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研究论文目录(核心期刊)
国内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及存在问题的反思

国内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及存在问题的反思作者:陈涛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07-021 国内林语堂研究的概述本文中,笔者通过梳理中国知网上主题涉及林语堂的博士论文和部分较新有代表的核心期刊文章,提出一些肤浅的个人观点。
有的博士论文是专门研究林语堂,如冯智强的《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本文从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历史文化语境、跨文化传播的中国智慧、林语堂英文著译思想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创作策略研究和著译域外读者接受与反应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其他专门研究林语堂的博士论文有:丛坤赤的博士论文《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施萍的《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董燕的《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和王少娣的《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等。
这些论文从审美文化、文艺学和翻译等不同视角,发表了真知灼见。
还有一些博士论文是部分章节涉及到林语堂的研究,如高鸿的博士论文《跨文化的中国叙事》。
这篇论文比较研究了美国作家赛珍珠、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和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从不同的层面研究他们作品的“跨文化”与“叙事”的关系,探讨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文学创作如何实现了文化的意义。
其他一些部分章节涉及到林语堂研究的博士论文有:吕黎的《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何子章的《差异及对立的终结》、陶丽霞的《文化观与翻译观》等。
这些论文多以翻译研究为代表,或从宏观翻译学理论出发,或从微观具体翻译作品比较出发,谈林语堂著译研究。
国内对于林语堂著译研究呈现出比较热的趋势,今后这个领域的突破会有一定难度。
有些文章不能算林语堂研究的相关前沿,原因有两点:一是发表年代较早;二是研究不是主要针对林语堂,只是涉及到他。
这些文章中比较有代表的是:杨剑龙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与〈圣经〉文本》和《教会学校文化教育与中国现代作家》,分别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和《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李湘敏撰写的《民国时期的福建教会学校》,发表于《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
《论﹤京华烟云﹥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的文献综述

《论﹤京华烟云﹥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的文献综述一、文献搜索的路径与数量统计(一)、搜索的路径在收集这篇论文的相关文献资料时,我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图书馆、电子资源。
到图书馆去查询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相关纸质资料;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读秀学术搜索、超星电子图书、CNKI中国知网、Google、百度等相关搜索工具进行查阅,从而达到了解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爱国主义、情结等相关内容的目的。
(二)、数量统计:通过相关的文献搜索,现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如下统计:KI中国知网:(1)、中国知网关于“京华烟云”的“主题”搜索(模糊)部分涉及到林语堂,从1994年—2011年,共计292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题目”搜索,1994年—2011年,共计126篇,其中核心14篇;“关键词”搜索,1994年—2011年,共计182篇,其中核心期刊27篇。
(2)、中国知网关于“爱国主义情结”的“主题”搜索(精确),1994年—2011年,共计35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在题目中涉及“爱国主义情结”的,共计12篇,其中核心3篇。
(3)、中国知网关于“爱国主义、京华烟云、林语堂”的“主题、篇名、关键词”等相关搜索,相关论文则比较少。
主要有:《论林语堂小说创作的人道精神与爱国情感》(阎开振)、《林语堂小说三部曲的文化意蕴》。
2.图书馆关于“林语堂”的书籍37种,包括其散文、小说、字帖、传记(评传)、相关作品欣赏等,关于“京华烟云”的书籍8种,我认为对论文写作有帮助的书籍如下:《林语堂论》(万平进)、《林语堂在大陆》(施建伟)、《林语堂名作欣赏》、《林语堂传》(林太乙)、《林语堂评传》(万平进)。
3.因特网通过百度、谷歌的相关收索,了解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
二、文献的现状说明通过CNKI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论文为主)搜索,对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的层面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现对其作如下的文献说明:(一)、林语堂及《京华烟云》简介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首位以英文写作而名扬海外,宛如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被誉为为中国的非官方大使!但是由于其独特的文学追求以及诸多政治方面的原因,长期被国内学者说忽视、遗忘,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被学者重视,逐渐认识到了一个博学、幽默、爱国的林语堂。
