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艺学 王海燕老师课件 第三章 烃类热裂解-2012
化工工艺学-第三章ppt课件

急冷换热器
先进行油急冷,再发生高压蒸汽进一 步冷却裂解气的一种急冷锅炉。急冷油 由上部送入,部分沿内壁流下并形成油 膜,可防止结焦和污物粘附在器壁上。
.
管式炉的结焦与清焦
结焦 1.裂解炉辐射盘管管壁温度超过设计值; 2.裂解炉辐射段入口压力增加值超过设计值; 或急冷换热器出口温度、进出口压力超过设计值。 清焦方法 (1)停炉清焦 将进料及出口裂解气切断后,用惰性气体或水蒸 气清扫管线,逐渐降低炉管温度,然后通入空气和水蒸气烧焦。 反应为
.
表示裂解过程的几个常用指标
(1)转化率:
对于复杂的混合物如石脑油、轻柴油等,常选正戊烷为代表组分, 以正戊烷的转化率表示石脑油、轻柴油等反应进行的程度。
(2)动力学裂解深度函数:
动力学裂解深度函数义KSF是从原料性质和反应条件两个方面来 反映裂解深度的,以动力学的方法组合了原料的裂解反应动力学性 质、温度、停留时间的关系。
冷冻法、吸收法、吸附法。现在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吸附法,吸 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铁、钒土、分子筛等。
.
炔烃脱除
原因: 1.含量要求:裂解气中含有少量炔烃,如乙炔、丙炔以及丙二烯 等,在聚乙烯生产中,要求乙炔<10-6、甲基乙炔<5×10-6。2.工 艺要求:在高压聚乙烯生产中,由于乙炔的积累.使乙烯分压降 低,乙炔分压升高,当乙炔分压过高时可引起爆炸。 催化加氢脱炔法 反应原理:含有炔烃的裂解气,在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选择加氢, 乙快转化为乙烯或乙烷从而达到脱除乙炔的目的。其反应为
.
(2)环烷烃热裂解 发生断链和脱氢,生成乙烯、丁烯、丁二烯、芳烃等
如环己烷裂解:
.
环烷烃侧链的断裂比烃环断裂容易:
环烷烃裂解反应规律: a侧链烷基比烃环易裂解,乙烯收率高。 b环烷烃脱氢比开环反应容易,生成芳烃可能性大。 c长侧链的环烷烃断侧链时,首先在侧链的中央断裂,至 烃环不带侧链为止;五元环比六元环较难开环。 d环烷烃裂解反应难易程度:侧链环烷烃>烃环,脱氢 >开环。原料中环烷烃含量增加,则乙烯收率下降,丙烯 、丁二烯、芳烃收率增加。 .
化学工艺学课件——06裂解气预分离与净化

品,使产品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尤其是生产聚合
级乙烯、丙烯,其杂质含量的控制是很严格的, 化
为了达到产品所要求的规格,必须脱除这些杂质,
学 工
对裂解气进行净化。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酸性气体的脱除-来源和危害
艺
学 电 子
•
酸性气体杂质的来源
教 案
•
裂解气中的酸性气体主要是CO2,H2S和其
他气态硫化物。它们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①气体裂解原料带人的气体硫化物和CO2。 ②液体裂解原料中所含的硫化物在高温下与
氢和水蒸气反应生成的CO2和H2S,如:
③裂解原料烃和炉管中的结炭与水蒸气反应 化
可生成CO和CO2。
学 工
④当裂解炉中有氧进人时,氧与烃类反应生
程 与
成CO2。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酸性气体的脱除-来源和危害
艺
学 电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酸性气体的脱除-乙醇胺法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酸性气体的脱除-乙醇胺法
艺
学 电 子
•
乙醇胺加热至45℃后送入吸收塔的顶部。裂
教 案
解气中的酸性气体大部分被乙醇胺溶液吸收
后,送入碱洗塔进一步净化。吸收了的CO2 和H2S的富液,由吸收塔釜采出.在富液中注
艺
学 电 子
•
3.4.1 裂解气预分馏的目的与任务
教 案
•
何为预分馏?
