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级北邮通信工程专业计网课设
北邮信息传输课程设计

北邮信息传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信息传输的基本概念,掌握信号、信道、编码等核心知识点;2. 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 熟悉各种常见的信息传输技术,如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等,并了解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信问题,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能力;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信息传输实验,具备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3.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和拓展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信息传输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通信领域奥秘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尝试新技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信息传输技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北邮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对通信领域有一定了解,学习积极性较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从事通信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信息传输基本概念:信号与系统、信道模型、噪声与干扰;2. 通信系统组成:发射机、接收机、信道、调制与解调;3. 编码技术:数字编码、模拟编码、信道编码;4. 传输介质:有线传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无线电波、微波、卫星通信);5. 通信协议与标准:TCP/IP、4G/5G、WLAN;6. 信息传输实验:搭建简单通信系统、调制解调实验、信道编码实验;7. 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信息传输基本概念;第二周:通信系统组成;第三周:编码技术;第四周:传输介质;第五周:通信协议与标准;第六周:信息传输实验;第七周:现代通信技术。
北邮计算计网络课程设计

北邮计算计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结构、协议和设备;2. 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如信号传输、编码和解码;3. 学会使用网络模型分析实际网络问题,理解不同层次的网络协议及其功能;4. 掌握TCP/IP协议簇,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网络故障排查、网络性能优化;2. 提高学生的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技能,熟悉常见网络设备的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进行网络编程和网络安全防护的能力,掌握相关技术和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学科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网络的欲望;2.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专业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网络知识体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北邮计算机网络课程面向大学二年级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网络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操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网络环境中。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介绍网络结构、协议、设备等基本知识,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网络层次模型- 网络协议与标准- 网络设备与分类2. 数据通信基础:讲解信号传输、编码解码等原理,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数据通信原理- 信号传输方式- 编码与解码技术3. 网络模型与协议:分析OSI七层模型、TCP/IP模型,学习各层协议及其功能,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OSI七层模型- TCP/IP四层模型- 常见网络协议及其功能4. TCP/IP协议簇:深入了解互联网工作原理,学习TCP、IP、UDP等协议,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北邮通信工程课程设计

北邮通信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通信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发展历程;2. 掌握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3. 学习并掌握通信信号的处理、传输、调制解调等关键技术;4. 了解通信网络的结构、类型及其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通信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进行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的能力;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通信设备、调试通信系统的技能;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4. 引导学生关注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北邮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和电子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通信工程的实际应用尚缺乏深入了解。
教学要求:1. 紧密结合通信工程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3. 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通信系统的分类;- 教材章节:第1章 通信原理概述- 内容:信号与系统、通信系统的模型、通信技术的发展。
2. 信号与信道:学习信号的定义、分类及其特性,信道的基本概念、特性及信道模型;- 教材章节:第2章 信号与信道- 内容:信号的表示与分类、信号的传输与处理,信道的分类、特性及模型。
3. 模拟通信技术:讲解模拟调制、解调技术,分析其性能;- 教材章节:第3章 模拟通信技术- 内容: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模拟调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通信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设计的课程,旨在通过课程设计项目的实践,提供综合应用通信工程知识的机会。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掌握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1. 掌握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2. 熟悉通信工程的实践应用;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通信工程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通信工程概论:介绍通信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通信系统设计:涵盖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原理和方法。
3. 通信网络设计:介绍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和设计原则。
4. 无线通信设计:探讨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5. 数据通信设计: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6. 通信工程实践:学生将根据实际项目需求进行通信工程设计实践。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传授通信工程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通信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践操作。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评估方式1. 课程设计报告:学生需提交完整的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2.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3. 实践操作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实际成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参考书目1. 《通信工程导论》2. 《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3. 《通信网络设计与优化》4.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5. 《数据通信原理及应用》以上为《通信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概要,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具体教材和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
北邮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日期:一、课程设计目的1、熟悉信道传播模型的matlab 仿真分析。
2、了解大尺度衰落和信干比与移动台和基站距离的关系。
3、研究扇区化、用户、天线、切换等对路径损耗及载干比的影响。
4、分析多普勒频移对信号衰落的影响,并对沿该路径的多普勒频移进行仿真。
二、课程设计原理、建模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经过分析之后,认为a 、b 两点和5号1号2号在一条直线上,且小区簇中心与ab 连线中心重合。
在此设计a 、b 之间距离为8km ,在不考虑站间距的影响是默认设计基站间距d 为2km ,进而可求得a 点到5号基站距离为2km ,b 点到2号基站距离为2km ,则小区半径为3/32km,大于1km ,因而选择传播模型为Okumura-Hata 模型,用来计算路径损耗;同时考虑阴影衰落,本实验仿真选择阴影衰落是服从0平均和标准偏差8dB 的对数正态分布。
实验仿真环境选择matlab 环境。
关于路径损耗——Okumura-Hata 模型是根据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经验公式,应用频率在150MHz 到1 500MHz 之间,并可扩展3000MHz;适用于小区半径大于1km 的宏蜂窝系统,作用距离从1km 到20km 经扩展可至100km;基站有效天线高度在30m 到200m 之间,移动台有效天线高度在1m 到10m 之间。
其中Okumura-Hata 模型路径损耗计算的经验公式为:terrain cell te te te c p C C d h h h f L ++-+--+=lg )lg 55.69.44()(lg 82.13lg 16.2655.69α式中,f c (MHz )为工作频率;h te (m )为基站天线有效高度,定义为基站天线实际海拔高度与天线传播范围内的平均地面海拔高度之差;h re (m )为终端有效天线高度,定义为终端天线高出地表的高度;d (km ):基站天线和终端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α(h re ) 为有效天线修正因子,是覆盖区大小的函数,其数字与所处的无线环境相关,参见以下公式:22(1.1lg 0.7)(1.56lg 0.8)(), 8.29(lg1.54) 1.1(), 300MHz,3.2(lg1.75) 4.97(), 300MHz,m m m m f h f dB h h dB f h dB f α---⎧⎪-≤⎨⎪->⎩中、小城市()=大城市大城市C cell :小区类型校正因子,即为:[]20, 2(lg /28) 5.4(dB), 4.78(lg )18.33lg 40.98(dB), cell C f f f ⎧⎪⎪=--⎨⎪---⎪⎩城市郊区乡村C terrain :地形校正因子,地形校正因子反映一些重要的地形环境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如水域、树木、建筑等。
北邮专业课程设计