林语堂研究

林语堂研究(施玉卿)林语堂,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一位谦虚谨慎的学者,于无人处悄悄立在你的面前,与你辩论该如何逍遥自在的做人、心无芥蒂的处世。
无事翻看几页他的书,是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精神旅程,有如一缕林间的清风缓缓的吹在小溪的水面上,又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叫人不得不心生感怀与亲切。
不知不觉中,你亦学会了林语堂先生处世的超然和豁达,以及研究学问时的敏锐与才思。
当时只道是寻常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林语堂主张:“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
读林语堂的书,宜灯下,宜窗前,宜旅途,宜冬寒,宜秋思,宜斜倚,宜侧卧。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
人生亦复如此。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人情练达即文章两脚踏中西文化的学者,林语堂。
有句话说的好,鲁迅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而林语堂是面对人生的,林的出现,以及他的观点,他对人生的态度,更加丰富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而对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也是功不可没的,他的观点和他的态度,在我看来,远胜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他那天真,纯朴,乐观的精神,无疑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他已在心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量,他欣赏中国的古文化,对儒,道等的见解,对老庄哲学的喜爱,而对中国民众那天生的坏毛病也是深恶痛绝的.他的魅力和光芒,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他那里找到他们喜爱的东西.“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只做宇宙文章”,幽默诙谐的自我评价,道出了林语堂的那种善对生命,宽慈仁和的人生态度。
林语堂研究现状探析——以女性思想研究为例

T a k i n g t h e c a s e s t u d y o f f e mi n i n e t h o u g h t s a s a n e x a mp l e
c o u se r r e s t r u c t u in r g
由于特 殊 的历 史语 境 , 直到 2 O世 纪 8 0年 代
性思 想研 究 的基石 。
摘要: 2 0世 纪 8 0年代 以后 , 林语 堂研 究 由冷 而热, 研 究者络 绎不绝 , 研 究成果层 出不 穷, 一派“ 兴修 ”
景 象。令人 不解的是一个观点你说我说他说 , 换 个词说换 句话说 , 英雄所见略 同, 听不到争鸣 的声音。 “ 兴修” 遭遇 “ 失语 ” , 哀莫 大焉。文章 以林语 堂女 性思 想研 究 为例 , 对林语 堂研 究 的叙 事模 式进行分
析, 提 出 了话 语 重 建 构 想 。 关键词 : 林 语 堂研 究 ; 女性 思想 ; 文 本 阅读 ;理 论 演 绎 ; 话 语 重 建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4 3 4 8 ( 2 0 1 3 ) 0 5— 0 4 0 9— 0 5
Abs t r a c t:Si n c e t h e 1 98 0s ,s t u d i e s o n Li n Yu t a n g h a s be c o me a h o t - s p o t wi t h g r o wi ng n umb e r o f r e s e a r c h e r s a nd a c h i v e me n t s . Th e s t u d i e s o n Li n Yu t a n g s e e ms t o b e a wa r m p h e n o me n o n,b u t t h e
名人林语堂研究报告

名人林语堂研究报告引言林语堂(1895年-1976年),字幼南,号静轩,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以优秀的文字才华和广泛的知识深受世人喜爱,被誉为20世纪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
本报告将对林语堂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生平林语堂出生在中国福建省龙溪乡一个农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对教育非常重视。
林语堂从小就展示了卓越的才智,并在15岁时进入厦门大学学习英语。
后来,他留学美国,先后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和哈佛大学深造,获得了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术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林语堂的研究领域涉及英语、中文、法语等多种语言。
他的翻译作品相当丰富,包括《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翻译,也包括美国文学名著《老人与海》等的译作。
他所翻译的作品通俗易懂,风格流畅,深受读者喜爱。
林语堂还以他的散文而闻名于世。
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广泛,思想深刻,风格独特。
他尤其擅长运用比喻和寓言手法,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人性、社会和文化问题。
他的代表作品《围城》是一部关于现代人处境的小说,以犀利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此外,林语堂还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在《中国人的性格》等书中探讨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他指出,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强调礼仪和道德,与西方个人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