裂解炉出口的高温裂解气经急冷换热器的冷
化学工艺学课件04裂解反应过程

则要取决于自由基的夺氢反应和分解反应的
学 工
总结果。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3.1.2
烃类裂解的反应机理-链增长
艺
学
? 电
子
裂解产物中各种不同碳原子数的烯烃的比
教 案
例(丙烷)
链引发
链增长途径A: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3.1.2
烃类裂解的反应机理-链增长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 链增长途径B:
化
学 工
3.1.1 烃类裂解反应规律-异构烷烃
艺
学 电 子 教
(2)异构烷烃的裂解反应
与正构烷烃相比有如下特点:
案
? C-C键或C-H键的键能较正构烷烃的低,故容易裂
解或脱氢。
? 脱氢能力与分子结构有关,难易顺序为叔碳氢 >仲 碳氢>伯碳氢。
? 异构烷烃裂解所得乙烯、丙烯收率远较正构烷裂解
所得收率低,而氢、甲烷、 C1及C4以上烯烃收率 较高。
案 ? 烷烃裂解(脱氢或断链 )是强吸热反应,脱氢反应比
断链反应吸热值更高,这是由于 C-H键能高于C-C
键能所致。
? 断链反应有较大负值,是不可逆过程,而脱氢反应 是正值或为绝对值较小的负值,是可逆过程,受化 学平衡限制。
? 断链反应,从热力学分析 C-C键断裂在分子两端的
优势比断裂在分子中央要大;断链所得的分子,较 化
化
学 工
第三章 烃类热裂解
艺
学 电
?3.1 热裂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子
教 案
?3.2 裂解过程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指标
工艺学

第三章烃类热裂解1.石油中的化合物:烃类、非烃类、胶质、沥青2.生碳结焦是典型的连串反应3.各族烃裂解生成乙烯、丙烯能力的规律:正构烷烃在各族烃中最利于乙烯、丙烯的生成;大分子烯烃裂解为乙烯和丙烯;环烷烃生成芳烃的反应优于生成单烯烃的反应;无烷基的芳烃基本上不易裂解为烯烃,有烷基的芳烃,主要是烷基发生断碳键和脱氢反应,有结焦的倾向。
正烷烃>异烷烃>环烷烃(六碳环>五碳环)>芳烃4.烃类热裂解:高温、低压、短停留时间5.影响裂解结果的因素:裂解原料(族组成:适用于石脑油等轻质馏分油,评价液体燃料的裂解性能;氢含量、特性因数:饱和程度、芳烃指数)、裂解温度(影响一次反应的产物分布、影响一次反应对二次反应的竞争)、烃分压(降低烃分压,加入稀释剂:水蒸气、氢气、惰性气体。
优点:有利于提高乙烯平衡组成;有利于抑制结焦反应;设备在常压或正压操作,安全性高;不会对后续压缩操作增加能耗)、停留时间(由于存在二次反应,对每种原料在特定温度下裂解时,都有一个最大乙烯收率的适宜停留时间;高温裂解时,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的绝对速度都增大,必须相应减少停留时间,减少焦的生成)、裂解深度6.SRT型短停留时间裂解炉:炉型:烧嘴(侧壁无焰烧嘴、侧壁烧嘴与底部烧嘴联合)盘管结构:炉管的排列、结构、管径、材质多程--双程:减少结焦部位,延长操作周期;光管--内翅片:降低管内热阻延长清焦周期;等径--分支:增大比表面积,传热强度量增加;变径:缓解管内压力的增加;HK-40--HP-4:提高热强度7.变径管分析:压力降(反应前期转化率低,流体体积增大不多,由于管径较小引起压力降不严重)、热强度(由于原料升温,转化率增长快,需要大量吸热,要求热强度大,管径小可使比表面积增大,满足此要求)、结焦趋势(初期转化率低,二次反应尚不知发生,不致结焦,允许管径较小)、主要矛盾(初期主要矛盾是加大热强度,后期主要矛盾是避免压力降过大,防止结焦延长操作周期)8.急冷:终止裂解反应、回收废热(意义:决定清焦周期,甚至决定裂解炉的周期;影响全装置的能耗和原料的单耗)9.急冷:直接急冷(适用于极易结焦的重质烃。
第11讲烃类热裂解PPT课件

2020/9/28
12
断链比脱氢容易。
2020/9/28
13
Ⅰ正构烷烃的热裂解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假设:a)断键为可逆反应;
b)气态烃作理想气体处理。