北邮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2. 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通信系统中常用的算法和协议,了解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通信系统建模与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编程实践能力,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通信系统设计与仿真;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通信领域的问题进行有效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学科的热爱,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通信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3.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北邮专业学生充分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理论,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理论知识掌握:能够准确描述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通信系统设计与仿真;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发挥个人优势,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共同完成任务;4.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备通信领域的职业道德,关注通信技术在社会的应用,积极为国家的通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通信原理概述2. 信号与系统:讲解信号的分类、特性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信号与系统3. 数字信号处理: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算法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字信号处理4.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介绍通信系统建模方法,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系统设计与仿真。
教材章节:第四章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5. 常用算法与协议:学习并分析通信系统中常用的算法和协议,如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
北邮信通课程设计

北邮信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信道、编码和解码等;2. 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通信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在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通信技术应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服务。
本课程针对北邮信通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信号与系统、信道与噪声、编码与解码;2.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3. 通信信号处理:信号的采样与恢复、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信号的滤波与检测;4.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误码率、带宽、功率分配;5. 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6. 我国通信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二周: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分析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第三周:通信信号处理,学习信号的采样、调制、解调等关键技术;第四周:通信系统性能分析,探讨影响通信系统性能的因素;第五周: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了解各种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第六周:我国通信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认识我国在通信领域的发展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科学、系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通信原理及其应用。
通信课程设计

通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对通信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掌握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技术,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分析简单的通信系统,进行通信方案的设计和优化,熟练使用通信实验设备和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具体包括通信系统的概述、模拟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
其中,通信系统的概述包括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模拟通信技术包括调制、解调、滤波等基本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包括数字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包括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讨论法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的通信系统和应用,实验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通信原理》等权威教材,提供全面、系统的通信知识。
参考书方面,我们将推荐《现代通信技术》等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收集相关的教学视频、PPT等资料,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通信实验设备和相关工具,供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
通过合理选择和准备教学资源,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TCP三次握手实验
一.实验步骤
1.搭建环境
创建SDN实验,添加一个交换机和一台主机,镜像选择Ubuntu-Desktop。
创建完成后点击登陆按钮进入虚拟机界面。
2.访问外网建立TCP连接
登陆Ubuntu桌面,打开Terminal终端,切换到root用户。
安装并在终端运行Wireshark 启动浏览器,切换到Wireshark中查看查看,添加tcp字段方式将只包含tcp协议的包过滤出来。
二.实验结果
第一次握手:
第二次握手:
第三次握手:
实验二:Mininet & Ryu实验
一.实验步骤
1.Mininet实验
创建Mininet实验,创建完成后进入实验,点击“单独打开控制台”,在新页面中进行操作,编写Mininet自定义拓扑的文件。
进入vi编译器,输入代码。
代码输入完毕,保存退出。
输入chmod +x mytopo.py命令更改mytopo.py文件为可执行文件。
再执行该文件。
得到输出结果。
再进入mytopo.py文件,在self.addLink()中加上修饰,更改链路属性,例如带宽限制和时延。
更改完保存退出,执行mytopo.py。
2.Ryu模块测试
删除原实验,重新建一个桌面版的Mininet。
Ryu控制器和Mininet虚拟机都要打开,在Mininet虚机中输入命令启动Mininet,建立简单网络拓扑。
用h1 ping h2,由于并未启动Ryu 控制器,交换机中无相应转发策略,故ping不通。
启动Ryu,并调用其simple_switch_13模块,此时再用h1 ping h2,发现可以ping通了,因为基于OpenFlow 1.3协议,交换机从控制器那里获得了转发策略。
并且可以看到上图中Ryu控制器的log日志,显示控制器中的packet in消息。
重建实验,启动Ryu,调用rest_firewall模块。
利用Ryu自带的Rest API接口。
通过控制器向交换机添加firewall模块。
在Mininet虚机上启动Mininet,用h1 ping h2,发现ping 不通,且Ryu控制器log日志出现以下Blocked packet记录。
表明包的发送失败是由于防火墙策略的存在所导致的。
三.实验结果Mininet自定义拓扑:
简单性能测试:
1)无限制
2)限制带宽
3)设置延时
Ryu模块测试
1>交换机无转发策略,ping不通
2>调用交换机模块,可以ping通
3>向交换机添加防火墙模块后ping不通。