他的这些观点对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和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提倡以文化为基础的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林语堂还积极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他在国外留学期间,与许多西方学者和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使得西方国家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林语堂研究历史_现状与前瞻_杜运通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2No.5Oct.2011第32卷第5期2011年10月收稿日期:2011-04-18作者简介:杜运通(1947—),男,河南洛阳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林语堂研究已走过了80余年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已发表的林语堂研究的阶段性综述里,有三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是林语堂研究的起点问题,一般都认为是鲁迅在1926年《莽原》第一期上发表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二是把林语堂研究分为三个时期,即1979年以前、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三是只注意到单篇林语堂研究的成果,而忽视了林语堂研究著作的出版。
[1]笔者认为,林语堂研究的起点应是1925年钱玄同在《语丝》第23期发表的《回林语堂的信》;时至今日,林语堂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批评期、沉寂期、突破期和拓展期;在回眸林语堂研究的学术发展史时,既要重视单篇的林语堂研究文章,又要兼顾到林语堂研究专著所取得的成就。
一、批评期(1925~1949年)1925年3月,刘半农留学法国。
他在通信中与钱玄同讨论中国的出路问题,二者意见大相径庭。
刘半农认为,要振兴中华民族,就要打破对“大同的迷信”,要“复兴古人之精神”,只可惜“中国国民内太多外国人”。
[2]钱玄同则认为,“中国国内固然太多外国人,也太多中国人”。
中华民族的出路惟有“欧化”之一途,他爱尚未出现的“欧化的中国”。
[3]林语堂坚决支持钱玄同建设“欧化中国”的主张。
他在《给钱玄同的信》中说:“今日谈国事所最令人作呕者,即无人肯承认今日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无人肯承认吾民族精神有根本改造之必要”。
要消除民族的淋毒,阉割昏愦的痈疽,“惟有爽爽快快讲欧化之一法而已”。
钱玄同在《回林语堂的信》中写道:“您所说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有根本改造之必要,真是一针见血之论。
”钱玄同高度赞扬林语堂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认识和彻底改造国民性的这种痛快淋漓的态度。
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

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试析林语堂的人文情怀的论文论文摘要: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他一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宗教信仰探索过程,探索历程就是寻找、认同各种宗教思想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
但在林语堂的思想观念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这正是促使林语堂最后阪依基督教的重要原因。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他一生执着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追求,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在“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的熏陶下,林语堂自然地成了一名基督徒。
1917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之后,林语堂到北京清华学校任教。
在清华学校,广大的异教智慧世界向他敞开,他造访孔子的堂室,攀登道山的高峰,拨开佛教的迷雾,在儒道释的文化氛围里徜徉,宣称自己由基督教走向了“人文主义”。
“三十多年来我唯一的宗教乃是人文主义:相信人有了理性的督导已很够了,而知识方面的进步必然改善世界。
这是林语堂对自己三十多年“异教徒”生涯的总结。
然而他后来又说,这时期尽管“自称异教徒,骨子里却是基督教友”。
终于在1959年,64岁的林语堂明确宣告结束了三十多年的“无信仰时代”,重新回到基督教,宣称“我的搜寻已告终结,我己回到家中了。
综观林语堂一生的宗教信仰,似乎可以作如此的简笔勾勒:基督徒—异教徒(儒、道、释)—基督徒。
但是这样的简笔勾勒不能够描述林语堂一生精彩的宗教信仰探索历程,也不能反映出他在宗教信仰上的探险、怀疑及困惑,更不可能把握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的精髓。
因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被忽略掉了,那就是林语堂自始至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无论是受到家庭环境的熏染接受了基督教,还是在广大的异教智慧世界里徜徉,以至于最后的重新阪依基督教,他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人文主义的理性意识观照自身思想领域里的宗教精神,他的宗教信仰探索历程就是寻找、认同各种宗教思想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历程,只不过在林语堂的思想观念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
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的编译行为研究