判断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和各个反应进行 的难易程度,可用反应的标准自由能 △G0改变来判断:
2020/9/28
14
△G0= -RT LnKP or LnKP=-△G0/RT △G0值越小(正值小或负值),KP越大, 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程度愈大。
6
1.2 可供裂解的原料及选择
选择裂解原料需考虑三方面因素: (1)资源情况。 (2)原料来源或输送情况。 (3)原料性质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2020/9/28
7
裂解原料可归纳有三大来源:
① 天然气加工厂的轻烃
(C
0 2
、C
0 3
、天然汽油等)
、
② 炼油厂的加工产品-----馏分油。
③直接用原油来做裂解原料。目前无法实
C nH 2 n 2 可 逆 C nH 2 nH 2
⑵ 断键反应:
C m n H 2 ( m n ) 2 不 可 C n H 2 逆 n C m H 2 m 2
2020/9/28
11
不同烷烃脱氢和断链的难易,可 以从分子结构中键能数值的大小来 判断。
表1-2(P23)各种键能比较
可知:芳烃多的原料不是理想的裂解原料。
2020/9/28
32
2020/9/28
33
各族烃的裂解易难程度(即生成C2=、 C3=情况),大体有下列顺序:
烷烃(n-C0>i-C0)>环烷烃(六>五) >芳烃
2020/9/28
34
各族烃的热裂解反应规律(P26)
化学工艺学有机化工反应单元工艺课件

由此可知,当 V ,k已知,则可求出某一裂解温度下的 转化率x。
表5-1-01 几种低分子量烷烃和烯烃裂解时的A和E值
化合物
lgA
E/J.mol-1
E/2.3R
C2H6
14.6737
302290
15800
C3H6
13.8334
281050
14700
C3H8
12.6160
●
CH3-CH-CH3
●
CH2-CH2-CH3
有机化工反应单元工艺 ——烃类热裂解
●
C2H6 + C3H7
●
CH3-CH=CH2 + H
●
CH2=CH2 + CH3
c. 链终止: 2 CH3
C2H6
CH3 + CH3-CH2
C3H8
2 CH3-CH2
C4H10
有机化工反应单元工艺
3、烃类热裂解反应动力学
(1)烃类热裂化用来生产低级烯烃
(2)氧化裂化用于甲烷制乙炔,重质烃制取混合烯烃、 汽油、柴油和合成气等;
(3)加氢裂化用于重质油制轻质燃料油、煤制人造天 然气;
(4)加氨裂化,如酯类加氨生成腈;
(5)有机酸酯经裂解生成酸、酮和醇;
(6)由卤烷经热裂解可制得卤代烯烃。
有机化工反应单元工艺
4、烃类热裂解工艺综述
有机化工反应单元工艺 ——烃类热裂解
第一节 烃类热裂解
一、概述
1、定义: 裂解又称裂化,指有机化合物受热分解和缩合
生成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产品的过程。
2、分类: (1)有否使用催化剂:可分为热裂化和催化裂化两
大类; (2)存在介质不同:可分为加氢裂化、氧化裂化、
化工工艺学-第三章郭

自由基分解通式:
R⋅ → R′ ⋅ +烯烃
自由基分解反应活化能:118-178kJ/mol 从分解反应或夺氢反应中所生成的自由基,只要其碳原 自由基, 自由基 子数大于3,则可以继续发生分解反应, 子数大于 ,则可以继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碳原子数 自由基为止。 更少的自由基,直到生成H•, 更少的自由基,直到生成 ,CH3•自由基为止 自由基为止 裂解产物中不同碳原子数的烯烃比例取决于自由基夺氢 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总结果。 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总结果。 (3)链终止反应 链终止反应:两个自由基结合成分子或通过歧化反 链终止反应 自由基结合成分子或通过歧化反 应形成两个稳定分子的过程,自由基反应结束。 应形成两个稳定分子 活化能较低 体系中浓度较高的自由基 浓度较高的自由基容易发生链终止反应 浓度较高的自由基
