 ❖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 孤阴独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 阴阳互根万物生,生命活动永不停。 ❖ 一旦阴阳有决离,生命终止命难存。
中医基础
❖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正常生理活动中,物质机能协调成, ❖ 物质为基础,功能乃发生。 ❖ 没有阴质阳不固,没有阳气阴难运, ❖ 无阳则阴无所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 阴阳一方有盛衰,一旦失调患疾病。
中医基础
❖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 季节寒暑有更迭,人体气血有衰盛, ❖ 阴阳平衡得生机,太过不及疾病生。 ❖ 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 ❖ 故曰阳虚则生寒,阴盛之时寒亦深。 ❖ 阴盛导致阳气虚,阳胜阴伤阳难存, ❖ 是谓阳胜则阴病,阴胜阳病寒更沉。 ❖ 阴损能及阳, 阳胜能及阴, ❖ 慢性疾病阴阳虚,乃为阴阳互损成。
❖ 辛甘属阳能发散,苦咸收敛降属阴,作用升浮属阳药,沉降作用当属阴 。
❖ 花叶皮刺属阳药,向上向外可透升;矿石贝壳属阴药,下沉潜阳能安神 。
❖ 藤络属阳入经络,能达四肢把药引;子仁属阴能下降,润肺定喘大便通 。
❖ 阴味之药出下窍,药味阳性上窍腾。阴阳属性归类法,其他方面也应用
,
中医基础
❖ 经络三阴和三阳,督脉属阳冲脉阴。病因寒湿为阴邪,风火暑燥阳邪侵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歌诀) 第一章 中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
第一节 整体观念
❖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 ❖ 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习惯亦要问。 ❖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淫之气外因寻, ❖ 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
中医基础
❖ 3 阴阳的消长与转化 ❖ 阴阳理论道家生,绝对静止不可能。 ❖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生。 ❖ 阳消假阴长,阴消假阳生。 ❖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有分明。 ❖ 热盛转为阴,寒盛则热生。 ❖ 阴极能变阳,阳极能变阴。 ❖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 阴阳不合四季乱,永春无秋不合情。 ❖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协调得安宁。
中医基础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阴阳客观辨证法,生理病理说理清, ❖ 诊断治疗有规律,变化万千阴阳寻。 ❖ 组织结构定属性,人体上下内外分, ❖ 背外为阳腹内阴,上身为阳下身阴; ❖ 脏腑还可分阴阳,六腑为阳五脏阴。 ❖ 具体脏腑阴阳配,功能为阳器质阴。 ❖ 同一事物两方面,相互对立阴阳遵。
中医基础
第二节 辨证论治
❖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复杂应审辨。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论是讨论和探讨,治法治则方药煎。 ❖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验明。望闻问切四诊和,综合分析莫厌倦。 ❖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个例子来体现。病人主诉饮食伤,见证胃脘胀满痛。 ❖ 病位应在胃肠间,食积气滞病机断。消食宽中原则定,方选保和丸加减。 ❖ 若见晄白心悸诉,血虚应是病因缘。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丸。 ❖ 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内科杂症八纲选,脏腑辨证在其间。 ❖ 六经辨证用外感,卫气营血瘟疫判。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病杂病均可辨。 ❖ 方剂辨证仲景创,现代研究多进展。六种辨证经常用,八纲辨证是关键。 ❖ 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