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的编译行为研究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编辑,他的编译行为在出版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林语堂的编译行为,分析其编辑思想、编译方式及其对出版行业和读者的影响。
林语堂的编译行为根植于他丰富的编辑思想和经验。
他主张编辑应具备敏锐的眼光、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在编辑过程中,林语堂重视保留原作精髓,同时进行必要的删减和润色。
他的编译方式具有独特的个性化色彩,力图使作品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林语堂的编译行为对出版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编辑在出版中的重要性,认为编辑应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责任感。
林语堂的编译方式为出版业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作品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林语堂通过自己的编译实践,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对于读者而言,林语堂的编译行为使他们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
他的编译作品既保留了原著的精华,又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林语堂的编译行为还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读者提供了多元文化的视角。
总结来说,林语堂的编译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编辑思想和编译方式为出版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同时,林语堂通过自己的编译实践,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于读者而言,林语堂的编译作品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盛宴。
在未来的出版行业中,林语堂的编译行为将继续发挥其价值,为更多读者带来优质的精神食粮。
建议未来的编辑出版家们继续学习林语堂的编译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编辑能力。
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注重为读者提供更加优秀的阅读体验。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将更加重要。
因此,编辑出版家们应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编辑出版理念和经验,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林语堂作为一位杰出的编辑出版家,他的编译行为不仅对出版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读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1990年林语堂研究核心期刊论文目录1三十年代林语堂文艺思想论析彭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032书法之韵律与绘画之鲜花——林语堂于“书与画”之透视姚淦铭艺术百家1990/013幽默:林语堂和鲁迅之比较施建伟鲁迅研究月刊1990/074三十年代林语堂文艺思想论析彭立文学评论1989/055法制立国:中国希望之所在——读林语堂的《中国人》李开中国图书评论1989/036论林语堂的幽默观施建伟社会科学1989/117林语堂幽默观的发展轨迹施建伟文艺研究1989/068幽默:林语堂和鲁迅的比较施建伟鲁迅研究月刊1989/109编辑需要胆识——写在林语堂《京华烟云》出版之后梅中泉中国出版1988/1210林语堂小传(1895—1976)鲁迅研究月刊1988/0711徐铸成称林语堂为“热烈的爱国者”,提出——应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爱国主义标准评价现代文化名人黄平鲁迅研究月刊1988/0712林语堂论唐弢鲁迅研究月刊1988/0713林语堂和胡适的“恩情”陈封雄瞭望1988/3814关于林语堂其人伏琛瞭望1988/1715林语堂英语教学思想简述李守明课程.教材.教法1988/0716林语堂论汪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0417林语堂谈周作人鲁迅研究月刊1987/0118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陈平原文艺研究1986/0319林语堂与东西方文化陈平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0320略谈林语堂《苏东坡传》的得失王瑞明社会科学研究1985/0121是谁“曲解歪缠乱士林”?——评林语堂的《平心论高鹗》何林天红楼梦学刊1985/0222鲁迅和林语堂秦志希江汉论坛1981/051991——2000年林语堂研究核心期刊论文目录1名妓情结及浪漫爱情的心理补偿──林语堂小说《红牡丹》论谢友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2评《林语堂的文化情怀》王智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023林语堂慨为蔡元培子女捐助教育基金陈梦熊新文学史料2000/034三十年代的鲁迅和林语堂董大中新文学史料2000/035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李渝华外语教学2000/016赛珍珠和林语堂张德文史林2000/017鲁迅与林语堂小品文问题之争罗淑芳理论导刊2000/088絮语中的雍容与智慧——论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闲适小品郭媛媛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9论林语堂的自由个人主义文化观周仁政江苏社会科学2000/0210周作人林语堂同异片谈谢友祥甘肃社会科学2000/0611“我的朋友……沈谦教授”的生花妙笔──读《林语堂与肖伯纳看文人的生花妙笔》王希杰修辞学习1999/0512