4 各族烃的裂解难易程度:
(1)异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六元 异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
环>五元环)>芳烃 五元环) (2)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多 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多, (2)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多,不同类 型烃分子裂解难易程度的差异变小。 型烃分子裂解难易程度的差异变小。
5 热裂解副反应:结焦、生碳 热裂解副反应 副反应:结焦、生碳
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
因此,裂解原料不宜在裂解反应器中的停留时 裂解原料不宜在裂解反应器中的停留时 间太长,否则会导致结焦、生炭副反应加剧。 间太长
液体焦油→固体沥青质→焦炭
二、烃类裂解反应机理: 烃类裂解反应机理: 1 自由基反应机理 自由基反应机理: 链的引发:自由基的产生过程 (1)链的引发 自由基的产生过程 链的引发 在热的作用下,一个烃分子断裂产生一对自由基。 通式:
3 芳香烃热裂解 芳环热稳定性很大,不易发生开芳环 反应,主要发生侧链断裂、脱氢、缩合 侧链断裂、 侧链断裂 脱氢、 甚至结焦 结焦反应。 结焦 裂解原料中芳香烃含量越高,乙烯收 乙烯收 率越低,且结焦严重,因而芳香烃不是 率越低,且结焦严重 芳香烃不是 理想的裂解原料。 理想的裂解原料 A 芳烃的脱氢、缩合反应,生成稠环芳 稠环芳 结焦; 烃,甚至结焦 结焦 B 烷基芳烃的侧链断裂或脱氢 侧链断裂或脱氢 侧链断裂或脱氢反应,生 成苯、甲苯、二甲苯和小分子烯烃或氢
《化工工艺学》 第三章 烃类热裂解

3.1.1.2烯烃的裂解反应
(1)断链反应:
Cm+nH2(m+n)
CmH2m+CnH2n
(2)脱H反应:
例: C4 H8 C4 H6 H 2
(3)歧化反应:
例: 2C3 H 6 C2 H 4 C4 H8
2C3 H 6 C2 H 6 C4 H 6
8
(2)脱氢反应 烯烃可以进一步脱 氢生成二烯烃 炔烃 :
37
温度时间的限制
合理的裂解深度(转化率),太高结焦 严重,清焦周期缩短,C5以上液体产 品中氢含量不低于8%。 温度限制,炉管材质限制,温度不宜太 高。 热强度限制。
38
3、2、2、烃分压与稀释剂
3、2、2、1、压力对裂解反应的影响 烃类裂解一次反应是分子数增加的反应,减少P 有利于乙烯生成.二次反应是分子数减少的过程, 降低压力,可抑制其进行,减少结焦过程。
20
3.1.2.2.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
一次反应是指原料烃在裂解过程中首先 发生的裂解反应。 二次反应是一次产物继续发生的后续反 应。 生成乙烯,丙烯属一次反应,应促使其 充分进行,如果乙烯丙烯消失以至结焦 生炭则是二次反应,应避免进行。
21
3.1.3.裂解原料性质及评价
一般原料含氢多,乙烯收率提高。 显然烷烃最多;环烷烃次之;芳烃最次。
丙烯 丁二烯
43
动力学裂解深度函数KSF
计算公式:
KSF 2.3lg av 1 x
由图可知KSF值可分为三个区:
①KSF=0~1为浅度裂解区,低级烯少,乙烯量↑,丙 烯量↑。
② KSF=1~2.3为中度裂解区,乙烯量↑渐慢,丙烯 达峰值。
③ KSF>2.3为深度裂解区,一次反应结束,丙烯量↓, 丁烯量↓,乙烯量达峰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解后通过急冷可实现稀释剂和裂解气的分离 (易分离);
—水蒸汽热容大,保护炉管防止过热;
—抑制S对(Cr-Ni)合金炉管的腐蚀,
H2O(g)对铁镍有氧化作用—保护膜 —脱除结炭— C+H2O(g)→CO+H2 ● H2O(g)稀释比例不能太大 —裂解炉生产能力下降,能耗增加,急冷负荷加大。
3.4 裂解工艺过程及设备 ⑵裂解深度
⑴稀释剂
裂解不适宜在真空下操作,高温下,不易密封,漏入空气 的负压操作系统,与烃主体形成爆炸混合物。
减压操作—后工序要加压 — 能耗增加