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论林语堂的生活哲学王兆胜社会科学辑刊1999/0313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论王兆胜中国文学研究1998/0414林语堂“一团矛盾”论析朱东宇学习与探索1998/0115林语堂小说论孙凯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0116妻子与姬妾——《林语堂三部曲》人物论之二朱东宇学术交流1998/0217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作家和发明家──林语堂和图书馆朱正娴图书馆建设1998/0618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王兆胜社会科学战线1998/0119论林语堂笔调改革的主张沈永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20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321紧紧贴近人生本相——林语堂的人生哲学王兆胜中国文学研究1997/0322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陈荣东中国翻译1997/0423论林语堂的文化涵养与文化家庭小说朱东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0424林语堂和鲁迅“国民性探讨”比较论朱双一学术研究1997/0825世纪末的回眸与瞻望──林语堂研究60年概观王卫平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626爱不溢美,恶不贬损——读万平近著《林语堂评传》邵伯周鲁迅研究月刊1997/0327科学与人文:林语堂的两个文化世界陈旋波江海学刊1997/0528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戴从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329精品琳琅规模宏大──《林语堂名著全集》评介郝景江中国出版1996/0430虽希求光明却惧怕血腥——林语堂“转向”原委辨析杜运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0331表现主义与林语堂的文学观念周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0232林语堂与小品文周质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0133谈林语堂的英语语言特色郭茂生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0334论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曾镇南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0535近几年林语堂研究述评王兆胜社会科学战线1996/0136理想人格追求中的生命形态——论林语堂小说创作的人物构成阎开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0237林语堂定居台湾前后万平近新文学史料1995/0238“相得”与“疏离”——林语堂与鲁迅的交往史实及其文化思考陈漱渝新文学史料1995/0239东坡不死——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周迅新闻爱好者1995/0740林语堂前期中文作品与其英文原本的关系王正仁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0541从林语堂到汤婷婷:中心与边缘的文化叙事陈旋波外国文学评论1995/0442林语堂:诺贝尔文学奖四度提名党政论坛1995/0943廖沫沙批评林语堂马布衣上海档案1995/0344林语堂论泡茶财会月刊1994/1145林语堂举荐国学书中学语文教学1994/0446林语堂早期的文学观吴禹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0347“向尼采致歉”——林语堂对《萨拉图斯脱拉如是说》的借用冯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0348八十为文笔未老——读林语堂《八十自叙》刘玉梅新闻爱好者1994/1149周辨明、林语堂、罗常培的厦门方言拼音研究计长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50林语堂英语教学思想述要吴棠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4/0551文学作品英汉复译中一些非语言范畴的难点──林语堂《风声鹤唳》译后体会梁绿平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4/0352论林语堂小说创作的人道精神与爱国情感阎开振齐鲁学刊1994/0453来自德语文化的启示──林语堂幽默思想片论张健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154“相得”与“疏离”──林语堂与鲁迅的交往史实及其文化思考陈漱渝鲁迅研究月刊1994/1255林语堂:幽默理论与《子见南子》庄浩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56精神的伊甸园和失败者温婉的歌——试论林语堂的幽默思想张健文学评论1993/0457同踏东西文化各著风骚文章——托尔斯泰与林语堂之比较何祖健外国文学研究1993/0358《京华烟云》问世前后——《林语堂传》之一章施建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0159浅谈林语堂的小品文何惺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92/0260一个真实的林语堂走近了我们——读《林语堂在大陆》熊文芳中国图书评论1992/0661林语堂一见机器就着迷国际新闻界1992/0562对鲁迅与林语堂离合的再思考万平近鲁迅研究月刊1992/1263以林语堂文章代序的《鲁迅书信选集》鲁迅研究月刊1992/1164林语堂散文创作简论沈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0465林语堂与《朱门》黄佳骥中国图书评论1991/0566从《林语堂论中西文化》谈到《中西500年比较》之得失陆文彪中国图书评论1991/0467林语堂追求生之和谐的人生观海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0168林语堂与交际法陈冠英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369林语堂英译六首苏轼词赏析郭正枢