添加稀释剂以降低烃分压。
稀释剂:H2O(g), H2,任一惰性汽体, 目前较成熟—H2O(g):
3.4 裂解工艺过程及设备
●蒸汽作为稀释剂的优点:
3.(各族烃的裂解反应规律)裂解特性
裂解反应在高温低压下进行,裂解强吸热反应。 在1000K下正构烷烃 Δ G 和Δ H ①C-C断键比C-H脱氢易于进行
分子键能
②烷烃的脱氢能力与烷烃分子结构有关
(2)烷烃脱氢易难顺序 :
叔氢>仲氢>伯氢 有支链的烃易断键或脱氢
4. 裂解反应机理
烃类裂解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目前提出了
+
H2
+ C 4H 6
+ 2 H2
2. 二次反应
苯—缩合
芳香烃液体
-H2
缩合
结焦
液态焦油
H2 H2
固态的沥青质
m
[高分子稠环芳烃] 焦炭 苯→多环→稠环芳烃
焦
t>400℃~500℃进行
在裂解取制乙烯的温度下,二次反应的主要倾向是生焦。
3.(各族烃的裂解反应规律)裂解特性
⑴各族烃裂解生成乙烯,丙烯的能力有如下规律: ① 烷烃→乙烯,丙烯 正构烷烃>异构烷烃 ② 烯烃→乙烯,丙烯
常用衡量裂解深度的参数:
①原料转化率(x) ②甲烷收率 随裂解深度↑→↑ 氢碳比≥0.96 (馏分油裂解) ③液体产物的氢含量和氢碳比(H/C) 氢含量≥ 8%
液-H含量→裂解深度↑→↑
H/C含量→裂解深度↑→↑ ④裂解炉出口温度—浅度、中深度及深度裂解 ⑤动力学裂解深度函数
3.4 裂解工艺过程及设备
加乙烯的产量。
⊛裂解温度:800~ 900 ℃ (原350 ℃ )
⊛停留时间:1s → 0.23~0.45s
→ <0.1s
乙烯产率有个 最大值
在石脑油裂解中,产品分布随裂解深度的变化关系 (阴影区域代表裂解深度高)
3.3 裂解原料及产品分布
1.裂解原料
乙烷,丙烷,正丁烷 —美国 50% —国内
石脑油,煤油,轻柴油,减压柴油 ↓Biblioteka BMCI↓,乙烯潜在率越高。
3.3 裂解原料及产品分布
⑵芳烃指标—BMCI值
BMCI—油品的平均沸点和相对密度(15.6oC时)计算:
48640 BMCI 473.7d 456.8 tV
tV 体积平均沸点, ; K d 原油的相对密度( .6C ) 15
(3)特性因素 — K
二次反应 ——消耗了原料,降低了烯烃的收率 ——不希望发生
①烯烃裂解成较小分子的烯烃
如 :C5H10 → C2H4+C3H6
②烯烃加氢生成饱和烷烃 烯烃
+H2
烷烃
2. 二次反应
③烯烃—进一步脱氢生成二烯烃(或炔烃) 烯烃
-H2
二烯烃
④烯烃的聚合,环化,缩合和生焦反应 聚合:烯烃→二烯烃和芳烃
2C 2H 4 C 2H 4 C 4H 6
→减轻炉管中铁、镍对结焦反应的催化作用
3.2 工艺过程参数
2.压力
加蒸汽/原料烃
0.25-0.40 0.30-0.50 0.50-0.35 0.35-0.80 0.35-1.00
裂解原料
乙烷 丙烷 石脑油 轻柴油 减压柴油
3.停留时间
裂解是一个串联反应 一次反应→烯烃→二次反应 → 乙烯 →乙烯烃,芳烃和焦碳
分析测定
石脑油、柴油 等
烷烃含量高、芳 烃含量低
氢含量和碳氢比
分析测定
各种原料都适 用
氢含量高的或碳 氢比低的
特性因数K
由和 TB 计算
主要用于液体 原料
特性因数高
关联指数BMCI
由和 TV 计算
柴油
关联指数小
3.裂解产品——不同裂解原料裂解产品分布如下表:
3.4 裂解工艺过程及设备
1.工艺操作特性
链增长反应: ①自由基夺氢反应
自由基分解反应 自由基加成反应 自由基异构化反应
H· +RH→H2+R· R′· +RH→R′H+R·
H· 2H6→H2+C2H5 · +C CH3 · 2H6→CH4+C2H5 · +C
在夺氢反应中,被自由基夺走氢的容易程度顺序: 叔碳氢原子>仲碳氢原子>伯碳氢原子
②自由基分解反应
(超大装置)
3.1 烃类裂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概述
烃类裂解是十分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反应过程-脱氢,断链,异构化,脱氧环化,芳构化,脱 烷基,聚合,缩合,结焦等。 裂解过程分为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 H2 CH4
裂解,加氢,脱氢, 聚合,环化,缩合