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0370林语堂爱国思想研究王才忠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32001——2010年林语堂研究核心期刊论文目录1自我说服的旷达:对话理论视野中的苏轼“旷达”形象问题——兼谈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中西文化观潘建伟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2胡适与林语堂周质平鲁迅研究月刊2010/083异化为主阐释为辅——浅析林语堂《京华烟云》的中译英策略石琼作家2010/184诗意栖居——老舍、林语堂择居观摭谈韩涛时代文学2010/025林语堂编辑出版思想略论鹿丽萍编辑之友2010/086林语堂《记承天寺夜游》译文评析——兼论关联性语境融合理论与翻译批评吴慧坚社会科学战线2010/057浮生若梦——林语堂《京华烟云》家族意识取向研究李静青年文学2010/128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文化思想表达朱晓梅山花2010/129林语堂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胡龙春兰台世界2010/0710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李玉娥作家2010/0411论林语堂浪漫美学思想俞兆平天津社会科学2010/0112论林语堂“语录体”小品文的写作策略陈艳玲名作欣赏2010/0313从梁牡丹看林语堂的人生美学思想李灿名作欣赏2010/0214林语堂对中国传统书法理论的译介顾毅中国翻译2009/0215林语堂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金知明中国教育学刊2009/1116为学养性全在兹——浅谈闽南文化对林语堂人生观的根性影响李晓筝作家2009/1817论林语堂对道家文化的现代性阐释李喜华名作欣赏2009/1418试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周冠英作家2009/2019林语堂解读美国智慧尧阳中国图书评论2009/1120比较林语堂与劳伦斯的性描写与自然观陈明电影文学2009/1921林语堂的文化品格研究——读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高玉社会科学辑刊2009/0522五四时期胡适自费资助林语堂留学考吴元康安徽史学2009/0523林语堂《幽梦影》译本小议吴泽扬名作欣赏2009/2024比较林语堂和余秋雨的尚“雅”审美取向及其背景覃忠盛山花2009/1825浅谈林语堂译本特定文化词汇的翻译——以《浮生六记》为例刘丽娜作家2009/1426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王兆胜东岳论丛2009/0727林语堂论科学与人文王文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28林语堂女性意识的人文解读杜玲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0729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李晓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630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译《浮生六记》述评李朝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31兼收并蓄清顺自然——林语堂词语运用艺术探析李少丹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7/1232林语堂与中国古代艺术王兆胜贵州社会科学2007/1133林语堂笔下的孔子形象——索解孔子神圣性的理论视角邢娟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234论林语堂对孔子形象的消解与重建赖勤芳社会科学辑刊2007/0535文化传播与策略选择——从林语堂著《生活的艺术》说起吴慧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936林语堂现代小品文创作渊源浅论葛培贤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437林语堂幽默观的历史审视陈煜斓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38冲突与悖反的跨文化叙事——林语堂海外小说的文化解码冯飞中国比较文学2007/023921世纪我们需要林语堂王兆胜文艺争鸣2007/0340“浮躁凌厉”——林语堂北京时期的杂文张宁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7/0241假想的文化守成主义和变形的镜子——论林语堂英语小说江帆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42架起中西文化之桥——读王兆胜著《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秦弓山东社会科学2007/0143林语堂与中国旧体诗词王兆胜人文杂志2007/0144林语堂女性观的复杂性——对女性的尊崇与对男性立场的维护郭运恒江汉论坛2006/1045基督教与闽籍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比较分析——以冰心、林语堂、许地山为例林俐达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46从“无须做伪”到“文学是个人心灵的表达”——论林语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关系胡明贵东南学术2006/0547林语堂“演讲”周德懋中国农业会计2006/0948林语堂“异教徒”称谓辨析管恩森中州学刊2006/0449林语堂“相面打分”的启示王国兴教学与管理2006/2050近十年来林语堂研究的统计与分析傅文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51表现主义文论与林语堂的文学观周伊慧中国文学研究2006/0152论林语堂中西文化的融合思想王兆胜江汉论坛2006/0453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吴慧坚外语学刊2006/0154林语堂与明清小品王兆胜河北学刊2006/0155幽默何以成小品——以林语堂小品为例施萍文学评论2006/0156林语堂小说创作中的“家”“国”意象章敏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5/S157