原料
一次反应
脱氢和断链
低分子烯烃
二次反应
乙烯,丙烯,丁二烯, 苯,甲苯,二甲苯
第三章 烃类热裂解
3.1 烃类裂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3.2 工艺过程参数 3.3 裂解原料及产品分布 3.4 裂解工艺过程及设备
3.5 裂解气的净化与分离
第三章 烃类热裂解
概述
石油系烃类原料 乙烯,丙烯, 丁二烯
石油化工 →
天然气
→ 有机化工原料 和产品
醇,酮,醛,酸 及环氧化合物
高温—短停留时间
⃟高温—有利于一次(裂解)反应 ⃟短停留时间—抑制二次反应
→获得较高的烯烃收率, 减少结焦; →抑制芳烃生成反应, 裂解气油收率相对较低; →炔烃收率明显增加, 乙烯/丙烯↑,双烯烃/单烯烃↑
⃟随着裂解深度的提高,乙烯产率有个最大值。 ⊛近年来,裂解技术采用高温、短停留时间操作条件——增
⑤动力学裂解深度函数
1 kd ln 1 x
k-反应速率常数 θ-停留时间 x-原料转化率 (阿累尼乌斯方程)
C ln k B T
为了避开裂解原料性质的影响,将正戊烷裂解所得
KSF k5 d
——定义为动力学裂解深度函数(KSF)
3.4 裂解工艺过程及设备
E 5 KSF k5 d A5 exp d RT
西欧 80~90%
3.3 裂解原料及产品分布
2. 原料性能指标
⑴族组成—PONA值
——是表征石脑油,轻柴油等轻质馏分中的烷烃P。
P—烷烃(Paraffin)
O—烯烃(Olefin) N—环烷烃(Naphtene) A—芳烃(Aromatics) 烷烃↑ — 芳烃↓ 烯烃↓ 四种烃族的质量百分含量
—
生产 最佳原料
—
乙烯
3.3 裂解原料及产品分布
⑵芳烃指标—BMCI值
关联指数—芳烃指数系美国矿物局关联指数(V.S.Bureau of
Mines correlation Index),简称BMCI值。 —表征柴油等重质馏分中芳烃组分的结构特性。
BMCI值越高,油品的芳烃含量越高。
正己烷的BMCI值:0 苯的BMCI值:100
—反映石脑油和轻柴油等轻质油化学组成特性的一种因素
K 1.216
3
t Cu d
tCu (立方平均沸点) ,K d 相对密度
K↑,乙烯↑,烷烃的K最高,芳烃最小。
⑷氢含量
——衡量原料的乙烯潜在产率最主要指标 ——氢含量↑,乙烯↑
⑸含硫量
油品中含硫<2wt%,不会出现高温腐蚀 。
表征裂解原料性质的参数如下表:
——是自由基自身进行分解,生成一个烯烃分子和一 个碳原子数比原来少的新自由基而使自由基传下去。 R•→R•′+烯烃 R•→H•+烯烃 C2H5•→C2H4+H•
从分解反应和夺氢反应中所生成的自由基,只要>C3 就可以继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碳原子数较少的烯烃…… 自由基分解反应一直会进行下去,直到生成H• ,CH3•自
表3-1-9 表征裂解原料性质的参数()
参数名称 此参数说明的问题 获得此参数的方 法或需知的数据 此参数适用于 评价何种原料 何种原料可获得 较高乙烯产率
族组成PONA
能粗线条地从本质 上表征原料的化学 特点 氢含量的大小反映 出原料潜在乙烯含 量的大小 特性因数的高低反 映原料芳香性的强 弱 关联指数大小反映 烷烃支链和直链比 例的大小,反映芳 香性的大小
炼厂气,轻油, 柴油,重油
概述
第三章 烃类热裂解
——标志着一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水平。
乙烯 ——发展带动其他有机产品的生产;
裂解
烃类
乙烯,是石油化工中重要的过程之一 联产——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 副产——H2,CH4等
乙烯装置: 30万t—45万t/年—60万t/年
30万t/年
131.5万t/年
最终生成焦碳
1.一次反应
一次反应——主要包括脱氢和断链反应,是生成乙烯和
丙烯的主要反应,是强吸热反应,脱氢比断链反应吸热值 更高。 例:烷烃裂解和脱氢反应: 脱氢:CnH2n+2 → CnH2n+H2 ——需能量大 ——同碳原子数的烷烃C—H链 能大于C—C,所以C—C断 裂比脱氢容易。 断链:Cm+nH2(m+n)+2→CnH2n+CmH2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