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陆洋中国翻译2005/0558红花还须绿叶扶——孙伏园、林语堂、柳亚子对谢冰莹的关爱李夫泽新文学史料2005/0459快乐天才:林语堂对苏东坡人格的现代演绎施萍文艺理论研究2005/0660林语堂在《语丝》时期的思想倾向杜玲史学月刊2005/1161“革命”,非“革命家”——论林语堂的知识分子立场施萍社会科学2005/1162从《萨天师语录》看林语堂的文化取向及其表达陈煜斓江汉论坛2005/1163林语堂笔下的美国形象以《唐人街》和《奇岛》为中心孙良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0464林语堂与阿部知二的《北京》王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0465林语堂的版权观念与实践吴有定编辑之友2005/0466学学林语堂的精明毛志成文学自由谈2005/0367本色化与现代化:再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施萍宗教学研究2005/0168论林语堂幽默思想的批判功能施萍文艺理论研究2004/0669通俗翻译的“震惊”效果与日常生活的审美精神——林语堂翻译研究杨柳中国翻译2004/0470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杨柳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71林语堂论闲谈与幽默之重要蔡江珍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4/0472林语堂对文献学的贡献剖析吴淑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0473林语堂的翻译观周仕宝外语学刊2004/0274林语堂与袁枚王兆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375论林语堂对幽默的解读袁济喜中国文化研究2004/0176林语堂与性灵文学陈琳琳江西社会科学2004/0277林语堂与徐讦关系探析王兆胜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78林语堂与公安三袁王兆胜江苏社会科学2003/0679《中国传奇》:林语堂对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的现代阐释施萍中国文学研究2003/0480林语堂与劳伦斯王兆胜中国文学研究2003/0481林语堂与孟子王兆胜学习与探索2003/0582林语堂与袁枚:人品与学术王兆胜学术研究2003/0983林语堂译学思想述评郎江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0984现代性反思视野中的林语堂及其意义——读王兆胜的《闲话林语堂》陶东风社会科学辑刊2003/0385林语堂与梁启超王兆胜人文杂志2003/0586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袁济喜求是学刊2003/0687林语堂与章克标王兆胜江汉论坛2003/0988汉语文学作品英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兼评林语堂在《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翻译刘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489北宋为什么变成了南宋——从林语堂笔下的王安石说开去王松奇银行家2003/1090林语堂的英译《乐记》刘恩娜中国音乐2002/0391语言学家林语堂柯文溥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92论《京华烟云》主题及林语堂的政治哲学张西山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393林语堂:直面生命必然缺陷的智者谢友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94走进林语堂的世界——评王兆胜的近著《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刘克敌社会科学战线2002/0595林语堂与周作人王兆胜人文杂志2002/0596论林语堂与佛学的关系陈旋波齐鲁学刊2002/029740年代:文学开放性体系的形成——兼及林语堂小说的文化视角黄万华理论学刊2002/0298林语堂与鲁迅的恩怨王兆胜江汉论坛2002/0999林语堂与表现主义美学陶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100林语堂编辑艺术略论傅岩山编辑之友2002/S1101论林语堂的“立人”思想施萍中国文化研究2001/02102林语堂的根本守望和常人追寻谢友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103林语堂的新闻舆论观——评林语堂的《中国新闻舆论史》侯东阳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2104论林语堂的闲谈散文谢友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04105林语堂对现代小品文理论的建设与探索黄科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02106论中国“幽默”的理论形态——兼论林语堂的“幽默”说王定天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2107《林语堂的文化情怀》王烨文艺研究2001/02108林语堂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谢友祥文学评论2001/03109“另类”的文化含义——评王兆胜的《林语堂的文化情怀》赵稀方社会科学辑刊2001/06110回归、审视与选择——论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施萍江苏社会科学2001/02111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葛校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4112“林语堂矛盾”的文化观照李建东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113林语堂文学转型探析陈琳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114《论三十年代林语堂及论语派的文学创作》(博士学位论文)陈琳琳当代作家评论2001/03115林语堂的杂志观熊显长编辑学刊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